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豐縣西漢高祖劉邦的故事

高祖劉邦

江蘇豐縣西漢高祖劉邦的故事


◎高祖劉邦簡介      

高祖劉邦 前206年——前193年 

漢族與漢字的得名,都與大漢帝國密切相關聯,而大漢帝國卻是由一個近似“不務正業的無賴”平民劉邦創建的。平民出身的劉邦文不能書,武不能戰,但卻利用秦末動亂提供的機遇,成為歷史的弄潮兒和幸運兒,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平民皇帝。然而,與劉邦一起面對這個歷史機遇的,何止千人萬人,為什麼獨有劉邦搶得先機脫穎而出呢?他有什麼樣的過人之處,又是如何發揮其自身的長處在楚漢戰爭中擊敗楚霸王的呢?作為平民皇帝第一人,他又是如何成功地從奪權者轉化為統治者和管理者的呢?我們將通過對劉邦人生軌跡的描述,逐步解答上述疑問。

◎從平民到領袖

唐人張錫說:“山之妙在峰迴路轉,水之妙在風起波生。”宋人范成大也說:“若將世路比山路,世路更多千萬盤。”他們說得不錯。劉邦的人生和創業道路充滿艱難險阻,但總能峰迴路轉,柳暗花明。

劉邦,字季,周赧王五十九年乙巳(前256),出生在沛縣豐邑(今江蘇豐縣)中陽裡,當時這塊地方歸楚國管轄。“邦”是“國”的意思,可能在成年後,劉邦才自己取了“邦”這個名字。字“季”也不是真正的“字”。中國古代兄弟排行稱老大叫伯,老二叫仲,老三叫叔,老四叫季。劉邦大哥的確叫劉伯,二哥叫劉仲,但不見劉叔,所以,劉邦可能是“劉小三”或“劉小四”。《史記·高祖本紀》中說:“父曰太公,母曰劉媼。”這不是體面的稱呼。後來,劉邦的父親才有個名字叫劉執嘉,母親名叫王含始。劉邦還有個“同母弟”劉交。劉邦長得高鼻龍顏,蓄有漂亮的鬍鬚。單父(今山東單縣南)人呂公認為劉邦相貌貴不可言,就把女兒呂雉嫁給了他。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在陳勝、吳廣起義後兩個月,隱身芒、碭間的劉邦,率領數百人返回沛縣,殺了縣令。父老們請他擔任縣令。劉邦謙讓一番後,同意擔任首領,稱“沛公”,服從張楚王陳勝的領導。秦二世二年(前208)秋,劉邦從今安徽碭山、山東金鄉一帶轉入河南,攻下南陽後,斷然拒絕秦王朝的講和,率軍攻入武關。在嶢關(今陝西藍田東南),劉邦按照張良的計策以區區兩萬人馬大敗秦軍。這時,秦王子嬰將趙高刺殺,向農民軍投降,由此,劉邦親手推翻了秦王朝。在各家諸侯抗秦的過程中,劉邦先行入關滅秦,欲稱王關中,實現了從平民到諸侯的轉變。取得先機的因素劉邦能夠成為農民起義軍的首領,並先行入秦,滅掉秦王朝,既與劉邦的自身因素相關,也與劉邦善於包裝自己有聯繫,又與當時的歷史條件相關。

自身因素。劉邦不喜勞作,確有遊手好閒的無賴之嫌,但他與人友善,喜歡施捨,善交遊,因而在他周圍很早就聚集了一幫有才華的人。劉邦曾做管理地方治安和民事調節一類的小吏——泗水亭長,經常和縣吏往來,時間一長,和沛縣功曹蕭何、獄掾(yuàn)曹參(shēn)等結成莫逆之交。加之劉邦為人大度,心胸豁達,素有大志。有一年,劉邦奉命去咸陽出差,遇到始皇帝出遊,只見儀仗隊員盔明甲亮,旗羅傘蓋蔽日遮天,皇帝穩坐在鑾輿中顯得威風八面,臣民們佇立在道旁個個畢恭畢敬。劉邦不禁嘆道:“嗟呼,大丈夫當如此也!”有野心,也有大志,這給劉邦爭當領袖以精神上的動力。而項羽見到同樣的情景,則說:“彼可取而代之。”足顯勇夫的強悍,高下之別是比較明顯的。

更為重要的是,劉邦身處那個動亂的時代,能仗義行事,勇於承擔責任,顯示其領導才能,可以說這是促其成功的重要因素。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劉邦解送一批人去咸陽驪山修築秦始皇陵。半路上不斷有人開小差,照這樣下去,還沒到達目的地,人就跑光了。劉邦就解開這批人的束縛,與他們圍坐在一起飲酒,要與他們一起逃亡。此舉讓手下明白劉邦是值得信賴和追隨的。有十幾個壯士佩服劉邦的豪爽大度,情願跟他一起逃亡。從此,劉邦有了最初的基本力量。在沛縣人民的心目中,儘管蕭何和曹參的地位都高於劉邦,但劉邦沒有怕失敗的心理負擔,身上具有領袖氣質,所以,蕭何、曹參等人由衷地擁護劉邦做領袖。

歷史條件。當然,劉邦能迅速攻佔關中,除了戰略得當,避實擊虛,以撫為主,從而減少了阻力外,也與當時的歷史條件有關:項羽在河北作戰,吸引並消滅了秦軍的主力,給劉邦的西征軍以有力的支持;秦始皇為自己巡遊全國而修築的馳道,變成了起義軍前進的捷徑;秦滅六國後,拆毀戰國時期的關隘要塞、銷燬大量兵器,以致秦軍大多無險可守,無兵器可用,等等。

善於包裝。按後世十二生肖的說法,劉邦屬蛇,俗稱“小龍”,《史記》和《漢書》這樣記載他的出生:劉母在大澤邊睡覺,夢見與天神相遇。當時雷鳴電閃,天昏地暗。劉父跑去找劉母,見到一條蛟龍盤繞在妻子的身上。從此,劉母便懷孕了,後來生下了劉邦。劉邦的身上於是蒙上一層神秘色彩,據說後來他在逃往芒、碭途中,拔劍斬了一條巨蛇,然後看見一個老婆婆坐在路邊放聲痛哭。問她哭的原因,她說:“我的兒子是白帝子,變成了一條蛇,躺在路當中,結果被赤帝子殺了,我怎麼能不哭呢?”說完,那老婆婆就不見了。劉宋裴駰在《史記集解》中認為,白帝代表秦王朝,劉邦推翻秦王朝,所以才有這個赤帝子斬白帝子的傳奇。這些傳說,很可能是劉邦發跡之後,刻意編撰出來的。古人信奉天命,劉邦神奇的孕育、出生到斬殺白帝子,都是故事編撰者向人們證明劉氏江山是上天“神”的授意而已。看來劉邦很會裝,不僅讓人們確信他生而神異,而且確信他滅掉秦國也符合天意。

◎從諸侯到盟主

秦亡後,誰能成為這個時代的偉大人物?最有資格的是兩個人:一個是劉邦,一個是項羽,他們都從農民起義領袖轉化為擁兵自重的諸侯王。劉、項兩個諸侯王集團圍繞爭奪政權問題,展開了一場長達四年之久的楚漢戰爭。楚漢戰爭的大體經過如下:劉邦先入關中,欲稱王,受到項羽的極力打壓,發生了鴻門宴事件;逃出項羽控制的劉邦接受項羽的安排作了漢王。經過準備後,劉邦出兵攻楚,經過艱苦的戰鬥,終於以垓下之戰消滅了項羽的勢力,持續四年之久的楚漢戰爭以劉邦的全勝宣告結束。楚漢戰爭,強者項羽敗了,弱者劉邦卻勝了,這是為什麼呢?歷來史家對此各有見解。總結劉邦勝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

民心向背。得民心者得天下。劉邦比較瞭解百姓疾苦和要求,一進關中就提出“約法三章”:殺人者處死罪,傷人及盜抵罪。其他秦朝一切法令,作廢!並宣稱:“我領兵入關,全是為父老除害,絕不是為了侵佔或欺凌你們,大家千萬不要恐慌!”以此爭取最廣泛的群眾支持。還定三秦後,實行許多取悅於民的措施:把秦朝所建造的苑圃園池,通通改為農田,分給民眾耕種;又賜民爵酒肉,安撫流亡,整飭吏治,恢復生產。在當時的情況下,百姓還是比較滿意的。項羽性殘暴,是個殺人如麻的魔王。早年久攻襄城不下,進城後,項羽就下令對手無寸鐵的百姓大加殺戮,剩下的人都被活埋。進軍咸陽時,項羽下令把20萬投降的秦軍全部坑殺,是繼白起坑殺趙國40餘萬降卒後的另一樁歷史大悲劇。項羽不僅殺敵人,殺俘虜,而且殺百姓。人民能支持這樣的人嗎?所以,民心的向背,是劉勝項敗的根本原因。

策略正確。在政治上,劉邦為義帝發喪,師出有名,掌握了主動權。在軍事上,劉邦在彭城戰敗後,吸取了教訓,調整了戰略方針:在滎陽、成皋一線的正面戰場堅持持久戰,以牽制項羽的主力部隊;在南翼,爭取黥布背楚歸漢,以削弱楚軍而壯大漢軍的力量;在敵人後方,利用彭越繼續反楚,在楚軍心腹之地遊動作戰,以牽制和分散項羽的兵力,減少漢軍正面戰場的壓力,形成兩面夾攻的態勢;再派韓信北攻魏、趙等地,解除北翼的威脅,以孤立項羽。事實證明這個戰略方針頗為奏效。而項羽則相反,在政治上害死義帝,落下不義之名,又不注意團結諸侯王;在軍事上迷信武力,只知強打硬攻,將主力部隊長期滯留於正面戰場。對此至死也不醒悟,還哀嘆:“此天亡我也,非戰之罪!”

善於用人。劉邦手下的韓信、陳平、英布等人,原先都是項羽的人,後來都投奔了劉邦。劉邦很有自知之明,他曾公開承認:論運籌帷幄之中,我不如張良;論穩定後方,安撫百姓,輸送兵源軍需,確保前線的糧餉供給,我不如蕭何;論集結百萬將士,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這三位都是傑出的人才,我能重用他們,這就是我所以能獲得天下的緣故。劉邦麾下的文臣武將多有建樹,其中漢初三傑的功績更是非同小可。張良功績有:劉邦西入武關後,在嶢下用計破敵;鴻門宴上幫助劉邦脫離險境;“為漢王請漢中地”;在楚漢戰爭中“常計謀平天下”。蕭何的功績有:沛公入關後,及時收集官署的圖籍簿冊律令文檔,從而使漢王知曉天下山川形勢、關隘險要及戶口多少,在楚漢爭雄中使劉邦能掌握天下形勢,做出較為明智的決策;勸劉邦接受漢王的稱號,蓄養民力,招攬人才,伺機爭奪天下;推薦韓信為大將;楚漢戰爭中留守關中,保證對劉邦和韓信兩大軍團糧草軍需的及時供應。韓信的功績有:提出“漢中對”,制定圖取天下的戰略方針;還定三秦,為劉邦建立了鞏固的後方基地;北取趙、代,扭轉了戰爭的被動形勢;垓下之戰指揮漢軍殲滅楚軍,逼迫項羽烏江自刎,從而取得楚漢戰爭的徹底勝利。劉邦有這樣出色的、堅強的團隊,正所謂“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項羽出身貴族世家,好面子,自作聰明,自以為是,容納不下英雄,四處征戰只靠他一個人,與劉邦的團隊單打獨鬥,真的成了“孤家寡人”,最後自刎烏江。

善於聽取意見。劉邦樂於聽取別人的不同意見,敢於公開認錯,收回成命。例如他在西行入秦途中,酈食其(lì yìjī)求見,劉邦的態度很為傲慢,“方踞床,使兩女子洗足”。酈食其說:“您既然要討伐沒有道義的暴秦,就不該用這種態度對待比您年長的人!”劉邦理屈,當即認錯,聽取了他的建議,襲取了秦廷倉儲所在地陳留,獲得了大量積粟,從而使軍威大振。項羽則不然,剛愎自用,固執已見。項羽西屠咸陽後,有位韓生對項羽說:“關中阻山帶河,有四塞之固,土地肥沃,可以建都稱霸。”項羽卻說:“富貴不歸故鄉,如穿錦衣夜行,有誰知道?”韓生很生氣,退出後嘆氣說:“人說楚人沐猴而冠,果然如此!”項羽聞聽後,就下令烹死韓生。這樣的人誰敢再給他出謀獻策!

鬥智不鬥勇。在鴻溝廣武戰場,劉項雙方對峙形成僵局,項羽派人給劉邦傳話:要與劉邦單打獨鬥,一決雌雄。劉邦答覆:“我寧鬥智,不能鬥力。”項羽竟披甲執戟來挑戰,劉邦當眾宣佈項羽十大罪狀。項羽大怒,命人開弓射箭,一箭射中劉邦胸口,險些摔下馬來。劉邦為了安定軍心,順勢彎下腰來,不捂胸部傷口而去摸腳,大聲說:“臭小子,射中了我的腳趾!”回營後,裹好傷口,乘上馬車,掙扎著馳往各營巡視。此舉不僅使漢軍人心安定,而且痛罵項羽是小人。

鞏固的後方。劉邦廢除了秦朝的苛法,約法三章,司法與行政都簡單化。劉邦在巴蜀、關中地區恢復了郡縣制度,絲毫未曾引起當地人民的反感,而且由於蕭何的妥善管理,能源源不斷地為前方作戰提供後援力量。所以,劉邦屢次戰敗,都能回到自己的關中,積聚力量,重回成皋前線堅持作戰。相反,項羽在後方的建設乏善可陳,除了以霸王的名義大行分封之外,不曾有任何新型的行政建樹。再加上,劉邦派彭越等人長期襲擾項羽的後方,使其不得安寧。當項羽垓下戰敗,竟然徘徊烏江,無顏見江東父老。

正是由於上述種種原因,劉邦才由劣勢轉為優勢,最後打敗項羽,取得對全國的統治權。

◎從漢王到皇帝

楚漢戰爭結束後,中國廣袤的國土又重新統一。漢高祖五年(前202)二月,劉邦在定陶汜水(今山東曹縣附近)之陽即皇帝位,成為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定國號為漢,史稱漢高祖,又稱漢高帝。王后呂雉改稱皇后,太子劉盈稱皇太子。國都原在櫟陽(今陝西富平東南),五月定都洛陽(今河南洛陽)。根據婁敬建議,又遷都咸陽以東的長安(今陝西西安),取長治久安之意。從此,長安成為全國政治中心。在我國六大古都中,西安是建都朝代最多,年代最久的一個。

然而,擺在劉邦面前的現實問題卻是困難重重:首先是如何從奪權者轉化為統治者;其次是如何處理與那些諸侯、功臣的關係;第三是如何安定社會和恢復生產;第四是如何消除來自北方匈奴的侵犯;第五是如何保證劉姓皇朝萬世永固。而第一、第二個問題是每一個開國皇帝必須面對的急務,尤其對於一個出身平民的皇帝來說,問題似乎顯得更為艱深。那麼,劉邦又是如何解決這些難題的呢?

從馬上到馬下劉邦個人的文化素養不高,有時還帶有幾分無賴習氣,但他畢竟是一個政治家,不像項羽那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劉邦建國後,接受秦亡教訓。而最早向他提出這個問題的人是陸賈。陸賈是楚人,以有辯才而跟隨劉邦定天下,深得劉邦信任。《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載:陸賈時時稱說《詩》、《書》。高祖罵之曰:“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陸生曰:“居馬上而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順守之,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昔者吳王夫差、智伯極武而亡;秦任刑法不變,卒滅趙(秦)氏。向使秦已並天下,行仁義,法先王,陛下安得而有之?”劉邦覺得有理,就命陸賈寫書總結秦亡漢興的經驗。陸賈奉命寫成《新語》十二篇。陸賈的《新語》,糅合儒、道、法等各種思想,以“無為”、“寬舒”、“中和”為理論根據,既否定秦朝“用刑太極”的政策,又要求漢初統治者順其自然,對人民採取少加干擾以及輕徭、薄賦、節儉、緩刑等政策。劉邦以“無為”和“順守”為宗旨,繼承了秦朝的各項基本制度,又進行了某些變革,這就是“漢承秦制”。

讓盟友、功臣成為階下囚。在推翻秦王朝統治後,劉邦受封為漢王,與其他諸侯是平起平坐的關係。在楚漢戰爭的過程中,劉邦為了爭取對自己有利的力量,漢王與反楚諸侯的聯繫,逐漸變為盟主與盟友的關係。項羽滅亡,劉邦稱帝,開始大規模封功臣。漢初,劉邦分封異姓王共有七個:楚王韓信、趙王張敖、韓王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但是當漢王朝的封建統治秩序初步恢復後,劉邦便開始了剪除異姓王的鬥爭。這場政治鬥爭始於高祖五年(前202)七月,至高祖十二年(前195)二月,燕王盧綰逃往匈奴止,前後共八年時間。說起盧綰,原與劉邦情同手足,不僅同鄉、同裡、同學,還同年同月同日生,從少年起兩人就形影不離,最後也發展到公然叛逃的地步。劉邦剪除異姓諸侯王,輕者貶黜,重者夷滅三族,而首當其衝的,就是那“勇略震主”的韓信。劉邦首先是出其不意地奪取韓信的兵權,接著設計逮捕了韓信,最後,韓信“謀反”而被誅殺。關於韓信謀反被殺一事,《史記》《漢書》記載甚詳,但告密者為韓信家奴,且為孤證,當時韓信閒居長安,手無兵權,靠什麼來謀反?被擒後未經審訊即被斬,且劉邦平定陳豨在前,韓信謀反在後,如何成了裡應外合?這其中確有可疑之處,歷來史家看法不一,目前尚無定論。劉邦平叛歸來,“見信死,亦喜且憐之”。所喜者,功高震主的畏將已除;所憐者,大臣無辜被誅。不管是該殺,還是冤殺,剪除異姓王是劉邦的既定決策,是鞏固漢室統治的需要。韓信作為實力最大的異姓王,即使不以謀反罪被殺,也將以其他形式予以剪除。繼韓信被殺,幾個主要的異姓王,先後被殺或被貶。在消滅異姓王的過程中,劉邦錯誤地認為分封劉氏子弟為王能屏藩皇室,也無離心背德之虞。所以,在高祖十二年(前195)劉邦曾殺白馬為盟,訂下誓約:“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這就是歷史上所稱的“刑白馬盟”。矛頭所指,顯然是諸呂,即防止諸呂篡權。到劉邦死時,被封的同姓諸侯王共九個。只是異姓諸侯王雖被剪滅了,但中央集權同地方割據勢力之間的矛盾,並未得到徹底解決,從而埋下了“七國之亂”的禍根。

治國策略。劉邦即位不久,立即對社會的各項制度進行了調整:在法律方面,漢初制定《漢律》,以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在軍事方面,建立了新的軍制。與漢初政治制度相適應,軍隊分為京師之兵和郡國之兵兩種。京師的屯兵又分為南軍和北軍,分別由衛尉和中尉統領。在禮儀方面,叔孫通沿襲秦制,制定朝儀,以使人威懾於皇權之“神聖”。然而,與這些制度建制相比,西漢建國初期面對的經濟壓力更是急迫的問題。漢初出現“自天子不能具鈞駟(四匹同一毛色的馬拉的車),而將相或乘牛車”的情況。為此,劉邦頒佈了一系列有利於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的詔令,歸納起來有八項措施:

勞力歸農。頒佈軍隊復員令,凡復員的軍吏卒,可按軍功大小,分配田宅或免除賦徭。動員流亡之民回鄉,“復故爵田宅”。在全國推行釋免罪人和奴婢,增加農業勞動人口。

鼓勵生育。高祖七年(前200),詔令“民產子”,可以免除徭役兩年,以資鼓勵。採用這一政策,使得大漢帝國人口漸盛,中國人口的數量第一次達到歷史上的高峰。

減輕徭役。漢初施行慎重民力征發制度,縮短了服役時間,規定年滿23歲開始服役,56歲免役,還允許以錢代役。

薄斂賦稅。劉邦根據官吏俸祿和政府開支制定全國賦稅總額。田租,或稱田賦,即土地稅,徵收率為十五稅一(1/15);口賦,也稱算賦,即人口稅,每人每年一算(120錢)。

節約財用。漢初,統治者極為節儉,這對恢復生產有積極作用。高祖七年(前200),劉邦見蕭何負責修建的未央宮過於“壯麗”,竟責備蕭何說:“天下匈匈,勞苦數歲,成敗未可知,是何治宮室過度也?”

抑制商人。規定工商業者另立戶籍,稱作“市籍”,凡在市籍的人,都要從政治和經濟上受到監督限制。商人不能穿絲綢,不能攜帶武器,不得乘車騎馬,不可做官為吏,不僅地位卑微,還要加徵一倍至數倍的算賦,目的是驅商務農,迅速恢復農業生產。

遷徙豪強。劉邦下詔,將齊、楚兩國的昭氏、屈氏、景氏、懷氏、田氏五大姓氏及其他豪強共10萬人口,強制移民到關中,由政府供給耕田和住宅。

安定環境。加強邊境的防衛,並向邊境移民,這更使漢朝政權穩定,為開發邊疆,集中精力恢復經濟生產,贏得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劉邦的八大措施,對漢初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這些休養生息的政策意義深遠,開了“文景之治”的先河,從而使漢帝國走向了繁榮昌盛。

和戰匈奴匈奴是生活在我國北方古老的遊牧民族。秦漢之際,匈奴乘中原大亂之機,又不斷南下河套地區,尤其冒頓(mò dú)單于殺父自立之後,匈奴勢力空前強大,構成了對漢王朝的嚴重威脅。

平城之戰。高祖七年(前200)十月,劉邦親率軍隊剿擊叛降匈奴的韓王信(戰國韓襄王的後裔),在銅鞮(今山西沁縣南)大破叛軍。這時,天寒大雪,漢軍士卒多被凍傷,“凍死者十之二三”。冒頓單于用以強示弱之計,故意隱匿精兵,暴露老弱士卒,以迷惑漢軍。劉邦果然中計被圍。漢軍於平城(今山西大同西北)白登山,被圍七天,糧餉供應斷絕,情況十分危急。最後只得用陳平的奇計:陳平畫了一幅美女圖像,送給冒頓閼氏(yān zhì,相當於皇后)。閼氏怕漢家美女奪去她的寵愛,便勸丈夫解圍,放走了劉邦。

制訂和親政策。平城大敗,劉邦撤兵南歸,匈奴對邊地的侵擾更加肆無忌憚。劉邦認識到漢王朝暫時無力同匈奴較量,從而同意婁敬提出的與匈奴和親的建議。高祖九年(前198),訂立了和親之約,主要內容為:漢朝以宗室公主(實為“家人子”冒充)嫁給冒頓單于,每年贈送一定數量的物品;漢朝與匈奴結為兄弟,互不侵擾;開放“關市”,准許兩族人民往來貿易。

有人說,和親政策是一個拙劣的謀略,如唐德宗時詩人戎昱就在《詠史》詩中說:“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這無疑是狹隘的歷史觀。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和親政策是被迫採取的妥協性的措施。這個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軍事衝突,使漢王朝贏得了休養生息的時間,對漢初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漢匈兩族人民在和平環境中進行生產和交換,加強了友好往來,增進了經濟文化交流,在我國民族關係史上,也產生了良好的影響。

預立太子。早在高祖五年(前205)六月,劉邦已經立呂后子劉盈為太子,時年僅10歲。然而到了晚年,劉邦卻急於更換太子,常想廢嫡立少,以戚姬之子趙王如意為太子。有人將其原因歸結為他對戚姬的寵愛。這看法頗為膚淺,在看似妻妾嫡庶爭風糾纏的表象下,實際上蘊涵著劉邦對劉氏江山能否永固的深遠憂慮。

劉邦擔心劉盈“仁柔”和皇權旁落,而趙王如意雖小,但在長相、性格上都像自己,適於繼承帝業。同時,劉邦發現呂后已經擅權,而戚姬無過問朝政的能力,於是劉邦就有了廢易太子的念頭。

此事涉及皇位繼承問題,呂后竭力利用老臣為之諫諍,並策劃了一系列阻止廢太子的活動。在一次廷議上,御史大夫周昌曾為劉盈爭辯,使劉邦暫時打消了廢立太子的念頭。呂后仍不放心,又夥同其兄呂澤,逼張良為之諫阻。張良獻計,請出“商山四皓”,即劉邦景仰的四位隱士,呂后依計而行。

黥布叛亂時,劉邦抱病率軍征剿,作戰中又受了箭傷。平叛後回到長安,傷勢日益嚴重,更易太子更加迫切。太子太傅叔孫通等臣僚以死諫諍。劉邦又發現劉盈身後有“商山四皓”環伺。劉邦認識到,倘若執意廢太子,勢必使如意更加孤立,不僅無法繼承皇位,還可能遭遇不測。

劉邦更易太子雖然沒有成功,但是預立太子卻從此成為漢代一項定製。這一制度,後來為我國曆代封建王朝所承襲,成為皇位繼承的慣例。

高祖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甲辰(前195年6月1日),劉邦病逝於長安長樂宮,享年62歲,葬於長陵(今陝西咸陽市秦都區窯店鄉附近)。

同年五月,太子劉盈即位,這就是漢惠帝。

◎劉邦個人小檔案

姓名:劉邦,字季

出生: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

屬相:蛇

卒年: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四月二十五日

享年:62歲

諡號:高皇帝

廟號:高祖陵寢:長陵

父親:劉執嘉(劉太公)

母親:王含始(劉媼)

初婚:30歲

配偶:皇后呂雉

子女:8子,1女

繼位人:劉盈(恵帝)

最得意:垓下之戰獲勝最失意:被困平城白登山

最不幸:母親死於戰亂,不知葬地最痛心:未能更易太子

最擅長:用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