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现在只记得黄帝,炎帝,其他的三位“帝”,和其他三个“皇”呢?

小套子

三皇五帝,其实并不是真的指“皇”、“帝”,而指的是一个历史时期,即“三皇五帝时代”、“远古时代”或“神话时代”,他们是我国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并不是真正的帝王。三皇五帝,实际上是指远古时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伟大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为了表示尊敬,尊称他们为“皇”或“帝”。后来的人们则编出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来宣扬他们的丰功伟绩,把他们敬为神灵。在原始社会艰苦的条件下,三皇五帝率领当时民众开创了中华古代文明,近现代考古发现也证明三皇五帝时期确实存在。现在,人们大多都认为“三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表示其地位之尊贵,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整个封建社会一直沿用。

大致上,三皇时代距今在四五千年至七八千年以前,而五帝时代则在四千多年前。 三皇五帝在历史上有各种说法。三皇,一般认为是“燧人、伏羲、神农”;五帝,一般认为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燧人是三皇之首,他发明了钻木取火,教人做熟食,结束了远古时期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伏羲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神农发明农具,教人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也称炎帝,世号神农。

黄帝,居五帝之首,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他播种百谷草木,开始制作衣冠,建造舟车,发明了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并发明了文字。颛顼在位期间创制九州,使我国首次有了版图概念,改革甲历,定下四季和二十四节气。 帝喾了解民间疾苦,平等对人,能知人善任,以仁爱治国,当时社会富足,人民安居乐业。尧帝 20岁即位,后因水患逐渐西迁山西,定都平阳。在位70年,90岁禅让于舜。 舜帝时期重新修订历法,加强对地方的统治,能够做到赏罚分明。


科坛春秋精选

首先说明下,炎帝并不是“五帝”之一,黄帝确实属于“五帝”系列。

“三皇”,到底是哪几位,历来都争议不小,据有心人的统计,如按相关史料的记载,最起码有七种,最为流行普遍的说法,主要有《史记》和《古微书》两个版本,还是以史记为准。

第一位:天皇

这位天皇在位期间离现在大约有三百万至一百七十万年,“他”居住的地方叫做天灵山,京城叫做天都。没有姓也没有名,也不知因何而生,从何而生。

据说,“他”并不是一个人单干,还有十二个兄弟在旁帮忖着,“他们”本来地位都差不多,因为天皇IQ比其“他”兄弟高一点点,发明了数字和“天干”、“地支”,所以才被推上了领袖的位置。

天皇将整个天下分为十三个部分,自己坐镇中央,十二个兄弟派往其他十二个地区,担任那里的最高行政长官。

天皇十三兄弟还是得了善终的,在世上活了一万八千年(神话学家常用数字)后,他们相继远离尘嚣而去。

第二位:地皇

天皇仙去后,经过几万年的时间变迁,地皇出现了。地皇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有十一个兄弟,和着他一起管理着天下的百姓民众。

这位出生于龙耳山的伟大神灵,具有掌控日月星辰的本领。地皇神灵先生还有一项伟大创举,“他”以三十天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为地上的人们硬性制定出时间的计算方式。

经过定性的一万八千年的人间岁月,地皇神灵先生和“他”的十一个兄弟寿命走到了尽头,属于“他们”的时代也从此终结。

第三位:泰皇

泰皇,也有人说是叫人皇的,据神话学家们的考证,“他”的在位时间应在约七十万到二十万年前,“他”出生于一个位置很难考证的仙山刑马山,有九个兄弟帮他忙。

泰皇十兄弟,将全天下分为九个区域,也就是后来的九州雏形,由泰皇居中领导,其“他”兄弟各管辖一个区域。

据说,泰皇其“他”九兄弟的发展势头还极其猛烈,在当地传了一百五十世,共有四万五千六百年。

其实科学地来看,“三皇”只不过是几个部落领袖,其所掌控的区域也是很小的一块,虽冠以“天下”、“九州”之类大部头名称,也掩盖不了所管辖地区的狭隘性。

根据不同史料的相关记载,“五帝”有着不少说法,存在于传说时代的这五位“大佬”,因后人的各种需要不时地变换着身份,还是以《史记》为准,来看看他们的定位。

黄帝

首先登场的是大名鼎鼎的黄帝,所谓的“黄帝王朝”的创始人,“五帝”中的第一帝。他在击败两个强劲对手,九黎部落领袖蚩尤和神农部落有着“炎帝”称号的姜榆罔,才成就了全天下“一家独大”的局面。

公元前2598年,黄帝陛下一百五十二岁那年,乘龙上天再也没有回归。

黄帝和正牌妻子嫘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做玄嚣,另一个叫做昌意。

玄嚣先生是黄帝王朝的第二任君主,被称为少昊帝。

昌意娶了蜀山氏部落的女孩名字叫做昌仆的作为自己的妻子,两人的孩子,叫做颛顼。

颛顼老因为有“圣德”而被立为帝,他将都城确定在帝丘(今河南濮阳),史学家们把他列为继黄帝后中华杰出帝王典范称号“五帝”之一的第二位帝王。

颛顼死后,由少昊的后裔帝喾称帝。他本名夋,按照谱系来算,当是黄帝的曾孙,玄嚣(少昊)的孙子,蟜极的儿子,因封在高辛(今河南商丘)部落,又被称作高辛氏。

虽然没有什么作为,帝喾依然被史学家们提拔为“五帝”中第三帝的位置。

帝喾同志活了一百岁,在位七十年,于公元前2367年归天,“帝王”称号由其早早指定的接班人儿子最小的儿子挚接任。

挚在位期间,博得一个“中国史上第一暴君”的美名,公元前2358年,他被曾经的哥哥“五帝”中的第四帝后来被称作尧的唐部落领袖放勋推翻。

经孔大圣人及儒家诸多大贤人的不予余力地热情烘托,尧成为中国帝王史上两座不可逾越的丰碑之一。

尧将自己的都城放在平阳,即老家唐部落的核心地带,他任命了一大批“拥立之功”的亲信,建立起有效的政府组织(其实很松散),管理百姓,他的国号也是以自己的部落为名。

尧帝的政治生涯里,最大的失败之作应当是引进了有虞部落的领袖——姚重华。

这个名字,大家可能有点陌生,但他的另外一个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舜。

自从舜进入中央政坛以后,尧帝的权力慢慢被架空,对全国的影响力及号召力逐渐减弱,舜更是利用他独一无二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天然资源,先后除去各方政敌,培养出自己的班底,致使尧帝晚年竟然不敢将帝王位置传给自己儿子,而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禅让”方式,奉送给了权倾天下的舜,而舜即是五帝中的最后一帝了。

黄帝王朝四百多年间,共有七个帝王留下大名,除一个定性为昏庸无能(姬挚),一个忽略不计外,其余五个都被列入上古时代中华五帝榜,这五个著名帝王,因其个人特色而被史学家们铭记,尤其尧舜二帝在孔老先生的烘托下成为千古帝王的典范。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菊花茶

菊花茶,本名郑良,网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论坛知名历史作家,资深三国控。曾发表过《华山论剑》、《历史原来是这样的》、《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祸起萧墙》等文集。


夜狼文史工作室

人类自身这个族群的历史非常漫长。中国所发现的最早的人类牙齿化石是4500万年前的山西垣曲人。而世界上文字记载历史超过3000年的只有犹太人和中国人。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的神话传说,神话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根。“三皇五帝”属于中国传说之中半人半神的人物,如果我们以中国人文之根为本,剥去掩盖在神话外壳下的虚饰成分,历史的迷雾消散了,历史的质素、核心自然就会显露出来。

4500万年前的山西垣曲人牙齿化石

何为中国人文之根?伏羲所创立出来的太极和先天八卦。“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只有解读“天地是什么?天地从哪来?天地到哪去?”等有关宇宙终极问题的学问才有资格称为“”,将“”照射临近到四面八方是“

”的过程。太极和先天八卦是伏羲解读宇宙本体元气的产物,伏羲也因此开启了华夏族群的原生文明,将中国人从蒙昧时代带入到了可以知天了地的文明时代。南宋学者陆游诗:“无端凿破乾坤秘,始自羲皇一画时!

三皇之中的天皇伏羲

之所以把伏羲的太极和先天八卦当成是中国的人文之根,一是因为中国文化就是由太极阴阳演绎而来的,伏羲-黄帝-文王-老子-庄子所开启、传承和发展而来的道本体论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华夏族群也是依靠其来凝聚的;二是从世界人文大舞台的角度来看,宇宙本体是终极智慧和终极真理之所在,西方哲学对宇宙本体无解,而解读宇宙本体的道本体论正是中国人文的最大优势;三是因为考古发现虽然没有找到炎黄二帝,没有找到尧舜禹汤,但却找到了太极和八卦!

瑞典远东博物馆收藏的6500年前的双耳彩陶壶

文明的灵魂在文化,而非物质;文化的核心在哲学,而非艺术;哲学的终极在本体,而非秩序。考古发现虽然没有找到证明中国5000年文明史的物质遗存,如城市、祭祀场地等,但却找到了6500年前的人文遗存。如现收藏于瑞典远东博物馆、出土于甘肃临夏永靖的6500年前的双耳彩陶壶上面,有墨韵古双龙太极图;1979年在江苏海安青墩遗址出土的有“东方第一卦

”之称的、刻绘在麋鹿角上的8个六爻重卦,经碳14检测和树轮校正,距今6500年。

江苏海安青墩遗址出土的6500年前的麋鹿角

中国的人文之根确定了,我们就可以梳理三皇五帝了。三皇五帝时期又称上古时期,“”是以“”为立足点,对中国先秦时期的一种划分方式。距今7000-4000年的三皇五帝时期为上古时期;距今4000-2700年的夏商周三代为中古时期;距今2700-2200年的春秋战国时期为下古时期。历史之父司马迁著《史纪》时没有从三皇而是从《五帝本纪》开始,太史公只是在《自序》中说:“余闻之先人曰:‘

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

太史公司马迁

因伏羲时代距文字记载的历史有4000年之久,真相掩盖在虚虚实实的历史迷雾之中。治学严谨的太史公是从黄帝开始梳理中国文明史的,但黄帝却并非是中国人文之根。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上起三皇,下迄汉魏”,但其五帝版本就与司马迁不同。古代文献保存不易,不同历史阶段的史家所能看到和采信的资料有差异,导致了对三皇五帝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结果。

西晋史学家、针灸鼻祖皇甫谧雕塑

被列为“三皇”的共有6人:燧人、伏羲、神农、女娲、少典、黄帝。燧人是开启火文明的火祖,钻木取火,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源头。河南商丘有燧皇陵,但建于何时已经不可考。从开启人文的角度来看,伏羲才是三皇之首,早于伏羲的燧人应不在“

三皇”之列。神农没有异议是三皇之一,皇甫谧《帝王世纪》说,袭伏羲制度15世到炎帝神农,神农袭8世到黄帝(司马迁《五帝本纪》中炎黄又是同时代人)。

三皇之中的帝皇炎帝神农雕塑

中国有天地人三皇之说。伏羲凿破乾坤为天皇,神农开创农业为地皇,女娲抟土造人之说无法采信,但确立婚姻制度也勉强可以称之为是人皇。《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者,少典之子”。采信《史纪》,黄帝是五帝之首,贡献巨大,《国语·周语下》曰:“皆黄、炎之后也”。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群的先祖,生黄帝的少典也勉强可以称之为是人皇。黄帝创作出了揭示生命实相的《黄帝内经》,说黄帝是人皇倒是不勉强。但黄帝是三皇与五帝交接时期的产物,既为五帝之首,就不能是三皇之一,故“三皇”应为伏羲、神农和女娲伏羲、神农和少典比较合适。

三皇之中的人皇女娲雕塑

司马迁《五帝本纪》之中的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与舜。《尚书序》、《帝王世纪》则视少昊(皞)、颛顼、高辛(帝喾)、尧、舜为五帝。少昊是黄帝长子。应采信司马迁的五帝说法,即黄帝为五帝之首。《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帝喾是少昊的孙子,颛顼的堂侄。尧为帝喾之子。舜娶了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

五帝之首的黄帝轩辕氏

黄帝既非中国的人文始祖,亦非中国文明的起点。中国的人文之根并不在黄帝。中国人既是炎黄子孙,又是伏羲子孙,连炎黄都是伏羲子孙。一直到今天为止,西方人无法解读宇宙本体。作为三皇之首的伏羲在7000年前就已经把中国带入了认知宇宙之奥即凿破乾坤的文明时代,太极、八卦和河图洛书就是中国早期文明的人文遗存。现有的考古发现至少可以把中国文明提前至6500年前,既不是教科书所说的5000年,又不是学术界和西方人认可的3000多年。

伏羲是复兴中国文化的王牌

大道至简!伏羲通过调息导引、静心净心、入静入定的方式,观看到了宇宙本体元气的运行规律,并用太极和八卦图形加口耳相传的方式,将文明之火传承了下来!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的文明之火没能传承下来,两河流域可是在5200年前就有楔形文字了。中国文明之所以能够一脉相承地延续至今,也要归功于伏羲在无文字时代脑洞大开想出来的图形加口耳相传的方式。文字系统太复杂,很容易在早期国家沦亡、政治重大变局的历史长河之中泯灭掉!

公元前3200年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

由伏羲所开启的中国文明之所以能够凝聚中国人,并绵延相续地传承至今,可以归结为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由伏羲-黄帝-文王-老子-庄子开启、传承和发展而来的道本体论揭示的是宇宙之奥和生命实相,老子“道者,万物之奥”,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之中已经不断地得到了验证,使其成为了凝聚中国人最重要的人文力量;再者,正是因为采取图形加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才没有被历史的尘埃淹没!而其他早有文字的文明古国,都淹没在厚重的历史尘埃之中了!

道本体论的集大成者老子

伏羲是建立文化自信、复兴中华文明最重要的一张王牌!二进制鼻祖、德国数学家、哲学家莱布尼茨在研究过八卦之后,尊称伏羲为“世界科学始祖”。莱布尼茨仅仅是从64个八卦图形上解读伏羲思想,就给出了这么高的评价。太极、阴阳在中国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可如果我们能够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来看道、元气、阴阳、太极和五行这些词汇,从“医者易也,易者道也,道者气也”的角度来解读中国文化和中医,自然就会发现中国文化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的厚重底蕴!

文喜有话说 2017.11.30.


文喜有话说

三皇五帝在国人心目中自古就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但是对于三皇五帝到底是谁,却众说纷云,让人莫衷一是。如号称三皇的人物有大巢氏,燧人,伏羲,女娲,神农,共工;被称为五帝的人有伏羲,太昊,神农,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真的让人感觉好乱哦!


有书君在此不对各种说法做考据,通过自己的分析排列出三皇,五帝,在下文中分别讨论,请诸君看看是否在理。



三皇:天皇、 地皇、 人皇

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


五帝:黄帝、颛顼、喾、尧、舜


一、三皇


我们的祖先把对人类发展有重大作用的部落首领尊为共同的领袖,尊称为皇,又把贡献和作用最大的三个领袖称为天皇、地皇和人皇,其中人皇又称泰皇。


1、有巢氏


我们远古的祖先在文明还未开始的年代,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人少但有害的野生动物有很多,随着人口的增多,山洞不够大了,附近又没有可居住的地方,怎么办呢?


有个聪明的祖先通过观察鸟类的巢穴,创造了在树上搭棚做屋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对于野兽的防害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于是这位祖先被人称为有巢氏,大巢氏,部落被称为有巢部落。


2、燧人氏


安居才能乐业,生活稳定才能有所发展,所以,我们的祖先再一次壮大了族群,但是在当时原始的条件下,资源是有限的,族群的壮大必然带来食物危机,必须有一部分族人要分离,迁移到其它适合地方发展。可是火种在这过程中容易熄灭,没有了火,晚上不能驱走野兽,食物也很难消化,该怎么办呢。


又有一位聪明的祖先发明了钻木取火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于是他也被人尊为共主,尊称燧皇,号燧人氏,祝融氏。


3、伏羲



伏羲,又称宓羲、伏戏、庖牺等。


华胥部落的女首领有一次访问燧人部落的时候,有了爱情的结晶,生下了伏羲、女娲两个孩子,长大后二人结婚并居住在陈(今河南省淮阳)。伏羲很聪明,发明了河图洛书,演化了先天八卦,进一步总结了结绳记事,使文明和经验能够更加有效地传承,所以人们尊称他为羲皇,又称。


4、炎帝神农氏


祖先的族群越来越壮大,于是有一部分人向西迁移到了今天的陕西甘肃地区定居下来,而原来的部落则组成了一个叫九黎的联盟,继续过着山林的游猎生活。


迁居到姜水的少典部落首领发觉有些植物可以治病,并总结了下来,人们为了纪念他的贡献,尊其为炎帝,神农帝。神农以水为姓所以姓姜,少了疾病的困扰,炎帝部落迅速发展壮大,又向东部发展。


由于神农氏也被很多人称为三皇,而有巢氏在从作用和先后来看,先于燧皇,民间也称为皇,所以有书君在三皇中一并列出。


二、五帝


1、黄帝



居住姬水边上的少典部落也逐渐发展壮大,也向东部发展到了中原地区,和已经与九黎部落逐渐融合的炎帝部落,发生矛盾。


这时的少典之主轩辕,英明神武,利用智谋打败并俘虏了炎帝,于是他奉天子以令不臣。他又把九黎部落引出山林击败,完成了人族的第一次大统一,人们尊其为天下共主,尊称黄帝。


2、帝颛顼高阳


高阳是黄帝的孙子,传说共工氏和他争夺帝位,失败后怒撞不周山,把撑天的桂子撞断了,把天弄塌了,还引发了灭世的大洪水,于是又有了女娲补天的传说。


3、帝喾高辛


高辛呢,是黄帝的曾孙,帝颛顼的亲侄子,关于他的传说,民间流传不多。


4、帝尧放勋


放勋是帝喾的次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尧。帝喾本来传位给了大儿子挚,但是很不幸,挚英年早逝,所以尧做了接班人。


5、帝舜重华


重华是帝颛顼的七世孙,已经是平头老百姓出身了,被尧考察了二十八年,才继位,比《天龙八部》中的乔峰可苦逼多了,更为不幸的是,这时洪水肆虐。


舜起初命鲧治理洪水,没治理好,于是把鲧杀了,又命鲧的儿子禹去治水。这就是著名的大禹治水,后来舜传位于大禹。


大禹呢,又是帝颛顼的孙子,让人感觉这辈份好乱啊。五帝的更替,就是我们历史上常说的禅让制。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皇五帝,大家现在明白了吧。



有书共读
  • 三皇时代,是中华文明萌芽期,是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过度期。


  • 三皇(公元前 ? 年——公元前三O七七年),即羲皇(伏羲)、娲皇(女娲) 、农皇(神农)(《吕氏春秋》记载)。伏羲,三皇之首,中国典籍记载第一王,华夏、夷族(东夷、西夷、南夷,湖南瑶山古瑶歌中叙述时就有伏羲兄妹的典故)共同的人文始祖,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建有伏羲庙),农历三月十八出生,风姓,《史记》中称青帝,与女娲乃同母异父兄妹,相传,洪水滔天,人全淹没,兄妹躲在葫芦中救,为繁衍后代,兄妹相婚。羲皇称帝一百一十一年,创立《易》(八卦)、文字,发明瑟、曲子,教民渔猎,缔造人类、创立婚姻(对偶婚)制度;羲皇陵位于河南淮阳县,占地八百七十五亩,规模宏大,始建于春秋,与炎帝、黄帝同为华夏始祖地位……



  • 女娲,中华民族始母,伏羲之妹,兄妹相婚,主要功绩,一是造人,二是补天;还发明了瑟、笙簧、陨和器,女娲陵在山西洪洞县候村。



  • 神农,据《史记》记载,黄帝时,神农氏世衰,可见,黄帝之前尚有神农文明——相传,伏羲禅让帝位给神农氏,传位七十(又说十七)世代,传承了约二千年,但有典籍记载的,神农文明的确传承了九世代(即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榆罔——炎帝),传承了五三O年。农皇——炎帝,三皇之末,出生于陕西宝鸡(但据《普书》卷92《文苑传.伏滔》说炎帝出于"黔中之地",炎帝又号“连山氏”,炎帝出生于华阳之“常羊山",而湘会同县内的确有连山,连山境内有常羊山,与连山一山之隔的马鞍乡境内有“神农山”和"神农庙”,连山至今还完整保存一个“茶亭庵"——炎帝发明了“茶饮",因此,有学者考证炎帝故里在湘会同县连山,确有依据,但不管怎样,炎帝存于湘葬于湘,确是千真万确),葬于湖南株洲炎陵县鹿原镇鹿原陂。



  • 炎帝功绩:制耒耜、种五谷;偿百草、立市廛;织麻为布,削木为弓;作五弦琴,制作陶器;立历日,立星辰,分昼夜,定日月(月为三十日,十一月为冬至)……炎帝乃农耕文明始祖,故号农皇。炎帝治国有方:他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勤,不罚而邪正,不忿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人民无不敬戴。

  • “仰韶文化”印证了“三皇文明"——它以黄河中游为中心,东至鲁翼、西至洮河(甘肃西部)、北起河套、南达汉水,最早发现于豫渑池仰韶村,故曰“仰韶文化"(此时期的遗址尚有“西安半坡村"、“临潼姜寨"等),距今五千至七千年,出土文物主要以石器(石磨、石铲等粮食生产加工工具)、骨器(骨箭头、渔叉、渔钩等等渔猎工具)、陶器(釜、鼎、罐、盆、碗、盘、杯、壶等用具,或印有动物图案)、动物骨头(猪、狗、马、 羊、牛等兽骨);在西安"半坡村"遗址中粟,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稻谷……可见,原始农牧业得以发展。

  • “五帝文明"—— “公天下”。

  • 黄帝统一了中国,中国完成了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度。黄帝时代,中国有四大部落集团:华夏集团(以黄河中游为中心的中原地区,首领为炎帝,号“河洛民族”)、东夷集团(以黄河下游为中心的齐鲁大地,江淮、东北一小部分,首领为蚩尤,号“海岱民族”)、苗蛮集团(以江汉平原为中心,延扩至江淮湘蜀黔等广大地区,号“江汉民族”)、百越集团(以东南沿海为中心,含福建、两广、台湾、浙江大部分,号“百越民族”)。黄帝三战炎帝于阪泉,取代了炎帝部落盟主地位,炎黄二帝本为同根部落,很快就融合了,在炎帝的帮助下,黄帝征服了东夷(杀蚩尤于涿鹿)、九黎(苗蛮和百越的泛称),统一了中国。黄帝生卒年份(出生于农历三月初三)不详,《史记》中只记载其崩后葬于桥山(陕西延安黄陵县桥山),但道家将其继位年(公元前二六九七年)作为道历元年,相传,黄帝20岁继位,在位近百年,那么,其生卒时间大约为公元前二七一七年——公元前二五九九年。



  • 黄帝的主要丰功伟绩:统一中国居功甚伟,建造房屋、车船、井田,发明阵法、音乐(作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于今日)……继承和发展了炎帝的农业、历法(令大挠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记时记年,沿用至今)、兴文字(令仓颉造字,开创了中华文化)、创医学(《黄帝内经》)、制衣服(元妃嫘祖养蚕以丝制衣服)、铸鼎(在荆山铸鼎,分华夏为九州)……龙去鼎湖,相传,黄帝晚年,发明了鼎,当第一个铜鼎(当时已有铜铁冶炼技术)在湖边铸出来时,天上飞下一条龙,黄帝即乘龙上天,后来,帝王逝世,就是“龙去鼎湖"。


  • 黄帝居功甚伟,被中华民族尊为始祖,但炎帝在中华民族的融合中亦功不可没,因此,亦被共同尊为始祖,这就是“炎黄子孙”的由来。

  • 黄帝崩后,他的直系孙、曾孙、玄孙(只有舜为八世孙)——颛顼、喾、尧、舜先后继承了帝位,史称“五帝时代”。

  •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史记》)。




  • 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颛顼为族子。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脩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史记》)。




  • 从黄帝至舜帝,五帝共同开创了“五帝文明",特别是尧舜之治、尧舜文明,家喻户晓,无人不知,将“五帝文明”推向了巅峰。

  • 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百姓昭明,合和万国。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敬道日出,便程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中春。其民析,鸟兽字微。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鸟兽希革。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虚,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日短,星昴,以正中冬。其民燠,鸟兽氄毛。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百官,众功皆兴。……尧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朕位”?……众皆言於尧曰:“有矜在民间,曰虞舜”。尧曰:“然,朕闻之。其何如”?岳曰:“盲者子。父顽,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尧曰:“吾其试哉”。於是尧妻之二女,观其德於二女。舜饬下二女於妫汭,如妇礼。尧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从。乃遍入百官,百官时序。宾於四门,四门穆穆,诸侯远方宾客皆敬。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尧以为圣,召舜曰:“女谋事至而言可绩,三年矣。女登帝位”。舜让於德不怿。正月上日,舜受终於文祖。文祖者,尧大祖也。……於是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舜乃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於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尧知子丹硃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权授舜。……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硃於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硃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硃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硃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後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史纪》)。





  • 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後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後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於寿丘,就时於负夏。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於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居妫汭,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尧乃赐舜絺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後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曰“本谋者象”。象与其父母分,於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象乃止舜宫居,鼓其琴。舜往见之。象鄂不怿,曰:“我思舜正郁陶”!舜曰:“然,尔其庶矣”!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於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阯、北发,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於是禹乃兴九招之乐,致异物,凤皇来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苍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舜之践帝位,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谨,如子道。封弟象为诸侯。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於天。十七年而崩。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然後禹践天子位。尧子丹硃,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服其服,礼乐如之。以客见天子,天子弗臣,示不敢专也(《史记》)。





  • “龙山文化”就是其很好的佐证。“龙山文化”因在龙山镇(山东章丘县)发现而得名,据C14检测,其遗址产生于公元前二千至二千六百年,时间恰在“五帝时代”。与"仰韶文化"相比,“龙山文化"的分布范围更广,文明程度更高;它覆盖了整个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甚至辽东半岛、两广地区……诸如,黄河上游(甘肃和政县齐家坪)的齐家文化、黄河中下游流域,即以“龙山文化”最著名,长江中下游流域则分别出现“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等等;其文明程度远超“仰韶文化",农具(石铜并进)先进、生产力大增;制陶业突飞猛进——以超薄高质为特点的“黑陶"遍及各地;铜冶炼及加工技术已得以发展,出土的铜鼎、刀、匕、凿、环等已相当精致;出土的卜骨反映出当时的宗教文化;出土的“龙山玉"、“良渚玉"已非常精美……另一个显著特征,即人类已有巨大进步,从出土合葬墓尸体来看,男人为主,女人屈膝面对男人,对偶(一夫一妻或二妻)婚已很普遍,这说明社会已完全进入父系社会。

闲云岛

三皇五帝,有特别多的版本,我们分别来说。

三皇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三皇是天皇,地皇,人皇,但是这三皇又具体是谁呢,也没有说得很清楚,所以这一种说法并不太流行。

最为有流行的一种说法,三皇是燧人、伏羲、神农,很多古书都认可这种说法,包括白虎通义,尚书,古今考。那这三个分别是怎么样的呢?

燧人,我们知道最开始的火是自然火,后来燧人发现可以用钻木取火,也就是人工取火的发明者,这个发明对人类很重要,使得人类从茹毛饮血,变成了吃熟食,而且能用火把抵御寒冷,还有照明,抵御野兽的攻击

伏羲,我们就比较熟悉了,他还有一个妹妹叫女娲,中国文明始祖。

神农,我们也很熟悉,神农尝百草,据说还刀耕火种,教会人们开垦种植,还制作了陶器。

五帝

五帝最为流行的版本史记五帝本纪说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黄帝,我们就很熟悉了,与炎帝,合称炎黄,我们是炎黄子孙。

颛顼(zhuan1 xu1)是黄帝的孙子,他的父亲叫昌意。

帝喾(ku4)高辛氏,他的祖父是黄帝与嫘祖玄嚣,他的父亲叫蟜(jiao3)极。

尧,我们很熟悉了,号放勋,也叫陶唐氏,是帝喾的儿子,后来他禅让给了舜。


舜,姚姓,妫氏,号重华,娶了尧的两个女儿娥皇与女英,后来舜禅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

禹就开启了夏朝。


历史简单说

谢不邀!!!

看到上面说的什么天皇地皇人皇的真是看不下去了,都是啥!!

三皇,有多种说法

1 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白虎通义》【燧人sui ren】【伏羲fu yi】

2 伏羲、女娲、神农--------《运斗枢》、《元命苞》【女娲nv wa】

3 伏羲、神农、黄帝 -----------《帝王世纪》

4 伏羲、神农、共工 ------------《通鉴外纪》

其中说法3,即伏羲、神农、黄帝之说最为流传广泛,不过该说有一个问题,即轩辕黄帝的帝号,应该是周人给安上的,甲骨文显示,商代时轩辕氏仅仅被尊称为黄----因为“帝”这个称号在商代不值钱,随便哪个商王死了都被封为帝。



而力挺该说的,《帝王世纪》作者是东汉人,与三皇的年代差了至少1500年。


五帝,也有多种说法

1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世本》、《大戴礼记》、《史记·五帝本纪》【颛顼zuan xu】【喾ku】

2 伏羲、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礼记·月令》【少昊sao hao】

3 少昊、颛顼、高辛(帝喾)、尧、舜-------《尚书序》、《帝王世纪》

4 东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皞、北方颛顼、中央黄帝-----东汉王逸注《楚辞·惜诵》

5 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

6 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

7 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资治通鉴外纪》

人物简介

燧人氏,又称“燧人”,三皇之首,河南商丘人,他在今河南商丘一带钻木取火,教人熟食,是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商丘因此被誉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燧人氏的神话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利用自然火,进化到人工取火的情况。《尚书大传》云:“遂人为遂皇,伏羲为戏皇,神农为农皇也。遂人以火纪,火,太阳也。阳尊,故托遂皇于天。”是神话中以智慧、勇敢、毅力为人民造福的英雄。燧人氏死后葬于今天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处,建有燧皇陵。


 伏羲,神农与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氏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之一,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中国古文字的发端,也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也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传正月十六为伏羲氏生日,我国甘肃天水市(伏羲故里)有伏羲文化节。

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并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继伏羲以后,神农氏是又一个对中华民族颇多贡献的传奇人物。除了发明农耕技术外,还发明了医术,制定了历法,开创九井相连的水利灌溉技术等。因为他发明农耕技术而号神农氏,因以火德王,故称炎帝、赤帝、烈(厉)山氏。

 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有争议),故号轩辕氏,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他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在此期间有了文字。黄帝居五帝之首,有嫘祖、嫫母等四位夫人。


颛顼为上古五帝之一。黄帝之孙,姬姓。父亲是黄帝次子昌意,封于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昌仆为妻,生颛顼。颛顼性格深沉而有谋略。十五岁时就辅佐少昊,治理九黎地区,封于高阳(今河南杞县东),故又称其为高阳氏。黄帝死后,因颛顼有圣德,立为帝,时年二十岁。号为高阳氏,列为五帝之一,是一位有文治之功的帝王。在位期间创制九州,使中国首次有了版图界线;建立统治机构,定婚姻,制嫁娶,研究男女有别,长幼有序;改革甲历,定下四季和二十四节气,后人推戴他为“历宗”等。

 帝喾,姓姬,名俊,号高辛氏,河南商丘人,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黄帝的曾孙,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基根,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商族的第一位先公。祖父玄嚣,是太祖黄帝正妃高皇后嫘祖的大儿子,父亲名蟜极,帝颛顼是其伯父。帝喾从小德行高尚,聪明能干。十五岁时,被帝颛顼选为助手,有功,被封于辛(今商丘市高辛镇)。帝颛顼死后,他继承帝位,时年三十岁。帝喾继为天下共主后,以亳(今河南商丘)为都城,以木德为帝,深受百姓爱戴。


姓伊祁,名放勋,史称唐尧。公元前2377年农历二月初二,在唐地伊祁山诞生,随其母在庆都山一带度过幼年生活。15岁时在唐县封山下受封为唐侯。20岁时,其兄帝挚为形势所迫让位于他,成为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长。他践帝位后,复封其兄挚于唐地为唐侯,他也在唐县伏城一带建第一个都城,以后因水患逐渐西迁山西,定都平阳。唐尧在帝位70年,90岁禅让于舜,约公元前2259年,尧118岁时去世。

舜,也称虞舜,因生于姚地(今天河南濮阳),以地取姓氏为姚。姚姓族人是黄帝、舜的后裔。舜,历来与尧并称,为传说中的圣王。


一个西瓜吖

传说演化而来的,不一而足,没有固定的答案。

三皇我个人倾向有巢氏,燧人氏和神农氏,而女娲应该更早一些,伏羲应该晚一些。

女娲和伏羲或许并不是特指某个人,女娲之母系氏族时期,伏羲指进入比较完善的父系氏族时期。女娲时期产生姓,伏羲时期开始用氏来区分。

而三皇,有巢,燧人和神农氏,分别代表了祖先从穴居走出山洞开始建造房屋。燧人氏是代表祖先掌握生火用火技术。开始远离黑暗,走向光明。神农氏代表祖先,有迁徙的狩猎生活走向定居的农牧生活。时间上应该是燧人氏,有巢氏,和神农氏。如果要加入女娲和伏羲的化,女娲在燧人氏之前,伏羲在燧人氏之后。女娲,燧人,有巢,神农,伏羲。

三皇和五帝虽然时间上是一种存续关系,但并不是无缝对接。

传说中女娲的贡献是造人和补天。所谓造人就是孕育新生命。以母为尊有母无父(父亲不一定)。所谓补天,这个脑洞较大,或许是母系氏族时期某个阶段生存环境巨变(或许是地壳运动或许是磁场调转新发的气候巨变等等),然后某个氏族的一位女性首领,带领大家移居新的生存繁衍之地。所以现有补天后有造人。

女娲造人之后,氏族不断壮大,当时的生产能力不能支撑快速增长的人口的需求,所以氏族内一部分人在某位领导的带领下离开原来的氏族,寻找新的繁衍之地。在不断的裂变,祖先的生存和生活不断的改善,在这个过程中,祖先们可能因为不同生存环境,分别想我了生火技术,建造房屋,种植谷物,驯养家畜。不同的生活技能先被不同的氏族部落掌握,然后随着氏族裂变,迁徙被继承,传播开来。优于种植谷物的发展,男性的优势开始发挥出来,代替原来的女性成为氏族的首领,于是开始进入父系氏族时期。

我猜想,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名字,或许是最先掌握这张技术技能的氏族部落的名称,久而久之成为氏族部落首领的称呼,几代甚至很多带首领共有的称呼。再往后成为一个人名的代称。

伏羲或许是一位开天辟地的大人物,一位古代生活技能集大成者。不但继承了先辈所有的生活技能,更是带领部众进入“文明”时期。发明结绳记事,推演八卦星象等。

伏羲氏之后有经过若干年,进入更加“文明”“先进”的五帝时期,这里我不同意太史公司马迁的说法,五帝传承时期只有几百年。如果他的这个说法成立,那么或许五帝就是原始社会最后一段时期而已。分别特指直系承袭的五代部落首领。然后禹传子家天下进入夏朝。

但是我更倾向于五帝是有古典原始氏族时期向有等级的国家部落时期过度的一个时期,因为古代生产力低下,决定了人类平均寿命不长。所以这个时期或许历经千年,传承N代。而五帝只是其中几个代表或者是被后人“创造”出来填补历史空白的。

对于五帝,受《司马迁史记》的影响,五帝的说法还是比较统一的,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位。

炎帝应该在黄帝之前,第一位黄帝打败最后一位炎帝,占领了黄河流域最富饶的一片土地。

而治水有功的禹,父以子贵,也不被纳入五帝,而归于夏。

如此以来五帝(黄帝的具体行使职权人,如西方的总统和某某总统的辩证关系,总统是职位,某某总统是个人称谓)?或许就是第一位皇帝和最后四位黄帝的统称。

一家之言,不必较真


卫仁闵

三皇五帝是即是我国的上古时代,中华民族的始祖率领民众开创了中华上古文明,虽然很多人认为是传说的远古时代,但是近现代考古发现了大量与此时期相对应的龙山文化遗址,也说明三皇五帝时期是存在的。

今天我们来讲讲三皇五帝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对于三皇其实有很多种说法,有以下的几种说法——

(1)天皇、地皇、泰皇(《史记》)

(2)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白虎通义》)

(3)天皇、地皇、人皇(《太平御览》)

(4)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

(5)伏羲、祝融、神农(《白虎通义》)

(6)伏羲、神农、共工(《通鉴外记》)

(7)盘古、女娲、伏羲(民间传说)

(8)有巢氏、燧人氏、知生氏(《庄子》、《纲鉴易知录》)

(9)伏羲、神农、黄帝(《帝王世纪》、《古微书》)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说法就是三皇为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上古社会三位杰出的帝王。那我们就看看说法最有影响力的三位之间的关系——

1.华胥氏→伏羲→少典→黄帝

2.华胥氏→伏羲→少典→炎帝(神农氏)

可见黄帝和炎帝是兄弟的关系。

再来看看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关系。

1.华胥氏→伏羲→少典→黄帝→昌意(黄帝次子)→颛顼(zhuān xū)

2.华胥氏→伏羲→少典→黄帝→少昊(即玄嚣,黄帝长子)→蟜极→帝喾(kù)

3.华胥氏→伏羲→少典→黄帝→少昊→蟜极→帝喾→帝挚(帝尧的哥哥)

华胥氏→伏羲→少典→黄帝→少昊(即玄嚣,黄帝长子)→蟜极→帝喾帝尧

4.华胥氏→伏羲→少典→黄帝

→昌意(黄帝次子)→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帝舜

5.华胥氏→伏羲→少典→黄帝→昌意→颛顼→鲧→大禹

可见黄帝传位给了孙子颛顼,颛顼禅位给了堂侄帝喾,帝喾本来传位给的是自己的长子帝挚,由于能力不佳禅位给弟弟帝尧,尧帝觉得自己的儿子丹朱不肖,于是禅位给了颛顼的六世孙帝舜,舜帝后来又禅位给了颛顼的孙子大禹。这种禅让制最终被大禹之子启所破坏,中国社会进入严格的家天下的时代。

其实如果仔细看五帝的传承,虽不是家天下,但是可以说是族天下,还是在同族之人中传递,是一种“拟血统”之间的传承,一句话概之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最爱肉丸子先生

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仅太古时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後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人民则把他们敬为神灵,以各种美丽的神话传说来宣扬他们的伟大业绩。

三皇五帝分别有以下各种说法:

天皇、地皇、泰皇;出自《史记·秦始皇本记》

天皇、地皇、人皇;出自《史记·补三皇本记》

燧人、伏羲、神农;出自《尚书大传》

伏羲、女娲、神农;出自《春秋运斗枢》

伏羲、神农、黄帝。出自《三字经》

至于五位古帝,说法也各异:首先说明下,炎帝并不是“五帝”之一,黄帝确实属于“五帝”系列。

第一位:天皇

这位天皇在位期间离现在大约有三百万至一百七十万年,“他”居住的地方叫做天灵山,京城叫做天都。没有姓也没有名,也不知因何而生,从何而生。

第二位:地皇

天皇仙去后,经过几万年的时间变迁,地皇出现了。地皇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有十一个兄弟,和着他一起管理着天下的百姓民众。

第三位:泰皇

泰皇,也有人说是叫人皇的,据神话学家们的考证,“他”的在位时间应在约七十万到二十万年前,“他”出生于一个位置很难考证的仙山刑马山,有九个兄弟帮他忙。

黄帝

首先登场的是大名鼎鼎的黄帝,所谓的“黄帝王朝”的创始人,“五帝”中的第一帝。他在击败两个强劲对手,九黎部落领袖蚩尤和神农部落有着“炎帝”称号的姜榆罔,才成就了全天下“一家独大”的局面。

颛顼老因为有“圣德”而被立为帝,他将都城确定在帝丘(今河南濮阳),史学家们把他列为继黄帝后中华杰出帝王典范称号“五帝”之一的第二位帝王。

帝喾同志活了一百岁,在位七十年,于公元前2367年归天,“帝王”称号由其早早指定的接班人儿子最小的儿子挚接任。

尧将自己的都城放在平阳,即老家唐部落的核心地带,他任命了一大批“拥立之功”的亲信,建立起有效的政府组织(其实很松散),管理百姓,他的国号也是以自己的部落为名。


黄帝王朝四百多年间,共有七个帝王留下大名,除一个定性为昏庸无能(姬挚),一个忽略不计外,其余五个都被列入上古时代中华五帝榜,这五个著名帝王,因其个人特色而被史学家们铭记,尤其尧舜二帝在孔老先生的烘托下成为千古帝王的典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