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王向乾隆乞求賞戴三眼花翎,乾隆說:太掉身份,那是貝子才戴的

開創清王朝基業的滿洲人,原為生活在我國東北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其成員多數為金代女真人後裔,他們擅長騎馬、射箭和狩獵,許多人在頭上裝飾有鵰翎、雁翎等鳥羽。因此從清朝開國之初,官員服飾便使用鳥禽羽毛這類飾物。

郡王向乾隆乞求賞戴三眼花翎,乾隆說:太掉身份,那是貝子才戴的

入關後,在清宮之中依然有一些官職戴用鳥禽羽翎。統一中原後,產自雲南、廣西等地漂亮的孔雀翎開始替代原來的那些花翎。其後,隨著清朝各項典制的不斷規定,孔雀翎才開始定製於官制服飾中,這就是所謂的“頂戴花翎”。

乾隆朝以前,親王、郡王、貝勒等並無戴用花翎之式,只有貝子冠帽允許戴三眼花翎,公冠許戴雙眼花翎。按清代會典記載,朝廷對官員佩戴孔雀翎、藍翎有嚴格規定:“三眼”佩戴者,僅為貝子及貝子以上恩賜官員;“雙眼”佩戴者為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單眼”佩戴者為內大臣、一、二、三等侍衛,前鋒、護軍各統領。

郡王向乾隆乞求賞戴三眼花翎,乾隆說:太掉身份,那是貝子才戴的

因孔雀翎修長、羽美以及斑斕的色彩和漂亮的花紋增添了冠帽的美感。以至於清中期以後,朝中的宗室貴族、當權重臣和外省封疆大吏也受到影響,他們開始傾心戴用孔雀花翎。

史籍記載,至乾隆朝,清初官制中原定花翎使用形式被打破,從原來的特定的內府武職中級官員,轉變為由眾多王公貴胄、當權重臣同時戴用。當時,掌權的皇室貴族、內外大臣看中孔雀翎所帶來的特權與利益,經向皇帝申請,開始紛紛戴用花翎,從而使孔雀翎最終演變為國家官制服飾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郡王向乾隆乞求賞戴三眼花翎,乾隆說:太掉身份,那是貝子才戴的

乾隆中期,順承郡王泰斐英阿以充任前鋒統領之故,向乾隆皇帝乞戴花翎,乾隆皇帝認為此舉不妥,批示:“花翎乃限於貝子品制,諸王戴之,不合於規制。”當時,朝中重臣傅恆進言:“郡王年少之齡,欲戴孔雀翎以為美觀,應予賞戴。”乾隆最後同意所請,而且親賜自己的皇次孫戴用三眼花翎,並戲言道:“皆為朕之孫輩,同戴花翎,以為美觀可也。”

從此,親王、郡王即多獲恩賜,紛紛戴用三眼孔雀翎,形成一時風氣,乾隆皇帝甚至想改定親王、郡王戴用五眼花翎為定製度,最終被權臣和珅所阻而未成。因為和珅終其一生也只得了個雙眼花翎,倘若有五眼,相差豈不太大了。

乾隆之前,京城以外的任何文臣無論官職大小均沒有賞賜孔雀花翎者。乾隆時,直隸總督方觀承頗受乾隆帝賞識。一次方觀承於古北口奉御駕大閱官兵演練,乘著乾隆高興乞求皇帝賜予花翎。

郡王向乾隆乞求賞戴三眼花翎,乾隆說:太掉身份,那是貝子才戴的

乾隆皇帝笑問:“像你這樣侏儒之人,亦這般喜愛花翎嗎?”隨即特例賞賜戴用,此後,朝廷外任總督、巡撫各員,即多有蒙恩賜者,清代官制中的孔雀花翎成為了全國大員通用的服飾品。

儘管花翎被開始廣泛戴用,但皇帝對此一向控制的很嚴格。乾隆曾對當朝重臣多行封賞,其中賞賜雙眼花翎已經較為普遍。據不完全統計,乾隆一朝賞賜雙眼花翎的執政大臣有:傅恆、尹繼善、兆惠、舒赫德、于敏中、阿桂、和珅、福康安、孫士毅等。

至嘉慶朝,嘉慶帝承襲此賞賜之法,對大臣賞用花翎者有:保寧、慶桂、勒保等。漢軍綠營中的大臣彭承堯、王得祿以統領綠營之功受賞雙眼花翎。

郡王向乾隆乞求賞戴三眼花翎,乾隆說:太掉身份,那是貝子才戴的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提調官宗室增慶因主持恭修皇室玉牒告成,經定親王載銓上奏,道光帝特別獎賞其頂戴花翎,此為清代晚期宗室、大臣別別項勞績保舉戴用花翎之始。

此後,凡涉及山陵奉安、海運事宜以及重要的勸捐、抽釐等等,當權重臣紛紛依此例上奏頂戴,終於使嚴格的戴翎之制流於氾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