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是通過篡位當上的皇帝,但是後世為什麼對他的評價一直很高?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他的25個兒子和一個孫子被封王,封到各地,各守一方,四子朱棣被封為燕王,封地北平。而長子朱標被立為太子,成為皇帝的接班人。

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標病死了,他的長子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成為皇位繼承人。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病逝,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

為什麼會這樣呢?明太祖早有安排。在他主持制定《皇明祖訓》中,關於皇位繼承,明確規定了嫡長子繼承製,兄終弟及。規定新皇登基,諸藩王各守邊藩,不得入朝,三年後,在朝廷內無奸惡的情況下,藩王依次輪流進京。

但其中有這樣一段話:“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或領正兵討平。”這句話至關重要,朝廷內有奸惡,藩王可領兵征討。這就成了燕王發動“靖難之役”依據。

朱棣是通過篡位當上的皇帝,但是後世為什麼對他的評價一直很高?

因為建文帝在登基不久就削藩,矛頭直指各位藩王,燕王同母兄弟周王朱橚,第一個被削藩,廢為庶人,發往雲南。隨後,建文帝劍指燕王,任命新的北平布政使和兩個北平都指揮使,加強對燕王的防守,削弱其軍事實力。因為燕王的實力大,並沒有馬上被削藩。

隨後齊王、湘王、代王、岷王都被削藩,廢為庶人,被軟禁或發配,其中湘王舉家自焚。下一個目標就是燕王朱棣,他所面臨的就是被削被廢或被殺,所以他走上了反抗之路,最終登上皇位,這就是朱棣篡位當上皇帝的由來。

朱棣是通過篡位當上的皇帝,但是後世為什麼對他的評價一直很高?

為什麼後世對他的評價一直很高?原因在於他是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做出了歷史功績。

朱棣登基後對建文帝舊臣的處罰確實有點重,如對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的處罰,太祖時期的名將耿炳文也服毒自殺……但朱棣也做了許多值得後人稱讚的事,如令解縉等人編篡《永樂大典》(據說已經失傳了),這對文化是極大的保護和傳承;遷都北京,鞏固了邊防;五次徵漠北,大敗蒙古殘餘力量;疏通匯通河,加強了南北溝通;在東北設置,奴兒干都司,西北設置哈密衛,加強了對邊疆的控制;鄭和下西洋,雖然有傳說是為了尋找建文帝,但也加強了與國外的交流;派大將張輔滅安南……

朱棣是通過篡位當上的皇帝,但是後世為什麼對他的評價一直很高?

朱棣在位時期可以說算是明朝最強的時代,後世稱之為“永樂盛世”,朱棣非常擅長用人,如姚廣孝,太祖舊臣夏元吉,張輔,朱能,三楊等,而朱允炆就稍遜一籌,重用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這些人用於治學尚可,用於治國必然壞事,朱允炆的優勢是明顯大於朱老四的,文有尹昌隆,陳迪,卓敬,景清等;武有耿炳文,郭英,盛庸,吳傑,平安,鐵弦,徐輝祖等;可他偏要聽信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的話,把耿炳文換為了草包李景隆,建文帝以婦人之仁為大仁,下了勿傷吾叔的荒唐命令,使朱棣一次次逃脫。

朱棣是通過篡位當上的皇帝,但是後世為什麼對他的評價一直很高?

朝鮮《李氏實錄》記載朱棣晚年曾因一個妃子的死斬殺三千宮女,但這無論《明史》還是民間野史都沒有記載,真實性有待考證。1424年朱棣第五次徵漠北是病死在榆木川(今內蒙古多倫),享年65歲,《明史》評價: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明史》歷來受人詬病,但對朱棣的評價還是比較公允的,總體來說,他不是一個好人,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皇帝。

朱棣是通過篡位當上的皇帝,但是後世為什麼對他的評價一直很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