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为何会走向瓦解?

xuo940

神圣罗马帝国(Holy Roman Empire)是个什么国家?

相信玩过钢铁雄心的朋友都对神圣罗马帝国(以下简称神罗)并不陌生。在历史上,神罗的名声也颇为响亮。


对于神罗,wikipeika上给出的定义是:

“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個封建君主制帝国。帝国的版图以德意志地区为核心,包括一些周边地区,在巅峰時期包括了意大利王国和勃艮第王国。”



789年神圣罗马帝国疆域图


OK,说得通俗一点,这个国家就是德意志的前身。


10世纪,加洛林王朝在德国的统治结束后,康拉德一世(Konrad I)称王,标志着独立的德意志历史的开端。到了962年,奥托一世(Otto I)在罗马由教皇加冕,神圣罗马帝国诞生。

奥托一世


自奥托二世(Otto II)起,皇帝沿用‘The Roman Emperor’(“罗马人的皇帝”)称号;1034年,康拉德二世(Konrad II) 采用了“罗马帝国”的称号。腓特烈一世在前冠以 ‘Holy’(“神圣”)二字。


到了1806年,在拿破仑的威逼利诱下,16个神圣罗马帝国的成员邦签订了《莱茵邦联条约》(Rheinbundakte),脱离帝国,加入邦联。拿破仑对当时的领主国国王——奥皇弗朗茨二世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解散神圣罗马帝国,并且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和罗马人民的国王的称号。1806年8月6日,帝国的历史就此终结。


神罗强不强大?强大。


查理帝国解体后,神圣罗马帝国一直是西欧最强大的政治力量之一。中世纪欧洲所谓四大商业圈,帝国拥有其三,即汉萨、尼德兰和北意大利。


但事实上,神圣罗马帝国从建立之初就是一个政治上松散的多民族联合体,而非名副其实的中央集权的统一民族国家。也就是说,它本身就是分裂的。它实际上是一个由数百个更小的附属单位(包括亲王国、公爵领、伯爵领、帝国自由城市等)组成。

关于神圣罗马帝国的崩解,伏尔泰有一句广为人知的论断:“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不帝国。”



11世纪时,他们就“谁来任命高级神职人员”的问题发生了争执,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1076年,亨利七世屈服了,他赤足披毯 ,在寒冬时节到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请罪 ,求得教皇的宽恕 ,保住了皇位。直至 1122年签订的沃姆斯宗教协定 ,规定主教和修道院院长的任命必须得到教皇和皇帝双方的认可 ,才达成了妥协。


而对于“罗马”二字,日耳曼向来被称作“蛮族文明”,与“罗马”二字本身无甚关联。在他们还处于原始状态的时候,罗马帝国已是拥有高度文明的国度,但这丝毫阻挡不了日耳曼人对罗马先进文明的向往。神圣罗马帝国是德意志人对罗马文明的崇尚与对罗马情结的追寻。而罗马,这座永恒之城,成为每一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所追寻的荣耀——他们率领军队翻越阿尔卑斯山,在罗马加冕为帝,宣称自己对意大利的统治主权。


在霍亨斯陶芬王朝尤其如此。13世纪,腓特烈二世即位,他努力恢复其父亨利六世时皇帝所拥有的光荣威严。 腓特烈二世自幼在西西里长大 ,意大利秀美的自然风光使得他不愿意在德国居住 ,因为德国“城镇泥泞 ,窗户狭长 ,森林和城堡黑暗” 。他的目标是恢复昔日罗马帝国 ,使罗马成为整个西方世界的政教首都。 为达到这一目标 ,腓特烈与教皇独占意大利政策发生了尖锐的对立 ,教会因此把他列为最大的敌人 ,使用了包括开除教籍等各种手段 ,甚至发动十字军讨伐腓特烈 ,与之兵戎相见 ,引发了13世纪教皇与德皇的最后一次斗争。


对罗马的追寻、对意大利的控制不只葬送了王朝的命运,还有统一的神圣。


政治上,神罗采取选侯制度,1356年的《黄金诏书》将此制度固定下来。从13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缺乏稳定的继承制度。一旦皇帝去世,往往造成各选帝侯继任皇帝的纷争,因而导致帝国的内战和陷入无政府状态。继位皇帝必须以武力战胜其他反对者,或者赢得多数诸侯的拥戴,才能维系皇帝权威。当有两个候选人出现时,一场内战就不可避免。


同样是腓特烈二世(1220-1250年在位)时期,由于皇帝采取重意大利轻德意志的对外政策,导致神圣罗马皇帝在德意志的权力和威望逐渐衰落,对帝国核心地区的控制力也随之减弱。1250年腓特烈二世逝世后,由于缺乏有能力的继任者,导致了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终结和暂时没有皇帝的“大空位时代”,促成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彻底分裂。神罗空有帝国之名,事实上已逐渐演变为一个松散的“邦联组织”。


马克思将此法导致的局面戏称为“多头政治的根本法”


自奥托一世到腓特烈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从未真正控制过意大利 ,未设立具体的管理机构 ,仅仅满足于意大利权贵和主教们动摇不定的效忠 ,每任皇帝继位后都要重新确立对意大利的统治权 ,因而这种统治极不稳固。 10世纪时北意大利城市兴起后 ,各城市又成为反对德皇、争取自治的重要力量 ,它们组成联盟对抗入侵者 ,所以帝国在意大利的统治仅局限于对北部的遥控。


在整个中世纪时期 ,尽管德皇冠以“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 ,实际上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直到19世纪初崩溃为止 ,基本上保持着德国的形象。

神圣罗马帝国国徽是头顶皇冠的双头鹰图案,双头鹰图案是沿袭古罗马帝国图腾,意即帝国是古罗马的正统继承者。中间的耶稣受难图则表明帝国皇帝即是罗马天主教会和整个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保护者。双头鹰翅膀上则绘七大选帝侯国和德意志各大诸侯旗帜。


17世纪时的神圣罗马帝国境内有390个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自由邦、自

由城市、骑士领地等,德意志爆发了三十年战争。长达三十年的烽火连天使日耳曼的经济倒退了近200年,犹如回到了农奴制的封建时代;又因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神圣罗马帝国内的诸侯可享有自主权。这使得皇权进一步被削弱,帝国境内的诸侯各自为政,他们的领地有如一个独立的王国。


后期奥地利控制的神罗始终拒绝德意志化,那么它被德意志人民所抛弃就是必然。


而奥地利对于神罗的需求仅仅是一个皇冠,奥地利也没有重建神罗的必要。


1806年7月12日,在拿破仑的威逼利诱下,16个神圣罗马帝国的成员邦签订了《莱茵邦联条约》(Rheinbundakte),脱离帝国,加入邦联。此举严重削弱奥地利在德意志地区的领主地位,令弗朗茨二世大为不快。拿破仑为了吸引更多国家加入邦联,决定亲手终结神圣罗马帝国。因此他对奥皇弗朗茨二世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解散神圣罗马帝国,并且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和罗马人民的国王的称号。最后弗朗茨二世于1806年8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帝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号。神圣罗马帝国正式灭亡。


事实上,中世纪德国史非常复杂,远非一句简单的“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不帝国。”可以概括。对于神圣罗马帝国历史问题的研究,还有待更为严谨与精确的学术探讨。


参考文献:

[1] 黄尚钦,《论神圣罗马帝国的封建商业与分裂》,《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2]王军,《试析11- 13世纪教廷与神圣罗马帝国间的政教之争》,《北方论丛》1998年第3期。

[3] 崔鹏,《试述神圣罗马帝国从统一到分裂的演变及原因》,《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7期。

[4] 雷钰,《中世纪德国社会分裂探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历史研习社

原因在于帝国缺乏核心统治家族,例如统治英国的诺曼~安茹系以及后来的都铎~斯图亚特系,或者像法国的卡佩系,不论是波旁还是瓦罗亚都是它的后代。而神罗则不同,他内部从来没有形成能够遍及全境的统治核心,帝位继承到后来甚至完全被贵族把持,成了看似皿煮的选举制,这导致贵族的权利不断膨胀,而皇权则日渐式微,说到底神罗只是一个诸侯联盟,皇帝只是其中最强的一个,他的神圣性不如涂油膏的法兰西王国。另外在民族国家形成的最关键时刻,皇帝没有利用城市的支持来对付贵族,而是醉心于建立从波罗的海延伸到地中海的大帝国,白白浪费了霍亨斯陶芬时代,最后有权利的君主时代。此后,随着该王朝的瓦解,帝国进入长达半个世纪的大空位时期。此后,在15世纪后,皇位虽然长期把持在哈布斯堡家族手中,然而他们依靠的却是西班牙和奥地利,而不是帝国的整体实力,神罗完全成为一个松散的邦联,自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


七丘之狼1

非机器大生产时期,任何跨境大区域的帝国都无法长期生存。民族、文化、语言、风俗、宗教、道路、经济等各方面的差异都会最终葬送了帝国。

短期内的成功是因为军事力量膨胀。强人统治者死亡,统治阶层必定因为前面的差异形成诸多利益集团,分裂也就是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