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古村」均安沙头,回忆一段“自梳女”叶落归根的往事

文/Oscar 图/Oscar、汉

来到均安沙头的人们,都想看看“姑婆屋”。这个自梳女们用自己血汗钱集资筹建的安老院称为“冰玉堂”,已经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行摄古村」均安沙头,回忆一段“自梳女”叶落归根的往事

沙头黄姓居多,早在宋代已有黄氏迁在此开垦,因居住地傍有一小溪,水清见底,黄沙晶莹,取名沙溪,后来人口逐步增多,村落范围扩大,村人觉得“溪”字狭小,遂改名为“沙头”。

今日的黄氏大宗祠是沙头人引以为豪的“蚝宅”,建筑物的一面墙身全部用蚝壳砌成,据说当年富商大户人家才有实力建这样的宅第。宗祠用这样的建材尚不多见。

「行摄古村」均安沙头,回忆一段“自梳女”叶落归根的往事

「行摄古村」均安沙头,回忆一段“自梳女”叶落归根的往事

而沙头的“冰玉堂”,则是见证中国最后一批“自梳女”历史的博物馆。

在沙头社区的鹤岭山麓下,走过一座上书“冰玉堂”不起眼的小门楼,穿过一个小庭院,可见一座门头上镶着“鹤岭静安舍”石雕牌匾的二层青砖建筑。

「行摄古村」均安沙头,回忆一段“自梳女”叶落归根的往事

「行摄古村」均安沙头,回忆一段“自梳女”叶落归根的往事

这座建筑中间是天井,并分左、中、右三座,中座供奉着观音菩萨,两侧还有厨房。而通过木梯上去的阁楼,是以往自梳女们的住所。

「行摄古村」均安沙头,回忆一段“自梳女”叶落归根的往事

「行摄古村」均安沙头,回忆一段“自梳女”叶落归根的往事

据《顺德县志》记载:顺德自梳女的形成始于清末,盛于民初。当时,顺德蚕丝业发达,许多女工收入可观,经济独立,看到一些姐妹出嫁后,在婆家受气,地位低微,这些女工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后,不甘受此束缚,情愿终生不嫁。于是,选定良辰吉日由亲人或好友梳起发髻表示终生不嫁,俗称“梳起”,正式成为“自梳女”。

而到了二十世纪30年代,随着本地丝业衰落,本地一些少女听说到南洋打工月薪可观,遂结伴经香港乘船前往南洋谋生,她们在南洋大部分都是当家庭女佣,带小孩做家务,打工多年没有谈婚论嫁,实际上也成为了自梳女。

自梳女们在家乡大多从事种桑养蚕、缫丝煮茧、入厂打工等艰辛工作,而下南洋的女子则把赚到的钱大部分寄回家乡赡养父母或帮助亲戚,只要家乡需要,还会不时捐钱给村里。据资料显示,在1886年至1934年间赴新加坡的自梳女,仅顺德均安沙头村就有500多人。

在40年代,在南洋谋生的400多位自梳女成立了顺德均安沙头同乡会。她们大都希望叶落归根,荣归故里,与亲人同住。而当时的风俗回乡又不能与家人同住。她们便倡议在家乡建一间自梳女的安老院,并筹得港币8万元,于1951年在家乡沙头建成了“冰玉堂”,取冰清玉洁之意。安老院建成以后,凡本乡旅外姐妹,回到家乡、没有依托,均可入住,不收住宿费。入住的最高峰是上世纪70年代后期,有30多位自梳女同食同住,盛及一时。

如今的“冰玉堂”,在二楼陈列了当年自梳女的手工艺制品,饰品及用过的物件,还有一些精美木板雕刻,而“冰玉堂”自梳女们的拿手菜色也已经印刷成书,供后人借鉴。

「行摄古村」均安沙头,回忆一段“自梳女”叶落归根的往事

「行摄古村」均安沙头,回忆一段“自梳女”叶落归根的往事

「行摄古村」均安沙头,回忆一段“自梳女”叶落归根的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