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风“独角兽”并购,美团的行囊越来越沉重

杨国英

互联网圈的重磅资本大戏,已让人感到应接不暇。

4月3日晚间,共享单车品牌摩拜即召开股东会议,表决通过了美团收购案,隔日凌晨,美团创始人兼董事长王兴发文回应此事,肯定摩拜“将和美团一起开创更辉煌的未来”。

跟风“独角兽”并购,美团的行囊越来越沉重

在“独角兽”并购的浪潮中,美团成为入局者并不意外,然而,它恐怕不是“独角兽”并购的好榜样。

1

“独角兽”并购时代,竞争格局可以变,“用户思维”不能变。

从市场角度看,“独角兽”进入并购期具有必然性——互联网企业和传统行业不同,用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的话说,“互联网没有中型的企业,你要么做大,要么出局。”何况就当下而言,无论叫抱团取暖也好,叫生态对垒也罢,随着移动互联网红利期的收尾,更多的“独角兽”并购,从根本上讲都是对竞争升级的回应。

大树底下好乘凉,“独角兽”拥抱并购,或许不失为一种生存和发展压力下的较好选择。然而,从消费者的角度讲,每一桩并购的背后,都是消费者选择的减少,并购之后,产品和服务水平如何升级,大概才是他们最关心的。

成功的互联网人,向来是以自身的“用户思维”为傲的。善于体察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则是所有“独角兽”公司成功的共性。因此,如果是优势互补的并购,有助于延续、升级企业“用户思维”的并购,我们大可以对此拍手称快。

在“内存如金”的手机体验时代,如果一、两款APP就能够更多地满足用户需求,这样可以更少地下载APP,手机页面也可以变得更为简洁,对此,用户自然也是乐见其成的。

然而,万事有利就有弊,“独角兽”并购对消费者利益的实际影响,就有值得细加权衡的余地。以美团收购摩拜为例,我们看到,在过去几年炙手可热的几个赛道型互联网行业中,共享单车行业作为少数没有分出高下、也没有走向合并的领域,主要公司最终在“独角兽”并购中分化为不同阵营。从竞争的角度讲,和其他行业走向合并不同,这更有利于促进竞争,保证用户利益。

2

然而,就美团的扩张而言,其实力和格局未必撑得起膨胀的野心。

跟风“独角兽”并购,美团的行囊越来越沉重

从并购者的角度讲,如果并购仅仅着眼于生态扩张、赛道拓宽,而忽视多点作战可能带来的过大消耗,乃至无视不同业务之间可能存在的逻辑冲突,那最终的结果,不仅对消费者无益,也会损害自身的前途。

美团的业务版图,实在过于庞杂,又过于“同质化”,从中,我们甚至不难看到一些乐视盲目扩张的影子!无论是外卖、团购,还是电影票、酒旅、移动出行和短租,这些业务的核心拓展手段是“竞价模式”,也就是说,在取得一家独大的地位之前,你可能要用持续的补贴,以保留并抢夺活跃用户的数量。在这些行业,美团单点突破有可能,多点作战则极为不易,选择后者,则意味着将或多或少地牺牲一些用户体验。

美团不同领域的业务,其逻辑之间甚至明显存在冲突!比如,美团点评的外卖和在线票务属于O2O模式,而移动出行和短租则属于共享经济模式,这两种模式的内在逻辑是存在一定的冲突的——O2O的用户粘性弱,极容易发生迁移,属于终极价格PK性质,既要PK线上、又要PK线下,而共享经济则是闲置资源优化配置性质,只要能够形成一定的市场垄断,则用户就会具有较强的的粘性。

单就美团收购摩拜而言,其实力,其实远逊于竞争对手滴滴。目前正值美团与滴滴出行大战,而同样向摩拜伸出橄榄枝的,还有滴滴;3月21日,美团打车正式登陆上海,被视为王兴向程维宣战的信号,美团作为一个新人,不仅要在滴滴的碗里”拿下三分之一的市场“,甚至还要做无人驾驶。然而,战线拉得长,真的不代表实力就强!

美团最近的一轮融资投后估值300亿美元,在我看来,这更像早期投资人和美团共同画的一个饼。互联网公司的VC和PE投资人,绝大多数是理性的,但是,其间也存在早期投资人身不由己被裹挟、以及产业投资人出于整合并购等因素而后期出手的可能。毕竟,对于早期投资人而言,如果不能力顶投资项目等到较佳的市场预期时IPO,那么其早期投资极有可能会产生较大的亏损。从这个角度讲,众多已经融资六、七轮却依然未上市的互联网企业,均背负着渴望的目光——没有哪个投资人是不希望所投项目早日完成收益兑现的。

互联网公司成长越快,背负的责任越大,而美团盲目扩张式的成长,实际上给自己带来了过多的包袱——当下美团并购抉择的诸多潜在因素,远比“用户思维”更多,但给“用户思维”升级和消费者利益留下位置,却是影响并购前景最关键的因素!

行囊越来越沉重的美团,究竟还能走多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