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穷途末路,为何会拒绝李自成提的三个要求?只因这一性格缺陷

明朝后期由于内阁的腐败和崇祯的优柔寡断等等一些原因,可谓是内忧外患,内有许多农民拥兵起义,外又有后金虎视眈眈。而当时清兵的势力并不强大,完全不可能就那么轻易的将明朝击倒。而当时的李自成也没有那么大的野心,想要去推翻明朝,甚至在攻城前他还与崇祯进行协商,但是不幸的是崇祯拒绝了他的三个条件。

崇祯穷途末路,为何会拒绝李自成提的三个要求?只因这一性格缺陷

其实李自成也说不上协商,因为当时李自成第一底气不足、第二他也没有攻城之意。而且照当时的形势来看他和崇祯提出的三个条件也算不上过分。

第一’: 划地封王,就是要崇祯将西北地区划分给他,成为自己的封地可以世代沿袭,就是划地为王。李自成的军队中绝大多数是由农民和各地的流民组成,当初李自成在招兵买马的时候打着就是以农民为主的旗号,而这些人他们之所以会起兵造反,大部分都是因为明朝末期的高额赋税,和社会的尖锐矛盾。所以如果他们能够得到较好的处理有稳定的收入,自己的家园,谁会愿意去打打杀杀呢?

第二个就是要饷银百万两,李自成的理由是因为自己军队人数众多,而且还有很多投奔的流民需要。当时李自成的军队有上百万的人,有那么多张口要吃饭,那么多人要养。

崇祯穷途末路,为何会拒绝李自成提的三个要求?只因这一性格缺陷

三 听调不听宣,并且李自成还表示,如果崇祯答应了他的上面两个条件他还可以率领部队协助朝廷平息内乱,剿灭其他的地方割据势力,甚至可以去镇压贼寇。

在一般的朝代看来这完全是不可能的事,当时明朝当时的情况已经是岌岌可危了,可以说当时答应李自成的这些要求应该是对明朝最有利的一个做法。但是当时崇祯因为犹豫不定,并且自己也不想背上一个分裂国家,向土匪低头的骂名,所以他就跑去问内阁大臣的意见。但是这些大臣们又有什么自己的想法呢?

崇祯穷途末路,为何会拒绝李自成提的三个要求?只因这一性格缺陷

也仅仅只是不想让自己背上一个卖国辱权的骂名而已,所以他们并没有给崇祯什么明确的回答。而最后崇祯皇帝给李自成的回复是:“朕即定,另有旨”,李自成看到崇祯的态度这么飘忽不定,他自然也就不乐意了,于是就只好继续作战了。而这时明朝面对李自成的猛攻,优容寡断的崇祯皇帝,无计可施只得上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