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要取名、字、号,分别怎样使用?

文化书虫

这个与“礼”有关。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在日常生活和基本的行为习惯中都有体现。

先来聊聊名、字的概念,在古代名和字是两个概念,『礼记·檀弓上』中有提到幼名、冠字,就是说人在出生后长辈给起的名字,便是“幼名”。

长到十几岁左右,行冠礼,标志着由家庭中毫无关系的“孺子”变成了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礼记·士冠礼』中有言:

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就是说,成年跨入社会以后,长辈们起的“幼名”就再不适宜社交场合的称呼了,得取一个供平辈、晚辈人称呼的新叫法,于是”便出现了,即冠字

起字的方法有很多,但一般要与名有所关联,正如『颜氏家训』说的

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可以起意义相近的,也可以进行比喻和延伸,甚至相悖反义词都行。国民党军统首脑戴笠,字雨农,雨农需戴笠,非常贴切。

再来说说号,号就比较随意了,数量也极多,只要自己乐意,弄多少个都可以,它的来源也很多,有以出生地籍贯,有以居住地,有以官职…很多很多五花八门。帝王将相的谥号、庙号也统统归如此类。

煮个栗子,像经常说的苏东坡,东坡就是号,上学经常背:苏轼,字子瞻,号东坡,都还记得吧。


名、字、号说了一丢丢,怎么使用呢,接着看。

你的名是长辈才能叫的,平辈之间,如果关系比较密切,私下也可以直接称名。但在尊长之前,所有的自称只能用名,绝对不可用字或号,用即失礼。

在与平常的同辈、晚辈的交往,对方必须称呼你的字,如果直接叫名,就是冒犯。直呼其名、指名道姓,就是这个意思,极为的不尊重。

号,基本就是同一圈子中相互称呼,本人自称也可以用,显得比较轻松随意。有自嘲、有诙谐、有志趣、有调侃很多很多,随便你玩了。


名、字、号是中国浩瀚文化中极其微小微小的一个点,里面可以整理的东西还有太多太多,欢迎大家斧正,补充。闽道行在此谢谢大家!


闽路行

独昏闷:温馨提醒,此文字字珠玑,建议收藏再赞,以防丢失!


这个问题我们要明白姓氏是什么?

每个人都有一个姓,姓在人的名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的情况下,一个人可以随意改名,甚至可以有好几个名字,但是姓却不能任意更改,而且每个人只有一个姓。姓是家族系统的标志,不同的家族系统使用不同的姓。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形成姓氏,并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延续。汉族是中华民族中人数较多的民族。它是由夏、商、周三族演变而成的华夏族吸收了其他民族,经历了漫长的融合之后在秦汉时形成的。

我们都知道,进入文明社会后,一切制度都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性的社会地位较女性优越。但是在这之前,我们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那个时期,女性的地位非常崇高,男性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这是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因为生产力相当低下,妇女在生产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从而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中也取得了支配权。


母系氏族社会在婚姻关系上实行的是外族通婚,婚姻只能在不同的母系氏族之间进行,成年之后,女性留在本族内,与其他氏族同辈男子结成婚姻关系,这也就是说,成年男子必须离开本氏族,到其他氏族与该氏族的妇女共同生活。当时的人们都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谁,却不知道谁是自己的父亲,“世系就只能从母亲方面来确定。因此,也只承认女系”,所以在“生”字旁加上“女”字,母系氏族社会的子女都归母亲,继承母亲的姓,根据文献记载,我们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

因为女性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所以很多远古的姓都带有“女”旁,例如炎帝的姓是“姜”,黄帝姓“姬”,虞舜姓“姚”,伯益的后代都姓“嬴”,契的后代姓“好”,都说明了姓和氏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我们常说“姓氏”,那么“姓”就是“氏”,“氏”就是“姓”吗?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单音词。


姓起源较早,形成后也较为稳定;氏起源较晚并不断发生变化。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姓字的古形字是“人”和“生”组成的,意为人所生,因生而为姓。秦国刻石《诅楚文》中,始见姓字为“女”字和“生”字的组合字,这一字形最终被汉代人许慎定形,成为会意字。氏字的出现,早在甲骨文中就有。


夏商周三代,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

氏,古读音同“支”,是由姓衍生出来的分支。由于子孙的繁衍,一个氏族分成了若干支,每支都有自己的特殊称号,这就是氏。与姓不同的是,它是源于同一男性始祖的族属共同所有的符号标志,并且源于父系氏族社会和以后的奴隶社会。和阶级社会、国家制度的形成,出现了赏赐封赠土地以命氏的习惯。继而,氏之源起,形成滥觞,出现以各种形式的氏的现象。商周以前,姓用以区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


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

氏有的来自于祖先的号,如轩辕、高阳;有的来自于祖先的谥号,如文、武;

有的来自于国号,如齐、鲁等;

有的得于爵位,如王、侯等;有的来自于官职,如司马、司徒;

有的来自于职业,如巫、陶;有的得名于居住的地方,如西门、东郭等。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

姓的范围大,氏的范围小。氏族贵族男子可以称氏,女子和地位低下的人没有氏,那些操卑贱职业和居住在乡村的人则没有姓氏。一个人只能有一个姓(汉以后除外),但可以同时拥有好几个氏。春秋战国时期,部分贵族下降为庶民,有的甚至沦为奴隶;而原来的庶民中,有许多人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得到提高,大部分奴隶也都得到了解放,这些人也开始有了氏,用来区分贵贱的姓氏制度开始变得混乱起来。西汉时期,刘邦从平民一跃而成为主宰天下的皇帝,他手下的重臣也有相当一部分出身于下层社会。过去很少出过名人的刘氏家族一下变得风光起来,刘姓成了全国地位最尊贵的姓氏,许多人都以姓刘为荣,而先秦时代代表贵族阶层门第、身份的姓氏完全丧失掉了原来夺目的光彩,人人都以氏为姓,姓和氏的区别已经微乎其微,从那时候起,无论地位高贵还是卑贱,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人人都有了姓,姓的数量一下子变得多起来。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体,成为不可分割的同一整体了。严格地说,现在很多我们认为的姓,在先秦时代实质上是氏。另外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情况同中国战国前的状况是完全一致的,大多数的日本人都有名无姓。明治五年(1872年),日本政府规定每个国民都必须有姓,有姓是国民的义务,在这项规定的重压下,许多原本没有姓的人就匆忙给自己取了姓,贫民一般是没有什么文化的,根本找不到起好姓氏的灵感,再加上时间紧迫,所以全国上下出现了很多“渡边”、“松下”、“樱井”之类依地而取的姓。


知道了什么是“姓”我们再来讲讲什么是名?


名是人在社会生活中为了相互区别和联系而制定的称呼符号。


《说文解字》:“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思就是说,在早期的社会交往中,人们白天相见,可能通过形体、面貌、声音相互识别。一旦到了晚上,相互看不清楚,就只能通过自报名字来区分你我了。


可见,人名的产生是社会交际的需要,它最本质的作用,就是在社会交往的所有场合都可以区别人的个体。要交际,就必须有个交际的称呼语,绝不至于无礼到只喊一声“喂”字。于是,问者与被问者需要有个称谓,被问者回答,要需要有个自己的称谓。这个称谓符号就是“名”。

在中国古代,名、字分开使用。今合称“名字”,则指姓名或名。名字是人的一种称呼,一种代表。不过,人类最早的名字还不如后来那样固定。如人们在“以口自名”时,可以用自己身上某些特征作为自己的名字,让别人容易识别;在一些人识别某一个人时,也可以把这个人的某些特征作为他的名字或代号。这种做法,与我们后来习惯把某位身材特别高的人称为“大高个”,把某位走路时腰肢左右摇摆的小姐称为“风摆柳”是一样的道理,可以说形容得相当准确。


随着环境和时间的变化,人们的特征也许会发生变化,原来在一些人中是“大个子”的人也许在另一群人中只是中等身材甚至“小矮个”;原来走路如“风摆柳”的人也许会让另一群人觉得身板太硬,根本就不够柔美。对新的环境中新的一群人来说,“大个子”、“风摆柳”就不能成为代表两个人的特征,而原来那些不曾引起注意的特征或许会被重新发现,如“大个子”可能是个说话时唾沫四溅的人,因此他的名字或代号可能被这些人称为“喷壶”、“口水星子”;“风摆柳”也可能因为眼睛大且有神而被称为“大眼”或“电光”。这样,他们便会在新的环境中有新的名字。在这样的情况下,拥有一个固定的名字便成为当时人所必须的东西。人们常说,“闻其名而别其人。”

可见,名的使用不仅仅是在姓氏后面加一个符号,以区别彼此的问题,其中也蕴涵了男与女、长与幼以及阶级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各种差别,是人类社会生活在个人命名上的一种反映。


名在我国作为一个人的代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产生和流行开来的。最初,一般的人是没有名的,只有那些地位高的领袖和英雄人物才有取名的资格。但是这里所说的名,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名,而仅仅是一种称号。在文字出现以后,原来由口头表达的人名也进化到文字阶段。在目前已经发现的一些原始社会的陶器中,上面都刻画有一两个符号,据专家考证,这些符号都与早期的人名有关。如果这种解释可信的话,那么,不同的人名就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到了商周时期,我国的文字大量出现并趋向于定型,其中的很大一部分也是人名。如在商代的甲骨卜辞中,不仅有“名”这个汉字,而且还有示壬、中丁、外丙、小乙等人名。这些,都是我国最早见诸于文字记载的名字。


总之,人名是在人类社会处于原始时期而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它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最早它是人们随意用来区分彼此的称号,以后演变成为固定身份的标志,在文字出现以后又以文字形式记载下来。


据说上古时期,婴儿在出生三个月的时候由父亲给命名,这就是古人“名”的由来。其实在我国民间,部分地区至今仍保留着婴儿满月时才命名的习俗,不过是命名的权利不再由父亲一人担当,而是由婴儿的亲人共同担当。


在古代,男孩子长到20岁的时候要举行“结发加三个字组成的字,其前后两个字都是附加的词,前一个说明排行,后一个说明性别和已经成年,中间的那个字才是“字”的实体。东汉后期起,两个实体词的字逐渐增多,如刘备字玄德,关羽字云长等,南北朝后期以后,用两个实体词做字已经成为了命“字”的主流。

至于春秋时代楚国的“耿之不比”、齐国的“石之纷如”等是否是四字的“字”,至今仍无定论。那么,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一般认为,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有意义上的联系,名为主,用字辅助。第一种情况是名和字意义相同、相近或相通。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广平曰原。”又如岳飞,字鹏举。而“鹏举”即是大鹏展翅高飞的意思。


第二种情况是名和字的意义相互补充、相互说明,使所要表达的意义更加明白和透彻。例如:孔子生下来时头顶中间高而四面低,形状像尼丘山,所以名“丘”,字“仲尼”;关羽字“云长”,取张开翅膀高飞入云的意思;乐天知命才能居之甚易,所以白居易字“乐天”等等。


第三种情况是名和字的意义相反。这种取名字的方法可能和儒家的“中庸之道”有关。韩愈字退之,“愈”有超过的意思,按照儒家的中庸的处事原则和人生哲学,过犹不及,超过了,就必须退回来。再如曾点,字皙,《说文》:“点,小黑也。”而“皙,人色白也。”


第四种情况是名和字互为因果。辛弃疾字幼安,弃疾,就是根除疾病的意思,没有疾病,自然一生安康。


第五种情况是用典。曹操字孟德,就是出自于《荀子·劝学》:“夫是之谓德操。”高明字则诚,是借鉴《礼记》中的“诚则明矣”。


第六种情况是拆名做字。吴敬梓字文木,文、木分别是敬、梓的偏旁。我们今天所说的名字并不是古时候名和字的合称,现在的人一般都是没有字的,只是将古人认为的“名”称为名字。古人对于名和字的使用是十分讲究的,名、字分别在不同的场合使用。通常来说,称呼自己时用的是名,表示谦虚,而对于比自己位高、年长或是平辈之间,都应该称呼对方的字,用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长辈对晚辈、师长对弟子、位高者对位低者都可以直呼其名。如果位高者、年长者对位低的人、年少的人称呼字的话,就是一种殊遇了。


由于名是比较卑贱的称呼,所以古时候人们对于尊长要“避讳”,所谓的“避讳”,就是对于他们的名中所使用的字都不能在当时使用,凡是遇到相同的字,都要用其他的字替换掉,或者是将避讳的字省去一笔不写,因此,便出现了许多奇怪的字。


由此可以看出,名是为了区分彼此,而字则是为了明尊卑。字独立于名之外,但是两者又不是完全分离。从意思上看,字往往补充和解释了名,是名意思的彰显,所以,字又称为表字。


号:有取号、赠号


号起源很早,但到六朝时期还不流行。到唐、宋年间,由于伦理道德的加强和文学的发达,文人讲究文雅,“号”才特别盛行起来。至明清,由于文人范围的扩大,加上帝王的提倡,“号”更加盛行。号,亦称别号,这是古人除名与字以外的一种特殊称谓。古人的名与字一般都有意义上的联系,而取号却要自由得多,不受名、字的约束。


古人取号古人取号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以居住地环境自号。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陆游,号龟堂。辛弃疾号称稼轩居士。明武宗朱厚照自号锦堂老人,明神宗朱翊自号禹斋。乾隆晚年自号十全老人、古稀天子。


二是以室名、斋名为号。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上人。明代祝允明自号祝枝指生,后在民间演变成祝支山。唐寅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普救寺婚姻案主者。徐树丕,自号活埋庵道人。


三是用号来表白志趣,抒发灵性。如欧阳修晚年曾自号六一居士,指的是六个一: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他本人一个老翁。


四是暗寓深意,示人不测。如南宋画家郑思肖在南宋亡后自号木穴国人,表示自己不忘故国。也有的号来自诗书,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据说郑燮的“板桥”系出自刘禹锡的诗:

《杨柳枝》
“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郑燮幼贫,习画屡被亲邻嗤笑。至成名,众人则一反常态,纷纷乞求书画,以至将郑早年弃之的画稿奉为至宝。郑燮有感于此,刻了一方“二十年前旧板桥”的印章,以刺世风。后来他就干脆自号郑板桥了。

别人赠号


别人赠号主要有三种情况:1.以其轶事特征为号。如宋代贺铸因写了“一川烟柳、梅子黄时雨”的好词句,人称贺梅子。张先因写了“云破月来花弄影”、“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三句带“影”字的好诗,人称“张三影”。


2.以官职、任所或出生地为号。王安石称王临川;康有为,广东南海人,称康南海;孔融,曾任北海太守,人称孔北海;顾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人称顾亭林。清代民谣“宰相合肥天下瘦”说的是李鸿章(合肥人)。“司农常熟世间芜”说的是翁同和为常熟人,时任户部尚书。


3.以封爵、谥号为号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人称武侯;司马光,被封为温国公;岳飞,谥号武穆。宋代以后,文人之间大多以号相称,以至造成众号行世、字名反被冷疏的情况。苏轼一生有14类38个名号。号的字数多少不一。有二字的,有二字以上的。字数多的号也可用二字相称,如苏轼号东坡居士,大家都叫他苏东坡。古人的号多少不一,一般只有一个,也有的有好几个。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号:
由于号可自取和赠送,因此具有自由性和可变性,以至许多文人,有很多别号。东晋诗人陶渊明,字元亮,因为宅边有五柳树,因此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陶渊明安贫乐道,因时局动荡,对现实不满,辞官归隐。自号五柳先生,表现了诗人独立清高的个性。谥号靖节先生,有保守节操、显身之志的意思。陶渊明的作品朴素自然,时而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



独昏闷 || 专注于周易取名、改名。


易经取名独昏闷

在中国古代,姓、氏、名、字是四种截然不同的东西,直到近代,才归类为「姓氏」和「名字」两个单元。

用现代速度列举姓氏名字号的来历:

1.姓:部落出现,为了区分彼此的部落,就有了 姓。

2.氏:部落规模扩大出现分支家族,为了区分不同的家族,开始出现 氏。

3.名:长辈给起的,有个性,为了区分彼此,有了名。

4.姓氏一体:部落变成国家,国家下各自以家族为单位,慢慢的姓氏合为一体。

5.字:名因为是父母取的,为了彰显我特立独行的气质。就取 字。

6.名字:字开始变得正式,师长等人攫取了取字的权利。从此名来自父母,字来自于师长成为习俗。

7.号: 为了言志、抒情、纪念就起号,说白了就是笔名,一辈子可以随便取。


8.字消失: 逐渐西化以后,字渐渐消亡,但是号一直存在。

9.学书法字画的都会给自己起号,文学家也会。文艺青年有笔名。演员有艺名。普通青年有网名。

永规范文字说规范用法:例子:李白 李太白 号青莲居士;

1.名。是长辈来叫可以的,一切血缘长辈,都可以之呼「白」。

2.在尊长之前,一切的自称都要用「名」,而不能用「字」或「号」。

3.同辈交往称呼「字」:在与一般的同辈、晚辈的交往之中,称呼「字」,如果直接叫「名」,就是冒犯。「直呼其名」、「指名道姓」一直都不是什么褒义词,就是从这里来的。

4.「号」的使用范围都比较狭窄、自说自话的吧。

- 参考文献: 袁庭栋.古人称谓.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闻而思之

古人由于中华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对名字有很多的讲究,在一般情况下,男性都有三个名字:既派名(取名)、取字、大号。派名是指在同姓家族辈分中的名字。取字是指写入文档书面上的名字,也可以和大号通用。大号是社交或官场上的公开证名。

派名是家族中表示辈分高低中的名字

派名(取名〉是指同一个家族中的人名字中拥有同一个字的名字,既按辈分编造的名字。是为了便于辨别族人中的辈分高低,不至于年代久远难分尊老长幼。可能也是为了对死后的族人树碑立传便于查询,每一个同姓氏的家族都编有族谱,既把同一姓氏的祖宗十八代都登记造册、编入由同一姓人自己编造的家族族谱中。比如,周氏族谱的派名就有:诗书登上国,礼义甲中邦,作善余庥祉,修和兆吉祥。这里的每一句话中的每一个字都表示一个辈分,家族中同一辈分的每一个男人都要拥有同一个字,比如你是礼字辈,你的派名和同一辈分的人就都要有周礼什么的名字,以便族谱的编写及辈分高低的辨别。

取字是文档书面上签名用的名字

取字是文档书面上用的签名或成人后的冠名。比如,曾仼民国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字正中,每次的重要公文签名都是蒋正中。同时,取字也是为了避忌直呼其大号,也是表示对人尊重的一种称呼,比如国民党高级将领中的陈诚、字辞修,白崇禧、字健生等,在召开高级军事会议时,他们中的相互尊称都以辞修兄、健生兄等称呼。

还有另一种说法取字是为了平衡生肖八字中的阴阳五行缺失,为确保长命富贵,用取字来填补生肖八字中五'行的不足。比如国民党特务头子戴笠,因生肖八字中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中命恪缺水,取字为雨农。

大号是社交或官场上的大名

大号在名字中的地位是第一位的,我们从历史和书本上看到的名人、名家都是他的大号,同时,大号也是每个人社交和官场的证名,比如:将介石、白崇禧、陈城等,在历史书本上看到的经常是他们的大号。因此,大号也相当于我们现在身份证上的名字。

大号也是父辈们寄予子女殷切希望、望子成龙、给自己的子女取的名字。比如:张龙、赵虎、刘龙、李彪。都是希望子女长大后能勇冠三军,出将入相。


谁傻了

此问雅趣,福垊好古雅趣。简言之古人讲究尊卑雅趣情调,所以才有名字号。姓名的全称是姓、氏、名、字、号,福垊以己之况以答之。



福垊嬴姓。当代人所说的姓大多是氏,在母系社会普遍都是世上只有妈妈好,姓者,女生也。上古九大姓:姬、姜、姒、姚、嬴、妘、妫、妊、

姞。其实是八大姓,福垊搁置争议妊、姞两姓将其并列。女旁多为姓,余者皆是氏。



福垊马氏。人口众多,分布各地,形成贵贱,贵者以祖先名、字、封号、官位、封地等字为氏。马氏出自赵氏,赵氏出自嬴姓。嬴造父(伯益得嬴姓)有功周天子封地于赵,赵武灵王庶子赵奢抗秦有功而封马服君,马服子赵括有长平之战惨败。后其侄以为耻,改赵为马服(复姓)氏,后简为马(单姓)氏。

《通志·氏族略序》:氏,贵人专属;贱人有名无氏。



福垊名爱勇。名为父母所取,有乳名、学名,君官师长等方能称名。取名是大学问,讲究者以《易经》《诗经》杂以五行、八字,取出好听如意的名。隋唐前名多单字,后则双字。氏有单复,名亦如此。屈原的姓名是芈平。福垊乳名爱喜、谱名建勇,学名爱勇。人间所贵唯爱,成事需勇,就需要敢作敢当,知耻近乎勇,为爱必须勇!爱要越挫越勇,而马,武兽也,名中勇字与马字密切联系,名字更是这样。《颜氏家训·风操》有言「名以正体,字以表德」。



福垊表字仁赟( yun)。因为表德,故也叫表字。《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上文说名是父母取,父母君官师长称,我们只能叫屈原,其父母等叫他屈平,更亲昵点叫小平,姓氏名字都有单字。表字大多是成年男女父母所取,男二十弱冠女十五及笄(发髻)。待字闺中就是说十五了及

笄取字该出嫁了,这字这里除了表字外还有出嫁之意。名、字关系密切或解释或相反等,如韩愈,字退之,福垊是前一种。爱对仁,勇对赟,仁爱赟勇,没有文武贝怎么勇?那么表字与号是不是也是密切相关呢?



福垊号康喜合士。表字是父母所取,而雅号是自己所取。表字是平辈晚辈对人尊称,那么雅号则使尊称提高N个等级。雅号以前类似于现在的笔名,为文人雅士专属,唐宋雅号大多后缀居士,什么青莲居士、易安居士、东坡居士等。福垊以为人生所求当属康乐。然而乐是外在影响的,那么内心则是喜,而这个喜字与我乳名相连,内心的喜正是勇于面对生活后所养成的乐观、坚强、向上的心态。合,则是俺曾自立的合家;士,则是传统的风骨和雅趣。



至于福垊也是雅号,也可以加个道士、逸士的后缀,梦想着超脱逍遥以及闲云野鹤。中华传统最美好的字是福,国中最重要的是土和民。


福垊

人是统称。那么人何以分?姓名。



我们知道,人有乳名,大名,小名,外号,雅号,尊号等等,这些都可以起到认识和区分的作用。


那么古人怎么取名字的呢?


姓氏:

一个人的姓氏是未生下来就已经确定了。在古代,子随父姓。根据传统,你的姓是无法改变的。


名:

名加在姓氏后边,就是你的姓名。名是父母或其它长辈给起的。长大后,有的古人也会擅自改名。


字:

字是多数是对名的延伸,有反向取字也有正向取字。比如诸葛亮字孔明,是正向取字,名和字意义一样;韩愈字退之,是反向取字,名和字意义相反。


其实,好多优雅的古人,会有字号。号由自己或是后人给起。


比如李白号“青莲居士”,陶渊明号“五柳先生”等等。


还有尊号,这是很高的待遇了。都是由后人给的尊称。比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圣人”孔子等等


古人起名字就像一门艺术,许多名字有文化有意义。仔细研究甚有意思。


以上个人见解,欢迎评论指正补充。记得关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