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科多获罪41条,其中私藏玉蝶是一大罪,皇家玉蝶到底是什么?

居源月颖

雍正五年(1727年)隆科多获罪,大罪四十一条,其中的一条大罪“私藏玉牒”。那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是玉牒?

被皇帝在公开场合称之为舅舅的唯独隆科多一人,可见隆科多在朝廷中的地位如何。

这来自于隆科多的确是雍正帝的舅舅,但是没有血缘关系,可查证历史上佟氏家族的两个女人被立为皇后,一位是顺治帝的“孝康章”皇后是佟国维的姐姐,隆科多的姑姑。

一位是康熙帝的孝懿仁皇后,是佟国维的女儿,隆科多的姐姐,是正宗的康熙帝的小舅子。


雍正帝小时候就是在孝懿仁皇后那里长大的,所以雍正帝称隆科多为舅舅。

隆科多被抄家与玉牒!

隆科多在雍正帝登基初期,自持拥立新帝登基有功,飞扬跋扈,朝廷任命官员,隆科多不经过奏请即任意妄为,朝廷上下称之为“佟选”。

这使积极推行新政的雍正帝极为不满,遭到了时为都统的“范时捷”的弹劾,就此隆科多被交部议处获罪。

议罪四十一条,除结党营私外,在查抄隆科多的家里时候发现隆科多私藏“玉牒”,这是大罪。


皇家玉牒的来历

玉牒在我们百姓人家就是如同家族谱一样,记载着家族已故成员辈分、职务、性别、直系血亲等等。

可是在皇族就不一样了。玉蝶;历代皇家族谱都称之为玉牒。

自唐代开始一直延续代满清王朝。 清朝的玉牒分为满文、汉文两种文字记载,每十年编修一次,满清王朝共计编修二十六次之多。

清代的玉牒它记载着有清代以来的子孙名字及生卒、婚嫁、生儿育女的日期、加官进爵、继嗣授职、死亡等。


玉牒的记载是以长幼有序为主,各房分支及与皇帝嫡亲远近一次排列。 特别是皇帝及皇子、皇后嫔妃,只要有名分的都要记录在玉牒当中。

玉牒对外是及其保密的

在历史上皇家最相信鬼神术士,皇家的玉牒记录着各位的生辰八字,如果泄露恐怕被魇镇或者被赌咒。


清代的玉牒以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为皇家本支,属于皇上嫡亲。

满清皇帝的嫡亲有说道,皇帝嫡亲腰间是系黄带子的,旁支系红带子,一看腰间的带子就知道是皇帝嫡亲。

隆科多私藏玉牒这么看那就是大罪了,隆科多私藏玉牒干什么?有历史资料记载:康熙帝在世时曾经教育并提醒隆科多做人要本分。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日尧居k古史

首先得纠正一下题主的错误,应该叫玉碟,而不是玉蝶。玉碟其实就是皇家族谱。从唐朝的时候就有了,差不多十年一修。清代玉牒从努尔哈赤之父清显祖塔克世开始,有满汉两种文字,记录皇族成员的情况,包括出生,婚嫁,封爵,生育,死亡等等。

清代玉碟从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开始修,十年一修,整个清朝修了26次,民国时又修了2次,总共有1070册,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皇家族谱,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家谱,其中最厚的一册高达85厘米,重180斤。

清代玉碟分两种,一种黄册,记载塔克世的子孙的本支宗室,一种是红册,记载塔克世的兄弟叔伯的旁支觉罗,觉罗是满语,意思是远方,也就是远支的意思。

清代玉碟有两种,一种是直格玉牒,一页十六竖格,按辈份编修。一种是横格玉牒,一页有十三横格。皇族女子不入横格玉牒,而入直格玉牒。

皇帝一栏里,道光十七年以前,有子女的后妃才能入。道光十七年后,皇后无论有无子女都可入,其他无子女也同样不能入。

清代玉碟有大小两种,大的0.9米×0.45米,小的0.54米×0.31米。

隆科多是佟国维的儿子,是雍正的舅舅,雍正没有叫他的名字,而是叫他舅舅,这个清朝是极为少见的。康熙五十九年,隆科多担任理籓院尚书,步军统领。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病逝,雍正继位,隆科多拥立有功,封一等公爵,授吏部尚书,与大学士马齐总理事务,很多官吏只要隆科多自己决定,不需要奏请雍正帝。

雍正三年,隆科多的步军统领被撤,雍正帝下诏斥责年羹尧与隆科多。雍正四年,隆科多的家仆牛伦犯法被斩,隆科多的吏部尚书被免。

雍正五年,因为私藏玉牒,被雍正帝下诏逮捕,十月,列数四十一大罪,将隆科多禁于畅春园,次年病死。至于隆科多为什么要私藏玉牒,让人十分费解,因为未经皇帝允许,任何人不得查看玉牒,可能隆科多有一些秘密吧。


历史简单说

首先更正一下题干中的错别字,是玉而不是玉,那么玉牒究竟是个什么东东?私藏玉牒为什么会列为隆科多大罪之一?其实玉牒就是咱平民百姓平常所说的家谱,皇家族谱就称之为玉牒。清代玉牒以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为本支,详细记录了皇族成员的婚丧嫁娶、生辰亡故、封爵授职及升迁降革,以帝系为统,长幼为序,规定每十年修造一次。清代皇族按血缘远近分为本支“宗室”(俗称“黄带子”)和旁支“觉罗”(俗称“红带子”)。那为什么私藏玉牒会成为隆科多四十一大罪之一呢?因为玉牒里记录着皇族的详细信息,就如同现在让你把家谱拿出来给大伙看看,相信你也是不同意的。为什么呢?泄露个人隐私嘛!而在古代封建王朝中,玉牒是皇家机密档案,没有得到皇帝的同意连私自翻阅都要论罪,更别提私藏了。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宗人府密报隆科多私藏皇家玉牒,隆科多当时正在西疆与罗刹国(沙俄)就边境问题展开谈判,即将成功。雍正帝听闻宗人府奏报后立即将隆科多谴返回京,十月,定其四十一大罪,圏禁于畅春园。

隆科多私藏玉牒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历史上没有记载,但二月河的小说中却给出了一个说法,原来隆科多是被三阿哥弘时逼着到皇史宬(皇家档案馆)中借出宝亲王弘历的玉牒,隆科多当时是领侍卫内大臣,上书房大臣,世袭一等公,皇帝都只叫舅舅而不称其名的大红人,内务府自然不敢不给面子,而弘时又将这张玉牒借给了八爷胤禩。胤禩一直将玉牒放在王府书架上,皇史宬的办差人员久久没有见到隆科多归还玉牒,恰逢隆科多失势免职,内务府赶紧上报皇帝,以免受到牵连。这张玉牒是个什么样子呢?一份硬皮折子,黄绫封面周匝镶着一道金边,玉牒上只有这么几句话:
皇四阿哥弘历,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寅时诞于雍亲王府(雍和宫)。王妃钮祜禄氏、年氏、丫头翠儿珠儿迎儿宝儿在场,稳婆刘卫氏。这么简简单单的几句话,里面包含了弘历的生辰八字,出身地,见证人等重要内容。三阿哥弘时是用生辰八字行魇镇诅咒之术,请来蒙古番僧巴汉格隆作法魇镇雍正,弘历父子,幸好被道士贾士芳识破。皇家历来信奉神鬼术士,因此这个玉牒自然成为机密档案,如有人私藏或是刻意查探必然是心怀叵测,居心不良,隆科多私藏玉牒包藏祸心,自然算做大罪之一。


如有不同见解,欢迎各位在下方留言讨论!


历史茶坊

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与沙皇俄国谈判边境问题即将成功的隆科多,被雍正下旨逮捕、抄家,定大罪四十一条,其中的一条大罪就是“私藏玉牒”

清朝史上能在公开场合被皇帝称为舅舅,就只有隆科多一人;雍正即位之初清廷铨选官员,隆科多可以不经雍正的同意任意挑选,时称

“佟选”,由此可见隆科多的政治地位。

这样的人物却因为“玉牒”成为他的大罪之一,那么这个“玉牒”到底是什么呢?

民间百姓有族谱、家谱,是一个家族繁衍生息的文字记载和血统的证明。

就像我宏村汪氏,按族谱追思,最高能追溯到唐越国公汪公讳华,这是我们当地汪氏的第一代始祖。

而且在普通百姓家,只有添丁、嫁娶、丧事等才能取出族谱增减家族成员名单,或者同姓之人,需要加入本族,也是需要请出族谱,查询所出的宗系。

这是因为族谱中记载着家族的来源,以及对在世或已故成员的辈分、职务、性别、直系血亲等的记载,是家族血统的传承。

玉牒就是皇族族谱的特称,从唐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

清朝的玉牒由满文、汉文两种文字记载,每十年续修一次,以帝系为统,长幼为序,生者用红色标记,逝者用黑色标明。

宗室用黄册,觉罗用红册,男女分开记载,记录着有清朝以来的子孙名字及生卒、婚嫁、生儿育女的日期、加官进爵、继嗣授职、死亡等。

民间的族谱是家族最隐密的所在,同样皇家玉牒也是一个王朝的最高机密。

在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的统治者对家谱看得很重,这是因为皇家的玉牒上记录着生者,包括皇帝本人的生辰八字。

加上受到时代的限制,古人本身就受鬼神传说的影响。所以一旦泄露玉牒上的生辰八字,

轻者被魇镇诅咒,重者身死国灭,这是封建统治者最不能容忍的。

这么重要的皇家族谱,自然是专人专部门管理的,这就是宗人府!

对于雍正来说,你隆科多是我的舅舅不假,但始终是外戚。

既然是外戚,你看一眼玉牒就是大罪,那你哪来的胆量私藏“皇家族谱”?你私藏“皇家族谱”想干什么?

基于这些理由,再加上隆科多和年羹尧走得很近,抄家没有灭族,算是雍正的仁慈了。


江东汪郎

关于隆科多私藏玉牒,据《清世宗实录》记载:

辛巳。宗人府议奏。辅国公阿布兰擅将玉牒底本私交隆科多,应革去公爵,严行圈禁,得旨、阿布兰着革去辅国公,在伊家圈禁。玉牒关系紧要,隆科多向阿布兰将缮录清本要去,收藏在家,是何意见。着问隆科多、将情由回奏。(《清世宗实录)卷五十五,雍正五年闰三月二十五日)

那么何为玉牒(题主玉蝶应为玉牒)?玉牒其实就是族谱,皇族的族谱称作玉牒,清代玉碟,也即清代皇族的族谱。

而隆科多为什么要私藏玉牒?私藏玉牒为什么会治罪呢?这里就不得不提及族谱的一个特性,即保密性。清代玉牒在纂修之后,仅存皇史宬、宗人府、礼部,乾隆后仅藏皇史宬和盛京。

其实不止皇族,民间族谱也是一样极为保密。宗族会采取各种措施,如宗族在纂修族谱之后,都会按照不同的房、支印刷若干套,每套标明标明字号,某房某支某某人领取,这样如果族谱遗失,就知道是哪一房丢失;还有在族谱的编纂上,一般续修新谱之后,会将旧谱销毁,以免旧谱外传等等。

是谱记载有“领谱字号”

而族谱之所以如此保密,是因为记载了一族重要的信息,包括人口数量、婚嫁情况等等。清代的玉牒关系到皇族自身重大利益,鞠德源曾说过,玉牒“对于管理皇族、确定封爵等级、承袭关系、婚丧嫁娶之赏赐、领取奉银奉米数额,以及分配其他方面的权利和利益,是最根本的记录和依据”,因而受到皇族的普遍重视。(转引自韩秋、赵彦昌《清代玉牒研究》)民间宗族族谱也是如此。

皇族玉牒

此外,从宗族的特征来说,宗族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族谱的修纂亦是按照血缘关系记载,所以对族谱的保密,意在保证宗族“纯净”,防止异姓乱宗。在传统社会,宗族是地方社会的重要力量,尤其是豪门望族,在教育(族学)、经济等等各方面可以享受到很大的特权,所以也就有很多人冒充望族之人,而族谱就是重要的证据。民间宗族如此,更毋论皇族,冒充、附会者只会更多。


楚邾

皇家的玉牒,这可是宝贝啊,是研究相关历史的珍贵资料。放在咋们平民老百姓家,就是族谱,宗谱。但是皇家嘛,得彰显一下高贵,所以称“玉牒”,换汤不换药。



话说清朝的玉牒,有两种,一种满文,一种汉文,每十年修一次,是从顺治十三年开始,一种修订了二十八次。

每一次玉牒修成,必定举行隆重典礼,让皇帝瞅一瞅。之后,一份留宗人府,一份留皇家档案馆。



外人是很难看到玉蝶,除非宗人府,或者你保持一颗公心,跟皇帝打报告,准许后才能够看一看。

至于隆科多这位雍正的舅舅嘛,雍正开国,两个大功臣,其中一个就有他,另外一个是年羹尧。



说他私藏玉牒,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非常茴香豆

  • 隆科多是谁?

隆科多可是一等公佟国维的次子,是实打实的佟半朝的嫡系子弟。

康熙晚年,朝中的皇子们争夺皇位异常激烈,眼光独到的康熙将隆科多隐藏了起来,一直没有启用他。

直到清圣祖玄烨临终,王大臣受顾命者,惟他一人。他参预清世宗胤禛夺权。世宗之立,外得力于年羹尧,内得力于隆科多。

雍正继位之后,命与大学士马齐总理事务,袭一等公,授吏部尚书。又分别重用他的两个儿子。除此之外,雍正更是在公开场合叫隆科多为舅舅,这可是无上的荣耀。

后来他的权力都达到选官吏不需要上奏,直接任意挑选,史称‘佟选’。

试问史上任何一个官员权力到达接近皇权的人,哪个有好的下场?当然,隆科多也不例外。

  • 皇家玉牒到底是什么?

历代皇家的族谱才被称为玉牒,百姓的只能叫家谱。在唐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在宋朝的时候,每十年修一次。

而清代玉牒分满文、汉文两种文本,分帝系和支系。

  • 私藏皇家玉牒会是什么罪?

皇家玉牒是记录皇家的所有人的生辰八字,在那个时代看来,是皇家的秘密,这怎么能随便给人看呢?

除了宗人府衙门,外人不得私自查看。这要是私藏皇家玉牒是谋逆大罪,隆科多会铤而走险?

  • 隆科多为什么要私藏皇家玉牒?

既然私藏皇家玉牒是谋逆大罪,隆科多作为一个手握重权的大臣,皇帝的舅舅,就不可能私藏。

要是谋反的话,佟佳氏怎么办?这个佟半朝家族可是坐享半个江山的存在,怎么会将这么一个大好的局面葬送掉呢?所以隆科多不可能谋反。

那么只有一个解释就是雍正要治他的罪,其他的都是编出来的。欲加其罪,何患无辞。

  • 雍正为什么要杀隆科多?

雍正之所以能成功上位,少不了这两人的拥立,一个隆科多,一个年羹尧,一个主内,一个主外。他们两人就是相当于雍正的左膀右臂。

可就是这样的左膀右臂,就是被自己的主子给除掉了。

伴君如伴虎,不管怎么样,隆科多和年羹尧对雍正的功勋还是不可磨灭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