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剪梅》到《青玉案》,74岁的他活出了最潇洒的自我

从《一剪梅》到《青玉案》,74岁的他活出了最潇洒的自我

近日,央视诗词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来了一位特别的传唱人。

他年过七旬,精神矍铄,抱着把吉他弹唱自如,一曲民谣版的《青玉案·元夕》让现场热血沸腾。

前奏响起,现场鸦雀无声,唱到高潮,观众们自发鼓掌,纷纷按下胸前的“红心”投票器;一曲终了,全场无一不被那份深情感染,眼泛泪花。

这位歌手就是台湾流行音乐教父——陈彼得。

1

“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天地一片苍茫。”费玉清的《一剪梅》是他写的;

“你到我身边,带着微笑,带来了我的烦恼。”刘文正的《迟到》是他写的;

“阿里,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是个快乐的青年”《阿里巴巴》也是他写的。

他写过上千首脍炙人口的金曲,几乎给谁写歌谁就红。他为人低调,作品远比人的名气大。

他当年的影响力,用现在的话说,大概就是“(周杰伦+方文山)×2”吧。

从《一剪梅》到《青玉案》,74岁的他活出了最潇洒的自我

如今,他带着实力新作《青玉案》再度登台,台风平稳,中气十足,完全不像一个74岁的老人,倒像个帅气可爱的小老头。

大多数人的74岁,都有一种无法掩饰的衰老,陈彼得的74岁,散发着年轻人的生机勃勃。

2

1944年,陈彼得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三岁时被父母带去了台湾。他喜欢唱歌,读书的时候就自学会了吉他。

大学时,陈彼得学的是“器械工程”,跟唱歌毫不搭边。但他却用专业知识自制了一把电吉他,还跟陶喆爸爸陶大伟组了个乐队。

毕业之后,陈彼得为了追求音乐梦,二话不说就跑到了餐厅驻唱。

从《一剪梅》到《青玉案》,74岁的他活出了最潇洒的自我

年轻的陈彼得

他极有音乐才华,在音乐路上走得也算顺利。那时的明星们表演卖力,待遇却不高,陈彼得便率先发起成立了“台湾艺人工会”,为待遇低下的艺人争取利益。

春风得意马蹄疾,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一件事,却改变了陈彼得的命运。

陈彼得为好友凌峰创作了一首《吾爱吾国》,因政治局势紧张,这首歌在台湾禁止发行。加上艺人工会事务繁琐,陈彼得不堪重负,一度患上了抑郁症。

从《一剪梅》到《青玉案》,74岁的他活出了最潇洒的自我

凌峰当时在后台,看到陈彼得罢唱,很惊讶:“你怎么没唱完就下来了?”

陈彼得只回了一句:“不唱了。”然后匆匆离去。

事后,陈彼得表示:“假如我再在舞台上多待一秒钟,肯定就会马上休克。不知为什么,我当时只想马上离开那个舞台,准确说不是离开,而是逃离!”

就这样,一位充满个性的创作天才离开了台湾乐坛,以一种戏剧性的、有失体面的方式。

3

没过多久,台湾与大陆开放了往来,内地流行音乐兴起了。

陈彼得想,既然台湾待不下去,内地的火又烧起来了,那我就去内地添一把柴吧!

于是,陈彼得换了个天地,凭着一身才华,照样混得风生水起。

他给杨钰莹写了《等你一万年》,脍炙人口;给陈明写了《灯火阑珊处》,家喻户晓。一时间,费玉清、凤飞飞、高胜美等大牌偶像纷纷找他写歌,给谁写,谁就红。

从《一剪梅》到《青玉案》,74岁的他活出了最潇洒的自我

后来,陈彼得成立了音乐工作室,提携新人,也给电视剧配乐,但他一心还扑在音乐的突破上。天天琢磨怎么写出更好的音乐,怎么让中国音乐走向世界。

台湾有网友说陈彼得是乐坛“夜空不灭之星”,陈彼得听后哈哈大笑:“我才不是只属于台湾这个小岛呢,我可是中国乐坛的常青树!”

4

陈彼得年轻时很酷,喜欢穿夹克戴墨镜,一溜小跑追逐时代潮流。

从《一剪梅》到《青玉案》,74岁的他活出了最潇洒的自我

现在他依然很酷,造型自成一派,勾人的眼神儿,痞痞的笑容,秒杀一众小鲜肉。

穿衣有品,他拍照也有范,动辄就是一幅时尚大片。他喜欢把自己幻想成好莱坞巨星,“来来来,快来拍我,现在我是007”,简直不能更可爱。

从《一剪梅》到《青玉案》,74岁的他活出了最潇洒的自我

陈彼得还很爱运动,尤其是动感单车,把身材保持得极为有型,简直就是个行走的衣架子。

自己玩儿得开心还不算,他还开了微博,把自己挥汗如雨的照片放上网,戴着老花镜跟网友互动,聊得热火朝天。

从《一剪梅》到《青玉案》,74岁的他活出了最潇洒的自我

微博上的“卖萌”照

说到开微博这事儿,陈彼得可是他那个年龄段“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足见他的前卫和时髦。

网友在微博上拍他马屁,他不但喜滋滋收了,还主动出来认领:是我是我就是我,一个快乐的斜杠老头!

从《一剪梅》到《青玉案》,74岁的他活出了最潇洒的自我

陈彼得很有趣,他的有趣是跳出年龄之外的。他不曾被岁月局限,反而在岁月沉淀中活得愈发张扬恣意,荡气回肠。

除了这些,陈彼得还有一个很大的业余爱好:做饭。他的微博简介这样写道:“感谢老天让我活两次,第一次,做歌,第二次,做饭。”

他在广州郊租了个小门面,开了一家叫77G的快餐店。

从《一剪梅》到《青玉案》,74岁的他活出了最潇洒的自我

陈彼得做饭也像做歌一样,很是任性。心情好了,快餐店啥都卖,奶茶、台式快餐,还有成都担担面!心情不好了,对不起,一杯最简单的奶茶那也是没有滴。

生意干了有一个多月,当地的居民们才渐渐知道,原来这个天天给他们做饭的瘦老头,竟是一代台湾音乐教父!

5

广州待腻了,陈彼得又跑到北京,继续玩儿他的音乐。

周杰伦刚冒头的时候,陈彼得对他没什么好感。但认真研究过周杰伦和他的团队后,陈彼得十分肯定:“这小子肯定会红!”

至于方文山,陈彼得很赞同他用中国古典文学加周星驰无厘头的手法,突破了流行音乐的局限:“这小子很聪明!”

有一次,陈彼得在电视上看到艾尔顿·约翰等国外同龄艺术家的演唱,他很诧异:哎哟,没想到一群老头子,还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从《一剪梅》到《青玉案》,74岁的他活出了最潇洒的自我

艾尔顿·约翰

感慨过后,陈彼得开始思索了:“我们真应该好好创作,国内外音乐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内涵。”

于是,在北京的日子里,陈彼得开始参观古建、静心读书、交结好友。

他的这群老铁简直太赞,陈彼得过生日,梁和平给他张罗,崔健给他弹唱助兴,陈彼得只用吃好喝好当寿星就行。

6

热闹和冷清,高潮与低谷,陈彼得都经历过了,因此他更珍惜当下的快乐。他自信、有趣、执着、才华横溢。尽管年过古稀,却依然活得像个年轻人,充满热情。

陈彼得说:“我一生与音乐为伴,年过七旬,蓦然回首,我发现最美的歌词,是我们的诗词经典。我愿意用余生所有的热情,继续为经典的流传贡献力量。”

他一直在寻找歌曲的力量,一直在寻找文化的根。所以当《青玉案》传唱完毕,陈彼得久久不能平复,几度哽咽:“辛弃疾梦想的盛世中国,我们实现了!”

从《一剪梅》到《青玉案》,74岁的他活出了最潇洒的自我

这份家国情怀,是陈彼得身上最让人感动的地方。他用一生坚持,宣告了音乐不死,经典永存!而有些坚持,正是靠时间来证明的。

“我是乐坛绝对的古董,许多与我一起做音乐的人,有的不干了,有的死了,而我还存在并且还在努力战斗。”

时光流逝,青年“阿里巴巴”变成了“阿里爷爷”,但他仍在快乐地战斗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