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經濟、文化、科學的發展水平是中國古代史上的一個高峰 ,公元1000年,宋朝的經濟總量大約佔世界經濟總量的四分之一。宋朝的商業政策相對寬鬆,經商的時間和空間限制被放開,商業得到極大發展,對外貿易也非常發達。商業的發展,推動了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科學技術也因之而發展起來,火藥、指南針、印刷術等領先於世界科技。文化繁榮,文學成就非常高,理學的形成更是使中國的哲學取得很大進步。人口迅速增長,從980年的3710萬增至1124年的12600萬。
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西方不少史學家也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時期。但宋朝的軍隊實在是弱。公元1004年,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宋真宗想南逃,宰相寇準力勸,宋真宗才至澶州督戰。宋軍大受鼓舞,在澶州城下用三弓床弩射殺遼將蕭撻覽。遼、宋議和,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史稱"澶淵之盟"。公元1038年,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之後數年,李元昊與宋進行了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等四大戰役,宋軍戰敗,被消滅數萬人。1127年4月,金軍俘虜了宋徽宗和宋欽宗後,又擄掠了大量金銀財寶,分兩路撤退。宋朝的兩位皇帝、皇親貴族,還有宮人、內侍、倡優、工匠、百姓男女不下10萬人被金人擄走。被金人擄去的還有朝廷各種禮器、古董文物、圖籍,包括宋朝多年的府庫蓄積。這被稱為“靖康之恥"。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經濟富裕、文化繁榮、科技先進的北宋朝,軍隊戰鬥力如此不堪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強幹弱枝的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宋朝吸取唐朝滅亡的教訓,把地方的兵也收了,財也收了,還派文官擔任地方長官,設通判負責監督。這樣的措施固然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有利於皇權的加強,但也造成地方沒有重兵防守,唐朝節度使鎮守邊疆的格局隨之瓦解。少數民族一旦入侵,地方沒有有效的防守能力。
第二、中央禁軍的戰鬥力由於政治腐敗而不強。如若說地方沒有軍隊,對少數民族不能形成有效防禦,中央有一支強大的軍隊也行,但宋朝中央軍隊雖多,戰鬥力卻實在不敢恭維。歷次戰爭證明了這一點。是宋人武藝不精嗎?不是。是宋人不愛國嗎?也不是。是因為軍隊的腐敗。有才能的戰將一個個被奸佞小人所害,楊家將、王進、林沖等,這些人物雖有很多文學色彩,但也告訴我們一個事實:有才能的人在當時的官場裡是無法生存的。試想,一個國家的軍隊,只用了一些會爭權奪利、貪汙腐敗的小人為將軍,一旦戰爭爆發,戰敗那是必然的了。所以宋朝不是被敵人打敗,而是被自己的腐敗打敗的。宋朝的兩位皇帝被俘虜,那也算是咎由自取。
第三、皇帝的昏庸。一次次戰敗,一次次的求和,花錢買和平。最終的結果是少數民族政權越來越富有,富有之後,糧草更多、武器更多,於是戰鬥力更強。是宋朝用自己的錢,為少數民族政權養起了一支支強大的軍隊。而這一切歸咎於皇帝的軟弱和昏庸。每一朝代,開國之君的英明,讓周邊政權無機可乘。而隨著國家的富裕,後邊皇帝在安樂窩中長大,只會享樂,失去了責任心和為天下蒼生的良心。一旦有國家有難,只想著自己,不惜出賣國家利益來換取自己皇位的暫時安全。這樣的皇帝,遲早會把國家賣光。晚清時期,清政府的一次次賠款,尤其是對日賠款,養肥了日本,差點讓中國滅亡,就是相同的道理。
第四、文官政治的危害。文官政治在北宋時期全面形成。文官地位比武官地位高,帶來的一個間接後果就是軍隊戰鬥力的下降。在文官政治下,他們的治國重點是經濟、政治、文化,而不是軍事,整個國家政權對軍隊建設的重視不夠,於是軍官素質不高、士兵作戰能力不強。打仗的時候,再加上文官的瞎指揮和牽制,怎麼能打勝仗呢?
第五、官場的內鬥和腐敗。最出名的是王安石和司馬光之間的鬥爭。這裡不論誰對誰錯,我們只看王安石變法最後被司馬光全面廢除,表明當時的內鬥是非常嚴重的。正因為這種內鬥,耗盡了北宋政權的外鬥之志,官員的心思都用在了對付自己人上,哪有心思對抗外敵呢?甚至在外敵入侵的時候,還在內鬥,不敗等什麼呢?正所謂要想對外取勝,必須先治理好內部。再加上北宋官場的腐敗,使民不聊生,農民起義不斷,最出名的有宋江和方臘起義。這些農民起義也加速了宋朝的滅亡。
國家軍隊戰鬥力的強弱與經濟的富有、文化的繁榮沒有必然的聯繫,尤其是在冷兵器時代。經濟富有的國家,更容易使社會上層滋生一種享樂思想,文化的繁榮讓人民多了一些文人氣息而少了勇武精神,政治的內鬥和腐敗又使人才不能得到重用、對敵不能團結,這些都是北宋軍隊戰鬥力不強的原因。
閱讀更多 史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