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奴隶到伊尹

写历史文章非常煎熬,过程枯燥不说,还看不到希望,我是全凭一腔热血支撑着。因为白天要上班,晚上回家又很晚,只能抽出很少的时间构思文章,故进度超级慢。本来计划着一周至少更新一篇,现在倒好,10天出不了一篇。苍天哪,怎样才能提高写作效率啊。


写历史文章还有一个难点,处理史料的问题。我倒不怕史料繁杂,只要口径一致,慢慢去芜存菁就是了,就怕史料不同观点不一,甚至相悖。之前写禅让制就遇到这种问题,这次要写的伊尹也是如此。


同样一件事,《史记》和《竹书纪年》观点完全相反,我只能两种观点都分析一下,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还真是难为我了。



伊尹是商朝的开国元勋,名挚,他的母亲是采桑女,有一天到河边采桑,在一颗空心桑树里捡到了他,这样说来,伊尹有可能是桑树精。因采桑女居于伊水,故姓伊(姓是根据母系来的)。尹是辅佐君王正天下的意思,其实就是最早的宰相。


从奴隶到伊尹


伊挚出身低微,日后却能成为威震天下的名相,他是如何一步步逆袭成功的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第一步,掌握一门技能。


伊挚和他母亲都是别人的家奴,他长大后应该继续采桑,或者种地,但他学会了烹饪技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底层能有口饭吃就不错了,只有贵族奴隶主才会需要厨师。所以会做饭成为伊挚进入上流社会的敲门砖,成为当时的诸侯国有莘氏首领的御厨。


第二步,投奔高枝。


当时夏室衰微,最有势力的诸侯是商汤,他充当着夏王马前卒的角色,为夏的末代君主桀东征西讨。商汤要娶有莘氏首领的女儿,诸侯嫁女不是小事,各种嫁妆必不可少,厨子伊挚就是其中之一。


第三步,表达能力超群。


自古至今,大忽悠从来吃香。成功者基本上要内外兼修,既要有本事,又要会表达。这种感觉就像一个人会炒股,又很会忽悠大家一起炒,于是做直播或写公众号,从而成为大V。伊挚就是饭做的好吃,还从做饭中领悟到治国的道理,又能表达出来打动别人,而这个别人正是商汤。据说,伊挚是背着锅子和案板给商汤上课的,道具丰富,讲得又深入浅出,商汤折服,开始重用他。


最重要的:运气运气运气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任何时代,成功者最重要的就是运气。千万别听成功者忽悠自己多么勤奋,多么眼光精准,他要么站在风口,要么老爹有钱或有权,当然还要有运气。


伊挚就很有运气。他主人的姑爷是天下最有势力的商汤,他还能作为嫁妆陪嫁过去。过去后有机会为商汤做饭,商汤有耐心听一个厨子逼逼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有变化,伊挚都成不了伊尹。


从奴隶到伊尹


关于伊挚辅佐商汤,还有一种说法。伊挚有贤名,商汤派人五次招募他,他才肯出山辅佐商汤。我觉得这种可能性很小,伊挚不是诸葛亮,商汤也不是刘备。当时还是奴隶制社会,没有士这个阶层。诸侯想成事,还是要依靠贵族,不可能去聘请一个奴隶,奴隶也不可能有贤名。


据说伊挚是用“五味调和”之说打动商汤的,后世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起源应该也是这套理论。


商汤问:“你做饭咋这么好吃,是不是放罂粟壳了?”伊挚答:“NO,我做饭好吃的秘诀是佐料适中,火候正好。这跟治理国家要用人得当,施政要恰当是一个道理。”


商汤被唬的一愣一愣的,两人又促膝长谈了几天几夜,晚上还抵足而眠,最终商汤被彻底征服,不但解除了伊挚的奴隶身份,还大力提拔了他。此时的伊挚虽然还不是尹,但我们可以称呼他伊尹了。


从奴隶到伊尹


刚刚跳过龙门的伊尹还没来得及喘口气,马上,他和商汤都要面对一个强大的敌人--夏桀。



我们后人有一个通病,喜欢用二维平面的视角看历史,以为历史就是一张纸,有心人会联系上下文、不同史料尽力还原真相,但这还远远不够。历史上每一个存在过的人都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有感情,有生之焦虑、死之恐惧,有生活的艰辛和择业的犹豫。


我是尽量从人的视角出发,绕开浩如烟海的史料,直接与心灵对话,还原古人的所感所想,希望能探究中国人最原生态的思维方式。


这都是题外话啦,这还没写过几位古人就开始总结,言之尚早,等写完一百个人的时候再总结吧。


其实伊尹和商汤深谈后,并没有对商汤死心塌地,他还有别的想法,一个人偷偷去找夏桀。俗话说得好:“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当时夏朝才是正统,尽管已经衰落,而商汤只是一方诸侯。


不过这次夏之行,让伊尹对夏朝的腐朽有了深刻的认识,他并不想为夏朝陪葬,做掘墓人倒是可以。伊尹放弃幻想,坚定地站到商汤一边,开始灭夏行动。


从奴隶到伊尹

夏桀


伊尹的第一步和少康一样,用了间计。他再次潜入夏都,联系上夏桀的宠妃妺喜,这个姐们是上次伊尹来夏刻意结交的,本指望她能助己在夏朝飞黄腾达呢。如今妺喜已经失宠,对夏桀恨之入骨,两人正好不谋而合,交换了很多情报,并共同策划灭夏大计。


夏朝毕竟已经延续了四百多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对付这样的庞然大物,还是要小心谨慎,不能冒进。伊尹首先是进行试探,先撩饬撩饬。


伊尹劝说商汤,暂时停止对夏桀上贡。夏桀大怒,“起九夷之师”攻汤。这说明目前夏朝对各诸侯还有掌控力,此时攻打必败无疑。伊尹马上让商汤恢复上贡,夏朝就像一个巨兽一样,没人撩它,它又安心入睡。


在经过充分的军事和情报准备后,伊尹觉得时机差不多了,再次停止上贡,夏桀虽然又起兵伐商,但这次却是孤家寡人,没有诸侯跟随他,甚至还有诸侯已经开始造反。


这下桃子总算熟了,商向夏发起总攻,可谓势如破竹,在鸣条大败夏军,很快攻占了夏朝的斟鄩,并定都西亳,夏朝灭亡。


从奴隶到伊尹

鸣条之战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通过武力改朝换代,打破了君王永固的传统,其实是为后世起了坏榜样。为了强调这次武装夺权的合法性,史上称之为商汤革命,这个革命和现代的革命不是一回事,它的意思是变革天命。你不是说你是天子吗,那现在天命变了,我来当天子。


商汤在发起总攻前,还召开了誓师大会,估计发言稿是伊尹写的。他说,不是我要叛乱,是因为桀太坏了,老天爷要收他,我不敢不从命啊。简单地说,就是商代夏,是替天行道。这种替天行道,后世还不知要发生多少回。


从奴隶到伊尹


商朝建立后,伊尹正式被封为尹。尹,正也,商汤是想要伊尹做天下的榜样。



伊尹是中国第一位宰相(通称,还可称为丞相、相国、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是最厉害的,后世没有任何一位同行超过他。这个官位从一诞生就自带危险属性,本来是为了辅佐君王,但有时候君王太弱鸡,宰相太强势,就会威胁到君权。


相权与君权一直相爱相杀,在博弈了将近3000年后,代表君权最高峰的朱元璋终于把这个官位给废除了。


从奴隶到伊尹


伊尹在宰相的岗位上一干就是五十多年,先后辅佐了五代商王。商汤的太子死的比较早,商汤驾崩后,因为太子的儿子太甲还未成年,于是伊尹便立太子的弟弟外丙为王,可惜外丙是短命鬼,上位3年就驾崩,又立外丙的弟弟中壬,又是短命,上位4年驾崩,这下轮也轮到太甲了。


这个太甲和夏王孔甲很像,都是嫡长孙,继位都比较艰辛,犹如曲线救国,他们上位后都对当王没什么兴趣。


不同的是,太甲还有家长管着。伊尹眼瞅着太甲开始嘚瑟,暴虐乱德不说,还乱改汤时的法度,伊尹就干了一件空前绝后的事,让太甲去给他爷爷汤守灵,王位嘛,暂时搁置。


从奴隶到伊尹


更绝的还在后面,太甲在桐宫(汤的陵墓)面壁三年后,竟然悔过自新,伊尹率百官把太甲接回来继续当王,太甲彻底洗心革面,最终成为一代明君,驾崩后被称为商太宗,成为中国第一位有庙号的君主。太甲的名言“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也流传了下来。


从奴隶到伊尹


伊尹的结局很圆满,太甲之后,又辅佐沃丁几年后去世,正好活了100岁,沃丁以天子之礼葬之,连续三天大雾。


在写这段的时候,说句实话,我是不怎么信服的。史记这段记录,和之前关于尧舜禹禅让制的记录一样,主要取材于《尚书》、《墨子》等儒学著作,经不起推敲。


从奴隶到伊尹


宰相放逐君主,放逐三年后还迎回来,这剧情太狗血,既不符合常情,也不符合人性。《竹书纪年》的记载是,伊尹放逐太甲后,自立为王,七年后,太甲逃出桐宫杀死伊尹。这种说法后世很多学者反对,因为根据甲骨文的记载,伊尹还享有祭祀,如果是因为篡位被杀不可能有此待遇。我个人比较认可《竹书纪年》的说法,但又觉得过于残酷,那时候的政治斗争也许没那么血腥。


太甲经过残酷的政治斗争夺回王位,但也许并没有杀死伊尹,就像伊尹放逐太甲后也没有杀死他一样。那时候的人还比较单纯,没有那么多政治斗争经验,不怎么下死手。所以伊尹的儿子伊陟后来也是宰相,辅佐太戊成为商中宗。


尧舜禹、商汤、伊尹,包括后来的周文王、周公,都是儒家系统里的先进楷模,有些事迹不能当真。比如舜、汤和伊尹都正好活了100岁就不真实,这只能算是人为圆满吧。


他们高尚的品德和多才多艺也有太多夸张的成分。商汤看到有人捕鸟四面都驾鸟网,不给鸟留活路,就拆除了三面只留一面,后人大赞商汤的道德到了顶点,惠及禽兽。这是不是想多了,也许商汤只是动物保护主义者。


伊尹是厨子出身,就被称为中华厨祖,创立“五味调和说”和玄之又玄“火候论”,至今仍是中餐的奥妙所在。伊尹会医卜之术,发明了中药汤剂不说,还是个巫师,掌管着祭祀。这就极不合理,巫术在夏商之际那是最重要的技能,可以说是贵族垄断的特权,如果伊尹是奴隶出身,就不可能会巫术,如果是当了相之后才会的,那就太儿戏了。


伊尹被称为元圣,是儒家系统圣人级别的,很多儒家著作里的记载就不能太当真。伊尹是宰相的代表这个是没错的,在他的影响下,商代出了不少明相,比如伊尹的儿子伊陟、傅说等。


尾声


虽然现实中,伊尹可能没那么多才多艺,但在本职工作,他绝对是第一,千古第一名相。他扶商灭夏,可比姜子牙;他辅佐幼主,可比周公、诸葛亮;他放逐君主,可比霍光……


从奴隶到伊尹


在伊尹漫长的一生中,他可能要面临无数次选择:在夏与商之间;是否放逐太甲;是否迎回太甲……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选择是他学会了烹饪,蓝翔技校毕业生真不能小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