那些曾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的SaaS都還健在嗎?

文|藍河

那些曾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的SaaS都還健在嗎?

其實早在去年12月27日,阿里巴巴釘釘業務的CEO陳航(無招)的一條在釘釘內部工作群中宣佈“釘釘註冊用戶突破一億”的消息,就已經讓2B企業級SaaS產品的資本市場重新火熱了起來。

借工作之便,安在君曾與數位SaaS企業級應用的創始人、運營負責人有過深入接觸,通過和他們的交談,我總結出一個有趣的現象:創業伊始,思路清晰、規劃明確,但是隨著業務的開展和深入,卻發現阻力異常,熬不過第一年就關門歇業的大有人在。

仔細想想,傳統IT軟件在進入互聯網領域後,總是會與互聯網行業在產品定位、功能需求、用戶服務等方面產生髮生差異性的碰撞。

所以那些曾經像雨後春筍般的SaaS都去哪了?

都不在了。

推廣上的誤區

其實,那些成片死亡的SaaS產品廠商,絕大多數一開始都是做傳統IT軟件的,很多人都覺得,本身就已經有了作IT軟件甚至IT管理類軟件的經驗,再去開發一個相近的產品,不應該是手到拈來的事情麼?

但其實,傳統和互聯網,五個字的不同,卻呈現出了千差萬別。

最主要就是推廣上的矛盾。

傳統的軟件行業,是以品牌為導向的。廠商在推廣之初,想到的只是投入巨大的廣告預算,去打造強大的品牌,以在客戶間如雷貫耳的品牌和名聲,來引起用戶的注目,實現所謂的“價格籌碼”和“知名度”。

因此,我們總是可以從各種物料、宣傳、廣告、論壇、峰會里看到有關產品響噹噹的“名號”,,但畢竟只是關門造車的產物,產品到底合不合客戶的口味,廠商在第一時間並不關注、不考慮,或者可能也不知道。

而習慣了這種從“高大上”開始的經營風格,也導致了很多SaaS團隊容易好高騖遠,創業之初就直接奔著“做大”而去。

這個“做大”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客戶要“大”,直接將服務目標定位於大企業;二是在定位“大”客戶以後,產品在應用場景和功能上的研發也就完全只聚焦於“大”的方面。完全不考慮自身的技術能不能夠達到滿足大企業對於SaaS產品使用的要求,更不會再去關注那些平日裡其實發生頻率更高,在IT管理中企業更多的瑣碎之事。

憑藉自身在行業多年的經驗和歷史項目積累開始構建產品和運營,硬把自己的“經驗”強加為客戶的需求。

安在君曾聽過兩種吐槽的聲音,一種是來自大型企業IT運維團隊的,他們曾經試圖使用過某款IT管理類SaaS的初創產品,他們覺得有些老牌產品總是會有古板、停滯的詬病,所以認為新型產品可能會在功能上做的更好。

沒想到的是,這款產品竟然能夠做到無比的“中庸”:常見的實用的功能非常缺少,而往上一點的功能又因為水平不夠,遠遠達不到他們的使用要求。

大企業對其看不上眼,中小企業其實也更加嫌棄。這類產品光想著怎麼“做大”,壓根就沒考慮過,中小企業日常IT管理中實際場景和需求,結果高開低走,到最後免費試用、貼錢贈送,也都改變不了被拒之門外的命運。

高不成低不就,給了很多企業級SaaS產品致命一擊。

看風口式創業

這裡要補充一點的是,企業級SaaS產品除了一部分是由原來做傳統IT軟件的團隊轉型以外,還有很多就真的是全新的初創團隊了。

這部分群體很像現如今如雨後春筍一般到處綻放的區塊鏈公司,當年趁著一波SaaS的投資熱潮,就勢殺進了這個圈子,這種就叫“看風口式創業”。

結果最近有個笑話:區塊鏈初創公司把PPT改個名字,就可以去做芯片了。

這個笑話說明了兩點,單純趕投資熱潮的創業,終究是會隨著熱度減退而消亡;而隨便改個PPT就又可以到投資人那裡忽悠大量的投資,也說明就連PPT中都沒有任何專業性相關的東西。

所以這一類企業是非常浮躁的,有些甚至以前從未接觸過相關行業,只為了奔投資為核心,那作為經營者,勢必不會關心自己的產品在技術上到底過不過關,能不能迎合用戶的需求,單純只想著讓投資人看見產品,哄投資人高興就可以了。

那麼也就自然而然地與用戶實際需求脫節,違背了用戶核心這個宗旨,自然也就只能像現如今的區塊兩公司一樣,曇花般一現。

學會傾聽客戶的聲音

互聯網2B企業級產品區別於傳統IT軟件的地方就在於,更看重產品本身的核心價值以及用戶口碑的塑造。

直觀點說就是把品牌和名聲的推廣放在一邊,先從客戶的訴求出發,找到客戶在對於產品實際使用中的痛點和需求,吸納客戶的反饋,讓客戶也參與到產品的研發與打造中來,最終攜手將產品得以更好的塑造,在提供客戶滿意的產品和服務後,藉助用戶口碑傳播沉澱品牌。

這當中企業級SaaS則更應如此,就以IT管理來說,光是管理方向就包括終端管理、內控管理、病毒防護等不止,每一個方向下還會有數量龐大且複雜的應用場景,更別說迎合管理者和員工,還需要滿足完全不同的使用和心裡需求。

在我認識的人當中,黃粵和他的雲子可信在這一點上做得算比較好的,和很多競品不同的是,雲子可信SaaS平臺在做到雲安全的同時,更多的將目光聚焦於中小企業的終端管理。

我問黃粵,為什麼不去迎合大企業的胃口。

他告訴我,大企業的IT管理,往往已經擁有了一整支完善的運維團隊和運行機智,SaaS最多也就能幫上點輔助工作的忙,這顯然不是SaaS根本的使命。

黃粵表示,從中小企業IT管理的整體佈局來看,缺錢、缺設備、缺人是三大通病,所以如果可以實現幫助企業降低成本,建設IT管理體系,再幫助甚至直接解決管理員所不能處理的問題,才能實現SaaS的價值。

因此,雲子可信不僅從軟件管理、上網行為管理等方面迎合了中小企業經營者對於員工管理的訴求,也從資產管理、遠程協助等方面幫助IT管理者解決了常見的難題。

而在終端管理,U盤和隨身WiFi這種外接設備自己殺毒軟件、工具箱這幾個應用功能上,也都是在通過對中小企業IT管理中實際應用場景和常見痛點進行詳細調研和總結後,才專門進行的開發。

那些曾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的SaaS都還健在嗎?

其實我看了下數據報告,註冊企業已經接近3000了,終端部署也已經破萬,對於致力於幫助中小企業解決IT管理難題的SaaS類產品來說,已經是非常出色的成績了。但即便如此,雲子可信依然保持著每週一更新的調性,從沒中斷過。

我問黃粵累不累?他說累,但如果不這樣,產品就會與用戶實際需求脫節,就會畸形,本身無視客戶訴求,拖更停更在IT管理類產品中就是長期存在的詬病,一旦步了後塵,丟了口碑,也就崩塌了。

他給我提出了一個“發燒級用戶”的概念,他覺得,企業級SaaS的核心價值,應指向產品及產品的衍生服務是否為用戶所用,因此不論是產品研發還是運營,都應當圍繞服務去進行。

因為作為使用產品的人,用戶體驗之後的建議與反饋,才應該是企業SaaS產品最重視的東西,通過對用戶長久的維護與尊重,來建立“發燒級用戶”群體,讓用戶參與到產品打造和服務體系中來,讓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人來增加自己想要的東西。

其實黃粵所提出的,主要還是產品研發的方向和思路,但這恰好與企業SaaS的運營思路一致,總的來說SaaS服務的核心是產品及其衍生服務,從用戶端獲取真實痛點來對產品進行定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