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於蔑視強胡,土木堡之變五十萬明軍慘敗於兩萬瓦剌軍隊

正統十四(1449 年)的中秋夜,在距離北京一百公里處的土木堡

,全然沒有團圓的氣氛,卻到處浸透了鮮血和死亡的氣息。二十三歲的年輕皇帝朱祁鎮所率領的五十萬明朝軍隊,在土木堡潰敗

過於蔑視強胡,土木堡之變五十萬明軍慘敗於兩萬瓦剌軍隊

朱祁鎮(1427—1464年),1435—1449年、1457—1464年兩次在位。

朱祁鎮,出生於宣德二年(1427年)十一月十一日。

據說,還在朱祁鎮學說話的時候,父親朱瞻基曾將他抱到膝上,問:“他日為天子,能令天下太平乎?”

小朱祁鎮應聲答道:“能。”

朱瞻基又問:“有幹國之紀者,敢親總六師往徵其罪乎?”

小朱祁鎮回答說:“敢。”

這則記載,對於朱祁鎮後來的命運來說,真是一種諷刺。首先,明英宗朱祁鎮統治時期,明朝並不太平!其次,朱祁鎮倒確實是敢親率六師御駕親征,但最後帶來的不是成功,反而使自己成了俘虜,還給明朝帶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

與明代其他皇帝不同,朱祁鎮一生中曾經使用過兩個年號——正統和天順。兩個年號之間,是他的弟弟朱祁鈺統治的景泰年間

。所以,人們更多稱呼他的廟號——英宗。土木堡之變,是朱祁鎮一生的重要轉折,也被一些歷史學家當作明代前期與中期的分界線

過於蔑視強胡,土木堡之變五十萬明軍慘敗於兩萬瓦剌軍隊

明 朱瞻基《松下讀書》1427年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1368年,徐達率領的明朝北伐軍攻克元大都,元順帝北逃,從此結束了元朝近百年的統治,標誌著明朝統治的確立。但是退居漠北的蒙古軍事貴族並不甘心失敗,時刻準備伺機南下,成為明朝嚴重的邊患。明太祖朱元璋曾經多次命徐達、藍玉等大將北伐遠征,明成祖朱棣更是曾經五次親征,還將都城遷到臨近北邊防線的北京。但是,來自蒙古諸部的威脅卻無法徹底根除

蒙古內部韃靼、瓦剌部的內鬥也很嚴重。14世紀初,瓦剌逐漸強大起來。瓦剌部首領脫歡向東攻殺了韃靼的阿臺吉阿魯臺,擁立元朝皇帝的後裔脫脫不花為可汗,自稱丞相。脫歡死後,他的兒子也先繼承了父親的權力,稱太師淮王,掌握實際權力。

也先及其瓦剌部崛起時,明朝開始進入一個動盪期。之前的洪熙、宣德兩朝,經濟發展,政治清明,被史家稱作“洪宣盛世”,足以與漢代“文景之治”以及唐朝的“開元盛世”相提並論。雍容典雅的“臺閣體”文風和書畫藝術,在宣德年間達於極盛。盛極而衰,在宣德十年(1435年)朱瞻基病逝後,明王朝開始遭遇一系列的危機,包括宦官專權、大規模的流民起義以及邊疆危機

過於蔑視強胡,土木堡之變五十萬明軍慘敗於兩萬瓦剌軍隊

智化寺內存王振像

朱瞻基逝世後,繼立的朱祁鎮年僅九歲。正統初年,政局操縱在太皇太后張氏和內閣學士“三楊”的手中。正統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張氏去世,之後,內閣“三楊”或病逝,或年邁,政治權力逐漸集中到宦官王振之手。

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相傳曾經當過儒學教官,實際乃自幼淨身入宮,有文化,能教宮女們讀書。宣宗朝,王振侍奉太子朱祁鎮讀書,後升任司禮監太監。朱祁鎮即位後,對王振很信任,稱“先生”而不直呼其名

王振是明朝歷史上第一位專權擅政的宦官。一些正直的大臣如劉球

,因為彈劾王振被逮入詔獄,謀害至死。王振權勢最盛時,公侯勳戚都稱呼他為“翁父”。後來王振在土木堡之變中被亂兵殺死,英宗朱祁鎮復辟後,還在智化寺內為他修建“旌忠祠”

過於蔑視強胡,土木堡之變五十萬明軍慘敗於兩萬瓦剌軍隊

智化寺

正統朝後期,明王朝的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

都很尖銳。

正統十二年(1447年),在浙江南部的非法採礦者葉宗留揭竿而起;正統十三年(1448年),福建西北部的佃農鄧茂七公開造反。在正統十四年(1449年)起義被鎮壓之後,義軍殘部依舊在閩、浙、贛交界地帶活動。

正統四年(1439年)起,明朝政府在麓川一帶(今雲南瑞麗一帶)發動了長達十年之久的麓川之役,以平定麓川宣慰使思任發及其子思機發的叛亂,前後三次用兵,每次用兵十餘萬人,消耗了巨大的財力物力

因此,當正統十四年瓦剌入侵山西大同,朱祁鎮決意親征之時,明朝政府實際上面臨東南、西南、北部同時開戰的危險

過於蔑視強胡,土木堡之變五十萬明軍慘敗於兩萬瓦剌軍隊

土木堡之變前形勢圖

正統十四年,無論是皇帝還是權勢熏天的宦官王振,都是積極的好戰派。王振好戰,是希望通過軍功來鞏固自己的地位。為此,

他極力慫恿年輕的皇帝御駕親征。雖然吏部尚書王直率領百官竭力勸阻和抗議,但在王振的強勢下根本不起作用。

對於年輕的皇帝本人來說,他也希望能夠馳騁沙場,有一個英武的形象。後來號稱賢明的弘治皇帝,在弘治十四年(1501 年)就

想嚮明成祖朱棣學習,出塞親征,他對兵部尚書劉大夏說:“太宗頻出塞,今何不可?”幸虧劉大夏應對得很聰明,說:“陛下神武固不後太宗,而將領士馬遠不逮。”

朱祁鎮距離自己的曾祖父北征,不過三十年,而距離自己的父親屢次巡邊的舉動,則不過十餘年。因此,他效法祖、父,巡邊北征的願望也就更為強烈

危機重重中的草率決定——御駕親征。七月十六日,朱祁鎮命郕王朱祁鈺留守,自己親率明軍從北京出發,隨行文武大臣有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埜,內閣學士曹鼐、張益等人,宦官王振也陪同出征。由於準備倉猝,軍隊只准備了一個月的口糧。以這樣的儲備深入草原與蒙古騎兵作戰,無疑非常冒險

據說,從北京出發之後,途中,內閣學士曹鼐曾秘密與從徵的御史們商議,想派武士一人將王振打死,以勸止皇帝御駕親征。但是,“諸御史惴惴無敢應者

”。於是,大軍浩浩蕩蕩地出了居庸關,在七月二十三日到達了宣府,八月初一到達大同。

過於蔑視強胡,土木堡之變五十萬明軍慘敗於兩萬瓦剌軍隊

到達大同後,王振得到了大同總督軍務西寧侯宋瑛、總兵朱冕在七月十六日的戰役中戰死、全軍覆沒的慘敗消息,非常驚恐,決定退兵。幾十萬軍隊徒勞地轉了一圈,掉頭向京城返回

。大同副總兵郭登通過內閣學士曹鼐向皇帝建議,大軍從紫荊關(今河北易縣西)退回京師,可保安全

王振請求皇帝順道巡幸自己的老家蔚州。然而,軍隊快到蔚州時王振擔心軍隊經過會毀壞自己家鄉的農作物,決定改道軍隊折而向宣府前行。八月初十,明軍抵達宣府,但瓦剌騎兵已經追到。朱祁鎮一面派兵拒戰,一面繼續往京城退卻,負責斷後的成國公朱勇及四萬軍隊全軍覆沒。

八月十三日,明軍抵達土木堡,距離懷來城僅二十餘里。土木堡是居庸關通往宣府、大同的交通要道上的一個驛站,位於狼山西麓,東距懷來衛(今河北懷來)二十五里,周圍百里內高峰林立。王振為了等候自己的千餘輛輜重車,不肯進城,明英宗便也駐留在土木堡狼山之上。

兵部尚書鄺埜請皇帝以精兵斷後,被王振呵罵,諸臣只能在帳中憤泣。八月十四日黎明,瓦剌軍隊追到土木堡,包圍了明朝軍隊。八月十五日,明朝軍隊潰敗,正統皇帝被俘,大批文武官員死於此役,王振也死於亂兵之中

過於蔑視強胡,土木堡之變五十萬明軍慘敗於兩萬瓦剌軍隊

土木堡之變瓦剌軍隊對明軍如砍瓜削菜

據明人劉定之《否泰錄》的記載,這次戰役中,“虜眾僅二萬,我師死傷過半”。土木堡之役,明朝五十萬軍隊為什麼會被兩萬的瓦剌軍隊擊潰?有學者認為,明軍五十萬人的說法不準確,明朝隨徵官軍人數可能是三十萬左右,而且在之前的幾次拒戰中又損失了約五萬人。然而,即便如此,二十餘萬的明軍何以被兩萬的瓦剌軍隊擊敗呢?

這場戰役中明軍失敗的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明軍所駐紮的土木堡周圍盡皆高山,難以讓數十萬的明軍展開;二、明軍駐紮在狼山上,離水源地太遠,掘地十餘丈又不能得水,人馬飢渴;三、八月十五日,王振派人前去與瓦剌軍隊議和,趁機命令移營前往十餘里外的河道就水

,結果導致陣勢動搖,反而遭到瓦剌鐵騎的突襲

清初著名的史學家談遷說:“宣宗巡邊,偶而取勝。然而兵無常勢,土木堡之陷是過於蔑視強胡的後果。”

過於蔑視強胡,土木堡之變五十萬明軍慘敗於兩萬瓦剌軍隊

卜憲群 總撰稿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撰稿

華夏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