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葡萄产业分布!八大葡萄生产区详情介绍

中国葡萄产业分布!八大葡萄生产区详情介绍

我国地域辽阔,疆土跨越寒温带、温带、亚热带、热带几个截然不同的气候带,复杂的生态类型导致形成品种结构互不相同的葡萄栽培区。从栽培方式上我国大体可分为埋土防寒与非埋土防寒越冬两大栽培区,其分界线大体以年绝对最低温-17℃线为界。

我国冬季-17℃绝对最低气温等温线大体位于山东的掖县、昌邑、寿光、济南,河南的范县、鹤壁,山西的晋城、垣曲、临猗,陕西的大荔、淳化、宝鸡直至甘肃的天水和四川的马尔康一线。此线以南的地区葡萄一般都可安全越冬,此线以北的地区需要埋土防寒。然而,由于我国地理状况的复杂性,同一地区内存在不同的生态类型(王宇霖等,1984;晁无疾,1996)(图1)。

一般认为冬季-17℃的绝对最低气温等温线是葡萄冬季不覆盖的界限。但葡萄冬季能否顺利越冬,并不完全决定于气候是否低于-17℃。有些地区常常因为冬季空气干燥,加上北风多,有时绝对最低气温并没有低于-17℃,但也常有冻害情况发生。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都属于埋土防寒栽培区。

中国葡萄产业分布!八大葡萄生产区详情介绍

一、西北干旱、半干旱葡萄区

新疆、甘肃、宁夏等地是优质葡萄及葡萄干的生产区。主栽品种绝大多数为欧亚种,抗旱性强,抗寒性较弱。新疆东部的吐鲁番是我国最大的葡萄干生产基地,主栽品种为‘无核白’。

新疆是我国传统、最大的优质葡萄生产区,栽培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0%以上,2011年产量为175.5万t,占全国总产量的19.3%。主要有‘无核白’和地方品种‘马奶子’、‘红葡萄’、‘喀什喀尔’、‘木纳格’等品种,其中,吐鲁番地区生产的‘无核白’含糖量高达20%~24%,‘无核白’葡萄干含糖量高达60%,品质优良,有“珍珠”美称,被人们视为葡萄中的珍品(阿布力孜?布力布力,2012)。新疆特殊的气候造就了新疆葡萄品质优良的特性,但新疆又是中国自然灾害多发省区之一,每年因寒潮、大风、沙尘暴、冰雹和霜冻等灾害给新疆葡萄种植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白莹等,2013)。

中国葡萄产业分布!八大葡萄生产区详情介绍

中国葡萄产业分布!八大葡萄生产区详情介绍

宁夏是我国新兴的葡萄产区,宁夏酿酒葡萄产业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90年代中期后得到迅速发展(李玉鼎,2006)。葡萄产业已被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为十三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之一,2003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葡萄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08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常务会通过了《宁夏葡萄产业发展规划》(王建军等,2011),年产量为14万t以上。

中国葡萄产业分布!八大葡萄生产区详情介绍

甘肃是我国葡萄栽培最早的地区之一,进入新世纪葡萄产业获得快速发展。鲜食葡萄生产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产区和陇东南山地产区的敦煌、肃州、金川等县区,其种植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特别是敦煌市,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鲜食葡萄生产基地。甘肃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6700ha,其中面积最大的是武威市,其次是酒泉、张掖、嘉峪关市(康天兰等,2009)。

中国葡萄产业分布!八大葡萄生产区详情介绍

二、黄土高原葡萄生产区

包括陕西、山西及甘肃东部。该区土层深厚、光照充足,是我国优质葡萄生产区。该区鲜食品种主要以欧美杂种品种为主,酿酒品种以欧亚品种为主。

陕西渭北高原雨量适中,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夏不湿热,冬不寒冷,除北缘部分地区外,葡萄不需埋土防寒,植株生长健壮,果实着色好,糖度高,病害轻,是陕西省葡萄栽培的最佳地区和重点新发展地区(贺普超,1984),近年来,渭南临渭区发展葡萄迅速,红地球发展规模较大;陕北黄土沟壑区雨量适中,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夏季凉爽,冬季较冷,葡萄必须埋土越冬;关中地区夏秋多雨,日照不足,昼夜温差小,夏季湿热,冬不寒冷,葡萄不需埋土防寒,植株生长旺盛,果实着色较差,糖度较低,病害较重,生产中以‘户太8号’和‘巨峰’为主;陕西南部地区高温潮湿、多雨,日照少,温差小,冬季温暖;植株生长旺盛,果实糖度低,病害严重。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干旱少雨,年降雨400~600mm,气候干燥,日照充足,年有效积温3000~4000℃,温差大,十分利于葡萄浆果的糖分积累,且在葡萄成熟季节,气候较凉爽,浆果成熟较慢,利于浆果着色和果实中各种物质的充分发育(陈俊,1998)。山西各产区以‘巨峰’系品种为主,欧亚种品种占据较大的比例。

中国葡萄产业分布!八大葡萄生产区详情介绍

甘肃天水市地处西秦岭北麓、渭河中上游,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年降雨量600mm左右,年平均气温11℃,全年日照时数2800h,无霜期近200d。这种气候条件对发展葡萄产业的优势明显,冬季葡萄不需要埋土越冬,因此生产成本低、效益高。仅麦积区现有葡萄2700ha,是全国最大的山地鲜食葡萄栽培区,主要栽培品种为‘巨峰’和‘红地球’。

中国葡萄产业分布!八大葡萄生产区详情介绍

三、黄河故道葡萄产区

黄河故道地区主要是指河南郑州以东直至江苏新海连海边沿陇海线两故道地区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适中,生长期长,有利于葡萄的生长和发育。特别是冬季葡萄可以不埋土越冬,不适于发展粮食作物而适于发展葡萄生产的土地资源十分丰富,是这个地区自然成为我国适于发展葡萄生产的不覆盖地区。栽培品种多以欧美杂种为主。

四、冀北葡萄生产区

包括河北琢鹿、宣化、怀来等县区。经过多年规划,这一地区已成为以‘牛奶’、‘龙眼’及晚熟优质品种‘保尔加尔’、‘红地球’等品种的集中栽培区。怀来‘牛奶’、‘龙眼’历史上久负盛名,全国著名的长城干白葡萄酒就是以该区‘龙眼’为原料所酿成。

中国葡萄产业分布!八大葡萄生产区详情介绍

中国葡萄产业分布!八大葡萄生产区详情介绍

五、渤海湾葡萄栽培区

包括河北秦皇岛、唐山、天津、北京以及胶东半岛烟台、青岛等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酿造葡萄和优质鲜食葡萄产区。该地区内有我国三个重要的葡萄酒厂,天津王朝葡萄酒公司、烟台张裕葡萄酒公司及青岛华东葡萄酒公司,其葡萄酒产量占我国葡萄酒总产量的1/2以上。酿造葡萄品种主要为‘意斯林’、‘白玉霓’、‘白诗南’、‘霞多丽’、‘雷司令’、‘玫瑰香’。鲜食品种为‘凤凰51号’、‘乍娜’、‘山东早红’、‘泽香’等

中国葡萄产业分布!八大葡萄生产区详情介绍

中国葡萄产业分布!八大葡萄生产区详情介绍

六、华中、华东、华南栽培区

中国南方的广大地区,传统上一直被认为是属于葡萄非适宜种植区和次适宜地区。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除了庭院中有零星种植外,基本没有成片的葡萄栽培。上世纪80年代以前南方葡萄只有零星栽培,随后由于‘巨峰’葡萄栽培成功,面积迅速扩大,现已成为我国新兴的葡萄生产地区,其栽培特色是以‘巨峰’系葡萄品种和设施避雨栽培为主,管理以精耕细作见长(王旭等,2005;李世诚,2009)。

中国葡萄产业分布!八大葡萄生产区详情介绍

中国葡萄产业分布!八大葡萄生产区详情介绍

中国葡萄产业分布!八大葡萄生产区详情介绍

七、西南葡萄产区

云南省西北部是高山深谷的横断山区,东部和南部是云贵高原,高海拔,低纬度,葡萄产区平均海拔1500m左右。其主要气候类型为高原季风气候,全省气候类型丰富多样,四季如春,冬暖夏凉。降水充沛,干湿季分明,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5~10月为雨季。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有效积温高,光照充足,紫外线强,气候凉爽,有利于葡萄糖分的积累、色素的形成和芳香物质的积累。早熟的酿酒品种可以在6月下旬成熟,晚熟品种可在7月中旬成熟(刘加强,2000)。云南省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土壤为偏酸性的红壤,土壤母质由砾岩和白岩风化而成,土壤结构疏松,含有较多的砾石和砂,透气性好,水热条件好,土壤肥沃,适宜葡萄种植。云南省是我国葡萄产业发展较快、葡萄效益较好的产区之一。葡萄产业已成为高原特色农业中的重点产业之一。2012年底,全省葡萄栽培面积已达2.7万hm2,鲜食葡萄产量达60万t,葡萄酒产量3万t,总产值约100亿元。鲜食葡萄中,‘红地球’、‘夏黑’、‘无核白鸡心’等品种栽培面积已经占到葡萄栽培总面积的80%以上;‘醉金香’、‘火焰无核’等无核等品种发展也较快。酿酒葡萄品种主要有‘玫瑰蜜’、‘赤霞珠’、‘美乐’、‘霞多丽’、‘烟73’、‘法国兰’等(张永辉等,2013)。

中国葡萄产业分布!八大葡萄生产区详情介绍

广西高温多雨,是传统认识中葡萄种植次适宜区,但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尤其是“三避”技术与葡萄一年两收技术的实践推广,广西已由传统葡萄种植次适宜区转变为特殊优势种植区,产量从1990年的0.18万t,发展到2008年的17万t,近5年年均增长率为10%,且广西葡萄一直顺销,广西葡萄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白先进,2010)。

中国葡萄产业分布!八大葡萄生产区详情介绍

中国葡萄产业分布!八大葡萄生产区详情介绍

八、东北葡萄产区

包括长白山麓和东北平原。这里冬季严寒,温度-30~-40℃,年活动积温(≥10℃)2567℃~2779℃,降水量635~679mm,土壤为黑钙土,较肥沃。在自然条件下,欧洲种葡萄因冬季寒冷不能生存,而野生的山葡萄因抗寒力极强,已成为这里栽培的主要品种。1936年由日本人兴建的吉林市长白山葡萄酒厂和1938年成立的吉林通化葡萄酒厂就是最早利用山葡萄酿酒的两个酒厂。解放前夕,东北地区的葡萄酒生产处于停产状况。建国以后,东北地区相继成立了十几家葡萄酒企业,到1974年总产量超过1万t。但是,由于该地区冬季严寒,欧亚种葡萄品种大多数浆果不能充分成熟,因此,长期以来该地区的酿酒原料受到局限,产品基本是单一的甜型红葡萄酒。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在1973~1996年间,用山葡萄抗寒种质资源与不抗寒的世界酿酒名种进行了杂交试验,在大规模山葡萄资源调查的基础上,选育出产量高、品质优的‘左山一’和‘左山二’,在生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双庆’、‘双丰’以及新培育出的山-欧杂种品种,为东北地区的葡萄酒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辽宁省葡萄栽培历史悠久,解放后葡萄生产也有较大发展。1951年全省总产600t,1959年发展到162.3万株,总产5405t,株数与产量分别为1951年的16.6倍与9倍。1971年产1.05万t,为1969年的2倍,为1961年的17.5倍。大连、辽阳的‘玫瑰香’,熊岳等地的‘龙眼’,曾获国内市场好评(吴景敬,1979)。1990年到1996年,全省葡萄栽培面积基本维持在2700ha;1997年到2000年,栽培面积快速增加,达到5.7万ha;2001年到2005年出现小幅波动,栽培面积下滑后增长缓慢;2006年到2009年栽培面积又呈现上升趋势。2009年全省葡萄栽培面积为6.7万ha,产量103万t,分别占全省果树栽培总面积的10.7%、水果总产量的19.8%。葡萄栽培面积和产量仅列新疆之后,鲜食葡萄位居全国第一(郭修武,2010)。

吉林省位于北纬41~46度,受西伯利亚寒流的影响,冬季严寒,一月份平均气温-14~-20℃,栽培葡萄冬季需大量防寒,10℃的有效积温低,仅适于早、中熟品种,浆果含糖量不易提高。但建国以来,利用山葡萄作材料,选育了‘左山1号’、‘双庆’、‘公酿1号’、‘公酿2号’等抗寒酿酒葡萄新品种。在鲜食葡萄上,选出‘黑莲子’、‘罗也尔玫瑰’、‘巨峰’等品种,利用抗寒砧进行嫁接防寒栽培,使吉林省的葡萄栽培经受住了多年严冬的考验,从解放前的几乎一片空白发展至1983年的2000ha,年产240t。在长春、吉林、白城、怀德、扶余等市县均有了本地的鲜食葡萄供应市场。在发展鲜食葡萄方面,曾应因地制宜选择过欧美杂交种‘黑莲子’、‘罗也尔玫瑰’、‘奖赏’、‘康拜尔’等品种。‘巨峰’系的品种、早中熟的欧亚种如‘紫丰’等,无核葡萄‘布朗无核’,部分较晚熟的品种如‘白香蕉’、‘红香蕉’等也曾经有过发展(何宁,1985)。

在黑龙江省,建国为了发展寒地果树事业,建立了一批果树示范场,当时葡萄生产只有少数在庭院栽植‘贝达’品种做为观赏。齐齐哈尔园艺研究所,通过引种筛选出了比较适宜当地栽培的品种‘耐格拉’、‘沃尔顿’和‘红葡萄’。绥棱果树试验站筛选出了‘康拜尔早生’、‘卡托巴’(红香水)、‘玫瑰露’、‘康克德’、‘绿山’、‘钻石’、‘哈弗特’等品种。这些成果的出现,推动了葡萄生产发展,到1958年全省栽培面积可达260ha。1984年培育出BA1葡萄抗寒砧木新品种,经黑龙江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定名为“贝山砧”,这个品种在抗寒力(露地越冬)、发根力、亲和力、抗病力和生长势等性状上优于的山葡萄砧和贝达砧。上世纪80年代,葡萄生食以栽培‘巨峰’等品种用来代替过去的老品种,同时在育种上新选育出的品种如‘康太’、‘日红’等品种。

中国葡萄产业分布!八大葡萄生产区详情介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