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馬觀城——塔林

走馬觀城——塔林

一、城市概況

塔林(Tallinn),是東波羅的海三國之一的愛沙尼亞共和國首都和最大城市,位於愛沙尼亞西北部芬蘭灣(Finland Bay)南岸的里加灣(Riga Bay)和科普利灣(Copley Bay)之間,海岸線長45千米,面積158.3平方千米。地理座標:北緯59°22’,東經24°48’。時區:UTC/GMT +2。人口47.2萬(2015)。

塔林三面環水,風景古樸秀麗,城區由老城和新城兩部分組成,至今還保持著中世紀的風格與格調。

走馬觀城——塔林

始建於13世紀中葉的老城又分為上城和下城:上城是上流社會、宗教人士和封建權貴的聚集地,著名的託姆比亞(Toompea Hill)城堡、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等建築坐落在於此;下城則是商人和手工業者的居住地,八面稜體的市政塔樓也坐落在拉科雅廣場(Raekoja Plats,也譯作市政廳廣場);連接上城和下城的是塔林的兩條腿:長腿街(the long leg)和短腿街(Luhike Jalg)。新城是以維盧廣場(Viru square)為中心,一條條現代化公路呈放射狀自此通向愛沙尼亞的其他城市。

走馬觀城——塔林

二、歷史沿革

1154年塔林首見記載。

丹麥王國統治時期(1227—1346)的1248年,塔林開始建城。

塔林在歷史上曾一度是連接中、東歐和南、北歐的交通要衝,被譽為“歐洲的十字路口”,而後這裡發展成為漢薩同盟(The Hanseatic League,德意志北部城市之間形成的商業、政治聯盟)的主要中心。

1991年愛沙尼亞恢復獨立後,塔林成為芬蘭共和國首都。

走馬觀城——塔林

三、經濟概況

塔林有鐵路通往莫斯科、聖彼得堡和里加(Riga)等地,是波羅的海沿岸重要的商港、工業中心和旅遊勝地。

自1991年脫離前蘇聯後,愛沙尼亞政府投巨資用於對塔林港口的基礎設施和交通網絡建設。作為俄羅斯石油產品的過境走廊,塔林港口貨物吞吐量逐年上升,集裝箱吞吐量也快速增長,現僅次於波羅的海沿岸最大不凍港的拉脫維亞文茨皮爾斯(Ventspils)港,在波羅的海各港口中名列第二。

工業以機械製造、化肥、紡織、造紙、建材、魚類加工等門類為主。

走馬觀城——塔林

四、重要景觀

託姆比亞城堡(Toompea,也稱座堂山),位於塔林市中心,海拔50米,是全城的制高點,軍事作用明顯。早期的統治者為防禦外侵,固守城池,在山上築起木結構城堡;1219年,塔林被丹麥人佔領,現石頭城堡則是由丹麥殖民者所建,曾被稱為“丹麥城堡”;此後的統治者也都將城堡視為掌控愛沙尼亞的基地;直至今天,愛沙尼亞國會大廈也佇立於此。

赫爾曼塔(Pikk Hermann)坐落在在託姆比亞城堡西南角,建於1360—1370年間,後於16世紀重建,高度一直保持在46米,塔內有數百級階梯通往塔頂。因毗鄰愛沙尼亞國會大廈,塔頂插有一面巨大的愛沙尼亞國旗。

走馬觀城——塔林

走馬觀城——塔林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Alexander Nevsky Cathedral),矗立在託姆比亞山頂上,是一座建於19世紀末期的俄羅斯東正教教堂,為19世紀下半葉波羅的海面臨俄羅斯化留下的歷史證明(當時的愛沙尼亞是沙皇俄國的一部分,建造目的是在所控制的波羅的海地區,樹立一個帝國統治地位的象徵)。

大教堂以13世紀抗擊條頓騎士團入侵的亞歷山大•涅夫斯基(1220—1263,俄羅斯統帥和政治家、諾夫哥羅德公爵、弗拉基米爾大公、東正教聖徒、民族英雄、“最偉大的俄羅斯人”)的名字命名。共有5座“洋蔥頭”式圓頂;鐘塔由11個鐘組成,其中最大的一座鐘重約16噸,整點時分,鐘聲在古城上空迴盪;內部裝飾著一座座黃金馬賽克鑲嵌畫。

大教堂的是塔林迄今為止最宏偉,最華麗的東正教教堂。

走馬觀城——塔林

走馬觀城——塔林

國會大廈,呈巴洛克風格,粉色四方形的三層建築,由俄國人建造,現在共有101名國會議員在此辦公。

走馬觀城——塔林

聖瑪麗大教堂(St Mary's Cathedral,也稱圓頂教堂),坐落在託姆比亞山的中間,是愛沙尼亞最古老的教堂,也是主要的路德教(Lutheranism,基督新教)教堂。1219年丹麥人入侵塔林後,有傳教士在塔林開始建此教堂,完成於1233年。因不斷的翻修和重建,教堂呈現了不同的建築風格:教堂主體建於14世紀,巴洛克式塔頂則添加於18世紀70年代末。教堂內部排滿了精緻的17至20世紀貴族盾徽和13至18世紀的墓碑;曾是德國貴族及上流社會的活動場所。在69米高的巴洛克鐘塔上,可以一睹令人驚歎的城市景觀。

走馬觀城——塔林

瑭丕山觀景臺(Tang PI sub mountain viewing platform)坐落在塔林老城區的上城,是塔林最重要的觀光平臺。在此可以居高臨下,鳥瞰塔林醉人的全景風光,感受著古城的情調:一片錯落有致的紅色屋頂;一座託姆比亞城堡及聖瑪麗大教堂;還有聖奧拉夫教堂黃色塔樓上的青銅色尖頂,鶴立雞群,直衝雲霄;遠處的新城;(晴空萬里時)芬蘭灣對岸的城市……如詩如畫的仙境,令人如夢如幻。

走馬觀城——塔林

走馬觀城——塔林

市政廳廣場(Raekoja Plats,也稱拉科雅廣場),位於塔林舊城區下城的中心地帶,廣場旁有建於1313年的塔林市政廳,其端頭是一座八面稜體的塔樓,頂端屹立著塔林的象徵——守護神老托馬斯,這是北歐地區唯一的一座哥特式建築風格的市政廳。

整個市政廳廣場很開闊,周圍被商業會館包圍,市政廳四周的8條小巷全都是購物區,夏天到處都是戶外咖啡館,服務員們穿著中世紀的服飾在招攬著生意。每年的6月是老城節日(Old Town Days),一般持續4天,屆時的廣場上還會舉辦幾場音樂會、舞蹈和中世紀主題的狂歡活動,熱鬧非凡。

走馬觀城——塔林

走馬觀城——塔林

走馬觀城——塔林

走馬觀城——塔林

聖奧拉夫教堂(St. Olav’s Church)建於13世紀,是一座具有哥特式風格的教堂,原本塔高159米,曾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堂建築(1549—1625),後因毀於戰火、火災或雷擊等而重新建造的,實際高度雖然降至124米,但仍是波羅的海沿岸最高的建築和世界最高的教堂之一,是塔林的地標之一。

走馬觀城——塔林

五、印象塔林

塔林老城,古堡環繞,魅力獨特,是迄今保存最為完好的歐洲中世紀建築,是一座活生生的城市博物館,在1997年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美國《紐約時報》評出2011年全球最值得旅遊的41個地方,塔林位居排行榜第21位。

塔林三面環水,最大特色就是環繞在老城周邊的城牆體系和塔樓。自1265年該城就開始第一次防禦建設,但是目前城牆的輪廓只能追溯到14世紀;16世紀的全盛時期後,城牆長度增至2.4千米,高度14—16米,寬(厚度)3米,包括46座名字各異的塔;如今1.9千米的城牆和20個塔樓依舊矗立,在迷濛的光線下穿過城門恍如穿越歷史,在默默地注視著塔林的變化。

愛沙尼亞之門(The gate of Estonia),又稱維魯城門(Viru gates),由兩座圓塔組成,位於市政廳的東部,是塔林老城的主要出入口之一,初建於1345—1355年,如今為在原始結構上進行修復的。

走馬觀城——塔林

市政廳廣場並不大,潔白的房屋,紅色的屋頂,處處瀰漫著友善熱情的笑容,好似一處浪漫的童話世界,這裡每天都是人頭攢動。玩雜耍的,商鋪以及餐廳的諮客們穿著中世紀服飾和向上彎鉤的尖頭皮鞋在門前迎客,熱鬧非凡。遊人們在選購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時也可以坐在圍滿鮮花的涼棚下愜意地慢啜一杯咖啡。

走馬觀城——塔林

走馬觀城——塔林

走馬觀城——塔林

走馬觀城——塔林

建築上的“門”也是塔林古城很具特色的景觀之一,種類繁多,式樣不同,與建築和街巷和諧共融,從而形成了塔林特有的文化。

走馬觀城——塔林

走馬觀城——塔林

在愛沙尼亞音樂戲劇學院首任校長VOLDMAR PANSO(1920—1977)的故居牆面上,鑲嵌著逝者的雕塑頭像,以此紀念。從這樣的紀念形式可以看出,愛沙尼亞人天性有多麼詼諧和浪漫。

走馬觀城——塔林

塔林老城的街道,清一色的用石頭鋪就;臨街的牆面上有街頭藝術家的作品供行人欣賞和選購;商鋪門外掛的“幌子”是那麼新穎形象;建築的牆角上也掛上了“長筒靴子”;行走在這樣的環境中,很容易使人產生時光錯覺,令人回味無窮!

走馬觀城——塔林

走馬觀城——塔林

走馬觀城——塔林

走馬觀城——塔林

我們與塔林雖然僅有幾個小時的短暫會面時間,但是古老的城市卻給我們留下了難以忘懷的“畫面”,我們會懷念這個地方,直到永遠!

走馬觀城——塔林

(文+圖:王永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