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與天啟相比較,誰更像亡國之君?

明朝是個奇葩的朝代,一、它的國祚長,可以和漢、唐相相媲美;二、明朝的皇帝精神不正常的多,開國皇帝朱元璋有極強的統治欲,結束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使皇帝極權達到歷史最高水平,為了集權,他可以大開殺戒;成祖朱棣大有乃父之風,同樣是權力狂,他的殺戮欲決不次於其父,“瓜蔓抄”、“株十族”這都是朱棣能做出來的;明英宗朱祁鎮、明武宗朱厚照不負責任的荒誕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明憲宗朱見深典型的“戀母”一輩子愛著比他大十七歲的保姆“萬貴妃”,差點沒絕了後;世宗朱厚熜、神宗朱翊鈞財迷心竅,恨不得把普天下的錢都裝進他的腰包裡;光宗朱常洛,就是熹宗朱由校、思宗朱由檢的爹,他開創了明朝的一個紀錄,“在位時間最短”他是第一人,他一共當了二十九天皇帝,連一個月都不到。

崇禎與天啟相比較,誰更像亡國之君?

神宗朱翊鈞當了四十八年皇帝,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這爺倆聯手開創了一個紀錄,一個最長,一個最短,光宗是個悲劇性的人物,他母親是個宮女,是他爹偶然間臨幸了一下子,就把他帶到了這個世上,子以母貴,光宗的母親是個宮女,他自然也沒地位,更得不到父親的寵愛,從小到大不受人待見,神宗本不想把皇位傳給他,想傳給福王,因此,朝廷的大臣和皇上爭執了很久,最後神宗不得以才把皇位傳給他,這哥們可能也沒想過自己能當皇帝,當上皇帝不知道該咋得瑟好了,鄭貴妃為了和他緩和關係,給他送了八個美女,他就“嗨上了”,沒幾天就頂不住了,鄭貴妃又讓人給他送了點瀉藥,說他有火,給他瀉瀉火,這不倒黴催的嘛,吃完了,一天拉三四十次,立馬就起不來炕了,這時鴻臚寺丞李可灼一聽皇上病了,覺得機會來了,說有仙丹要呈獻給皇上,給他補一補,光宗一聽,挺高興,忠心可嘉,得,吃了,吃了一個覺得挺好,還要再吃,又吃了一個,啥人能架住這麼折騰,沒到天亮,就駕崩了,這就是有名的“紅丸案”。就在這種情況下,天啟帝朱由校即位了。

光宗一生都不受待見,這熹宗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去,他小時候也沒人管教他,整天價就自己一人拿一堆玩具在哪玩,這也是後來他一輩子都愛玩玩具的根源,熹宗的成長過程只有客氏和魏忠賢陪伴著他,熹宗一生都對客氏非常依賴,有著嚴重的“戀母情結”,對魏忠賢如此信賴,這和他的成長過程是分不開的,熹宗是一個缺少關愛的孩子,在這種環境下成長,心靈也不會健康。歷史學家孟森說:“熹宗為至愚至昧之童蒙”。還有的學者甚至稱熹宗是“文盲”“一字不識,不知國事”。當然這種說法不免有些誇張,但點到了要害,熹宗確實是明朝諸帝中最無知無能的一個。

崇禎與天啟相比較,誰更像亡國之君?

熹宗即位同時拉開了明朝歷史上最黑暗的時刻,要說熹宗是一個白痴,那倒未免有點冤枉了。其實他是兩一個心靈手巧的人,最大的愛好者就是做木匠,而且手藝頗精。當時有人這樣描繪這位皇上:“上性好走馬,又好小戲,好蓋房屋,自操斧鋸鑿削,巧匠不能及”;“又好油漆,凡手用器具,皆自為之。性又急躁,有所為,朝起夕即期成”。劉若愚《酌中志》“又極好作水戲,用大木桶大銅缸之類,鑿孔創機,啟閉灌輸,或湧瀉如噴珠,或澌流如瀑布,或使伏機於下,借水力衝擁園木球如核桃大者,於水湧之,大小盤旋宛轉 ,隨高隨下,久而不墮,視為嬉笑,皆出人意表。魏忠賢、客氏喝彩讚美之,天縱聰明,非人力也”。你看,他的創造發明、思路多麼機智,手藝多麼精巧,要是他不當皇帝的話,肯定能成為一句能工巧匠,然而他當皇帝是極不稱職的。

在中國歷史上有多少像朱由校這樣的“有志青年”被皇帝這個職業給毀了,南唐後主李煜一個純純的“文藝青年”多有才華,他的詩千古傳唱,要是不當皇帝,那又是一個“李白”;宋徽宗那也是一個“文藝青年”畫,細膩傳神,字,自成一體,要不當皇帝,那就是“王羲之、唐伯虎”;朱由校一個有著無限想象力、創造力的青年,也毀在當皇帝上了,這是中國建築史上多麼大的一個損失,唉,皇帝這個職業真是毀人無數呀。

好了,我們再接著說朱由校,每當他“專心工作,心無旁騖”沉醉其中的時候,非平素親近之人,不得窺視。魏忠賢每每乘熹宗興致勃勃地埋首於營造時,從旁傳奏緊急公文,熹宗一邊幹活,一邊側耳傾聽,聽罷便不耐煩地說:“你們用心去行,我已知道了”。聽任大權旁落而不顧,魏忠賢終於可以任意行事,儼然成了皇上的代言人,甚至肆無忌憚地以“九千歲”自居,熹宗在詔旨中經常稱“朕與廠臣”如何如何,“廠臣”即總督東廠的魏忠賢。

崇禎與天啟相比較,誰更像亡國之君?

熹宗天啟時代也可以說是大太監魏忠賢時代。魏忠賢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整個天啟時代他是一手遮天,甚至是無法無天,下治百官,上治後宮,朝臣敢不符逆的被他折磨至死的比比皆是,就連後宮嬪妃敢不順從的,也會被他至於死地,魏忠賢的罪行累累可以說是罄竹難書。

天啟五年,熹宗在西苑遊玩,船翻落水,雖搶救及時倖免一死,但受此驚嚇,身體從此以後每況愈下。天啟七年,病情加劇,熹宗自知病入膏肓,開始安排後事了。他召見五弟朱由檢,要他入繼大統。為什麼要讓朱由檢來繼位呢?有兩個原因,一、熹宗無後,他前後生了三個兒子,但都夭折了,據說都是魏忠賢做的手腳,他不想讓熹宗有後,這一點,大臣左光斗在彈核魏忠賢的奏摺中就提到過;二、光宗朱常洛七個兒子,長子朱由校繼承皇位了,五子朱由檢被封為信王,其它的五個都死了;也就是說,熹宗無後,兄弟也只剩下五弟信王朱由檢,只能讓他來繼承皇位了。

崇禎與天啟相比較,誰更像亡國之君?

熹宗死後,信王朱由檢即位,就是後來的思宗。思宗即位後乾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九千歲”魏忠賢給除掉了,權勢勲天的魏忠賢在思宗即位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即被除掉,不能不佩服思宗的精明,才十七歲就能如此沉著老練,這即給思宗樹立了威望,也讓思宗自己自信滿滿。

熹宗荒於朝政,但思宗對自己要求甚嚴,他一貫勤奮於臨朝,從不懈怠。思宗一生雖然短暫,但他儉樸的美德卻時時流露出來。他即位不久,,面臨一個國匱民窮的爛攤子,毅然宣佈停止蘇杭織造。

某日思宗御講筵,所空內衣袖子已破損,露在外面很不雅觀,他不時地把它塞進去遮掩。目睹這一細微動作的講官說:“衣之敝雖過於儉,然美德也,何必諱”!從這幾件事上,我們不難看出思宗是個克勤克儉的人。

給事中李清說:“上憂國用不足,發萬曆中所儲遼參出外貿易。予時市其中者,····聞此番貿參,獲可數萬金”。萬曆年間宮內所存的上佳野山人參,思宗不願意自己享用,讓你賣掉,換回幾萬兩銀子補貼國用。

思宗即位以來勵精圖治,其膽識魅力、才學品行,在明代諸帝中毫不遜色,某些方面還頗有佼佼者的風采,歷史卻讓他頭頂上了“亡國之君”的惡名,似乎太不公正的了,人們只能感嘆他生不逢時。

縱觀思宗一朝,可以看出他孤信多疑,性急好殺,一、殺袁崇煥,等於自毀長城,袁崇煥一死,遼東盡失,從此再無人能經營遼東,無人能抵擋後金;二、朝令夕改,十七年竟換五十多內閣大臣;三、刻於理財,內庫有錢不用,竟加派各種餉銀,弄的民不聊生,逼民造反;四、對大臣不信任,寵信宦官;五、面對農民起義軍的內亂和後金威脅的外患,遊移不定,措施不當,既不能抵禦外患,又不能削平內亂,安內與攘外孰重孰輕認識不清,於徵討與議和孰先孰後優柔寡斷,於瞬息萬變、稍縱即逝的形勢和機會猶豫不決,終致內外交困,一籌莫展。在明末那種複雜的局勢下,這些錯誤的迭加,鄢有不亡之理。

崇禎與天啟相比較,誰更像亡國之君?

《明史》說:“明之亡實亡於神宗”;明清史一代宗師孟森說:“熹宗,亡國之君也,而不遽亡,祖澤猶未盡也”;“思宗而在萬曆以前,非亡國之君也,在天啟之後,則必亡而已矣”。這種對晚明史鞭辟入裡的分析,既提示了歷史上的真相,也反映了歷史的無情,讓並非亡國之君的思宗演出了一幕亡國的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