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铁刹山,古称“铁叉山

铁刹山,座落于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东部的田师付镇,距沈阳市120公里,距驰名中外的“本溪水洞”36公里。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24°16′50″~124°24′03″,北纬41°15′59″~41°19′08″之间,是一处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收入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3月出版的《中国名胜词典》。

本溪铁刹山,古称“铁叉山

铁刹山,古称“铁叉山”。铁刹山道教龙门派第二十代弟子觉明德,以道家居深山古刹,将铁叉山改名为“铁刹山”。铁刹山有五座顶峰,即中峰元始顶、东峰玉皇顶、南峰灵宝顶、西峰太上顶、北峰真武顶,盖从东、南、北三面仰视皆见三顶,三三合而为九,故名“九顶铁刹山”。

本溪铁刹山,古称“铁叉山

据铁刹山长眉李大仙碑铭记载:“岁二十五,九鼎炼丹”,说长眉李大仙二十五岁隐居铁刹山炼丹修道。又《封神演义》称“九鼎铁叉山”,《金陵府》称“九鼎高山”,加之,“鼎”在华夏文明中乃神圣之重器。因此,铁刹山又有“九鼎铁刹山”之名。

铁刹山自然景观丰富,历史文化深厚,是一处风光秀美、毓秀钟灵的“洞天福地”,是一座传奇之山、灵秀之山,堪称关东第一名山。

【铁刹山仙神】

本溪铁刹山,古称“铁叉山

----铁刹山开山老祖—“长眉李大仙”:

在铁刹山“八宝云光洞”内的石壁上,现存有长眉李大仙石碑,碑上嵌文:“唯我李辉,隐釿山巅,一心忘我,不计尘烟,豫州西亳,族里而来,太丁二年,结成胚胎,四月十七,是我生辰,岁二十五,九鼎炼丹,茫茫乌象,森裸乾气,功成之日,不忘尊恩。周武王丙申西亳长庚李辉。”

长眉李大仙,姓李,名辉,字长庚,诞生于商朝太丁二年(公元前1561年)四月十七日,古豫州人(今属河南郾师县李家庄人)。“其生时天界黎明,异光入于堂室。为其生而有异,其生父将其过继他人。其养父母为其取名李辉,字长庚。

相传,铁刹山为女娲铁叉所化,天意宗祖,万化所伏,乃莲花圣地。其山,襟万朵祥云而带千重山峦;百里之内,群山环抱,十里之中,皆有绿水环绕;有七洞而像七窍,有七峰而拱一皋;藏瑞气千股,纳祥光万条。蕴统万山之势。然而,此山处蛮荒之地,教化未施,以致龙虎占据,贻祸百姓,瑞霭难启。为寻有道者,踞居铁刹山,立为山祖,泽及后世,造福万民,南极星君与北极星君度化李长庚,来到铁刹山“八宝云光洞”苦修大道。李长庚在铁刹山苦修,收服虎、龙、蟾三神兽,降伏鼋、鹰等诸魔,遇善事必为,遇苦厄必解,教化蛮荒,福泽民间,使铁刹山成为一方洞天福地。李长庚在铁刹山,“岁二十五,九鼎炼丹”,历经千年苦修,度万物于苦厄,施教化于黎民,于“天桥洞”修成正果,被道祖册封为长庚星,位列二十八宿之第八位,道号度厄真人,成为铁刹山开山老祖。千年的修行,李长庚发现当地人崇老,以老为智,遂弃修持多年的童子相,换以皓发长须,真个是“三须飘颌下,长眉过颐边”,人称“长眉李大仙”、“太白金星”。

长眉李大仙在“八宝云光洞”修仙证果,成为铁刹山开山老祖,其神奇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善男信女经年朝拜,香火绵延不衰。

----第一护法神—“黑妈妈”:

黑妈妈,俗称“黑大仙”、“黑老太太”。传说为铁刹山开山老祖长眉李大仙的九个弟子之一,是一黑狐仙,远在长眉李大仙修成正果、收徒布道之时,“黑妈妈”得长眉大仙度化,在铁刹山“悬石洞”苦修,开悟得道。自长眉李大仙二千圣诞时起接替师姑,担当起“九顶铁刹山”大护法之重任。在千百年的岁月中,“黑妈妈”严承师教,正心立德、积功弘道;其性慈悲,其法高妙,其德隆远,其行直正,以大德正道济世,济苦救难、广度有缘、扶贤助圣、整素群山。千百年来,“黑妈妈”在东北道教界和民间倍受推崇与尊敬,有求必应,颇为灵验,铁刹山以及民间的传说与其均有极深的渊源,其善行,不胜枚举,其事迹,遐迩传播,被尊奉为东北“第一护法神”,东北、内蒙等地的所有道教宫观必列其位,民间也颇多供奉。现今,黑妈妈修炼的洞府—“悬石洞”,每至雨后初晴,便洞口云雾缭绕,谓为奇观。正在修建中的“青云观”,是国内最大的供奉“黑妈妈”的观宇。

到铁刹山来,向黑妈妈朝拜祈福的香客经年不断,不分昼夜,不问寒暑,所祈如愿。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黑妈妈”诞辰之日,各地香客更是披星带月而来,人潮涌动,虔诚祈拜。

【铁刹山历史人物】

----东北道教龙门派始祖—“郭守真”:

郭守真,字致虚,法名守真,号静阳子,诞生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九月二十九日,原籍南京丹阳县(今属江苏定远村人)。天资聪明机敏,读书过目不忘。青少年时代便立志修行,隐逸名山,视功名利禄如过眼烟云。明崇祯三年(1630年),24岁的郭守真 “自山东马鞍山渡海北来,栖鹤于兹。蹑石磴、攀危岩;仰而观、俯而察,四顾彷徨,得其梗概。爰于荒烟蔓草古洞幽遂之间,寻长眉李大仙之遗迹。乃披榛斩棘创建仙宫,坐洞焚修,导引炼气。道风所播、徒众皈依。”

郭守真来到铁刹山,在云光洞淡静苦修17年,一直未能窥见到道教的真正源头,“喟然叹曰:无师不度,诚哉言也!”于是决定下山访道。自清顺治四年(1647年)开始,足迹遍布关内的名山大川,于顺治六年(1649年)来到山东即墨县马鞍山聚仙宫,拜谒了聚仙宫监院李常明,被收度为道教龙门派第八代弟子。郭守真在马鞍山聚仙宫苦修两年后,拜别师傅李常明,于顺治八年(1651年)来到北京白云观,拜谒师伯昆阳子王常月,继续虔诚受戒修道,学识和修为日益升华。

在北京白云观受戒圆满,郭守真回到九顶铁刹山,坚守戒律,净心修行,“饥餐松子,渴饮洞内天然泉水,久则不饥不渴,余阴殆尽,怡然乾健,温养而神通大化,涵虚以妙证,金身、筌蹄亦释,人法交空,得意时,辄吟咏以自愉。”他的修为,已达到了龙门派创始人长春子邱处机所说的“心即是道,道即是心,心外无道,道外无心”的境界。为弘扬龙门派道统,郭守真在八宝云光洞下建成三清观,开始收徒传道。从顺治末年到康熙初年,郭守真在九顶铁刹山云光洞收王太祥、王太兴、高太悟、刘太琳、赵太源、傅太元、沈太宗、砥太庸八人为徒。康熙二年(1663年),盛京酷旱,应盛京将军乌库礼之召,赴盛京设坛祈雨,雸霖立沛。乌库礼将军以诚相待,郭守真遂提在盛京传经布道的想法,乌库礼将军满口应允,遂拨专款,在盛京城外西北角玄武湖处建三教堂(今沈阳太清宫),至此,郭守真及龙门派道教声名大振。三教堂建立之后,又收度秦太玉、刘太护、吕太普、刘太华、刘太应、刘太静六人为徒。郭守真前后收徒共14人。

自此以后,郭守真命弟子刘太琳、王太祥等人分赴千山、医巫闾山及吉林、黑龙江等地建庙布道。刘太琳、王太祥在千山创修了无量观, 刘太琳的传人在医巫闾山创修了海云观、圣清宫、圆通观,王太兴的传人创修了黑龙江绥化、铁骊、庆城、吉林海伦等地宫观。至此,全真道教龙门派弟子遍布东北地区,九顶铁刹山则成为东北道教的发祥地。据史料记载:到20世纪30年代末,东北道教有大小宫观1800余座,道士2800余人,信徒约40余万人;其时,辽宁有道教宫观1440座,道士2240人,信徒32万人,成为东北道教活动中心。”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三教堂获康熙皇帝御赐“藏道经”,这时的郭守真虽已年届八旬,却是鹤发童颜,道骨仙风,犹亲自讲演经典,“有叩必应,事去则静,所谓所过者化,所存者神殆不过”,这便是东北道教兴盛的写照。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秋,郭守真已是90高龄,功德修为已达到极高的境界,决定闭关,不问教务。垂帘息功12年后,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二十五日盘膝端坐而羽化,享年103岁。众弟子将他的鞋杖埋在三教堂的后院,次年又为他建塔立祠,追尊他为“致虚守静郭大真人。”

郭守真,自24岁出家辽东,一生学道、修道、悟道、传道近80载,卓坚殚力,玉汝于成,终于使九顶铁刹山名扬四海,使三教堂(沈阳太清宫)成为道教一方丛林。据载,龙门派第八代弟子中,以郭守真成就最大。后人重修三教堂石塔,并铭文赞曰:“龙门八代,唯公独尊;千闾道派,由此渊源;神游八极,玄范常存;德同天地,塔砌云根。”后人有诗赞道教龙门派第八代弟子、东北道教龙门派始祖郭守真:“脱却儒冠世虑删,宏开道教度雄关。龙堆马邑栖何处,沈水辽云卜此间。香火有缘徒从集,药炉无恙洞天环。丹成骑鹤朝金阙,仙迹长留铁刹山!”

----功绩卓著的道士—“炉至顺”:

炉至顺,字向阳,铁刹山第二十一代法孙,三清观监院。生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二月二十五日,山东栖霞县卢家沟爱山乡人。上代迁居到东北凤凰城通远堡,不久,这个地区归盛京汉军镶黄旗管辖,历代务农。炉至顺原来姓卢,名崇坤。祖父卢立春,祖母姓关;父亲卢廷宾,母亲姓张;兄卢崇盛,嫂子姓吴。他十二岁那年春天,得病吐血。十四时,全家搬到凤城东大洼。十八岁又犯吐血,病情加重。不久,因母亲有病,他许愿出家。他二十四岁(1900年)时,春天前三个月在外面病重,母亲忧郁着急,二十天后病故;母亲病逝,令他肝肠寸断、痛不欲生,于是决定出家,希望在神灵面前效力,以此尽自己的孝心。当年五月初二,他离家出走,弃俗归隐;五月初六,上铁刹山;当时的铁刹山监院张圆慧正在新宾打官司,在山上负责的是张圆慧的俗家弟子觉明德,在铁刹山道统里,觉明德的文化修养是少有的,而且境界高远,眼光独到,把卢崇坤留下。卢崇坤到铁刹山后,志心入道修炼,发誓让自己经过千锤百炼,真正达到精通道义、宏扬道教有贡献的程度,遂改“卢”为“炉”,以示其心愿。

炉至顺多次游历访仙学道。千山、太白山等都留有他的足迹。还曾去郭守真悟道的马鞍山探寻道脉宗缘。1905年,监院觉明德归隐后,铁刹山一应内外事务都由炉至顺主持,直到解放前夕。东北沦陷期间将修庙款接济碱厂无粮缺粮村民,并告知村民,如铁刹山修造宫观,上山帮工即可,否则亦无须偿还。其间曾遭100多名土匪绑劫,幸及时被救,毫发未伤。民国23年(1934年)与太清宫监院邢赴灵一道为郭守真在太清宫立碑。解放前夕离世,卒年不详。

炉至顺,在铁刹山从出家到任监院,共历40余年,一直心系铁刹山,其绩有三:一是为铁刹山纂修志书。炉至顺担心铁刹山“巩无志书湮没奇迹,遂多方搜罗,凡山之来脉、洞之胜景,以及往昔陈迹,费功数年,始得调查完竣”,又不惜重金,聘请当时的辽沈文化名人、社会名流、一代青官—“白永贞”,历时10载,为铁刹山纂修山志。白永贞曾担任爱国将领张学良的老师、奉天公立国文专修学校校长,精通文史,善于书法,道德文章,驰誉辽沈,望重儒林。《铁刹山志》不仅弘扬了道教龙门派的道统,为九顶铁刹山道教文化的传播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在于它正本清源,使九顶铁刹山成为名符其实的东北道教的本山,使九顶铁刹山声名远播,位列辽宁四大名山之一,堪称是对关东文化的一大贡献。二是开凿碑文石刻。不惜代价,从山下到山上的摩崖石刻,如“龙头”、“凤尾”、“一览众山小”、“铁刹三千年”、“直上青天”,“与天同寿”碑文等,全是石匠凭借脚手架或绳梯,攀缘山崖凿刻而成。历经10余年之工,为铁刹山留下了宝贵、丰富的摩崖石刻。三是倾力维护庙产。1905年,师傅觉明德为光大山门,弘扬道教,与炉向阳筹划大修铁刹山,修筑宫观庙宇。为此,师徒二人经由本溪至奉天(今沈阳)太清宫,又赴千山,由千山赴凤凰山,然后渡海到山东参访了崂山,丰富了阅历,初步了解了落根于铁刹山的龙门派道教在东北的传播情况;这时,炉向阳的师傅觉明德倦游思返,回到吉林兰县西南岔清风谷素月庵隐遁静修,把铁刹山的事务委托予炉至顺。炉至顺住持期间,大力修建三清观,维修寺院,并不计个人安危,多次为保护山林、道观、宅产、古迹等而不避危难、奔走呼吁,遭受打官司、坐牢、绑架等诸多的磨难。

自郭守真以后的三百多年来,炉至顺谨承师志,心注仙山,无视劳苦,瘁心累为,是传承、挖掘、丰富铁刹山道教文化的第一人,铁刹山的深厚文化里凝结着他的毕生心血和夙愿。

----《九顶铁刹山志》编撰人—“白永贞”:

白永贞,字佩珩,生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九月十五日,辽阳县唐马寨镇马峰泡村人,巴雅拉氏,满族,镶白旗籍。幼年于村塾启蒙,稍长入辽阳襄平书院,学文习礼,读四书五经。由于勤奋攻读,乡试中秀才,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京试中拔贡。宣统三年(1911)以后,曾任直隶州判、候补直隶州署、海龙知府。民国时期任奉天省议会议长、代理省长、资政院议员、东北边防军司令部参事、奉天通志馆馆长等职。在旧时代中,他精于文史,善于书法,文章道德颇受赞颂,驰名全省,望重儒林。

“九一八”事变后,白永贞于1935——1944年隐居,历经十年,撰写了《九顶铁刹山志》,并为其留诗志念:

兄弟同修在此间,轮流辗转等月圆。

有朝一日飞升处,天冠洞里归性缘。

1944年2月中旬的一天,白永贞对后代嘱咐说:“吾将走矣!死后送吾回故里,停放于宗祠,吾不甘葬于污垢之地,等国土收复后,大祭大奠。此可谓:待到驱除日寇时,‘家祭勿忘告乃翁’。”22日,他满含悲愤与遗恨离开人世,终年77岁。

白永贞的一生既艰辛又辉煌,晚年纂修的《铁刹山志》,更是对铁刹山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铁刹山志》纂修之前,香火鼎盛,可惜无志,所以和诸多名山大川比起来,名声不很显赫。20世纪30年代,铁刹山道士炉向阳,游遍关内的名山大川,归来不禁感叹:铁刹山虽有九顶八宝之奇,但无名人韵士登临吟咏,更无志书记载,奇景胜迹也会一直湮没下去。因此,他发誓要为铁刹山修志。炉向阳道士慕名找到白永贞,请他纂修山志,白永贞欣然应允。

此时的白永贞,已年近七旬,行动不便,未能亲自到铁刹山各处踏访,主要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和炉向阳的口述纂修而成。他很遗憾地说:“我未能把铁刹山游行周览,形势茫然了无印象,只有以传之于口者,笔之于书。 ”其实,未身临其境仍写出好文章的大有人在。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脍炙人口千古传诵,范老先生就不曾登临岳阳楼,也未领略过“洞庭波涌连天雪”的豪迈气势,但他写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千古文章。白永贞未能游历铁刹山,但并不影响他为铁刹山立志。他纂修的《九顶铁刹山志》于1937年12月成书,1938年4月由奉天文新印刷所印刷出版,成为东北最早的山川志之一。《九顶铁刹山志》共10卷,12万言。《九顶铁刹山志》最为精彩处,是辽海名家白永贞、李维桢、王紫佐、庆升等人的咏赞诗篇。白永贞身为辽海文坛巨匠,对九顶铁刹山颇多歌咏之作。在七言古风《题九顶铁刹山》中,有“辽东半壁万峰连,长白高欲插青天,奔赴南下四百里,山川如龙走蜿蜒,突尔腾空一昂首,九顶陡绝矗云端”等句,读来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在歌颂铁刹山的一首《七律》上,白永贞写道:

天然形胜擅辽东,九顶巍峨矗碧空。

瑞气夕瞻金母岭,祥光朝射玉皇宫。

山前河水萦衣带,洞外天桥落彩虹。

信是乾坤钟毓厚,寻仙何事问衡嵩。

这首诗句,更是写出了九顶铁刹山的非凡气象,并将铁刹山与南岳衡山、中岳嵩山相比,无疑提高了铁刹山的知名度。

【铁刹山景观】

----自然景观:

铁刹山属东北长白山脉的一部分,最高峰海拔912.9米,森林植被以天然次生林为主,森林覆盖率达96%以上,植物种类丰富。良好的森林植被,孕育了秀美的自然风光:峰岩峻秀,林木葱郁,奇石突兀,古树苍虬,美不胜收;春花烂漫,夏绿成荫,秋色尽染,冬雪皑皑,四季景色,季季不同。云海、日出、雾霭、神光,壮观幽奇。真可谓,高巅览胜境,气象有万千。

----洞穴景观:

铁刹山岩洞甚多,有云光、天桥、乾坤、玲珑、风月、悬石、郭祖、三仙等洞穴。最负盛名的是“八宝云光洞”,洞长约30米,高5~9米,内藏天然形成的“石龙、石虎、石蟾、石木鱼、石寿星、石定风珠、石仙床、石莲盆”钟乳石八宝,天造地设,鬼斧神工,传说神奇,古今扬名。相传周武王伐纣,破十绝风吼阵,向在此修炼的长眉李大仙借的就是“八宝云光洞”中的定风珠。“九顶铁刹山八宝云光洞”,十个大字刻在洞口正上方。

----石刻景观:

铁刹山摩崖石刻丰富,有乾坤正气、直上青天、艮维道源、别有天地非人间、南极石、乾坤洞、天桥洞、碧仙谷、悬石洞、与天同寿、与日月同明等摩崖石刻,均由卢至顺雇用当地著名石匠姚希德、姚希圣手工雕刻。全山石刻,雕工精湛,气势磅礴,为国内少见,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乾坤正气、别有天地非人间、与天同寿以及与日月同明等碑文,皆为神工力作,令人叹为观止。

----道教宫观:

历史上,铁刹山按八卦方位修建了众多庙宇,后来,多毁于战乱。现有乾坤洞、地仙观、关帝庙等道观。当前,正在规划修建的道观主要有:青云观、三清宫、元始顶金殿、天冠庙等。道观供奉的道教神仙主要有:三清、玉皇、王母、长眉李大仙、黑妈妈、慈航道人、文昌、财神、关帝等。

【铁刹山历史文化】

铁刹山历史久远。相传商朝太丁二年出生的长眉李大仙,二十五岁时来到铁刹山“八宝云光洞”潜心悟道,在“天桥洞”修仙,成为铁刹山这座神圣之山的开山老祖。铁刹山自长眉李大仙开山以来,至今已历三千多年,素有“铁刹三千年”的胜名。

铁刹山文化深厚。《封神演义》、《金陵府》等古典文学都有关于铁刹山的记载。《封神演义》第四十五回 “燃灯议破十绝阵”,记载了姜子牙派散宜生、晁田到铁刹山,向铁刹山开山之祖长眉李大仙借定风珠破“十绝风吼阵”的神话;《金陵府》记载了杨金豹在铁刹修炼、下山救亲、认祖归宗的故事。千百年来,民间关于铁刹山开山老祖---长眉李大仙和东北第一护法神---黑妈妈的救世济民、除恶扬善、福泽于世的故事广为流传。

【铁刹山的道教地位】

铁刹山道教地位鼎重。明崇祯三年(1630年),道教龙门派第八代弟子—“郭守真”来铁刹山隐居,在“八宝云光洞”内澹静苦修十余年,传道八十余载,开关东道教之始,被尊为关东道教始祖。铁刹山则成为东北道教祖庭,是东北道教龙门派尊崇的祖源之地,至今道教历史近四百年,是我国北方大地上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道教圣山。

铁刹山是中国道教胜地、东北道教祖庭,是一处历史久远、文化深厚、地位鼎重的道教名山。铁刹山自然风光秀美、文化底蕴深厚,是旅游观光、问道祈福的好地方。到铁刹山来,观赏美景,可以轻松畅快的愉悦身心;问道寻源,可以体悟深厚的道教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