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富可敌国,曾帮清政府支付巨额赔款,却被皇帝一句话弄破产

伍秉鉴又名伍敦元,出生于清朝时期,祖籍福建省,父亲早年在广州经商。虽然他父亲是个商人,但孩时的伍秉鉴却收到了很多文化理论上的教育和指导。在10岁的时候,伍秉鉴已经展示出闽商的经商天赋,而作为他父亲唯一的儿子,伍秉鉴也是其父亲商业继承人的不二人选。

此人富可敌国,曾帮清政府支付巨额赔款,却被皇帝一句话弄破产

1801年,伍秉鉴从父亲手中继承了十三行中的怡和行,作为经商的试点,怡和行起初在伍秉鉴手中并没有被看好,他的父亲也没有想过儿子会又怎样大的作为,可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银行,却成为伍秉鉴长达40余年的外贸代理生涯最好的基石。那是因为清朝中后期,闭关锁国的政策已经弊大于利了,而伍秉鉴就是靠着“闭关锁国”的政策迅速发迹的。

​自乾隆中叶之后,清朝只有广州一地最为对外的贸易口岸,史称”一口通商”。尔后,洋行行业的公行组织正式批准成立,“官商”改为“公行”,洋行制度宣告设立。而伍秉鉴正是看到了洋行与政府之间的利害关系,在同外国商人,清政府、其他行商的关系中游刃有余,都能将方讨的欢喜。英商把他称作当时最聪明的商人,而伍秉鉴也非常注重搞好和其他行商的关系,虽然是竞争对手,但他却秉持“利益均沾”的原则,有利益,大家一起分,有好处,大家一起享受。

此人富可敌国,曾帮清政府支付巨额赔款,却被皇帝一句话弄破产

也正是伍秉鉴这种比较公平的经商做法,才能使他始终站在一个相对于稳定不被击垮的位置。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对英国的武力胁迫,被迫签订了第一个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然而当时的清政府已经没有能力去偿还这笔巨额的款项。于是清政府下令,广州行商代替政府归还条约规定的外商债务300万两白银,伍家因为家大业大,被要求独自承担100万两,行商认缴134万两,其他行商摊派66万两。

正是由于《南京条约》的签订,使得广州“一口通商”的优势已不在,广州十三行优势的一落千丈,行商随之迅速衰落,有的小行商甚至走向了破产。而伍秉鉴的十三行也不例外,面对清政府的打击和日益萎缩的市场,十三行最终也走上了破产的地步。

此人富可敌国,曾帮清政府支付巨额赔款,却被皇帝一句话弄破产

可以说伍秉鉴的成功,全靠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在这个有利于自己发展的背景下,他抓住了机遇迅速成了赫赫有名的商人。而一旦这种政策优势不再,他所取得的一切都会渐渐消失,而在那个统治者一句话就能让整个时代发生剧变的封建社会,个人的力量终究还是渺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