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盤棋引發的血案,竟埋下七國之亂的禍根,晁錯成了可憐的替罪羊

一盤棋引發的血案,竟埋下七國之亂的禍根,晁錯成了可憐的替罪羊

公元前154年,漢景帝殺了晁錯,晁錯在景帝還是太子時,曾是太子少師,與景帝的感情甚厚,景帝繼位後更是對其寵幸有加,地位甚至超過九卿,如今他卻死在了景帝手中,景帝殺他是為了平亂,七王之亂。七王是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東王劉雄渠、膠西王劉昂。而他們打的旗號是“清君側,除佞臣。”這要除的佞臣便是晁錯,而諸王之所以要殺晁錯,是因為就在這年晁錯向景帝提議削藩,景帝也先後下令削去了楚、趙等國的封地,諸王人人自危,吳王劉濞舉旗一揮,一支浩浩蕩蕩的七王聯軍前往京師。

一盤棋引發的血案,竟埋下七國之亂的禍根,晁錯成了可憐的替罪羊

西漢諸王擁兵自重,漸成尾大不掉之勢,這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最遠還要追溯到高祖劉邦一統天下後,雖然保留秦制,但也加了一點自己的東西。西漢建國之初行的是郡國並行制,將當年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分封為各諸侯王,權力極大,當然劉邦此時的分封只是因為天下初定根基不穩,他不是個肯與別人分享果實的人,時機成熟以後,異姓王幾被屠戮殆盡,但這天下太大了,當時的官僚制度才剛剛成型,不足以統御天下,所以劉邦決定分封宗室,將自己的子孫同姓之人封為諸侯王,想以他們為藩籬,保衛王室,並定下了非劉姓不得封王的規矩,後來呂后擅權,劉姓勢弱,諸呂敗亡後,天下諸王又成了劉姓。西漢初年,各諸侯王還是很靠得住的,大家都是親兄弟,自然是要盡心盡力,畢竟能做出弒父殺兄這等事的只是少數人,但到了文帝時,情況已經不同,文帝是庶出繼位,血緣關係與諸王已十分淡薄,況且傳了幾代以後大家的手足之情已不是那麼深厚,此時的諸侯王已經成了王室的威脅,所以景帝才準了晁錯的上書。

面對七王聯軍,景帝退了一步,殺了晁錯,七王沒了出兵的名目,卻並不打算退兵,反而因為景帝的妥協之舉更加的猖獗,此時諸王的目的已十分明瞭,什麼清君側的說法不過是個幌子,他們是來奪權的。挑事的吳王劉濞想造反也不是一天兩天了,這事也和景帝有關。景帝還是太子時,吳王太子入朝,因二人年紀相仿,吳太子便經常陪伴景帝飲酒作樂,一次二人弈棋時,我們的小吳王起了爭勝之心,且態度也越來越不恭謹,身為皇太子的景帝一怒之下竟失手將其砸死。

一盤棋引發的血案,竟埋下七國之亂的禍根,晁錯成了可憐的替罪羊

吳王死了兒子,從此便不再遵守諸侯的禮節,屢次拒絕朝見天子,朝廷在查實吳王裝病後雖曾扣留吳王使節,但後來不僅放還,還應吳王使者的要求,感念吳王年老,特賜其不用朝見天子的權力,但朝廷的體恤之舉在吳王看來卻是朝廷的軟弱無能,吳王的反叛之心也是在此時生出。

七王聯軍聲勢浩大,但僅僅三個月時間便一敗塗地,這要多虧了兩個人,梁王劉武和將軍周亞夫。周亞夫是文帝為景帝留下的後手,文帝時匈奴犯境,文帝為了鼓舞士氣親自巡邊犒勞將士,文帝走過三處營寨,只有周亞夫的大營軍紀整肅,令行禁止。令文帝刮目相看,至文帝彌留之際囑咐景帝若有非常之事可用周亞夫,如今正是非常之事非常之時,景帝任用周亞夫平亂,周亞夫也沒有辜負兩位皇帝的厚望,一舉擊潰叛軍。

不過周亞夫卻沒有直接與七王軍隊硬來,而是將鍋扔給了梁國,自己則帶軍迂迴到敵軍後方斷其糧道,再趁機擊潰敵軍。梁國也很給力,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扛住了叛軍的連番急攻,為擊潰叛軍等來了時機,當時的梁王是景帝的同母胞弟劉武,母親便是鼎鼎大名的竇漪房竇太后,按此時的情況來看,兄弟二人的感情原本是很好的,梁王助兄長禦敵,而後來景帝更是欲立梁王為皇太弟,在自己百年之後將皇位傳給這個弟弟。但梁王卻不像是一個忠心之人,景帝欲立他為皇太弟這不假,但卻因大臣的勸諫而放棄,梁王因此而懷恨在心,竟派人謀殺了朝中的數位大臣,景帝自是大怒,但因為竇太后這層關係和劉武的上書認罪而既往不咎,後來梁王更是在封地私設法度,屯兵積糧,若不是老天不眷顧,讓他無端病死,恐怕下一個造反的便是梁王。

下一個造反的是淮南王劉安。

淮南王看起來更像是一個科學家,不僅豢養門客,與他們一起編寫了學術性鉅著《鴻烈》,也就是後世所稱的《淮南子》,據說還是豆腐的創始人和第一個嘗試熱氣球升空實踐的人,如果放到現在,我們的這位王爺真可以說是文理兼備的全才了,但他卻選擇了謀反。其實早在七王之亂時,吳王曾聯絡淮南王劉安,劉安也起了二心,準備起兵響應,卻因淮南相而失敗,當得知劉安欲反時,淮南相主動請纓帶兵出征,卻領齊兵馬之後奔向長安助景帝平亂,根據後來的結果看,淮南相此舉反而是保全了淮南王,淮南王也成了在此次叛亂中少數幾個活下來的王爺,按道理說有此經驗,淮南王的餘生當是小心翼翼,明哲保身。

但淮南王卻是賊心不死。此時已是武帝朝,實際上自景帝平定七王之亂以來,各藩王的勢力已經受到了嚴重的打擊,而王室卻因為各種威脅而厲兵秣馬,兵強馬壯,藩王已無力再對抗王室,而且武帝是自高祖以來又一位有雄經緯略的帝王,一紙推恩令更是將藩王的封地一削再削,淮南王此時再來造反,的確不是什麼明智之舉,最終也是落得了個兵敗自殺的下場。

淮南王的身死,也代表著藩王從此徹底失去了為亂的資本,漢王朝早期的這諸多叛亂,也算是自中國統一以來,少有的大規模的宗室之亂,當然了即使是有了這前車之鑑,後世也不會少了這同室操戈之事。

一盤棋引發的血案,竟埋下七國之亂的禍根,晁錯成了可憐的替罪羊

各朝凡是有設立藩王的初衷本是藉助血脈之情作為王室的藩籬,但也正是這血緣關係才給了這些藩王們謀逆的最大資本,因為大家都是同姓誰都有繼承大統的資格,誰都有可能是正統,而所有的這些朝代也如例行公事一般進行著同樣的流程,早期必是藩王勢大,二三代帝王時生出謀逆之事,一般還都是欺負幼主,而無論是誰勝誰負,活下來的人必將限制諸王勢力,斷絕諸王再反的可能,各朝反覆,樂此不疲。歷史有時就是如此,前車之鑑卻不斷重蹈覆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