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這三件事不做,教了等於白教!

家庭教育中這三件事不做,教了等於白教!

中國的孩子,從媽媽肚子裡就開始胎教。孩子出世以後,更是層層加碼。我們有一句千古名句——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乎,從起跑線開始,從孩子剛剛睜開眼睛開始,這一場戰鬥已經打響。

家庭教育中這三件事不做,教了等於白教!

著名學者與文學大師胡適曾說:“一個人小的時候最是要緊,將來成就大聖大賢大英豪大豪傑,或者是成為一個大奸大盜小竊偷兒,都可在其所處的家庭環境中辨別出來。”可見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尤為重要。

在現實中,有很多的家長對養育孩子的問題都倍感困惑,不知道該如何教育孩子,家庭教育中最關注什麼?

家庭教育中這三件事不做,教了等於白教!

質量陪伴是一切教養的基礎

在你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是不是常常出現以下現象:

自己工作太忙,下班回家想陪伴孩子,說不了幾句話,不是你睡著了,就是孩子就睡著了。

陪伴孩子的時候缺乏互動,一般是孩子玩孩子的,大人玩大人的。

跟孩子不親,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孩子很少說話。孩子變得越來越沉默寡言,越來越內向,父母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到底在想什麼,你知道嗎?也許孩子是心疼你們工作累,可你們知道嗎?真正懂事的孩子是有多難過。他們不會向你們訴說任何苦,因為他們會考慮您上班很累,就算有很多的心裡話也不會說出來。

家庭教育中這三件事不做,教了等於白教!

某機構關於“父母對孩子的陪伴”做了一份真實的調查:

322個參與調查的4-12歲孩子的家庭,只有52%家庭表示每天能抽出一小時以上陪伴孩子。而陪伴的形式,4-6歲的孩子,主要是家長帶孩子戶外活動和哄睡覺;6-12歲的孩子,主要是家長陪寫作業,或者陪參加培訓和興趣班。不到三成的家長表示,陪伴孩子的過程中自己能全身心投入其中,不玩手機,並與孩子有足夠的交流。

在中國,不負責的父母以工作忙為由,把孩子堂而皇之推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請個保姆替代自己來帶,而隔代帶小孩,成功率不高於30%,因為祖父母輩帶小孩,用的大多是傳統方式,以撒謊敷衍小孩;用“小心點”“不要去”等口頭禪妨礙小孩的創造力和冒險精神。也許3歲內的家庭,父母陪伴會更多一些,但想象得出,對於小寶寶的陪伴,父母多是花時間在照顧孩子的吃喝拉撒上了。但其實,上述這些都不能稱之為陪伴,充其量叫看著、照料而已。用一句話就能形容什麼樣的陪伴才算高質量,媽媽可以用這個標準自我衡量一下,我真的有每天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嗎?

《窮爸爸、富爸爸》裡寫道:所謂成功,就是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小孩。這並不是說,夫妻一方必須辭職全職帶小孩,而是作為父母有沒有竭盡自己所能,給孩子最高質量的親子陪伴呢?雙方都要上班的情況下,有沒有把下班後的時間、整個週末拿來陪小孩,關注他想做的事,帶他一起去認識世界、享受人生呢?你口口聲聲說愛孩子,但是你連每天幾小時的親密相處都保證不了,你愛個屁啊。

家庭教育中這三件事不做,教了等於白教!

抓住閱讀習慣的黃金期

孩子上初中後家長們就會發現,像數學、英語這樣的科目,通過努力做題能夠得到明顯的提高,但語文卻很難通過做題或者補習來提高。語文是取決於語感的一門學科,沒有大量的課外閱讀,很難取得好成績。

2003年,安妮·E·凱西基金會發布了美國紐約市立大學亨特學院社會學教授唐納德·埃爾南德斯的一個研究報告《EarlyWarning-Why Reading by the End of Third GradeMatters》。該報告指出,無法進行流利閱讀的小學三年級學生成為高中輟學者的可能性是那些能流利閱讀學生的四倍。在這個階段,不能進行快速、流暢閱讀的孩子開始落後,而且學生之間的學術差距將繼續拉大。認識到這個階段的重要性,美國一些州已經採取了強制路線:達不到年級閱讀要求的小三學生不能升到小四。

3-6歲的學齡前孩子,有大量的時間去閱讀各類書籍,聽爸爸媽媽講各種故事,小孩子記憶力好,學東西也快,慢慢地語感就培養起來了。一旦有了好的語感,上學後語文成績自然遙遙領先。

家庭教育中這三件事不做,教了等於白教!

閱讀是讓孩子有豐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閱讀能力、閱讀興趣、閱讀習慣的培養是從家庭開始的。但如果孩子在家裡找不到一個熱愛讀書的爸爸和媽媽,孩子就不會覺得每天讀一些書是多麼的有意義和價值。如果孩子不愛看書,家長首先要檢討自己。自己從來不讀書,孩子怎麼可能會喜歡呢?試想,家長每天晚上吃完飯看著電視,玩著手機,從來不看書,卻要求孩子看書,這可能嗎?

建議爸媽們除了別總在孩子面前使用、玩電子產品之外,還應該拿起書本去閱讀、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榜樣。另外,這樣的親子時光是不是更加溫馨,會成為孩子一生的美好回憶。

家庭教育中這三件事不做,教了等於白教!

沒有養不成的好習慣,只有家長不正確的引導

朋友說他小的時候,他媽媽就有意識無意識的告訴他,換下來的衣服要馬上清洗掉,不要存放,因為越存放越不想洗,拖拉的習慣非常不好。

“今日事今日畢”的思維以及行為習慣朋友到現在都很受用。他說:“非常感謝媽媽在我意識逐步形成的初期能給我這樣正確的引導”。

中國古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們也時常聽著長輩說:要給孩子做規矩。其實那叫給孩子“習慣養成”。從古至今,國內國外的教育大家們都說過類似的觀點:教育的核心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學會做人。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葉聖陶說: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只是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羅素說:人生幸福在於良好習慣的養成。從小養成良好習慣,優良素質便猶如天性一樣堅不可摧。

家庭教育中這三件事不做,教了等於白教!

l 怎樣才能幫助孩子養成這些良好習慣呢?

家庭教育中這三件事不做,教了等於白教!

1. 有利的環境:提供固定、安靜、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孩子一踏入這個環境就有氛圍全身心地投入學習。

2. 耐心的引導:告訴孩子原因,讓他們瞭解為什麼要培養這些習慣。當孩子在落實習慣培養的過程中遇到問題時,耐心地引導他們,不要期望一次成功。

家庭教育中這三件事不做,教了等於白教!

3. 及時的稱讚:當孩子做的好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地表揚他們,讓他們知道是哪個具體的行為做得好,值得表揚,增強孩子的自信,促進習慣養成。

4. 良好的示範:父母讓孩子養成的習慣,首先看看自己是否也做到了。身教永遠勝於言傳。比如,你想讓孩子做事情專注一心一意,你就不要邊看電視邊做其他事。

家庭教育中這三件事不做,教了等於白教!

5. 堅決的態度:培養習慣的過程中,當孩子不配合,或者效果不理想時,父母一定要堅決地表明自己的立場,給孩子界限,知道有些規矩是必須的!

6. 默契的合作:父母首先意見要統一,不要在孩子面前態度分歧,有不同意見私下交流討論。否則當著孩子的面,會阻礙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

家庭教育中這三件事不做,教了等於白教!

7. 制定規則:將習慣落實成具體的規則和計劃去執行。比如放學後有一個明確的學習時間,不隨意更改;學習的時候儘量不做其他事情等。

增添趣味性:順應孩子的天性,不妨給枯燥的計劃加點趣味性。比如父母和孩子一起比賽、做到可以換取獎勵,做不到就要換取懲罰等等。用遊戲的方式孩子更容易接受。

家庭教育中這三件事不做,教了等於白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