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的能力比哥哥差上百倍,为何聪明的乾隆还是选嘉庆为接班人?

守镯

嘉庆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作为皇帝,嘉庆皇帝十分平庸。

嘉庆上位初期,大权仍在太上皇乾隆手中,直到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死后,嘉庆才开始亲政。

乾隆是一个实干派,圆满完成了“给我六十年,还你们一个国弱民疲的大清”的艰巨任务,将他之前几位皇帝尤其是其父雍正积攒下的国力耗空,还透支了不少,所以嘉庆接手的是一个危机四伏的乱局,国家已呈衰落之势。

如果嘉庆是一个英主,那还可能搞一个中兴局面,但是他的资质比他爹还要差的多,清朝越加衰落。

嘉庆帝会打大旗,他打出“咸与维新”的旗号,整顿内政,先诛杀和珅,罢黜和珅死党,然后褒奖起复乾隆朝以言获罪的官员,广开言路,又表示要节俭,还下诏要求地方官员对民隐民情据实陈报,不得欺瞒。

但是收效甚微,因为嘉庆皇帝也就喊喊口号而已,对内政的整顿极其有限,根本无法扭转清朝政局的颓败。

治国失败的集中体现就是国内农民起义不断,从嘉庆元年(1796年)起,川楚陕边境地区爆发了白莲教起义,随后波及川、楚、陕、豫、甘等省,一直到嘉庆十年(1805年)才被扑灭,清朝元气大伤。

嘉庆十五年(1810年),镇压了爆发于东南海疆的蔡牵起义军。嘉庆十八年(1813年),北方爆发天理教起义,一部分天理教徒甚至在太监接应下冲进皇宫,据说有一根箭至今还插在故宫的牌匾上。可惜嘉庆命大,天理教起义最后还是被镇压。

一个人的平庸不可能突然平庸,嘉庆做不好皇帝,当皇子的时候能力也高不到哪去,那乾隆为什么选他做继承人?一句话,没得选

乾隆活得太长了,他有十七个儿子,但活到成年的就不多,熬到他死的更是只有零星几个。我们来简单看一下。

皇长子永璜(1728-1750),享年23岁。

皇次子永琏(1730-1738),享年9岁。

皇三子永璋(1735-1760),享年26岁。

皇四子永珹(1739-1777),享年39岁。

皇五子永琪(1741-1766),享年26岁。

皇六子永瑢(1743-1790),享年48岁。

皇七子永琮(1746-1747),享年2岁。

皇八子永璇(1746-1832),享年87岁。

皇九子(1748年—1749年)早夭无名,享年2岁。

皇十子(1751年-1753年)早夭无名,享年3岁。

皇十一子永瑆(1752-1823),享年72岁。

皇十二子永璂(1752-1776),享年24岁。

皇十三子永璟,(1755-1757),享年3岁。

皇十四子永璐(1757-1760),享年4岁。

皇十五子永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即嘉庆,享年61岁。

皇十六子(1762—1765),早夭无名,享年4岁。

皇十七子永璘(1766-1820),享年55岁。

从上面可以清楚地看出,活到乾隆晚年退位(1795年)时的只有四个,也就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七子永璘以及嘉庆,我们再来对比一下这四位。

永璇和永瑆同母,生母都是淑嘉皇贵妃金佳氏。金佳氏出身卑微,最开始是内务府的包衣(奴仆),后来才被赐姓金佳氏。金佳氏虽然生了四个皇子(还有四子和九子),但她生前只封到贵妃,地位不是非常尊崇,只是一位普通的妃子。

而永琰和永璘同母,他们的母亲是令懿皇贵妃魏佳氏,魏佳氏出身汉军正黄旗,生前已是皇贵妃,地位要比金佳氏高贵的多。

母以子贵,子以母贵,母亲地位的低下无疑成为永璇和永瑆极大的劣势。而且永璇还有致命的缺陷——脚有残疾,根本不符合乾隆的要求,所以他压根没有即位的可能,后来也放开了,尽情声色,时人评价其“沉湎酒色,又有脚病”,但可能是心态好,这家伙竟然活了八十七岁,是清朝最长寿的亲王。

而永瑆呢,完全是个文化人,他自幼酷爱书法艺术,天赋不错再加上条件好,在楷书、行书、草书等方面颇有造诣,与刘墉、翁方纲、铁保并称清中期四大书家。永瑆这个形象实在太容易让人想起宋徽宗这类人物了,而且他骑射之术很菜,更加不符合乾隆的要求。

剩下嘉庆和永璘相比,首先永琰比永璘大,两人又是同母,在母亲地位相同的情况下,年龄无疑是一大优势。而永璘作为幼子,很受乾隆宠爱,由此养成骄纵蛮横的性格,整天四处游荡、惹是生非。这自然让他在乾隆心目中减了分,乾隆虽然依旧宠着他,但已经暗下决心不选他作接班人了。

剩下一个嘉庆,实在是四人中表现中最好的一位,他在做皇子时才学颇为出众,也没残疾啥的,骑射也算精通,对乾隆非常恭敬,虽然乾隆看得出来他没什么主见,奈何没有选择了,最后只能选择了嘉庆作为接班人。

综上所述,乾隆选嘉庆接班不是因为嘉庆非常突出,而是因为比他突出的哥哥们都没了,如皇次子永琏,乾隆早就密立他为储,结果挂了;皇五子永琪(就是《还珠格格》里的五阿哥),文武全才,也很受乾隆喜爱,准备当做继承人培养,结果挂了。

有威胁的哥哥们都没了,嘉庆的皇位简直就是捡来的,但说回来,能活也是一种实力,只可惜,这个能活的皇子没有与寿命相衬的能力,徒然败落国家。


平沙趣说历史

嘉庆,乾隆的第十五子,阿哥时叫永琰,登基后改为颙琰,但纵观整个大清朝的皇帝们,他应该是最平庸的一位,往上和长辈们相比,无论是军事能力还是政治统治能力都相差不少,往后,与自己的晚辈们相比,他又缺乏一些改革创新的精神。可颙琰的这些情况,乾隆难道不清楚吗?既然知道,那乾隆又为什么仍要将皇位传给他呢?

搞清楚这个问题,其实不难,稍微捋一下乾隆的儿子们,咱们心中就知道了。

乾隆虽说自己年龄活的很长,但后代却不多,总共也就十七个儿子,而这十七个儿子里,大部分不是夭折,就是年纪轻轻就死了。正常活下来的没几个,下面咱们来大概捋一下。



首先,长子永璜,生于1728年,但由于永璜的母亲不怎么得宠,乾隆并不怎么喜欢他,再加上永璜性格顽劣,乾隆更加不喜欢他,最终在1750年去世了,活了22岁。

次子永琏,生母是乾隆的第一任皇后,孝贤纯皇后富察氏,作为皇后的孩子,乾隆当然非常欢喜,并秘密确定他为太子,准备将皇位传给他,只可惜,自己不争气,永琏在1739年病死了。

三子永璋,嫔妃所生,但5岁就去世了。

四子永珹,1739年出生,1777年去世,活了38岁,截止到目前活的最久的一位,但可惜,他没能熬过他老爹乾隆,死在了乾隆前面,所以,皇位想都别想。

五子永琪,这个咱们非常熟悉,《还珠格格》里的苏有朋扮演的就是永琪,历史上的永琪和电视剧里也差不多,文武全才,乾隆非常喜爱,也是准备当做继承人培养的,只可惜,在永琪25岁那年,突然去世了。



六子永瑢,和四子永珹是同一个母亲,但也和四子一样,在乾隆之前去世了,这兄弟俩真是倒霉,活了那么多年,却没有活过老子。

七子永宗,和次子永琏是同一个母亲,都是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可转年就夭折了。

八子永璇,这个时间长,1832年去世,目前来看,有继承皇位的机会。

九子,十子,都没来得及取名字,就死了。

十一子永瑆,这个时间也长,活到了1823年,而且永瑆还是有名的书法家。这个也有即位的可能。

十二子永基,这个咱们也比较熟悉了,《还珠格格》那个恶皇后的儿子,虽说历史上这位皇后没有电视剧里那么坏,可她最后也被废了,而永基呢,也就活了24岁,也没有即位的可能。

十三子永璟,出生后没多久就夭折了。

十四子永璐,三岁夭折。

十五子就是嘉庆帝,永琰。生母是孝义纯皇后,也就是《还珠格格》里的令妃,但是这个皇后是在其死后,乾隆追封的。



十六子,出生当天即夭折,名字都没来得及取。

十七子永璘,这个活的也挺长的。1766年出生,1820年才去世。

如此排列,我们发现,真正等到乾隆驾崩时(1799年),还活着的儿子只有八子,十一子,十五子,十七子在世,也就比他老爹雍正多一个。

咱们再看这活着的四位,首先八子永璇和十一次永瑆是同一个母亲,但只是一位普通的妃子,与十五子永琰,十七子永璘的母亲比起来,那真是差远了,十五子和十七子的母亲都是令妃。再加上永璇有一个缺陷:他身有残疾,不符合乾隆的要求,而且,正因为残疾这一原因,永璇压根也没即位之心。而永瑆呢,心思则在书法上,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适合走文艺路线,但不适合当皇帝,而且他还不咋会骑马射箭,这一条就不符合当皇帝的条件。

而永琰与永璘相比,永琰比永璘大,再加上永琰这人在阿哥时期也算是才学出众,所以,乾隆最后选择了永琰作为接班人。

酒翁言:经上述这么一分析,可以看出其实乾隆立永琰为接班人,也是实属无奈,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本来看好的永琏和永琪,都早早去世了,最后剩下的四位,几乎没啥可选择的。所以,给我个人的感觉就是,矮子里面拔高个,勉强凑合用着。

谢谢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们会喜欢。


寒舍阅独

清朝初期能出现四海臣服、国威振奋的强盛局面,能够出现长达130多年之久的“康乾盛世”,除了执政者们个个都具备匡扶社稷、治国安邦的杰出才干外,还在于他们都选择了优秀的继任者。如雄才大略的康熙、励精图治的雍正、锐意进取的乾隆,无一不是上任皇帝生前所精挑细选的最佳接班人。

嘉庆是乾隆皇帝的继任者,也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五任皇帝。翻阅清朝正史,我们找不到关于对嘉庆荒淫、贪婪、昏庸、阴险行为的记载;翻阅清人野史,也查不着他的哪怕一件风流事。就是这样一个品格端方、为政勤勉、生活俭朴、待人宽厚的人,却成为清朝十二帝中最没有特色、没有个性的皇帝。在治理国家方面毫无建树的嘉庆,身上最明显的标记就是乏术和平庸。那么,乾隆为何会把皇位传给他,把偌大一个帝国托付给他呢?

其实,乾隆皇帝之所以选择永琰做接班人,还有一个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那就是他不想放权。尽管乾 隆皇帝曾有过“朕八旬有六归政”“不敢与皇祖六十有零的年数等同”的誓言,但等他年老昏聩的时候,越发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一丝一毫也不肯相让,哪怕这个与自己分羹的人是自己的亲儿子。如何做到“退而不退”,如何在有生之年继续风光地把持朝政,这是乾隆皇帝在风烛残年时最关心的事情。要做到这一点,只有选择一位恪守仁孝、老实巴交、唯父命是从的接班人,而永琰正是这样的一个人。

果然,乾隆在传位的同时明确宣布:“凡遇军国大事和用人事宜,决不会置之不问,仍要亲自处理。”退位后,乾隆仍然自称为“朕”,他的谕旨称为“敕旨”;对前来进贡的朝鲜使者有板有眼地说道:“我虽然归政,但大事还是我办!”;他借口已经在养心殿居住了60年,只有这里才“安全吉祥”、便于召见群臣,无论如何也不肯搬出去;为了限制嘉庆,他还一度上演了“传位不传玺”的闹剧;本来嘉庆即位改元后,全国上下应该统一使用嘉庆新历,可宫廷中还是用乾隆年号,如乾隆六十一年、六十二年;新皇帝即位后,钱币应该改铸“嘉庆通宝”,可那几年却是乾隆、嘉庆两个年号的通宝各铸一半……在父皇的淫威下,以仁孝著称的嘉庆,只能没头没脑地做了几年有名无实的“二皇帝”。

不能否认,永琰还是很有资质的。他勤奋好学,6岁读书,13岁通五经,之后跟从多个师傅学习今体诗和古体诗,文化基础非常坚实。尤其是在从14岁被秘密立储到35岁登基的漫长的20多年中,他经受住了具有丰富政治经验的乾隆皇帝的时时观察和种种考验,并最终被确立为下任皇帝,都说明永琰的品质、才干绝非等闲。不过,他的这种资质才干,用在恪守仁孝、唯命是从、按部就班、因循守旧等方面还算说得过去,但用在安邦治国、开拓进取上就会显得异常地苍白无力。

如果天下安定、歌舞升平,凭嘉庆的能力做一位贤明的太平君主应该没什么问题。但乾隆后期国库衰竭、国力衰弱,朝廷政治腐败,官场贪贿成风,各种矛盾一触即发,沉醉于“康乾盛世”光环下的大清帝国“外面看着轰轰烈烈,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就迫切需要一位有着刚猛手腕、铁血政策的“能君”来扭转乾坤、力挽狂澜。可惜嘉庆皇帝没有遗传到前面几任皇帝治国能力和开拓气魄的基因,虽然勤政图治,一心想着有所作为,但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位忠厚老实、波澜不惊的守成君主。

嘉庆亲政后,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改变乾隆后期的种种弊政虽然起了一定的作用,却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清代中衰之势。嘉庆始终开不出一个根治日趋严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药方,对一大批“尸禄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吓,最终徒呼“奈何”而已。他对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认识,却不能真正有效地对付外来侵略者。他在位期间,土地高度集中于大官僚、大地主手中,农民大量破产、流亡,政治比乾隆后期更加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加深,川、楚白莲教和鲁、豫天理教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纷纷爆发。此后,曾经不可一世的大清王朝只能沿着衰败的道路不可避免地衰败下去。

因为好大喜功而穷兵黩武,把原本强盛的大清帝国折腾出衰败迹象来的乾隆皇帝,至死也不承认他的统治出现了危机,他甚至还在发着“大清帝国,谁与争锋”的高烧,甚至认为自己留给子孙的仍旧是一个强大的国家。这种对当时形势掩耳盗铃似的错误估量,不可避免地导致他在确定接班人问题上的错误选择。不仅如此,乾隆皇帝还为了贪图虚荣、操控权力,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和私利,把皇位传给了一个不足以成大器的儿子,把有着二百多年辉煌基业的大清帝国交给了治国乏术、政治平庸的嘉庆皇帝,使大清王朝由兴盛转向衰落,一败涂地,最终沦落为被列强任意侮辱和践踏的殖民地。与其说,大清帝国衰败在嘉庆手里,倒不如说是腐朽在乾隆手里。正所谓,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前车之鉴,或许能给后人一些深思和启迪。


孤狼啸月31600808

题主说,“嘉庆的能力比哥哥差上百倍”,这里说的嘉庆的哥哥是哪位呢?让我们来整理一下。

高宗乾隆帝一共生育了17个儿子,其中皇次子、皇七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三子、皇十四子、皇十六子都是夭折。所以其实剩下的只有10位。

这十位皇子,依次是皇长子永璜、皇三子永璋、皇四子永珹、皇五子永琪、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后来的仁宗嘉庆帝)、皇十七子永璘。

一个一个说吧。

皇长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在1748年孝贤纯皇后崩逝的时候,这两位年长皇子迎丧,被高宗斥为伤痛不够。兄弟俩一直被爹这么喷,导致1750年皇长子早亡,1760年皇三子早亡。这皇三子去世的时候,皇十五子永琰也就是后来的仁宗还没出生呢。

皇四子永珹和皇六子永瑢。永珹在1763年被出继给履亲王了。永瑢则是在1759年就出继给质郡王了。一旦出继,宗支变换,自然就没办法承袭大宗了(当然是在皇统有嗣的情况下)。高宗都让他们出继了,就证明在高宗眼中他俩压根儿就是没戏的。

皇五子永琪。这位皇子倒是很有能力,高宗应该很喜欢他,但是可惜永琪身体不好,1766年就早逝了。

皇八子永璇。这个人在乾隆朝的史料里记载的不多,但是朝鲜人的文件里说他行为乖谬且操行不好,具体是不是事实就不知道了。高宗在世的时候,就让他分府出宫去了,这个很重要。一般来说,秘密立储之后,有可能继承大统的皇子,都是只封爵不分府的,永璇出宫了,说明他基本被确定没有可能性。

皇十二子永璂,本来是很牛的,嫡出的身份,而且还挺年轻,结果谁让他娘是继后呢。继后被废后之后,继后的娘家人都悲剧了,何况这个孩子,就完全被无视掉了。

这么一算,没人了啊,就剩下一个皇十一子永瑆和一个皇十七子永璘了。永璘不用说了,高宗说过他不成器,而且他比仁宗小啊,所以题主说的只有可能是永瑆了吧。

问题是,永瑆哪里“强上百倍”啊?除了写字好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优点啊。

清人笔记里记载说,永瑆为人很成问题,有点神经质,而且很抠门儿,“天性阴忮、好以权术駇人。持家苛虐。”这种人当皇上?还比仁宗“强上百倍”?


橘玄雅

乾隆选择嘉庆做皇帝,那就是在恰当的时间遇到恰当的人。


乾隆一共有17个儿子,活到成年且活过乾隆的有限。清朝一般是立长立嫡,乾隆也想来个圆满的,和原配皇后富察的两个儿子,二皇子永琏立为太子,不到十岁就去世,七皇子永琮立为太子,二岁就去世,乾隆那是非常伤心,认为是自己太贪心了,以后的几十年中就没立太子。


第二任皇后那拉氏不得乾隆喜欢,后来打入冷宫,她的儿子平庸,也不要想着继位了。


皇长子,皇三子被乾隆怒斥,郁郁而终,皇五子也就是《还珠格格》中的五阿哥,早逝。


乾隆是比较贪恋权位的,也不想立个太子分权,就这样到了乾隆三十八年,六十三岁了,不能再拖。那时候活着的皇子还有六位,两位被过继给兄弟了,就剩下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皇八子永璇记载是说"仪态不佳",脚有问题,沉迷画画,做事没耐心。


皇十一子永瑆按理说有可能继位,书法写的好,能力也有,但是个吝啬鬼,不舍得花钱,府里天天喝粥。


皇十五子永琰,平庸,没什么优点也没什么缺点,听话老实。


皇十七子永璘,最小的儿子,游侠似的人物,乾隆不怎么管教。


排除来排除去,乾隆选择了十五子,听话稳重还老实。后来乾隆做了太上皇,继续掌握权势,嘉庆帝前几年是有名无实,直到乾隆去世,才正式执政。


乾隆选择嘉庆,就是恰到时机,做皇帝的也不想那么早退位让贤,这是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


农村妞说事儿

乾隆为什么选嘉庆作为接班人,这个问题从现在来看很简单,因为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虽然他的哥哥们很有能力,有的身份尊贵乃皇后所生,但是在乾隆皇帝长寿的前提下,选择接班人并不容易,至于为什么选择嘉庆,我来解答!



乾隆继位后,第一个被立为皇储的是皇次子永琏,永琏是皇后富察氏所生,身份地位是其他兄弟无法比拟的,因其聪明贵重,气宇不凡而深得乾隆钟爱。不幸的是,乾隆三年,永琏因病去世。第一位拟定的接班人没了。


乾隆九年,皇后富察氏又生一皇子,名为永琮,乾隆对其寄予厚望,正当乾隆觉得后继有人的时候,乾隆十二年,永琮因病去世。使得乾隆大受打击,富察氏连受打击,不久病逝。在皇后富察氏病逝的期间,由于乾隆十分伤心,皇长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因为没有表现出哀痛之情而被乾隆大加斥责,随即宣布二人不可继承大统。永璜和永璋这二位皇子因不得志而英年早逝,一个23岁,一个26岁。

接下来是皇五子永琪,在失去几个儿子之后,乾隆逐渐发现永琪少时满语,骑射娴熟,因此十分钟爱,准备培养他作为接班人。然而乾隆三十一年,永琪病逝,乾隆选择接班人的愿望又一次落空。剩下的几位成年皇子中,皇八子永璇因刚愎自用不为乾隆所喜,皇十一子永瑆虽善于书法诗文,但是天性隐计,逢迎权术,乾隆认为这种品行根本不能继承大统。皇十二子永璂是继皇后之子,因其母失宠而形同被废,25岁就去世了。皇十七子永璘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被降为贝勒,更没有可能成为接班人了。说到这,就剩皇十五子永琰了。



皇十五子永琰以克勤力学而著称,虽然稍显愚笨,但是勤奋好学,又十分谦虚,这是乾隆很看重的。从正史和野史来看,没有看出任何对他荒淫,昏庸,阴险等行为记载,乾隆皇帝选择老实人永琰作为接班人可以说有他的道理,嘉庆皇帝是清朝十二帝中最没有特色最没有存在感的皇帝,可能是他的性格使然吧!


微百科noland

你知道嘉庆皇帝有几个哥哥吗?14个,到底是比哪个哥哥差?(这种问题很不负责任)我们来看看乾隆皇帝的17个儿子分别是哪些?再来看看乾隆为什么会选择嘉庆(永琰)为太子继任皇帝。

乾隆

顺序代表皇子们的年龄大小

  1. 永璜(1728-1750),因孝贤纯皇后驾崩,和三弟永璋没有表现出难过的表情,被乾隆皇帝斥责二人不合体统,亦不懂礼节,被取消立储资格

  2. 永琏(1730-1738),乾隆夸他聪慧,没想到患寒疾夭折


  3. 永璋(1735-1760),原因见第一个

  4. 永珹(1739-1777),过继出去了。

  5. 永琪(1741-1766),永琪在乾隆三十一年就死了

  6. 永瑢(1743-1790),过继出去了,多喜欢书画诗歌,不喜欢与世纷争

  7. 永琮(1746-1747)幼殇

  8. 永璇(1746-1832),花天酒地,还患有脚疾

  9. (1748年—1749年)幼殇

  10. (1751年-1753年)幼殇

  11. 永瑆(1752-1823),不注重骑射,为人刻薄吝啬,乾隆多次训斥,却本性不改

  12. 永璂(1752-1776),母亲乌喇纳喇氏失宠,不出众,形同被废。

  13. 永璟(1755-1757)幼殇

  14. 永璐(1757-1760)幼殇

  15. 永琰(1760-1820),即嘉庆皇帝
  16. (1762—1765),幼殇

  17. 永璘(1766-1820),不想当皇帝。

其实按照立长立嫡的传统,嫡次子永琏、嫡七子永琮相继夭亡,其他皇子也大多英年早逝。最有可能的就是你们熟悉的五阿哥和最小的儿子永璘,但是五阿哥永琪也走的太早,就剩下最小的永璘了,说道永璘,真的是与世无争,很聪明,正当其他皇子大打出手时,这个小儿子居然天天出去玩,逛八大胡同,知道乾隆有意传位自己还特意气乾隆,最后直截了当的说我就是不想做皇帝,只想做个安乐的王爷,人虽聪明,可乾隆也没办法,总不能把天下交个一个不愿与管的人吧?所以花落谁家就自然见分晓了。

嘉庆

【我是羽评历史,码字不易,谢谢右上角关注,看最新动态。


羽评历史

乾隆有十七个儿子,嘉庆既不是长子,又不是能力,才华,学识特别过人,但为什么能接乾隆的班呢?这个问题的确很耐人寻味,以下是本人的一点拙见。

嘉庆,爱新觉罗-颙琰,是乾隆的第十五子,清朝第五位皇帝,在位二十五年。在众皇子中,总的来说,嘉庆还算是优秀的,但是确不是最优秀的几位,按理说,继位这种好事基本是没他什么事,但是乾隆却偏偏看中了他。没办法啊,有时候好运来了门板也挡不住。其实嘉庆有一点是很被乾隆看中的,那就是他比其他皇子更加稳健,被选中当时,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想到这点,这真得归功于他这种与生俱来的性格。所以常言道,性格决定命运也不是说没有道理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其它与他同为储君的皇子埙落,客观上减少了竞争,到了后面突出了自己。

乾隆,大家都知道,是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清朝最盛时期,自称文武十全,多少显出了自负。为了维序自己的皇权与威望,因此做为能力尚可且又稳健的嘉庆自然再吃香不过了。其实在乾隆后期,铺张浪费严重,已经出现了衰败的迹象。同时也由于嘉庆的过于稳健,缺乏胆识和魄力进行改革创新,从而进一步加快了清朝的颓废。


股海乘帆

回答如下:乾隆三十八年(1773)之时,十七个儿子中,已经死去了十个,只剩下七个儿子。七个人里,十二阿哥因为他的生母是那拉皇后,也就是被乾隆废掉的皇后,因此根本没有资格列为接班人选。四阿哥和六阿哥被乾隆过继给别的亲王为后代,因此没有机会成为接班人。最后只能在八阿哥、十一阿哥、十五和十七阿哥这四个人中做一抉择。

八阿哥永璇年龄最大,文才不错 但为人轻浮,做事颠倒,希望不大。十一子永瑆更具有文艺天分,他的诗文净雅,尤其在书法上自成一体,成为当时书法大家之一。但是这人体质有缺陷,踮脚毛病。加之乾隆很讨厌皇子沾染文艺气息,所以希望不大。至于十七阿哥永璘不成器,寻花问柳,乾隆非常厌恶。所以最终十五阿哥永琰学业好,品德好,口碑好,最终在乾隆那里获胜,成为接班人。


大雅久不颂

历代的中国王朝,皇帝选择继承人,要么选择嫡长子,要么选择贤达的。清朝的乾隆爷选择嘉庆做继承人,却不合儒家思想的选皇帝的思想理念,论高贵,嘉庆并不是嫡长子,论才,他也不是最好的,那乾隆爷为何会选择嘉庆呢?是不是嘉庆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本领呢?经过大量资料的了解,这嘉庆还真有不为人知的本事。

  1. 孝顺,你没看错,这本事看起来每个人都会做,但要做的好,做的久,做的让人舒服,真不是那么容易的。历代的王朝,向来都是以孝治天下的,清朝也是如此。历史上的皇帝,选继承人,并没有把孝顺看得那么重要,为何到乾隆皇帝这边,孝顺是如此重要呢?其实这和乾隆皇帝的个人晚年有很大的关系,我们都知道,皇帝这职业一般都是干到死,才轮到下一任的皇帝的,因为是这样,所以继承人是否非常的孝顺,并不是那么重要。而乾隆皇帝不一样,他不能把皇帝这职业干到死,因为他不能超过他的祖先康熙爷,康熙做了61年的皇帝,他不能超过康熙爷,所以,他只有一个办法,就是退位,把皇位提前让出来,那这种情况下,什么最重要呢?孝顺,作为新的一任的皇帝,是否会孝顺乾隆爷。孝顺的话,朝局就会稳定,天下就稳定,同时,乾隆爷个人可以享受的待遇和当皇帝的时候差别也不会太大,无论从朝廷上,个人的物质和精神的享受上,找一个听话孝顺的继承人,比什么都重要。

  2. 保守,嘉庆是比较中规中矩的,对清王朝这嫂大船,不敢任意的添加一块木板,他只有沿着乾隆爷制定好的航行路线,继续往前开。很多的历史学家,就说过,嘉庆朝,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处在嘉庆这个时间,需要的是一个有魄力,敢大破大立,敢折腾的君王,可事实上,中国选择了一个保守的君王,上天没有垂青中国了,由此中国走向了屈辱了百年。乾隆爷,只顾自身的利益,却不从国家的角度来考虑继承人的才能担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