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经常出土石枕、玉枕,古人的脑袋受得了吗?

至禅居士一日谈

首先,题目中提到考古发现经常出土的玉枕并不是实用器,而是作为冥器出现在墓葬中。至于丧葬用枕始于何时,目前还难以确定。但是,至少在两周时丧葬用枕一成为一种定制。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玉枕的使用主要在汉代,其他时代较少见。

那么,在汉代为什么会有这种丧葬用枕的现象?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玉器就代表着权力与地位,并随葬于墓葬中以伴随墓主人的灵魂。到汉代的时候,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王室贵族中生前奢侈、死后厚葬之风尤甚。一方面,汉人继承并发展了儒家贵玉的思想。汉代天子、王侯等贵族将生前佩玉发展到死后以玉为葬的习俗推向高潮。另一方面,汉代人思想观念里灵魂不灭,认为玉的山岳精英,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将金玉置于人的九窍,人的精神气就不会外泄,可以防止身体的腐烂。想必大家对于汉代的金缕玉衣都有所耳闻,由此可见汉代丧葬用玉的盛行。除此之外,墓葬中,玉枕的使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玉器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敛葬玉器的组合,如玉衣、玉面罩、玉琀、玉握等。已发掘的两汉墓葬中,出有玉面罩、玉衣的墓葬中大多有玉枕。而这些墓葬多为诸侯王、列侯或高级贵族墓。诸侯王用的玉枕通常玉质较好,纹饰繁复、雕琢精美,如满城汉墓。列侯、高级贵族墓中的玉枕玉质相对差些,工艺简洁。

其次,中国古代社会还有另一种较为熟知的枕,瓷枕。瓷枕应该是实用器,光洁细腻,质坚清凉,是夏天时候寝卧的佳品。古人认为瓷枕可以有消炎、明目的作用。瓷枕应创始于隋,至唐宋时期广为流行。并且由于陶瓷质地坚硬,色釉稳固的特点,较容易保存。唐代瓷枕形制简朴,以越窑青瓷、三彩枕及绞胎枕著称。宋代瓷枕的形象更为丰富,名品众多。其中定窑白瓷、磁州窑、吉州窑彩绘,景德镇影青瓷,耀州窑青瓷枕均有大量珍品问世。元代景德镇影青镂雕瓷枕不仅形象巧妙,而且技艺称绝一时。

至于古人是否受得了瓷枕的坚硬,只有古人自知了。


北大炉炉

看到这个问题,由于我之前写过一部小说《古墓惊魂录》,对墓葬文化深入了解过,我想谈我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

而问问题的这个朋友,或许对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了解的并不够透彻。

在古代人的眼里,特别是帝王将相,他们讲究事死如事生。


就是人死之后,生前享用的一切,也要被带到地下继续享用。

所以,很多的帝王将相,在刚继位的时候,就给自己营造大型陵墓。

光用陵墓还不行,还要有随葬品,在盗墓或者考古行里,随葬品有一个统称,叫冥器,又叫明器。

指的是古代人们下葬时带入地下的随葬器物,明器一般用陶瓷木石制作,也有金属或玉质、纸制的。


现在的社会条件下,不像以前那样,有大量的随葬器物,现在都是用纸扎纸糊的。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墓中,已出现专供随葬的模型,如江苏邳州大墩子遗址墓中出土方形尖顶陶屋、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墓中出土彩绘陶靴等。

商周时期明器日益普遍,河南安阳商墓中曾发现锡铅铸造的礼器和武器,以及仿青铜礼器制作的陶明器。

战国时期,仿青铜礼器和乐器的陶明器更加普遍,象征车马的小型车马饰和陶、木质俑开始流行,甚至连竹木制作的床榻几案等家具和琴瑟等乐器,也常常是仿实用器的明器。

秦汉时期陶明器数量更多,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大小如真人真马。反映家赀财富豪华威仪的楼阁庭院、侍卫奴仆,井仓灶磨、车船、鸡狗等明器,在汉墓中随处可见,而且造型大多逼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流行武士俑、胡人俑、伎乐俑、陶牛车,南方流行青瓷明器,其中以莲花尊、魂瓶、虎子(相当于尿罐子)等最具特色。 唐代出现三彩明器,工艺水平很高。

北宋以后,纸明器逐渐流行,其他质料明器减少;但在官僚地主墓中仍不乏陶、木明器。


说到这里,现在回到问题上,这个问题的答案就非常明确了。

在考古现场发现的那些石枕和玉枕,都属于随葬明器,是专为死者陪葬用的,并不是实用物。

也就是说,这是专为死者留下的,古人现实中也没有傻到用石头枕头或者玉枕头睡觉的。

玉枕和石枕都一样,都是石头,玉也是石头的一种。试想,哪个朋友晚上要是枕着一块石头睡觉,估计颈椎就不好了。

石枕和玉枕的性质,跟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随葬的冥器,只不过这玩意一般盗墓贼看不上,即使看上了,也弄不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