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群揽胜

云冈石窟群揽胜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千米处,沿武周山南麓自东向西绵延约1千米的岩石上有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2001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云冈石窟群揽胜

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时期(386—534)的文成帝和平初年(460),延续至孝明帝正光5年(524),前后60多年;初唐后呈现萧条景象,只在贞观15年(641)有局部的雕凿;辽兴宗、道宗时期(1031—1101),皇室曾进行过延续10年之久的大规模修整;辽保大2年(1122)金兵攻占大同,寺遭焚劫;金皇统3—6年(1143—1146),住持禀慧法师重修“灵岩大阁”(今3窟外的阁楼);元代,武州山石窟寺庙院尚存,明嘉靖年间被称之云冈;明末清军入关攻占大同,云冈寺院再遭兵燹,沦为灰烬;清顺治8年(1651)云冈寺院得以重修,乾隆年间亦曾有修葺;1949年后,云冈石窟的主要洞窟和窟前木结构建筑(第5、6、7窟)均保存完好。

云冈石窟群揽胜

云冈石窟,其佛教艺术按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大致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

早期石窟是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时期(453—465):昙曜法师积极致力于佛教复兴事业,北魏佛教盛行的基础因而确立。今第16~20窟即帝王象征的昙曜五窟是云冈石窟开凿最早的洞窟,它是云冈皇家石窟营造的开始,也是北魏王朝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一项文化工程,其雕刻技艺继承并发展了汉代的优秀传统,吸收并融合了古印度佛教艺术精华,佛像面相丰圆,高鼻深目,双肩齐挺,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艺术风格独特。

云冈石窟群揽胜

中期石窟是北魏迁都洛阳以前最稳定、最兴盛的孝文时期(471—494),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主要有1、2和5~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这个时期,雕刻造型追求工整华丽,从洞窟形制到雕刻内容和风格均有明显的汉化特征,石窟艺术中国化起步并完成,雕刻内容繁复、雕饰精美的艺术特点明显大于早期石窟。

云冈石窟群揽胜

东方IC借图

晚期石窟:北魏迁都洛阳后(494年),凿窟造像之风在中下层阶层蔓延开来,一直延续到孝明帝正光5年(524年),信众充分利用旧有的技艺在云冈开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主要分布在第20窟以西,还包括4、14、15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龛,约有200余座中小型洞窟。这些洞窟的佛像和菩萨面形消瘦、长颈、肩窄且下削,为北魏晚期推行“汉化”改革而出现的一种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艺术形象。此风格和特征在龙门石窟北魏窟亦有表现,对中国石窟寺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云冈石窟群揽胜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

……

云冈石窟群揽胜

(文+图:王永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