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心路历程

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心路历程

器物名称:武曌金简

所处时代:唐代早期

器物规格:长36.2厘米,宽8厘米,厚0.1厘米,重2235克

出土时间:1982年

出土地点:中岳嵩山峻极峰

武曌(音zhào)金简,铭刻的,不只是武则天的内心世界,更是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心路历程

“天人合一”,是中国人的根本思想。它所说的,是人与天的关系问题,亦是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对于天人关系的探究,中西方很不一样。西方侧重研究二者的斗争性,即相互区别,相互矛盾,相互分化等,故有二者孰先孰后,谁决定谁之争。而中国,侧重研究二者的统一性,即相互统一,相互联结,相互协调,相互通融等,故有“天人合一”的普世观念。

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心路历程

武则天之前,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大体有四个类型:道家型,儒家型,综合型,道教型。

道家所理解的“天”,是自然之天,甚至没有神秘因素。道家认为,人是从自然界来的,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人应该效法地、效法天、效法自然。《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儒家所理解的“天”,既有传统宗教中天帝的痕迹,有神秘性,同时也是自然之天。《论语》云:“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唯天为大”,他的根本立场就是——则天(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孟子继承孔子思路,让“天”有了神秘痕迹:“若夫成功,则天也。”

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心路历程

在道家,天道是无为的,“则天”就意味着息争无为;在儒家,天道是有为的(天让“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则天”就意味着有所作为(“若夫成功,则天也”)。概而言之,道家的“天人合一”是消极的但有科学性;儒家的“天人合一”是积极的但含神秘感。二者各有长短,均对后世发生了深刻影响。

综合型的“天”,起源于战国秦汉时期,董仲舒等给其定了“型”。他认为:“天者,群物之祖也……故圣人法天而立道”;“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继承了阴阳家,吸收了墨家,借鉴了道家,而以儒家的“天人相通”为归宿。他认为:天与人处在一种灵敏的感应关系中,人不仅应该知天、敬天、畏天、法天、则天,还应行动起来,感动天,感应天,让天改变它原来的安排。他的理论,对中国政治乃至宗教,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心路历程

道教的“天”,非道非儒,亦道亦儒,是神秘而奇妙的精神世界。两汉以后,道教兴起,它发展了汉儒的神秘主义,宣扬人通过高度自觉的“天人合一”过程,可以期待长生不老,飞升成仙等。这种非道非儒、亦道亦儒,对儒、道“天人合一”的宗教改造,让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进入了一种奇妙的精神世界。

武曌驾崩后,谥号“则天”——这是大唐帝国对她一生的高度概括。但她的“则天”,则的是道家的“天”?儒家的“天”?董仲舒综合型的“天”?还是两汉之后产生的道教之“天”?

观察武曌一生,她嵩山访道,嵩山封禅,嵩山求仙,革李唐之命,晚年息争而又还政李唐——她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但毕生都在“则”四大中国之“天”,则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心路历程

武曌一生“则天”,谥曰“则天”,这也许是汉武、光武、唐宗、宋祖一生的追求——“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她在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虽是“则天”,但只是她一生的一个断面。若把金简冠以“则天”谥号,曰“武则天金简”,可否?若冠名“除罪金简”,恐怕更非她之所求、所愿。

还是给这件镇院之宝一个不带“色彩”的名字——“武曌金简”吧。尽管“”有“色彩”,但这是她在“天”前的自我“坦白”……

“上言:‘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岁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

金简上,只有短短63字。读完63字,耗时不足30秒;读懂63字,恐怕得穷其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