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中的“掤”,一看就会!

“掤”,是太极拳十三势之一,是太极拳最重要的功夫也是最重要的技击招法之一。应该说明的是,太极拳的招法是以太极拳之功夫为基础的,功夫越好招法运用就越容易,不能走入离开功夫单纯追求招法或只重功夫不重招法的误区。功夫是太极拳技击的根本,招法的巧妙运用,可以表现出太极拳的功夫。

太极拳中的“掤”,一看就会!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掤”字的含义。在中国的字典上找不到“掤”这个字,字型相近的有“棚”字,其意是遮蔽太阳或风雨的设备、简陋的房屋、顶棚;字意相近的有“膨”字,其意有膨大和膨胀;还有一个字是“捧”,其意是用双手托,有些文章中用的是这个字,本人认为意思不完全对,还有人用“绷”这个字,字典中意思是:屏住呼吸用力,看来也不符合太极拳的要求。太极拳的“掤”是太极拳家自己发明的,虽然目前字典上还没有,但是已经经历了长时间的实践应用,已经约定成俗,不论在民间还是官方都已经认可了。太极拳拳谱中说:“劲意何解?如水负舟行,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全身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漂浮亦不难”(太极拳八法秘诀)。这一秘诀虽然只有8句话40个字,但却包含了多种含义:第一句“如水负舟行”说明了劲的性质和特点,就是说“掤”劲如水一样柔和,不但柔和还要有力,这种力可以“负舟”,而且在“负舟”的情况下还要运行;第三句“先实丹田气”和第四句“次要顶头悬”是讲“掤”劲的练习方法程序:先要练实丹田气,再练好顶头悬。我们知道练丹田气和顶头悬属于太极拳之内功,可以显见太极拳是由内而外,注重内功的。从方法上讲“沉”则实,“领”则悬,所以“气沉丹田”就是实丹田气的方法,“虚领顶劲”就是顶头悬的方法。第五句“全身弹簧力”是讲经过“气沉丹田”和“虚领顶劲”的训练后,出现的一种整劲。这种整劲的特性如弹簧一般,贯穿于全身。第六句“开合一定间”是讲弹簧力的运动形式是开合,而且开合运动有一定的度。第七句“任有千斤重”和第八句“漂浮亦不难”是讲一旦有了“掤”劲功夫和技巧,就是对方有千斤之力加于我身,也如水负舟一样,可以轻易地将其漂浮和运行。

综上所述,“掤”是一种柔软无形的,具有张力又有弹性的一种全身性的力。这种力是太极拳的基础功夫之一。它的获得需要系统、科学合理地训练。

在太极拳中大多数功夫都要靠“形于手”来表现,“掤”也同样要表现在手上,所以太极拳中有“掤”之一式。所以对“掤”来说又分“掤”劲(功夫)的训练和“掤”式(技法)的训练两类方法。

一、“掤”劲的训练

依照前面所述“掤”劲要“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那么“气沉丹田”和“虚领顶劲”就是“掤”劲训练的核心方法。

1、“气沉丹田”:丹田位于脐下三寸,腹部中心位置,也相当于人体站立时重心所在位置。历来医家和养生家对这个部位极为重视,将其视为养生、祛病、长寿的玄密机关。太极拳与中国的医学、养生和道教都有一定的关系,所以自然对丹田特别重视,将其视为修习内功提高技艺的重要法门之一。从练习方式上看,气沉丹田并不复杂,主要是在保持身体放松的状态下,进行腹式呼吸和意守。从生理方面分析,气沉丹田增大了膈肌运动的幅度,增加了肺活量;由于气沉丹田是“实腹畅胸”状态,腹压增大而胸压相对减少,腹压的适宜增大有利于静脉血的回流,胸压的减少使心脏的搏动轻松有力,这样心搏的输出量增大,身体放松时还能使四肢的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外周阻力减少,促进了血液循环,更好地发挥血液营养周身的作用。气沉丹田时的腹式呼吸,促进了腹部脏器的活动,产生了一种涨落式的有节奏的“按摩”式运动,可以促进消化液的分泌,使内脏变得坚强。最简便的“气沉丹田”的训练方法是,在有时间的情况下站无极桩、三园桩,在站桩中进行腹式呼吸练习,如果没有专门的时间练习,也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练习;方法是经常暗示自己进行腹式呼吸和意守丹田。经过长时间的暗示后,就会形成“自动化”,即随时随地可以气沉丹田了。

太极拳中的“掤”,一看就会!

2、“虚领顶劲”:按照太极拳的要求,“虚领顶劲”是意想头顶百会穴上如有物将百会穴向上轻轻领起,外形表现是头向上轻轻有顶劲。“虚领顶劲”与“气沉丹田”,两者是一上一下的相对运动,可以使脊柱伸展,脊柱的适度伸展可以兴奋脊神经,促进脊柱内外的气血运行。“虚领顶劲”脊柱挺拔中正,形成太极拳运动的中梁与中轴,而且使外形大气端庄。“气沉丹田”和“虚领顶劲”应该是同时并存的,同时进行训练。这不仅是太极拳内功的要求,而且从整体上看两者是互相影响和协同的。太极拳的整体“掤”劲是:“有上即有下,有左即有右,有前即有后,有内即有外”,从而形成周身处处的“掤”劲。而上下的中正和平衡是最重要的“子午”线。

二、“掤”式的训练

从本质上讲太极拳的所有动作和式子都可以作为“掤”式的训练,但是为了明显表达出“掤”的技法,太极拳选定了一个式子作为“掤”式的训练,就是揽雀尾的第一式。它的做法如下:以右式为例:从左抱球式开始:面南身体重心下沉,右脚向西略偏北方向迈出一步,脚跟先着地,随即脚尖向正西方向踩落,重心移于右腿,左腿蹬伸成右弓步,腰向右转,同时右臂转体先向南再向西弧形棚起,高与肩平,肘关节屈约90度,手心向里;左手臂随转体下按于左胯旁,手指向西,臂成弧形。目视前方。

太极拳中的“掤”,一看就会!

要领:弓步、转腰、臂三者协调一致,力的运转由右腰间传于右臂外侧至右手,身体左相对来说是左虚右实。两手臂相抱要圆满。还原为左抱球式,反复练习,左右互换。“劲”与“掤”式应该配合训练,最后要 将“掤”劲贯穿到每一个姿势和动作中去。

“掤”,有诸多之作用,不论技击还是养生在太极拳中都占有重要位置,因此“掤”要加深理解,合理训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