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漳州四大海防古城之群英活躍、臺緣深厚的銅山古城

銅山古城,閩海五大水寨之一,位於東山島東北部銅陵鎮,為明洪武二十年(1387) 江夏侯周德興修建海防城寨時所築。

當年,為防禦倭寇侵犯,徵調民工,臨海砌石,環山建城,置十六間窩鋪、數十門大炮於城上。繼爾,銅山設立水寨,為千戶所,與福寧的烽火、連江的小埕、泉州的浯嶼、興化的南日,聯成鎮守閩海的五大軍事要寨。數百年來,肩負著抵禦外侵、平定海患、保衛祖國海疆的歷史重任。

探秘漳州四大海防古城之群英活躍、臺緣深厚的銅山古城

銅山古城沿海濱而建,蜿蜒綿長,氣勢雄偉,巍峨壯觀。據《東山縣誌》載,銅山城總長571 丈,高 2.6 丈。設東西南北四城門,皆有石門額,上鐫城門名稱,東門稱“晨曦”、西門“思美”、南門“答陽”、北門“拱極”。並以依傍的”銅缽“、”東山“兩個村名中各取一字,合為”銅山“城。城、寨、所皆用“銅山”冠之。東山也由此始稱銅山。《詔安縣誌》載:“銅山所城,原為民間牧藪,土名‘東山”’。《銅山所志》載:“銅山者,明防倭之水寨也,環海為區,屹立於五都之東,始稱‘東山”’。(東山原為詔安五都)

建縣時,因江蘇省已有銅山縣,故複用古名,稱東山縣。

今保存完好的是東城的一段,長400多米。

探秘漳州四大海防古城之群英活躍、臺緣深厚的銅山古城

銅山古城是一座威武不屈的英雄之城。

六百多年來,歷盡滄桑,一磚一石記錄著東山人民可歌可泣的鬥爭史,刻寫了古城經歷的無數戰爭硝煙,更是留下無數英雄烈士的豐功偉績。

明嘉靖43年(1564年)和明永曆10年(1582年),抗倭名將戚繼光兩度率浙江義烏兵,在東山島設立“浙兵營”,據古城擊潰倭寇的侵擾。

明崇禎6年(1633年),巡撫路振飛、大帥徐一鳴,據城連續兩次大敗荷蘭侵略者。

清道光21年(1841年),英帝國主義者從虎門敗退時,猛攻銅山城,銅山軍民奮起反抗,打得英艦狼狽逃竄。

順治 18 年,鄭成功以銅山古城為根據地東征收復臺灣,銅山500多名青壯年挺身投入東征隊伍。

康熙 22 年,施琅就從這裡出發,進兵臺灣,建立了武力統一臺灣的不朽功勳。

抗日戰爭期間,東山軍民又多次在此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進犯。

探秘漳州四大海防古城之群英活躍、臺緣深厚的銅山古城

探秘漳州四大海防古城之群英活躍、臺緣深厚的銅山古城

施琅徵臺舟師站船

史載,施琅收復臺灣後,清政府在臺灣設立府治。此後,從福建沿海銅山等地徵調班兵,銅山營的官兵“換班駐守臺灣澎湖淡水……三年期滿,輪流更換”。在長達200年的班兵輪換制度中,從銅山營徵調的4萬餘名班兵先後赴戍臺澎、艋舺、鳳山,其中輪戍和調徵澎湖一處就有1.6萬名。戍臺的銅山班兵生前舉目無親,殉難後客死他鄉,銅山鄉親按照家鄉風俗,將其遺骸裝於“金斗甕”運返銅山,安葬於演武亭萬福公和南門義冢。

東山戍臺班兵墓於1962年起由民間多次組織重修,內有總墳墓一座,有墓碑墳墓101座,無墓碑墳墓10座,有的因遺失姓名只能在墓碑上鐫刻“八名同歸”“十九人遺失姓名”等字樣以示悼念,且保存有民國十三年(1924年)海軍陸戰隊營長薩君豫題寫的“萬善同歸”碑刻。2008年,“東山戍守臺灣官兵墓群”被福建省政府命名為“國防教育基地”,2009年12月成為第七批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份入列《國務院核定公佈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由東山縣文物部門組織進行修葺並擴大墓園,現佔地面積達600多平方米。

自古以來,銅山民眾始終沒有忘記這些抗擊外敵、保家衛國的英雄,每逢農曆初二與十六都有人前來祭拜,每年清明節和農曆七月中元、歲末之際都有獻供祭祀,讓無祀班兵神魂能“有所歸,乃不厲茲”,體現了體恤、關懷、向善的社會風氣,其祭祀活動只增不減,蔚然成風。在銅陵鎮民俗中,家家戶戶在喬遷新居、婚嫁或拜天公前,必須到戍臺班兵墓祭拜禱告。由此相沿成習,成為銅山古城一種特殊的人文關懷習俗流傳至今。

清光緒年間銅山舉人馬兆麟有詩曰:“重洋百里戍臺灣,艋舡澎湖逆換班。二百年來人事變,征夫休唱唸銅山”。

探秘漳州四大海防古城之群英活躍、臺緣深厚的銅山古城

如今的銅山古城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

風動石景區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以聲靈千載的銅陵關帝廟為中心,以奇甲天下的風動石為領銜,以銅山古城為盛載。以文峰塔為外延,風動石景區包括寶智寺、城隍廟、文公祠、黃道周故居等人文勝蹟,釣鰲臺、石僧拜塔、虎崆滴玉等自然景觀,還有博物館、黃道周紀念館、碑廊、木棧道等新建景緻。可謂佛寺仙宮並列,樓館亭臺媲連,妙石靈泉星布,勝景獲步閩海南天。

探秘漳州四大海防古城之群英活躍、臺緣深厚的銅山古城

關帝廟

東山關帝廟與山西運城關帝廟、河南洛陽關帝廟、湖北當陽關帝廟並稱中國四大關帝廟, 199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全國眾多關帝廟中,只有東山關帝廟和山西運城關帝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帝廟,又稱武廟,建於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迴廊曲徑、玲瓏雅緻。廟門曰“太子亭”,是一間宮殿結構琉璃瓦屋頂的亭閣,廟內木雕石刻之人物造型,呼之欲出;彩瓷剪貼之飛禽走獸,栩栩如生。北京故宮博物院專家評價道:“選址精妙、結構精巧、工藝精湛。”

廟門兩側,有數椽古老廬舍,是黃道周出生地。

東山關帝廟是臺灣470多座關帝廟的香緣祖廟,在信徒中擁有至高的地位。關帝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珍品。關帝文化信仰風俗在兩岸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關帝的“統一”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兩岸和平統一大業中將發揮極大的思想統一和情感認同、感召作用。

探秘漳州四大海防古城之群英活躍、臺緣深厚的銅山古城

探秘漳州四大海防古城之群英活躍、臺緣深厚的銅山古城

風動石

東山風動石素以奇、險、懸而居全國60多塊風動石之最,被古代文人譽為“天下第一奇石”,載入《世界地理之最》。儼然已經是東山島的標誌了。

位於關帝廟附近海濱石崖上,聳立在一塊傾斜的磐石上,高4.37米,寬4.57米,長4.69米,重約200噸,上尖底圓,狀似仙桃,又似玉兔蹲狀,底部接觸僅數寸,風吹石動,搖搖欲墜,故名風動石。

清代陳振藻《銅山志》載:“城東有石如盤,上峙一石,高二丈許,半踦半垂,人臥石上,推以足則動,側不傾,高不危”。歷代文人吟唱甚多:“鬼斧何年巧弄丸,鑿得拳石寄層巒。翩翻陣陣隨風漾,輾轉輕輕信手摶。潮撼孤根危欲墜,雨餘蒼蘚秀可支。五丁有意留奇蹟,特為天南表大觀。”,“文昌祠邊大石球,神仙蹴戲靈山頭。萬夫欲舉移不動,天風撼之動不休。”

風動石背面刻字“銅山風動石”,為黃道周題,旁邊鐫:黃道周、陳璸、陳士奇。後邊是“永曆戊子(1648)秋廣平路振飛題”。事實上“銅山風動石”原為“銅山三忠臣”,特殊年代改鐫的。

在風動石下面巖壁上,刻著明代霞山居士題寫的“東璧星輝”四個大字,字體飽滿圓潤,端方渾厚。相傳,風動石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與其日月相伴,必能沾其靈氣,高中魁首。所以古人在風動石邊上建有東山三大書院之一的“東璧書院”,又稱“魁星樓”,意欲與風動石交相輝映,得其靈氣、造就賢能。

探秘漳州四大海防古城之群英活躍、臺緣深厚的銅山古城

探秘漳州四大海防古城之群英活躍、臺緣深厚的銅山古城

風動石附近另有一石,側看恰似披著袈裟、躬身朝拜的和尚,前方正好是隔海相望的一座寶塔,巧成“石僧拜塔”奇景。古城東門外海邊有一天然石洞,形如張開虎口,幽深清爽,石縫有清泉滴落,爭琮作響,故名虎腔滴玉。古城西北面,九仙山聳立海疆,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和民族英雄鄭成功,都曾在此安營紮寨,訓練水師。山頂一塊鐫刻“瑤臺仙嶠”的巨石,是當年的水操臺,周圍古榕遮蔭,樹根在石縫之間攀附盤扎,枝繁葉茂,景色獨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