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近代著名高道,每一位都很有道行,且熱心愛國

老陽按:今天和大家簡介一下近代著名高道,給大家看看我國道教近代的部分代表人物,看看他們的事蹟。

劉名瑞(1839—1933)順天府宛平縣人。字琇峰,號盼蟾子,別號敲蹻道人。《南無道派宗譜》載:名瑞自幼疾病纏身,家運坎坷。弱冠,父母雙亡,自竭苦志。及壯歲,參入軍伍。因軍功,職賞部廳隊官。因公務至江南沛縣,遇友人,賜以丹經,因感嘆世事浮沉,遂棄職歸山,隱遁玄門,皈依南無派。著有《敲蹻洞章》、《盤熻易考》、《道源精微》,力主三教貫通之學。光緒二十六年(1900)後隱居於京東次渠村,滅跡藏形,絕無知者。享年九十三。為南無派第二十代宗師。

陳攖寧道號“圓頓子”,生於清光緒六年(1880年)。祖籍安徽懷寧,世居安慶蘇家巷。幼承家學,熟讀儒典。十歲讀《神仙傳》,即萌生學仙之念。稍長,考中秀才。因患癆疾,從叔祖學醫,同時試做仙道工夫,逐漸恢復健康。1905年考人安徽高等法政學堂,兩年後癆疾復發而輟學。1908年起,為了學習養生方法,他離開家庭四處求師,得到一些丹法口訣,然未遇深諳丹道之鍊師,悵然而返。1912至1914年,住在姊丈喬種珊家,日往上海白雲觀通讀《道藏》,遂探得道教丹術之底蘊。

道教近代著名高道,每一位都很有道行,且熱心愛國

易心瑩:著名道教學者,第一、二屆中國道協副會長。

易心瑩,道號理倫,俗名良德,字綜乾。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九月二十六日生於四川遂寧縣老池鄉雙河口一農民家庭。兄弟六人,行次居末。自幼體弱多病,因常聞長輩講道家有強身保國之術,遂銳意向道,於1913年棄家,隻身至青城山天師洞為道徒,拜全真龍門派碧洞宗魏松遐道長為師,時年17歲。道觀中行師徒傳承子孫制,諸老道長見他過於渾噩忠厚,訥訥寡語,皆不欲收為弟子,因而留廟勞作。年餘,家中探知其蹤跡所在,其兄到青城山促同返家,心瑩行自半途私遁,到成都青羊宮二仙庵蠶桑傳習所作雜工,又歷年餘。1917年,常道觀(即天師洞)魏松遐道長去二仙庵,見心瑩不辭勞苦,堅志學道,感其虔誠,將其帶回天師洞,收為弟子,心瑩遂為道教全真龍門派第二十二代道士。時常道觀住持為彭椿仙大師,方圖振興教務,鑑於道眾文化素質太低,乃命心瑩束脩往本山朝陽庵投拜吳君可門下讀書。吳君可固儒而深於道者,心瑩銳進不已,得涉獵經史,茅塞頓開,旋迴觀作導遊。1926年成都名翰林顏楷遊青城,住天師洞,見心瑩勤學好問,益加獎掖;住持彭椿仙道長復以文化培植相付託,心瑩遂得投拜於顏翰林之門下。同年夏隨顏翰林至成都,入顏崇德書屋深造。越三年,顏病故,而心瑩荷其裁成,自是學業亦因之猛進。心瑩迴天師洞後,道眾推任知客,接待四方來山參訪之羽客及社會名流。

道教近代著名高道,每一位都很有道行,且熱心愛國

嶽崇岱:瀋陽太清宮方丈、第一屆中國道協會長。

嶽崇岱,道號東樵子,俗名岳雲發。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生於山東省壽光縣城西大化莊。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山東壽光遭災,全家逃荒到遼寧建平縣公營子,以務農為生。10歲至19歲(1898——1901年)隨祖父邊讀書邊種地。24歲前曾在建平縣小東經度日。每感時世艱難,屢遭磨難,遂生脫塵絕俗之念。1912年毅然赴遼寧閭山聖清宮出家修道。曾參訪東北名山宮觀越兩年,復返閭山聖清宮,率道眾植果樹,事稼穡。1920年到瀋陽太清宮常住,被推選為太清宮知客,後任監院。嶽崇岱力主道眾自食其力,且深諳農事,曾率太清宮道眾在瀋陽城東張宮屯地莊子耕耘土地達14年之久。1939年曾被推選為偽滿道教總會常任理事。1944年再返閭山聖清宮清修四年,後到北京白雲觀參訪。解放前返瀋陽太清宮。1949年瀋陽解放,經道眾推選任瀋陽太清宮方丈,成為道教全真龍門派正宗第廿六代法嗣。

道教近代著名高道,每一位都很有道行,且熱心愛國

張恩溥:天師道第六十三代“天師”。

張恩溥,字鶴琴,號瑞齡,譜名道生(又名巖生),生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為天師道第六十二代天師張元旭(字曉初)之長子。幼讀詩書五經,誦習道教經典,並習道教之齋醮、符籙,1924年嗣掌天師道之玉印、法劍,道教界按傳統習俗稱之為第六十三代天師,住江西貴溪上清鎮祖傳之“嗣漢天師府”,在名義上為當時天師道(亦稱道教正一派)之首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