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圖》:黃公望八十歲之後的人生轉折

今天要和大家聊的是元代畫家黃公望和他的作品。

因為一卷《富春山居圖》使他名揚海內外。這幅畫是黃公望為鄭樗(無用師)所繪,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全圖用墨淡雅,山和水的佈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乾溼並用,展現出一副暗淡的秋日景象,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

《富春山居圖》:黃公望八十歲之後的人生轉折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局部

時間回到南宋時的 1269 年,那時的黃公望出生於江蘇常熟一戶姓陸的人家,取名陸堅。七八歲時,父親早逝的他,成為黃樂的繼子。

《富春山居圖》:黃公望八十歲之後的人生轉折

黃公望畫像

黃樂家境富裕卻無子,九十歲高齡的老人高興得嘆道:“黃公望子久矣。”從此陸堅改名黃公望,字子久。黃家經濟寬綽,黃公望自幼按照宋代的人才培養模式,習通經作詩賦,通曉儒家經典。

可他到了45歲,才在浙西廉訪司當了一名書吏。官還沒做幾天,他的上司張閭,在南方地區“經理田糧”,辦事過程中鬧出了人命,朝廷抓了張閭,順道把黃公望也抓了。兩年後, 47 歲的他才從監獄裡走出來。出獄後的黃公望開始一邊旅行、一邊賣卜作畫。

有記載說黃公望50歲以後才開始學畫畫的,當然也有不同意見。放棄了功名以後的黃公望生活平淡,有時為了一副畫面,呆呆地坐在石頭上,一坐就是一天,下了雨也不知覺。

《富春山居圖》:黃公望八十歲之後的人生轉折

《富春山居圖》:黃公望八十歲之後的人生轉折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

對比前半生被時代緊緊包裹的無力感,晚年的黃公望將自己的人生經驗與感悟,融匯在心愛的畫作之中,讓這世上多了一件偉大的作品——《富春山居圖》。

完整的紙本水墨畫《富春山居圖》,長 33 釐米,寬約 700 釐米,表現的是富春江一帶連綿不斷的山川秋景。

瀏覽《富春山居圖》的觀感如同電影鏡頭在推移平拉,畫面的視點在同一水平線上,數十個山峰、幾百棵樹木,既保持著構造上的聯繫,又不像屏風般排列,達到了“遠取其勢,近取其質”的寫實高度。

《富春山居圖》:黃公望八十歲之後的人生轉折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局部

在筆墨技法上,畫作以長披麻皴為主,並以書法用筆入畫,如此勾勒疏鬆出的墨線,濃淡粗細相照應。偶爾會有重疊交叉,後人將這種技法稱為“勾寫”,而不是“勾皴”。在色彩渲染上,黃公望用淡赭色來表達秋意,若明若暗地籠罩於畫中的景物之上,在秋季水氣之上形成明媚色調,生動自然。

《富春山居圖》:黃公望八十歲之後的人生轉折

《富春山居圖·剩山圖》

曾有無數後人去富春江一帶尋找黃公望筆下的實景,甚至拍下照片回來作比對,一邊看一邊感嘆,黃公望畫出來的富春江秋初風貌,要比照片更有意境。

在黃公望傳世畫作中,冠名為“富春”的還有一幅——《富春大嶺圖》。

《富春山居圖》:黃公望八十歲之後的人生轉折

黃公望《富春大嶺圖》

相較於《富川山居圖》這種數米長的長篇鉅作而言,《富春大嶺圖》並不是一幅大篇幅的作品,裝裱也是立軸形式。

《富春山居圖》和《富春大嶺圖》雖都名曰“富春”,但兩幅作品的藝術表現形式卻不同。

《富春大嶺圖》全圖山石少有皴法,雖然描繪的是與《富春山居圖》完全相同的地區,但是畫面所呈現出來的山石地貌卻完全不同。

《富春大嶺圖》的山是石質的。山石堆砌而上,山間小路彎曲逶迤,巨樹參天,巖塊突兀……觀此圖,給人的感覺是緊張的。

這讓人不得不佩服,黃公望能夠將同一地貌,運用不同的技法,描繪出不同的模樣來。

黃公望的故事講完了,試想一下,當我們在80歲的時候,還有沒有勇氣為自己準備新的追求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