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整理信息?

愛的港彎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一本笔记本助你找到信息管理的窍门!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曾经说过:“我思故我在”。意思是说,思想证明自己的存在。因为我在否定自己的存在时,我就已存在了。思想的力量是无从大的。首先思想区别于人类与动物的高低级别,其次,思想更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如果没有思想,那就不能称之为人,至少不是一个正常的人。

信息爆炸时代,我们每天被各种碎片信息充斥着大脑,吃饭睡觉、学习工作,每天都会思考很多事情。然而不管主动还是被动接收的信息,在我们的大脑里停留的时间并不长。而我们的思想多数情况下都是雁过无痕,并没有带给我们真正的价值和意义。甚至有时候你想过的事情在脑海里也只是一团模糊的东西,你并不能清晰地看见自己和自己的思想。做设计或者写作的人,也许更有感触,因为很多时候长时间的思考并不能带来好的构思。


奥野宣之在其著作《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提到的笔记法便是基于这样的动机:记录自己的声音,留住自己的思想并让其成为知识生产的素材,在证明自己存在的同时给自己带来源源不断的创意。

奥野宣之,畅销书作者,曾在出版社和报社工作,也是网络与杂志专栏的撰稿人,不止如此,他还以“笔记本作家”的身份活跃在媒体节目和论坛中。奥野宣之的成名之作《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直接在日本引发了“笔记风潮”。而这本《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可谓是《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姐妹篇。《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主要是介绍了读书笔记的方法。而这个《如何有效管理信息》主要介绍了日常生活中使用笔记本搜集和整理信息的方法。一元化笔记法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小窍门,是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只要遵循一元化、时序化、检索化三大原则,便可创造属于自己的“编年史”。

一、一元化笔记法是什么?

所谓一元化就是想到什么记录什么,而且不用分门别类,一本笔记本记录你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上的任何知识或者想法。然而这样什么都往里丢的一本笔记本,那不是看起来很杂乱无章吗?以后要想回头找到笔记本上的记录,那不是难以找得出来?其实不然,一元化笔记法既简洁便利又毫无压力,是自由度比较高的笔记使用方法。只需遵循以下三大原则,一元化笔记法根本不存在杂乱无章和找不到记录的情况。

第一,一元化:所有你想记录的信息全部记录在一个笔记本上。

试想一下,如果你准备了几个笔记本,分门别类记录不同的东西。比如一个笔记本专门记录工作上的事情,一个笔记本专门记录学习心得、另一个笔记本专门记录日常灵感和创意,那么你每天都得随身携带三个本子,或者你可以不带本子,可以随时记录在手机上,或者便签上,回家后再重新记录在相应的本子里,这本身就是一个麻烦,能不能坚持下去就是一个问题。另外,有没有可能你想到一个点子,却想半天却不知道该划到哪一个本子里?肯定有这种可能。这样一来,你不止在这个事情上过于耗费时间,更影响记录笔记的心情。

所以,想要使用笔记本收集和整理信息,什么都甭想,准备一个本子,有什么都往里丢。想象那是一个箱子,就像丢东西一样,当你脑子里有东西时,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全部往里丢了再说。

第二,时序化:按照时间顺序书写,在每一天信息前面写上日期,比如2018年5月20日就写为20180520。

这个很容易理解,做一条记录之前或者之后,写下日期。这是为了方便日后的检索。其实现在很多人做记录都会有写日期的习惯,这个无需赘述。

第三,索引化:所谓索引就是寻找信息的线索。

第二个建议便是在电脑上建立数据库。参考作者的索引数据是根据笔记本编号+日期+检索标记+条目标题组成。比如“001 030410 采访松下幸之助纪念馆”。“001”表示编号第一个笔记本,“030410”是日期,“采访松下幸之助纪念馆”是条目,日期与条目也是检索标记。

另外奥野宣之还提供了一些信息检索的小技巧:比如可以用粘贴标签的方式代替目录,在贴标签处写好分类。也可以在切口处涂上不同的颜色以示区别。

二、大杂烩笔记本是如何生产创意的?

用笔记本来增强自己存在感是奥野宣之的第一想法,然而用笔记本来使知识再生产,创造源源不断的创意才是奥野宣之的重点。然而奥野宣之所独创的信息管理术——一元化笔记本是一个庞大的大杂烩,他是如何把收集到的杂乱的信息进行重组,从而孕育出新的知识的?我们可以从他分享的以下五个步骤窥见一斑:

步骤1:收集——收集的信息应该是你感兴趣并且乐意去重读的、能够给你带来感触的信息。

步骤2:咀嚼——咀嚼是一种温故而知新的过程,在整理笔记的时候,如果笔记不能再拿出来重读、回想,而是束之高阁,那么你永远无法将收集到的信息重组,使新的知识产生。

步骤3:发酵——当知识在温故知新的过程中,它首先会酝酿并发酵在潜意识层面,期待有一日喷薄而出。

步骤4:顿悟——所有的灵感其实都是潜意识思考带来的顿悟,这是有过程的,并不是真的灵感突如其来,只是看起来突如其来而已。

步骤5:具体化——具体化就是讲创意化为成果的时候,将脑海里的想法付诸行动,转化成果。

自古以来,创意就不是“无中生有”和“凭空想象”,如果你留心观察就知道,几乎所有的创新都是在既有事物的基础上,重新被改造出来的。

把笔记本的记录变得有趣又有用,这并不容易。然而在《如何有效管理信息》一书中,除了上面几点笔记本的技巧,作者奥野宣之还分享了很多整理信息的小窍门,你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不过,大数据时代,传统笔记本很多时候真的让人没有时间和经历去管理。传统笔记本关键是胜在手写的过程会加深记忆,并且可以像书本一样随时翻阅和咀嚼,同时对已有的信息进行反思,这才是整理信息最有效的途径。而这一点恰恰是电子笔记本难以做到的。

传统笔记本也许更适合喜欢记手帐的人使用。不过一个笔记本,既可以记录生活的点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声音,又可以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在未来变成一个更加喜欢的自己,何乐而不为?


茱小猪

从学生时代开始就有一个坏毛病:从来没有好好做过笔记。

这个毛病说大不大,最多是费点时间再翻找知识点,但是说小也不小——我常常因为没有及时的找到正确的信息而无法回答老师的提问。

大 概是从初二开始吧,我就习惯性的在不同本子上写写画画,在言情小说上看到了什么矫情的句子抄下来,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抄下来,上课写的知识点也写在上面,还有不想听课的时候画的漫画也在上面。。。。。

总之,整个本子都可以用乱七八糟,惨不忍睹来形容。

后来我试着用几个不同的笔记本来记录东西,比如说印着小猫的写影评,印着骷髅头的写小说,但是,这个方法并没有什么卵用。。。

因为像我这样想起什么就是什么的人。要做到把所有信息都一丝不漏的记在笔记本上,只能每天都抱着一大摞笔记本。

所以我分类记录了不过两个月,又回到了之前的想起什么就记什么的尿性。。。。以至于我的笔记本除了我自己没人能看得懂。 那么,到底有没有一个较为完美的,切实可行的笔记记录方法可以让我们完整,及时,精准的记录信息呢?

这个问题一直让我很头疼。 后来偶然的机会,去书店淘书的时候瞄见一本听名字就有点不太想读的书,它能吸引到我纯粹是因为书里的一句话:“只需一册笔记本 ,任何人都可以活用信息。”

我半信半疑的拿了这本书,看完之后觉得。。。。这句话可能并不是夸张的宣传语。

这本书就是奥野宣之的成名作:《如何有效整理信息》。



或许有的人曾阅读过奥野宣之的另一本著作《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在这本书中奥野宣之讲解了一部分有效整合信息的方式,虽然系统,但不全面,而这本《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则完整的向我们展示了完整的整合信息的正确方式,以及怎样从笔记本中记录的信息中找到创意源泉。

奥野宣之是日本很有名的“笔记本作家”,有这个称号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他几乎是随身携带笔记本,想到什么就记录在上面,这本《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就是他在总结的自己的笔记记录方式。

在这里我简单的说几条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推荐的方法。 首先就是一元笔记法。别看它听起来玄乎,其实总结下来就一句话:把所有信息都记在一个笔记本上。

(没错!就是针对我以前记录上的坏毛病的方法!)


一元笔记法最重要的就是“大杂烩”感。 打个比方,我们收拾东西的时候都会习惯性的把所有东西按用途来分类,码放的整整齐齐,(对于强迫症患者来说很重要!)

但是事实上,这样整理并没有什么用处,因为我们在使用过程中还是会把它弄乱,然后迎来新一轮的整理~之后就是弄乱,整理,再弄乱的死循环。。。。。这样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也会降低效率。

而一元笔记法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首先,虽然你把所有的信息都混在一起记录在了一个笔记本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在翻看它的时候也会混乱(充其量是让别人混乱。)

为什么呢?因为笔记本上的内容都是你真实经历过的。 你读的书,写下的读书笔记,看的电影,也许别人不清楚你当时的感受,但是笔记本却真实的帮你记录了下来。

所以混乱一点不要紧,关键是要保证所有的感受,所有的记录都被完整的记录了下来。

而当你用完一个笔记本回头翻阅的时候,那些想法和句子都会又一次的带你回忆起某部电影,某部精彩的小说,这是我所体会到的一元记录的最大的快感和好处—— 所有的情绪不掺杂任何的考量,真实的呈现在自己的面前,这感觉就像在跟几天前的自己对话。

根据自己的情况选购笔记本 除了一元笔记法,我个人认为比较有趣的,而且可以激发自己的创意的就是学会剪切粘贴有用的信息。



这个方法在我看这本书之前就尝试过,效果很不错。

(此方法仅限自己拥有杂志的所有权的同学使用!)

书中赠送的书签 这种粘贴方式有点类似于手帐,但是和手帐又不太一样,市面上好多手帐自作聪明的事先做好了页面规划,和这种即兴所至的记录方式不是很搭调。

(硬要说的话,我觉得手帐有点像一个漂亮的日程表。)



当然了,这种粘贴方式会使原本就有点乱的笔记本变得更乱,但是这种乱只是假象。。。 因为就我个人而言,还有没有遇到过翻笔记本的时候找不到自己想找的内容的时候。

前几天忽然想看看以前写过的《南方有令秧》的书评,按着笔记本上粘贴的腰封一下子就找到了,前后也就十秒钟的时间吧。

奥野宣之总结的笔记本的各种用途 所以,建议题主一定要试试这种方式,在读书笔记旁边粘贴腰封,之后该写游记写游记,该写影评写影评,反正腰封在那,大不了空出一页专门用来写书评,读完之后再翻到腰封那里写读后感也不迟。

(要真的是感想多到空一页都不够的话,可以试试把书评写到一张纸上,直接拍在上面,简单粗暴,效果极佳。)

下面请大家观赏一下奥野宣之花里胡哨的可爱笔记本~~笔记做的还是蛮不错的,有文字有图画,是个心灵手巧的好同志呢!



奥野宣之所制作的笔记 在这些杂乱无章,随性所至的记录中,创意就藏匿其中,最好的厨师擅长用最普通的食材烹饪出无上的美味,而懂得利用创意的人会从每一个细微的思考中得到创意的重组。



在这片凌乱的信息海洋中,捕捉信息不再是难事,因为所有的信息都安全的放在一个笔记本中,而创意的萌发也有了肥沃的土壤——创意本身就是对信息的重组,

基于这两点,一个一元化的,活泼又有趣的笔记本值得大家拥有。


温难呐

很高兴很回答这个问题,我是一眼微书单陈问禅。



毕业这几年来,一直都有读书的习惯,也有读书记笔记的习惯,但是每一次记笔记的时候,都是在书上面,记的不仅仅是一种发散性思考,还有原书里面觉得特别经典的内容。


不过随着书读的越来越多,记的笔记也越来越多,伴随着读书的常见弊端就出现了,那就是——读了记不住,做的笔记也不知道在哪儿了,是哪本书里面?甚至是读了这本书的内容,却记错在另一本书里面,有时候想写篇文章却也找不到原来觉得很有趣的又可以使用的故事素材。


经常听人家说,怎样做笔记?怎样读书?其实自己也读了很多关于读书,关于记笔记方面的书籍。不过就那些书籍来说,无论是读还是记,几乎每一本书里面都有涉及,但真正实施的时候,却也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已经读的时候那种内容所记录的!



在遇到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这本书之前,我其实也读过这本书的姐妹篇,《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对于所谓的一元化记笔记的方法,当初也有所了涉及和了解。不过并没有放在心上,也没有去尝试着去做,总觉得,不可靠,实施起来有点不切实际,怎么可能所有的事情都用一本笔记来记录!


你可以想象一下,某天你的老板他他路过你的座位,看见你的笔记本,随手翻了两下却发现里面的内容与实际工作无关,结果可想而知!不过直到真正意义上去读完这本明教如何有效整理信息的书,才发现一元化记录笔记方法,真的是有必要了,读书博闻广记,而不仅仅是依靠脑子还有笔头。


关于读书记笔记,我们都知道读书记笔记不仅仅是为了复习已经模糊的内容和书本中曾经所有的线索;还有作用其实是为了激发写作的灵感,以及发散阅读后思路。我们一直都以为,阅读才是,输出的第一步,但是实际记笔记才是完成信息输出的第一步!


本书中所写的关于记笔记搜集整理信息,主要是通过三个原则教我们的。


1.一元化

什么是一元化?就是不分类别,尽情记录,将你想要记录的一切信息都纳入这一册笔记本中。

工作中的创意、读过的书、灵光一现的感想、报纸、杂志、他人的留言、信件、明信片、出息的会议、培训时的记录、打印的邮件、对电影的记录、私人日记、用完的票据等等……把这一切都记入到一册笔记中。


2.时序化

添加日期标签,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录,换句话说,就是从头开始按顺序使用笔记本。

这里要简单介绍一种非常有用的方式:6位日期记录法,年份后两位+月份两位+日期两位,合计为6位数字。如:【180108】=2018年1月8日。


3.索引化

所谓索引,并不是信息本身,而是寻找信息的线索。如果我们在寻找某一条信息的时候,有了“XX笔记在第1册的6位数字标签'130227'这一页”的话,我们脑海中浮现的素材或者零星印象将越来越清晰。


另外还通过这三个原则方法记笔记,来促使我们在生活中及工作中的进步。



让自己工作充满创意,让自己想法变成成果,让自己富有灵感,做到加速思考进什么线索。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会整理和搜集信息到底有多么重要?看知识付费兴起并加速爆发就知道!


另外这种记笔记的方法还有助于创意的孕育产生!因为混合在一起的各种信息,会刺激人们进行拓展思考促进灵感的产生。


你在思考创意的时候,请先记住这样一个前提:“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这是美国广告大师詹姆斯·韦伯·扬(James Webb Young)撰写的《创意的生成》(A Technique for Producing Ideas)一书中的名句。


这点学者、思想家胡适也曾在他的怎样读书一文中有过相似的观点,那就是博读,博读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广为宽大的学习知识,弄懂知识,也是为了发散思维,从多方面触发解决问题的脑力!


还有就是关于达尔文的小故事:达尔文研究生物演进的状态的时候,费了三十多年光阴,积了许多材料,但是总想不出一个简单的答案来,偶然读那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便大悟起来,了解了那生物演化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无论什么书都读,往往一本极平常的书中,埋伏着一个很大的暗示。


当然记笔记本书作者奥野宣之还提出了其他的一些看法以及具体的操作方法,如第三章的用罗马字母来略记,将常记的内容符号化,在书背脊和切口处写序号等等方法,这里就不一一书写了。


说道这里我在本文中在小提一下关于书中一直推崇倡导的一元化笔记的三个有点:


1.简洁而简单,不会造成混乱

关于这点,很多人可能会有些疑惑,什么都记在一个本子,怎么可能不会乱,其实真的不会,只要你严格遵守以上的三个原则就不会。


2.可以无压力的持续使用

这个没有什么好说的,这种一元化的记笔记他不会造成我们大量机械的记笔记,也不会有堆积信息的负担。


3.自由度高,能随意调整。

安卓机的工作节奏和环境,自己自由调整,想怎么用就怎么做!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眼微书单,为你选书,推书,关注我,一起读书共同寻找有趣灵魂。


一眼微书单

《奇特的一生》里的柳比歇夫至今仍是我的偶像之一,这个将时间用到极致的自然科学家,展现了一个“时尽其用”人生是如何精准计算高效度过的。他记录时间的方法再简单不过,一支笔、一本笔记本,事无巨细,将每天做事所花费的时间精确到每时每分加以记录。对我来说,记录这件事本身,就非常有意思。它会承载着你的过往、思想、灵感、甚至灵魂,让你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剖析自己,修正自己,成为自己。

2018年已过两月,农历狗年才刚刚到来。新年伊始,人们总希望新年孕育着新希望,不如就从记录这件小事开始,从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开始,用“一元化”笔记的理念来调整日常信息处理方式。

知道奥野宣之是从《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开始,作为日本同志社大学新闻学专业的奥野宣之来说,在出版社和报社的工作意味着他需要撰写大量文字,但是每一个写作人都知道,灵感并不会凭空而来,除了偶有的“神来之笔”,更多是靠经年累月的积累和长时间的阅读和深入思考形成。所以,当奥野宣之作为“笔记本作家”出现在大众面前之时,我并不感到意外,反之觉得理所当然。《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并非新书,而是《如何有效整合信息》(2008版)的修订本,与之前版本不同的是,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2017版中试图回应了传统笔记本是否能抵抗住智能手机冲击的问题。


书中介绍的记笔记的方法实则非常简单,就是用一本笔记本记录所有信息,包括工作内容、待办事宜、会议记录、想看的书、想去的地方、生活的突发奇想、晚餐吃了什么,还想去吃什么,想去哪玩,为什么想去那玩等等等。只要是你想到的,什么都可以一股脑的记录在里面,不需要分类,不需要拆分工作和生活。这就是“一元化”笔记。经过几个月的亲身体验之后,我或许可以解答一些自己最初阅读时的一些疑问。

笔记真的能找回独立思考的原味吗?

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的书腰上写着这样一句推荐语:“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找回独立思考的原味”,我用书中教我的方法,把书腰上的这句简介剪了下来,贴在笔记本中,要知道,曾经这样的书腰我随手就扔,因为太影响阅读体验了。但是现在他们不断有了好去处,还能时常提醒我,这本书的精髓到底是什么。

但是记笔记真的能找回独立思考吗?我想,每一个曾经写过日记的人一定深有体会,即便是写流水账也总能回忆起一些当下情绪和思绪,当你把情绪和产生情绪的原因链接起来的时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因果思考,思绪当然也不只是直线的,它是发散的。正如书中所说,“要勤于动手,思考才会逐步前进。边抱着胳膊边看电视,思考是无法前进的。”当然,记录本身也存在着非理性面,当你回顾笔记时,可能发现“有用”的东西并不多,但是那些无意识想到的好点子,也绝非凭空而来,这些积累总是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的思维模式。


乍看毫无联系的信息能触发灵感吗?

很多人,在还没开始做某件事之前就习惯性追问,我做了之后有什么好处呢?我学了之后有什么用呢?7岁时因为学游泳太难就放弃了,18岁时因为一次意外,落水而丧生。例子虽然极端,却也说明了功利心驱使下的行为方式在不可预测的未来中并不可取。那么,记录一些和工作、自身毫无相关的东西,是否有必要呢?《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把自己有兴趣的东西记下来,这些事情和工作是否有联系暂且不说,我认为在不抹杀好奇心的前提下对发散思维而言是很值得一试的。”很多时候,能触动你的部分,不管是不是“有用”它都是值得被记录。这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好奇,更是对自我的探索。而那些看上去毫无联系的信息,也会在日常的举一反三和积累中,被冠以新的链接或者提炼出全新的角度和观点。当点变成线,线变成面时,你一定会为之惊喜。

为什么不推荐用智能手机记录呢?

抛开书中翻覆啰嗦的语言,记录的本质在于积累、回顾、思考。人是容易遗忘的动物,我在翻阅曾经的笔记本时,常常惊叹于“咦,我还做过这事儿啊。”、“我竟然还有过这种想法”、“我当时居然能从这个角度想问题”等等。书中有句话说的很好,“如果没有生活日志,你也许只会记得不尽如人意的结果,甚至会记忆模糊;但如果用生活日志,你可以亲眼看到自己曾经的努力和辛苦,即使没有任何结果,曾经的努力也会成为自己内在的支柱”。


叶籽猫470

现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我们的眼球,如同毛线团,有用无用的混在一起,无法分辨。那么,如何才能快速分辨并搜集有效信息,良好利用信息,以达到信息为我所用的目的呢?为您推荐一本书:《如何有效整理信息》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作者奥野宣之,日本人。他曾在出版社和报社工作,每天应对层出不穷的各种信息,于是独创了一套信息整理术,在商务人士中大受欢迎,写成书,书籍累计销量超过50万册,这本书就是《如何有效整理信息》。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主要写了如何使用笔记本来记录信息,这样记录的好处,以及如何通过灵活运用笔记本。

奥野宣之首先提出使用纸质笔记本并将笔记本“一元化”这样一个概念。所谓的“笔记本一元化”是指把所有的内容不必分门别类而是全部记入一个笔记本中。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所有的信息都在一个本子里,不用再费尽心思想去往哪个本子或软件上查找他们。这样不仅最大限度地节省时间,目标感也更强,需要任何信息时只需要通过笔记本查找就可以了。

现代社会,手机可以下载各种APP软件,各种写日记软件、记账软件等等,在不同的软件里分门别类,似乎一切都很有条理。但写过的文字,记下的心情,以及收藏的文章,点了一个收藏后,就永远躺在了文件夹里,很难想到去看。我们不是没有信息,更不是没有搜集信息,我们缺少的,是如何搜集以及利用信息的方法。

而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手写笔记本,并进行一元化的建构。那么该如何制作一本“一元化”的笔记本,让它最有效的为我们提供信息呢?

很简单,奥野宣之提出,将任何内容都记入一本笔记本中。在这期间,只需要注意两个小细节就行了:

第一,按时间从前往后依次记录。

第二,无论是工作还是私事,统统都可以往上写,不用考虑分门别类。

这样一册笔记本,就包含了所有的信息来源。里面有你工作时遇到的问题,有你出去四处行走的足迹,也有你在坐火车时的感悟,你在翻阅笔记本时,各种不同事件之间的交互碰撞,会产生奇妙的火花。

所以不细分信息来源,是更好的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方法。按时间记录保证了信息的有序性,把所有事情记录上去保证了信息的全面性。整个笔记本如同一个万花筒,你望进去,便能不断看到各种五彩缤纷的图画。

说完了记录的方法,奥野宣之提到了运用笔记的方法。

在这个时代,快速汲取知识是成为一种必备的技能。为思才写的模式必须转化成为写而思,只有通过不断输出自己的思想,才能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让自己得到不断的提升。

奥野宣之为为写而思提供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葱鲔火锅笔记法。

葱鲔火锅原是日本一种火锅的名称,它的原料只有两种:金枪鱼和葱。葱在这种火锅里,不是配料,而是原料食材。葱鲔火锅笔记法就是借鉴这一理念:利用摘录原文和所思所想两种原料重新建构笔记本。

在记录笔记时,一行记录文字,下一行写自我感想文字,二者交互进行,两种原料不断重复,在笔记本中处处留下自己的声音,为了写出自己的思想而阅读、摘录,这是一种“对自我的采访”,它真实而锐利,直面自己的内心。而内心在记录中不断的思索和自省,人也就能得到不断的提升、超越。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元化笔记法这样一种形式简单,内容丰富的记录方法会为我们节省时间,创造源源不断的灵感,让信息为我所用。除此之外,我们更要保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用自己的目光构建世界,构建未来。


越兮读书

你的生活就是一个“行走的素材库”

我们每个的生活像一潭波澜不惊的湖水,看似平淡无奇,也不会对我们的生活、工作有什么影响。但是如果我们用一本笔记本记录有趣的、感兴趣的事、将图片、数据记录其中。当我们重读这些时,会发现一个另外的自己,曾经努力过的自己、很久之前的小确幸、小感悟,这些都会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发酵成为写作创意的无限素材。日本作家奥野宣之《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就是通过笔记本记录生活、工作,生产知识,并有多部作品出版。

作者奥野宣之,毕业于日本同志社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他独创的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在日本很受欢迎,累计销量超过50万册。在专栏撰稿人的工作以外,他还以“笔记本作家”的身份著作,不管是工作还是兴趣,他都坚持使用笔记本记录,这种生活方式在电视台播出后反响热烈。本书就是奥野宣之多年坚持用的整理信息的总结,《如何有效整理信息》教你用一个笔记本记录生活,构建知识生产体系;书写创意的生活日志,建立一个“行走的素材库”;整合素材,产生素材知识,创造出无限的写作创意。


一册笔记本让你爱上记录、构建知识生产体系。

某一时的想法、一个有趣的新闻报道、单位分发的资料、更或者就是你读过的读书笔记,如果不记录会一闪而过,但是如果将这些有趣的信息你记录到一本笔记本中,在将来可能会成为你知识产出的重要素材。这些信息无须分类,无须选择。你没有压力,只需从容不迫记录便可;随身携带,随时随地的记录,轻松做好这些,你便可以轻而易举的构建知识生产体系,利用知识生产体系你可以解决琐碎的问题,构思出重要的创意。那么如何书写才可以真正的建立起这样的生产体系呢?

书写创意的生活日志,建立一个“行走的素材库”

我们只需按照人的“时间之旅”,书写生活日志,留住未经加工的生活。通过手写或者粘贴等手工方式处理信息,可以把当时的心情和氛围原汁原味的保留下来。

如奥野宣之在参观古城和人物纪念馆的相关记录,从他的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参观地址的外貌以及他当时的一些所思所想。

也可以收集书籍中的腰封、报纸、纪念品、照片、万能胶带纸作为记录的材料,通过收集报纸中的饼图、曲线图、图表、表格、地图、名词解释、年表等基础资料贴入笔记,有助于仔细阅读和分析新闻。收集历史或地自然科、现代史、法律、社会统计等这些基本知识作为知识生产的基础。让你的笔记本成为一个“行走的素材库”,一个“文字库”,“百宝箱”。日常记录可以帮我们消除选择带来的压力;可以频繁的启动思考,进而促进深入写作。光有素材,如果不去创作,那么这些素材也不会产生知识,需要我们对这些素材进行重新整合后,产生素材知识,那么又如何才能高效的整合素材呢?

整合素材,素材生产知识

素材的整合是一个笔记再读的过程,再读参考笔记的信息,需带着“如何将其运用到现在处理的工作上”视角去看,将其视为写文章的方法或者是独自思考的技巧。而自由地变换角度重读,以不同视角去观察同一事物,有可能发掘出与记笔记是完全不同的想法,也会有意外的发现。整合素材,就如同是做饭,原料便是素材。就像我们有西红柿、鸡蛋、面、米几样原料,可以做西红柿鸡蛋面、蛋炒饭、西红柿炒鸡蛋,这几个菜的成品便如同素材生产的知识,在做好成品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的对原料进行重新整合,才可以做成菜,素材的整合也是如此。

奥野宣之的三种重组信息的方法,可以使我们更直观使用到素材。

第一种把详细的一条笔记概括成为一张卡片,找到卡片间的联系,根据不同的话题进行排练组合的“信息卡片”法;

第二种用大号纸张写下标题,然后再翻看笔记本记录的内容与之相符的摘录,并用标注信息来源的“信息移植法”;

第三种跟第二种类似,首先确定主题,然后快速翻阅笔记,看到感兴趣的,就把那一页复印下来,再看到再复印,如此反复操作。然后将剪贴下来的内容按照卡片的重组法组合,一边动手,一边总结思考。在不知道如何如何下手整理笔记的时候,应用这些方法可以在知识生产的道路上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整理笔记与知识的产出是有一定的距离的,不存在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这需要我们勤于动手,思考才能逐渐前进,才能创造出无限的写作创意。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这本书告诉我们用一本普通的笔记本整理信息。在笔记中构建自己的知识生产体系,建立一个“行走的素材库”,为你的才思泉涌提供源头之水。


伊茹娜2018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是《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姐妹篇,作者奥野宣之,同志社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曾爱出版社和报社工作,他独创的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在商务人士中大受欢迎,累计销售超过50万册。

如何才能有效的整理信息?搜集了很多信息却不知道怎么使用?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一书中从以下三个方面给我们做了详细的介绍:

第一部分:如何积累素材

1、一册笔记本建构的知识生产体系 作者在这本书最开始的一部分,在整体介绍“一元化笔记法”的基础上,先向大家大致讲解它的基本构成和起效方式。在此,我们事先将活用笔记本知识的基本流程具体化,从实际的信息搜集到知识生产的活动就会变得更加流畅了。将所有信息存储在笔记本中,首先从在新的笔记本中写或者贴上写什么开始,这些信息包括:想法、新闻报道、分发的资料、读书笔记等等。

如图:

2、素材库的产生:一册笔记本的汇总效应 只要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处理的信息,任何内容都可以纳入笔记本中。具体要纳入哪些信息呢?作者在书中介绍了自己纳入笔记本中的一些内容:工作日志和日记、碰头会和采访内容的记录、研讨会的大纲和关于其内容的笔记、工作中使用的资料的剪报、报纸和杂志的剪报等等12种小素材。只需将这些内容按时间顺序,即根据日期排列起来,不需要为其分类,汇总记入一册笔记本中就可以了。

3、找到记录和查阅的窍门 当你不再对信息进行分类,将其纳入一册笔记本后,无论是记录还是查阅都会变得方便快捷。让我们具体地来说明一下:把不能忘记带的东西,记在你正在使用中的笔记本里;把你感兴趣的文章记在刚刚写下的其他笔记的后面。只使用一册笔记本的好处不仅是方便,不管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记在这里,任何信息都可以集结于一册,只需要携带一册笔记本即可。

4、一元化笔记法的三条规则 为了让使用笔记本的知识生产方法持续、高效地发挥作用,我们需要遵守哪些要求呢?作者在书中介绍了三条规则,只要遵守以下三条规则,就能解决一直以来让我们伤脑筋的知识身材活动中的问题。

规则一:一元化,不分类别,把你想记录的一切信息都纳入这册笔记本中,这样能确保信息不遗失。

规则三:索引化,将收录的信息索引化后提取。所谓“索引”,并不是信息本身,而是寻找信息的线索。只要抓住线索,就能找到绝大多数被纳入笔记本的信息。

如图:

第二部分:高效率整理信息的方法

1、高效率记录信息的书写和粘贴法 :作者在书中介绍了12种书写的小窍门:写清文章的轮廓,用罗马字首字母来略写,将常记的内容符号化,用“葱鮪火锅式”笔记法记录参加会议、听课、演讲、学习的内容,在笔记上附上标题方便查找。笔记本的第一页和最后一页不用记录任何内容,专门用来记录“度假胜地”或制作索引等等。

2、粘贴小窍门 :作者在书中介绍了10种小方法,包括:用纪念品存储谈话内容,原封不动地粘贴A4资料,新闻只粘贴选段,从报纸中收集基础资料,用腰封和补充卡片来补全笔记,万能的透明胶带使用它粘贴落叶、贝壳等,帮助记忆的标记:实线、波浪线、圆圈等。

第三部分:如何活用素材

1、帮助活用素材的知识生产技巧 作者在这一章里介绍了如何具体利用写得满满的笔记来生产知识。具体有五个技巧:收集素材:重组既有信息产生创意、吸收先于运用、不是有思才写而是为写而思、带着问题意识坚持记录;咀嚼素材:回顾重读、交叉参考笔记、加工;发酵素材:重组信息、移植信息;顿悟;具体化。

具体如图:



整理信息的方法很多,读了书以后整理出自己喜欢的方法,坚持下去日积月累,慢慢学习就会形成一套自己的方法了。

这是我的读书心得,你如果有其他的疑问,我可以试试能不能推荐书给你。


红豆91298

这几年随着知识付费的兴起,很多平台都在拿“书”做文章。书评、影评、拆书稿、讲书稿、书单的大量需求,催生出很多签约作家。比如罗振宇的“得到”APP,投中一篇讲书稿就可换回6000元报酬,很多人心动而纷纷砸钱报各种写作课,都想从中分一杯羹。


然而,当大家报了名,交了钱,读了课程,开始尝试写作的时候,常常会遭遇“写不出来”的瓶颈。写文章想要获得受众的认可,必须要有鲜明的观点和使人信服的案例、论据来支撑,否则就会像一具没有血肉的骨架而失之单薄。

能成为签约作家的写手们,都有一个“秘密武器”——素材库,其中积累了大量有效的信息,随时供写手们选取调用。再经过思考整合,信息转化成新知,带给受众更多的知识体验。如果你写不出来,十有八九,是你的积累不够。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介绍了在日常生活中用笔记本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方法。只需遵循三条极简规则:一元化、时序化、索引化,就可以自由玩转笔记本,酝酿只属于自己的创意。


本书作者奥野宣之,在日本号称“笔记本作家”。他毕业于同志社大学新闻学专业,曾在出版社和报社工作。其独创的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在商务人士中大受欢迎,累计销量超过50万册。不管是工作还是兴趣,他都坚持使用笔记本记录,他的其他著作包括《如何写游记和散步日记》《智慧创造锻炼法》《“处方笺”读书法》《三本书创造好点子》等。

规则一:一元化

所谓一元化,就是把你想记录的一切信息都纳入这册笔记本中。不管是工作企划案,还是生活麻辣烫,不管是电影票根还是旅行票据,不管是日记还是明信片,不管是公家的事还是私人的事,所有你经历的事情,只要你愿意,都可以毫不犹豫放进你的笔记本中。

奥野宣之认为所有的纸质信息都应该在当天贴进笔记本。他经常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每当想起什么的时候,就会立刻写下来,回家后再粘贴到笔记本里。读报纸杂志如果发现了好的观点,他也会剪下来回家粘贴。这种做法并不陌生,比如李敖的读书法号称“大卸八块”,一本书如果有他需要的资料就动手剪下来。书看完了,书也被“分尸”掉了。

规则二:时序化

所谓时序化,就是给笔记本中的所有内容添加6位日期。日期的格式很简单,××年××月××日记录就ok。奥野宣之使用过的笔记本,到目前为止已经是第189册。这些笔记本除了作为信息的载体,更是一个人的编年史。时间就像一条伏延千里的暗线,各种回忆散落一地。当你重读笔记时,串起的更是一个人生活的轨迹思想的变迁。

规则三:索引化

所谓索引化,就是你从笔记本里找寻信息的路径。

手工记录索引的做法是:在每本笔记本的切口处都用马克笔写上序号,比如185,就代表第185本笔记本。其次笔记本封面背后和的第一页可以用来设置目录。目录可以写成日期标签+检索标记+条目标题的形式,比如 030414 阅读 思考何谓头脑的优点。

建立索引数据库是防止找不到信息的进阶方法。奥野宣之将重要的、独特的、在网上不容易找到的信息,组成由笔记本编号+日期标签+检索标记+条目标题关键字,输入Excel表格或是Word文档,以便查找。奥野宣之举了一个例子:他在找《国家的圈套》的书评报道的剪报时,输入“国家”关键字,电脑显示记录074 071219 书评 《国家的圈套》/佐藤优/日经新闻,如此,只需按图索骥找到第74本笔记本就ok了。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有疑问:这样会不会有点乱呢?其实,那只是你觉得乱而已。当你开始在海量信息中有意识的去阅读、筛选、裁剪、粘贴的时候,这些信息就会因为你的关注而在脑海中加深印象,也就是俗称的输入。如果在粘贴之余再加上个人的思考,记录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那就是难得的输出了。奥野宣之把笔记本中所有的信息都圈点出了重点,在空白处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印度哲人葛印卡说过:“别人悟到的真理,只是他自己的真理,不是你的真理。”同理,你搜集到的信息也要经过自己的消化才能内化于心。

如何才能让信息真正为你所用呢?奥野宣之的

“葱鲔火锅式”笔记法,就是有效促进写作输出的好方法。

先解释一下,葱鲔火锅是以葱段和金枪鱼为食材的火锅料理,因为这两种食材交叉出现,和“葱鲔火锅式”笔记法结构相同,才以此命名。

“葱鲔火锅式”笔记法的具体做法是:

②标注好☆,写下自己对外部信息的主观感想。

③不断重复①和②。

那些经过自己思考而得出的结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的知识,奥野宣之将之称为记录自己的声音

心理学派中有书写疗愈的分支,就是让大家随意写出心中所想,释放压力感受情绪。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交感神经始终运作不易放松。很多人每天除了被动接受信息,很少想过在信息之上加入自己的思考,听听自己内心的想法。


葱鲔火锅式”笔记法不止用于工作,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进行。每天养成书写的习惯,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也是对工作与生活的复盘。很多人都知道,有自律才有开挂的人生,一元化笔记本的使用极其简单,大大降低了人们对于“自律”的投入成本。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才能被很多人效法吧。

作家有时候就像厨师,想要下笔成文言之有物,就像做菜一样。素材库就是冰箱,做笔记就是准备食材,思考就是琢磨菜谱,写文章就是煎炒烹炸,最后端出来的菜是否色香味俱全,全看厨师的水平。


别林斯基说:灵感是一种不是被人的意志,而是被与此无关的某种影响所唤起的灵魂的精力。一元化笔记中大量看似无关的素材积累,在无意中形成的联结而产生的创意,正是造就了奥野宣之这位笔记本作家的原因。

奥野宣之在书的最后还推荐了一些得心应手的文具,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三菱、百乐笔等。我身边有很多朋友都喜欢收集文具,其流畅的书写感觉的确能让人心生愉悦。读完这本书的人,都能够感觉到奥野宣之对文字的热爱。

西蒙·斯涅克的黄金圈法则在营销圈颇为流行,据说苹果手机风靡世界就是乔布斯对这一法则践行的结果。Why(理念,为什么做)How(计划,怎么做)What(执行,做什么)这三个疑问词,能使你扪心自问做事的方向。想成为签约作家?那就用这条法则来衡量一下,看看自己离目标还差多远。奥野宣之说得好:

不是有思才写,而是为写而思


欲成签约作家,必得素材库;欲得素材库,必得信息;欲得信息,必得一元化笔记本。现代社会,终身学习已经成为时代的口号。不是每一次投入都会有回报,但是不投入肯定没有回报。李尚龙说: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同理,奥野宣之的经历告诉我们:没有白写的笔记本,每一本都有用。




明明说书

我是一个极其强调“有序”的人,于是强迫症一样把各类笔记都做主题区分,用单独的本子记录:读书笔记、影视笔记、孕产笔记、旅行笔记……当这些本子整整齐齐地在书架上排列,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和成就感,因为“分类”这个概念本身听起来就有特别“高效”的感觉!



但是,这种强迫分类慢慢也让我发现了问题:


1. 脑子里蹦出一个念头,就要新开启一个本子编成分类。最关键的是,很多念头可能只是一时兴起,并不会长久,新本子写几页便搁置了。而且有些想法徘徊在两种分类的边缘,很难明确划分到底归属于谁。


2. 随着分类越来越多,归整起来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甚至要给分类做目录才行。


3. 分主题式的记录,总想把最精华的部分展示出来,但一些突然冒出来的灵感和想法,却不知道如何落在纸面上。


(究竟是勺子还是叉子?——来自《WALLE》)


当信息的收集和调用都出现了一些问题的时候,说明这套系统本身是存在缺陷。但是对于解决办法,我却一直没有想到更好的主意。在玩手帐的七年时间里,我也一直不断尝试与实践,但效果始终不加。


最近读了一本书《如何有效整理信息》,给了我一些启发。这本书强调的是“一元化笔记”,也就是把所有的信息按照时间顺序通通记到一个本子上,不用分类,不需要整理。



我一直对于“一元化笔记”没什么好感,因为之前曾经尝试过,觉得信息实在太多,过于混乱,提取的时候着实不易。但看到作者是奥野宣之,想起之前曾经读过他的几本书:《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活用一辈子的读书笔记术》、《A6全能笔记术》,感觉他的书中有很多自己使用笔记本的实例,从中也能获得不少启发。于是决定读一读这本《如何有效整理信息》,看看他对于“一元化笔记”的想法。



信息收集


对于信息的收集,《如何有效整理信息》提出的就是“一元化笔记法”。


什么叫做“一元化”?就是多样性向单一发展、发散向统一发展。说白了也就是只用一种模式。与“一元化”相对应的便是“多元化”,需要从多个维度考量。当“一元化”逐步成熟之后,就会慢慢演变为“多元化”。


用笔记这件事情来说明这个概念。一元化笔记指的就是只按照一种标准来记录。《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的标准就是时间。也就是说,笔记的排列只考虑时间的先后,至于分类、深度程度、有用程度等方面先不加考虑。


而时间这个维度,除了做时间轴观测管理之外,似乎是非常理所当然的一种模式,看起来好像是压根就没有标准。这样的情况下,让笔记看起来似乎是无序的状态,因为一天的笔记中会涉及到太多的内容——读书、灵感、突然的小开心、看到了什么资讯……


(读书之后尝试的一元化笔记)


尝试了几天的一元化记录之后,我突然发现正是因为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所以任何一点小情绪、所有脑中突然迸发的灵感都可以肆无忌惮地落实到本子上。这解决了我之前强迫分类时的一个痛点——那些小而美的想法终于有了一个栖息地!而且不用考虑和什么有关联,不用费脑筋琢磨怎样开辟出单独的板块,只要随心记录就好。


这时我突然意识到,在信息收集的环节,最重要的并不是整合、有序,而是随时随地记录当下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东西,不论是资讯、情绪、念头、图画,只要是触动心弦的,通通保存起来。这就像是电子邮箱里的收件箱,不管是谁发来的、与哪个项目有关的信息,都在收件箱里。它的功能就是接收,不漏掉信息,是最主要的目的。至于后续的分类保存,是阅读邮件内容之后需要做的,并不属于“信息收集”的范畴。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还提到,一元化的笔记模式还容易消除压力,轻松愉悦地做记录。


之前我开启过一个灵感笔记本,里面会标上日期和一些并不成熟的小念头。刚开始觉得非常新鲜,但时间一长,每天打开灵感本子都想写点什么上去,一旦想不出来什么新灵感,总会觉得自己已经脑洞枯竭,心有不甘,于是就随便写点不痛不痒的内容,其实对自己的思考和成长都没有太大的帮助,只是为了记录而记录了。


但尝试了几天的一元化笔记,发现这种“每天拼命想灵感”的压力突然就消失了,想到的时候能够及时记录下来就是一件非常开心和愉悦的事情。当帮助自己的思想去掉很多标签的时候,反而会激发大脑的活跃程度,

这是很让我惊喜的意外收获。



信息记录


前文提到,仅以时间的维度做记录,看似是无序的。那么,如何让信息在记录的时候为之后的查阅提供一些便利呢?《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给出了一些记录的小技巧,这里想重点提到两个比较实用的关键点:


1. 六位数字日期记录法,即用【yy-mm-dd】的方式标注出这是哪一天写下的笔记。比如【180401】就是2018年4月1日的笔记记录。这种方法我个人也一直在使用,不仅仅是纸笔系统,在电子系统中也非常实用。


我会将每天、每周的总结都通过拍照的方式保存在印象笔记当中。保存的时候,标题最前面都是六位数字日期,这样在之后做对照查找的时候就非常容易。比如,我想查一下最近三年的2月25日我都做了什么,这三年都有哪些进步,我只需要在搜索栏敲入“0225”,那么所有标题中包括0225的文档就都会被搜索出来,不用费力往回翻找,大大节省了时间。



2. 用简略符号来表示内容主题。比如书中的几个例子:


R-阅读

T-电视节目

M-电影

P-计划

A-观点、灵感

素-素材


在六位日期之后,紧跟着符号标识,等到翻阅整理的时候,就能够很清楚地做出分辨,不用再细看下面的详细内容。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并不倡导用多个颜色来做记录,这一点对于我个人来说不太适用。虽然我对于文字的敏感度要高于图画,但我发现自己对于颜色的敏感度要更高。因此,我对于以上的符号也加了一些颜色,这样更加一目了然,整理起来也更方便。


书籍中的内容,只是给我们一些启发和借鉴。但具体运用到实践当中,还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进行调整,这样才能让知识发挥最大的效用。



信息整理


之所以在调用信息的时候觉得本子杂乱无章,是没有很好地给本子做梳理和整合。之前做一元化笔记的时候也曾尝试过做一些目录和标贴,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想找的信息依旧无法快速定位。而关于这一点,书中也给出了解决方法。


(来自《如何有效整理信息》)


通过目录、标签和涂色的方法,可以将原本看似无序的内容加以区分,在查找的时候更有针对性。我在应用的过程中,将标签都转化为目录的形式,除了按照日期排列的目录之外,又根据自己常用的需求设置了书影、灵感、素材、生活小技巧分目录。每天的记录完成之后,都会在分目录中添加相应的信息,这样任务既不繁重,也让笔记更加有序。


除了一元化的笔记之外,有一些内容确实仍需要系统化整理和保管。比如读书笔记,因为涉及到很多摘抄作为日后的素材库,也涉及到书评输出的思路捋顺,因此我还是会单独拿出一个本子来记录。但因为看书时所有细碎的想法灵感及书籍信息都已经归入了一元化笔记中,因此再做系统笔记是非常容易且简单的事情,不用再纠结哪些是精髓,所需要做的只是梳理脑中的整体构思与逻辑。


关于是做主题式笔记还是一元化笔记,都要根据自己的需求而定。但通过阅读《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并实践了一段时间,发现一元化笔记是主题式笔记的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此,想要做好笔记,建议从一元化笔记入手。


筱禾酱

现今社会可以说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各种终端设备、网站、APP层出不穷,每时每刻都在传递着大量信息,简直是井喷式涌入我们的视野。面对这么多杂乱无章的信息,大多数人都过目即忘,不仅对工作学习没起到任何作用,反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那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把这些信息整合成我们的“素材库”,成为我们创意的源泉呢?

被称为“笔记本作家”的奥野宣之,毕业于同志社大学新闻专业,曾在出版社和报社工作,他经过多年实践,独创了一套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深受商务人士欢迎。他创作的作品有:《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如何写游记和散步日记》、《智慧创造锻炼法》、《“处方笺"读书法》、》、《三本书创造好点子》等等,《如何有效整理信息》是他的成名作。

上写作课时,老师常常会说:写作要有主题、有重点,切忌记流水账。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一书中则告诉我们:将生活中的所有信息都存储在笔记本中,再通过重读回顾、咀嚼发酵,从而获得创意。这其实就是一种记流水账的方法,但又并不是单纯的流水账,它遵循着一定的规则和方法。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详细的介绍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一元化笔记法”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方法。“一元化笔记法”让整理信息变得非常简单,笔记本成了自由发挥的领地,使用起来毫无压力。只要遵循三条规则:一元化、时序化、索引化,你便能自由玩转笔记本,酝酿属于你的独特创意。我们就来看看奥野宣之是如何利用这些规则来玩转笔记本的吧。

规则一:一元化

一元化,是三个规则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把你想记录的一切信息都纳入一册笔记本中,不需要整理,也不需要分类,只管记录。

你的笔记本就是一个超级大的玩具箱,你只管把你觉得有趣的玩具扔进去;你的笔记本更是一个无穷大的收纳盒,你只管把你认为有意思的物品收纳到里面。这些有趣的的玩具和有意思的物品是指哪些呢?它们可以是工作中的创意,读书的笔记摘要和读后感想,从报纸和杂志得来的剪报,工作和生活中的信件和明信片,收集到各种名片,出席会议或者参加培训的记录,打印出来的电子邮件和文件,看电影的记录,用完的票据和存根,甚至可以是拍摄的各种照片、广告单张、各种宣传册、游玩的门票、餐厅的筷子,脑子里突然冒出的念头和想法等等。总之,就是把你遇到的信息全部搜集起来。这就是流水账的记录法,能确保所有信息都不被遗漏。

“一元化”虽然简单,但因为要书写和粘贴的信息量非常大,为了提高效率,节省时间,具体操作起来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为了更好的发挥笔记的功能,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总结了一些笔记制作的好方法,掌握这些方法将在记录时效率倍增。



我把奥野宣之在书中总结的书写窍门和粘贴小技巧都列在了上面的思维导图中,每一项都是很实用又行之有效的技巧,大家可以逐项借鉴参考并实践,其中的“葱鲔火锅式”笔记法尤其值得借鉴。

葱是指葱段,鲔指的是金枪鱼。葱鲔火锅是一种以葱段和金枪鱼为食材的火锅料理,“○”和“☆”交叉出现在笔记中,就像火锅中的葱段和金枪鱼,奥野宣之形象的称之为“葱鲔火锅式”笔记法。

“葱鲔火锅式”笔记法的步骤如下:

②标上“☆”,写出自己对这些信息的感想和领悟;

③不断重复①和②的动作

“○”代表“客观事实”,“☆”则代表主观感想,它们相互补充、相互映衬,这种客观和主观相结合的笔记法,能让信息更具体、更清晰。

最普通的食材经过用心加工也能变成美味料理。“葱鲔火锅式”笔记法如同做美食料理,它把从外部接收来的信息,经过思考和整合,变成“自己的声音”,从而把日常生活信息转变成创意的素材,这些素材不停的被生产出来,素材库由此产生。

奥野宣之有随身携带笔记本的习惯,遇到有趣的就会立刻记下来。即便有时不方便使用笔记本,他也会利用触手可得的纸张、名片夹里的信息卡,随时随地的记录,再粘贴在笔记本上。回形针和钢笔也是他随身必带的工具。

奥野宣之建议:搜集到的资料都尽量在当天纳入笔记本中,如果有延误,也把近期搜集到的资料记录在当天,不造成记录时间的混乱。

规则二 时序化

时序化,简单的说就是:利用日期标签按时间先后顺序作笔记。

奥野宣之采用的是6位日期记录法,即把时间分为年份、月份、日期三部分,每部分由两位数字组成,组合起来6位日期。把每一天的记录都按顺序标上6位数字的日期,重读和查阅笔记的时候一目了然,更为后面的笔记索引化打下了基础。

生活笔记如果坚持下来,当然不可能只有一册,为了方便查找,每一册笔记本也需要作标记。标记内容包含笔记本的序号和笔记本使用的起始时间段,序号用连贯的数字表示,起始时间仍然用6位日期法表示,例如﹝100﹞170530-170712。日积月累下来,一册册的笔记本就组成了一个长卷轴,每一页都是这个长卷轴的一个信息点,每个信息点又以时间顺序相连通。这个长卷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加长,不断的丰富,“素材库”也会变得越来越庞大,这是个长期而又有意思的过程。

规则三 索引化

笔记本越来越多,搜集的信息包罗万象,为了能快速查阅笔记本的信息,必须建立笔记本的“索引”。“索引”就是寻找信息的线索,这些线索又可称作“元信息”,只要拥有了这些“元信息”,就能轻而易举的查阅到需要的信息。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主要介绍了两种笔记本信息“索引化”的方法。“纸面索引”让所有人可以毫不费力就找到数册笔记本的信息,而利用电脑的“数字索引”则让熟练者更快捷。

先看看“纸面索引”的方法:

1、制作目录。

每本书都会有目录,这是常识。笔记本也可以这样做。在使用笔记本前先标上页码,然后在笔记本的封面背后和第一页设置目录,浏览目录就能找到需要的信息。

2、设置标签。

采用贴标签或胶带的方式来代替目录。在笔记本的翻口位置贴上空白标签,标示位置,在第一页对应标签的地方写好分类,查找时浏览第一页的分类标记,翻开对应的标签就是要找的信息。

3、在切口涂色。

标签容易脱落,最常用的笔记本可以用涂色来代替标签。用不脱色的笔在本来标签的位置涂上颜色,在首页对应颜色的地方写上分类,查找起来一样方便。

“纸面索引”简单易操作,对近期的笔记本检索信息非常快捷。对于多年前使用的信息,则可以使用借助电脑的“数字索引”,即使是10年前的信息也能很快找到,它就像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利用“关键字”来检索。具体方法就是:使用Excel表格或Word文档制作检索表,将笔记本上的信息摘要逐条输入表格或文档,这些信息摘要包括笔记本编号、日期标签、检索标记、条目标题。需要寻找资料时,只要利用电脑的查找/检索功能输入关键字,瞬间就到达关键字的位置,根据信息摘要轻易就能在笔记本上找到目标信息的位置。

建立一个完美的数据库费时费力,并不是所有信息都需要纳入进来。这就要结合自身的实际,选择最具有参考价值的、检索可能性较高的信息建立索引。养成制作索引的习惯,日积月累就能拥有独一无二的数据库。

所有的搜集和整理,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拥有自己的创意。广告大师詹姆斯·韦伯·杨在《创意的生成》一书中指出:创意并不是创造新事物,而是把已知的、原有的元素重新排列组合成一个新元素。“一元化笔记法”,实际上就是通过对信息的搜集、整理,经过咀嚼、发酵,再到消化吸收,最后生成创意的过程。重读笔记,找到信息间的关联点,使用信息卡、大张纸、复印机把信息进行重组、移植和拼贴,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灵感就会自动产生。



人们常说,创意源于生活。生活中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或别人眼中无聊的话题,只要记录下来,日后都有可能激发你的灵感。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创作者如巧妇,创意如制作美食,创意所需的素材如同平常的食材,素材库则如同品种丰富的菜市场。巧妇把信手掂来的普通食材制作成美食,创意者把素材库的素材加工整理成别出心裁的点子,把看似毫无关系的信息加工整理成一顿创意大餐。

奥野宣之坚信:“任何人都可以做出自己想要的笔记本”。他发明了很多实用的制作个性化笔记本的技巧, 包括纸袋、书皮、封面,以及记录式插页等,总共有12条之多,并且都有详细的制作方法,值得借鉴。他在书的最后还推荐了觉得好用的各种文具,并一一列举了它们的特点和使用方法。书写流畅的笔、方便实用的剪刀和胶水,保持愉悦的使用体验,使记录笔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罗丹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不是缺少创意,而是缺少发现创意的眼睛。创意只属于那些热爱思考,热爱生活,不断从平凡生活中吸取养分的人。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把零碎的生活细节和感想以流水账的形式结合起来,借助各种实用小技巧,经过手工制作和感性思考,把信息如同串珠一样汇总成了一座知识宝库。学生可以作为课题研究的资料库,作家可以作为写作源泉的素材库,设计师可以作为新创意的灵感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