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號脈怎麼判斷呢?

逆行千里路

望聞問切是中醫診斷的輔助手法,切就是所謂的號脈,屬於四診之一。

急診之房顫


中醫脈診

中醫號脈,學問很大,目前的我沒有太多的經驗以及體會,只能簡單講講學校裡學到的知識,希望可以幫助到你們。

  1. 部位:寸關尺三部,通常以腕後高骨(橈骨莖突)為標記,其內測部位關前為寸,關後為尺,兩手各有寸關尺三部,共六部脈。
  2. 左手候心、肝、腎,右手候肺、脾、命門(腎)。
  3. 脈象要素:候脈位(脈搏跳動顯現的部位和長度);脈數(脈搏跳動的至數和節律);脈形(脈搏跳動的寬度等形態);脈勢(脈搏感受在手指上的強弱、流暢等趨勢)。
  4. 正常的脈象:有胃氣(從容、徐和、軟滑);有神(有力柔和、節律整齊);有根(尺脈有力、沉取不絕)。

28種常見脈象

  1. 浮脈:輕輕號脈就可以感受到。一般見於表證,也可見於虛陽浮越證。
  2. 散脈:輕取散漫,中取似無,重取不應。多見於元氣離散,臟腑精氣衰敗,尤其是心、腎之氣將絕的危重病症。
  3. 芤脈:浮大而軟,按之上下或兩邊實而中間空(如按蔥管)。常見於大量失血、傷陰病症。
  4. 革脈:浮而搏指,中空外堅,如按鼓皮。多見於亡血、失精、半產、漏下的病症。
  5. 沉脈:重指力按到筋骨才得。多見於裡證。有力為裡實,無力為裡虛。也可見於正常人。
  6. 伏脈:重指力直接按在骨上,然後推動筋肉才能得。常見於邪閉、厥病和痛極的病人。
  7. 牢脈:沉取才得,輕取中取均不得,搏動有力,勢大形長,是沉、弦、大、實、長五種脈象的複合脈。多見於陰寒內盛、疝氣癥積的實證。
  8. 遲脈:脈管搏動的頻率小於正常的脈率(每分鐘60次以下)。多見於寒證,遲而有力為實寒,遲而無力為虛寒。也可見於邪熱結聚的實熱證。
  9. 緩脈:脈來和緩,一息四至(每分鐘60-70次)。多見於溼病,脾胃虛弱,也可見於正常人。
  10. 數脈:脈急促,一息五至以上而不滿七至(每分鐘在91-120次),多見於熱證,也可見於裡虛證。
  11. 疾脈:脈急,一息七八至(每分鐘121次以上)。多見於陽極陰竭,元氣欲脫之證。
  12. 虛脈:脈搏搏動力量軟弱。多見於虛證,多是氣血兩虛。
  13. 短脈:脈搏搏動範圍小,只見於關部。多見於氣虛或氣鬱。
  14. 實脈:脈搏搏動力量強,寸關尺三部均有力量,脈管寬大。見於實證,也見於常人。
  15. 長脈:脈搏搏動範圍較長,超過寸關尺三部。
  16. 洪脈:脈體寬大,搏動部位淺表,指下有力。多見於陽明氣分熱盛。
  17. 細脈:脈細如線,應指明顯。多見於氣血兩虛,溼邪為病。
  18. 濡脈:脈象搏動部位在淺層,形細而軟,輕取即得,重按不顯。多見於虛證或溼困。
  19. 弱脈:沉細無力而軟。多見於陽氣虛衰,氣血俱虛。
  20. 微脈:極細極軟,按之慾絕,若有若無。多見於氣血大虛,陽氣衰微。
  21. 滑脈:脈搏形態應指圓滑。多見於痰溼、食積和實熱等病症。也可是青壯年的常脈,婦女的孕脈。
  22. 動脈:見於關部,滑數有力。常見於驚恐、疼痛等。
  23. 澀脈:脈形較細,脈勢滯澀不暢。多見於氣滯、血瘀、精傷和血少。
  24. 弦脈:脈勢較強,脈道較硬,如按琴絃。多見於肝膽病、疼痛、痰飲等,或者是胃氣衰敗者,也可見於老年健康者。
  25. 緊脈:脈勢緊張有力。多見於實寒證、疼痛和食積等。
  26. 結脈:脈來遲緩,脈律不齊,不規則的歇止。多見於陰盛氣結、寒痰血瘀,也可見於氣血虛衰。
  27. 代脈:脈律不齊,有規則的歇止。見於髒氣衰微、疼痛、驚恐、跌撲損傷等病症。
  28. 促脈:脈律較快且有不規則的歇止。多見於陽盛實熱、氣血痰食停滯,也可見於髒氣衰敗。

號脈不僅僅上述那麼簡單,需要更多基礎知識以及經驗。


一個水瓶379

中醫號脈又叫把脈,切脈,為四診之一。以前為三部九侯,就是切三個地方,橈動脈,足背動脈,頸動脈,後來就獨取寸口,即橈動脈。

號脈號的是脈象,脈象有二十多種,所對應的症候是不同的。常見的脈象就十來種,如浮,沉,緩,數,弦,澀,滑,濡,芤(kou),平。正常脈象為平,即跳動平穩,一息四次到五次,不浮不沉。浮即輕搭手指就能明顯感到博動,一用力又不見。多為外感,即感冒。病邪淺。沉則相反,多為內傷,或外邪入裡。數脈為一息五至以上,即一呼一吸之間脈跳五次以上,多為熱症,配合其他脈象可對疾病作出判斷。如浮數,為風熱,沉數為內熱,濡數為溼熱,細數為陰虛發熱,滑數為痰溼。再配合三部可以判斷病的部位,三部指食,中,無名指對應的五臟,左手心肝腎,右手肺脾腎。

其實脈診並沒有那麼神密,要學會也不是很難,難在變通,每個人體質不同,脈象也不同,每個人患病也不可能照書上說的來。所以學中醫講究跟師,積累經驗,要經過長期的積累才能成為一個好的醫生。


巫山橫雲

中醫號脈怎樣判斷,首先要閱讀繼承前人的經驗,讀脈經,讀瀕湖脈學,讀懂比較,找到其所述的共性和個性,並用其指導臨證實踐。第二在臨證實踐中,分清脈的陽陽,對浮沉遲數有力無力六大主脈所主證進行此較,從左右手寸關尺六部脈所主臟腑病情進行思考,分清脈證之陽陽屬性及表裡寒熱虛實所屬的證的性質,病位,正邪鬥爭狀況。第三望聞問切四診參合,定其脈證之真假,是否一致,綜合分析以八綱指導遣方選藥定量,做到精準用藥,藥不虛設,從而產生療效。中醫號脈怎樣判斷,在臨證中準確施用非一日之功,沒有三個六月兩個冬,百千病人的臨證實踐是達不到一定的廣度深度精度的,要靠醫者的信心恆心耐心悟性等綜合素質才能實現。淺見,請內行評論。


老愛學

號脈,也稱診脈。切脈診病,由來已久。司馬遷在《史記》中就記載了醫家診脈治病的內容,我國第一部脈學專著 《脈經》產生於晉朝,其中的診脈方法和理論已相當完備。現在診脈一般只診左右手。左右手的寸、關、尺部位分屬不同的臟腑,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況,右關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腎(命門);左寸反映心,左關反映肝,左尺反映腎與膀胱。號脈雖然可以診斷疾病,但並不常常單獨使用。中醫講究望聞問切。望其形貌體態氣色,聞其聲音氣味。問其主要症狀。再通過切脈,四診合參來探究疾病的真相。


大內聖手

中醫之所以療效好,在於客觀唯物,講究辨證施治。

同一病人同一個病症,在初期,中期,後期所用的方劑是不同的,這正應了人體規律的變化,也是中醫所講的加減方。

辨證施治,首先要辯證,這是施治的前提和療效的保障。

中醫辯證,望,聞,問,切,其中形成系統,有具體操作的是脈象學,舌象。

但望色,聞聲,的具體方法並沒有傳承下來。

醫聖張仲景在症脈的辯證關關係中講到:症脈無常,症重則從症,脈實則從脈。

在從症的辯證中,醫聖又歸為六經,八剛法。

六經者: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

八綱者:陰陽,表裡,寒熱,虛實

結合脈象學,對人體的病理診斷非常的準確。


三聯六段

號脈方法即為中醫的脈診,脈診是我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又稱切脈、把脈。一般用食指,中指,無名指,按在關寸尺三個位置,三個手指呈弓形,指頭平齊,同時用力按脈感受脈象,脈象一般分為浮沉遲數四大類,然後由各朝各代細分為二十八脈。脈象的變化與疾病的病位、性質和邪正盛衰相關,病位深在裡則脈沉,病位淺在表則脈浮;疾病性質屬熱則脈數,屬寒則脈遲;正氣虛則脈虛,邪氣盛則脈實 。

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無論哪個臟腑或經絡受邪都會通過舌脈、面色、語聲等等表露於外。五臟六腑任一臟腑都會有相對應的脈位和脈象,不同季節也會有不同脈象,同一個脈象出現在不同脈位也表示不同疾病或者是否有病,這是一個經驗的診斷方法,比如,感冒,那他肺臟所在的脈位就會呈現浮脈或浮緊脈、浮數脈。

用指腹在輕、中、重不同力度下觸感橈動脈不同位置搏動的形態、強弱、氣勢等,可以幫助瞭解病人全身的功能狀態,對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病情輕重、邪正關係及預後情況的判斷,有重要的意義。

通俗來講,人體會自然調節適應外部環境的改變,比如:為了,減少體液的揮發和散失,從而減少熱量的丟失,皮膚毛孔在天冷的時候會收縮,反之天熱了為了增強散熱則張開。 中醫有一種說法叫“氣機”,人生病了,肌體為了適應疾病狀態和康復,也會做出相應的調節。而脈象則反應了氣機!


艾益康艾絨廠

中醫號脈是中醫四診之一,也是在普通人心裡的神奇之談,號脈,也稱切脈,經過歷代醫家的實踐,到明代時期,著名的醫家李時珍經過總結前人的經驗,將脈法分類至了二十八脈,並且去糟留精,分類鑑別,醫者經過臨床手感而切脈,浮沉遲數,四總綱,而細分為二十八脈,這是經過長時間的摸索總結


劉朝

某些疾病會引起心跳變化,但不盡然。所以中醫自己也只把“切脈”作為診病的四種方式之一,而不是僅憑搭脈斷症。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人們對觀察心臟跳動的手段更多了。頻率,力度,都可以監測和量化。相比之下切脈的方式實在是太落後了。

限於中醫的指導思想是陰陽五行理論,只能牽強附會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理論,對於實質化的觀察結果,中醫們就無法融入其中了。

迷信的東西只講虛的,要談實質的東西就會露餡。


小明快看天上有流星


宋醫生20

號脈如何判斷,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中醫的脈就是脈象,脈象有浮沉遲數(碩),也有三部九侯,也有分28脈或者29脈的,這都是指的脈象,所謂的號脈,就是手指按住左手或者右手的脈搏,左手心肝腎,右手肺脾命門。這種脈搏的沉浮來判斷,疾病位於什麼臟腑,是實證還是虛症,這裡以頻湖脈學寫的最好。正常脈象不浮不沉,相反的就是異常。還有反關脈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