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一高校出新规:男生一学期要跑52公里才合格,你怎么看?

行摄青年

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基本都是三点一线:教室、宿舍、食堂,很少见主动锻炼身体,比如:跑步。也有不少运动爱好者,喜欢打打篮球、踢足球,睡前跑步等,但坚持下来的学生却少之又少。武汉一高校的新规让跑步这项运动与学生的学分挂钩,再宅的学生也不得不出门跑步了。

关于男生一学期要跑52公里,很多学生是支持的态度。也有不少学生是反对的,觉得跑步打卡时间点设置不合理。上午六点到九点跑步打卡,算有效公里数。这就让很多赖床学生,养成早起锻炼的生活习惯。而晚上六点到九点的时间点打卡,对于有夜跑习惯的学生是不太公平的。相对于大多数学生,这样的规则还是可以接受的。

男生一学期跑52公里,有助于加强身体锻炼,还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但是有些别出心裁的学生,就会想到一些法子,即可以不跑步又能拿到学分。比如,让喜爱跑步的同学帮忙带上自己的手机,这样就可以一举两得打卡跑步了。而有的学生也很乐意做这样的事情,并且达成了利益关系,代跑这个小行业欣然兴起。这样的现象便失去了新规的意义,是违反校规的不良行为。

锻炼身体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有氧运动,当跑步变成一个硬性要求,学生产生一定的反抗心理是正常的。但这样的规则是百利而无一害,希望更多的学生可以理解校方的规则,并良好的遵守与实行。


决胜网

我们学校这学期也推行了跑步App,感觉我们学校的规定要更加严格些。

下图是我们学校的规定

不过施行下来的效果,以我身边人来看各种投机取消的办法都有,有人骑着、自行车,电瓶车,骑得很慢很慢,或者让别人拿着自己手机跑,跑步会给你随机生成点,虽然生成的点不一样,但是要跑1500米的话几个点都会经过,所以代跑也不难。

按理来说是好事,强生健体,结合互联网,手机app也是很有创意的,但是app还是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成绩总是上传失败,跑步速度过快或者过慢都会影响成绩的上传,所以app还需要改进。

事件回顾

学生认证通过APP后,进入“校园乐跑”,系统会随机分配目标打卡点,并在地图上显示,学生可以选择立即开始跑步,跑步过程中途经分配的目标打卡点,系统会自动打卡并有语音和弹窗震动提醒。目前,学校已在马化腾教学楼等15个标志性建筑物附近设置了打卡点,可任意选择跑步打卡路线。不过校方规定:学生在上午六点至九点、下午四点至九点在校园内跑步打卡,其它时间内属于无效打卡。

除了规定时间外,要想跑步打卡成功,学生的运动量还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女生每学期至少跑26次,每次1500米以上算合格;男生每学期至少26次,每次2000米以上算合格。只有合格了,才能参加体育考试,不合格不能参加体育考试,没有学分。该校每学期体育课是2个学分。如果每学期男生累计有效成绩总跑动距离超过100千米、女生累计有效成绩总跑动距离超过75千米,体育课成绩可以加5分。

今晨,该校会计系徐晶同学10分钟跑了1760米,成功打卡两次。“平时老呆在宿舍,现在跑步我自己先试跑一下,感觉很新鲜也很有趣,明天我就约上室友一起跑。”她介绍,跑步APP对单次运动的里程、跑步配速也有相关规定。

此举公布后,绝大部分学生表示欢迎,不过也有喜欢夜跑的学生觉得欠妥。一名男生表示,他已有睡前围绕操场跑步的习惯,很享受夜跑,但9点后属于无效打卡欠公平。该校体育运动中心的教师罗伟表示:学校不鼓励学生9点后夜跑,照顾了大多数学生需求,运动量也在合理范围。从目前APP上线情况看,大学生还是喜欢的,当天就吸引了2017级3000多名学生试跑尝鲜。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校方会不断完善调试。


动漫萌宅腐

这个规定如果能够得到有效执行我觉得是非常好的,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良好的体育锻炼是非常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我们都知道有着五道口体校之称的清华大学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学生的体育训练,而“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这句脍炙人口的口号一直在激励清华人积极锻炼身体,肩负起国之脊梁的责任。

“无体育,不清华”,清华的体育传统绵延不断,强健了清华人的体魄,铸就了百年清华的体育精神,下面回到题目上来具体分析下:

第一,体育课一直当下中国高校中的必修课之一,每个学校的体育课安排都会根据自己学校的体育设施进行合理安排。武汉该高校规定男生一学期要跑52公里才合格,否则不能参加期末公共体育课的考试这也无可厚非。那么对于女生有什么具体要求?为什么没有像男生这样提出具体标准呢,这项规定的出台之初很容易被人误解为是作秀的行为。但是这项规定执行之后得到2017级3000多名学生试跑尝鲜,而且学生也没有抵触,这也说明这个规定是可以执行的,但是规定的执行过程中也需要相关部门的监督配合才可以让规定的效果最大化。

第二,武汉该高校的这个规定我觉得是一种制度的创新,学生在线上APP进行打卡记录,也是对学生的一种的管理和督促;但是制度本身的出发点都是好的,最关键的因素还在于学生自身的自觉性,在这个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时代,很多制度很难发挥实际作用,比如我知道有一所高校要去大一新生必须跑早操,但是催生了一个奇怪的生意,有的学生给其他学生带跑早操然后收取一定的费用,一个学期的流水账竟然可以达到数十万,而负责早操的老师和领导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这个跑早操制度就成了一个鸡肋,没有任何意义。而且有的学生还故意在早上大声喊口号,惊扰周围的住户,早操时间7::0-7:30,点两次名,真的是有点太过于形式大于内容。

第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就需要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养成跑早操的习惯比赤裸裸死板的规定更有意义,比如开头提到的重视体育,一直是清华大学的传统之一,从每天下午的阳光长跑、强制锻炼、能将人累趴的1500、3000等就可窥一斑而视全豹,学生在自己的课余时间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这种能动性的背后已经成为可一种生活方式的传承,因为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大家会自觉的加入运动和锻炼之中,久而久之其效果不言而喻。

总的来说,规定是死的,人是灵活的,在新时代我们个人更要注意全方位提升自我,让自己身心更加健康,有精力有时间去享受这个伟大时代带给我们的各项便利!


耿丹教育

已经毕业,没有赶上这样的新规。但是说说这个新规吧。

学校出台这个规定,其目的还是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作为一个稍微喜欢运动的男生,大学的时候经常晚上和室友去跑五公里,大概一周一到两次,一个学期大概能跑5*4*4=80公里左右。所以,完成这个新规毫无压力。而我们的大多数同学或许不喜欢无能,这就有点难完成了。

粗略计算。52/4/4=3.25。也就是每周跑3.25公里即可完成。只要稍微上点心,想想锻炼身体,完成还是不难的。


无邪xiao流氓

翻了翻评论,好像都是同一个APP。运动世界(校园版)

我老早就用了这个,完全就是个sbAPP。跑步必须要到指定打卡点,有些时候还出问题,比如打卡点在池塘,或者大晚上的给你定山上去。当然这是以前,现在应该更新修复了,不过我不会再用它了。

学校推崇大家锻炼身体,外出锻炼是好事,但是跑步这种方式太单一,而且你把这些和成绩挂在一起味道就变了。为什么我就不能打篮球,踢足球?打打兵乓球网球羽毛球?非得为了成绩用那个破软件来跑步。说实话,是不是有很多人骑着ofo“跑”完的里程?

就我个人观点来讲,我身边的人并不缺少锻炼。打兵乓球,羽毛球,篮球的人大有人在,我自己也在打网球。学校初衷是好的,但是这种方式确实很次。把这种兴趣导向的东西强制化,标准化就已经改变了体育运动的本身的意义。其实学校倒不如将体育课贯穿四年(有些三年制或者学医的同学会更长),让大家找到自己的兴趣,(电竞如果加到体育课里,应该会被瞬间抢光😂😂😂)为爱痴狂😂😂😂


科技大脑袋

才52公里就发文?我们学校每学期120公里怎么没人有怨言?每天傍晚都有很多同学锻炼身体!这个本来就是对大学生好,大学除了几节课之外基本上全在宿舍趴着,难不成在学校养四年?




上官卿大夫

电视剧《微微一笑很倾城》中有个情节,微微和她的室友早上去操场跑步,操场上有个仪器,跑完后需要打卡。

越来越多的学校也开始实行这一制度。

本来锻炼是一件自愿的事情。但是为什么现在需要强迫?关键在于现在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课外生活大部分贡献给了手机。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下降。

52公里并不是强人所难,更多是学校对学生的关怀。


小湘渝

武汉一高校推出新规和跑步APP,男生每学期要跑52公里,才能有资格参加期末的公共体育课考试。这样的举措,当然会引来不少叫好声,毕竟,学生体质孱弱,已是多年的教育之痛,谁不想改变?

可是且慢,除去节假日,一学期大概有120天,算下来平均每天还不到500米。对于一个大学男生来说,这样的数字不但不高,简直少得可怜。换言之,这个规定虽好,但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而且,新闻只公布了男生的要求,女生呢?虽不知具体,但知道肯定比500米更少。

而且,如果仅仅是略显枯燥的跑步,并不能保证学生体质的提高。问题也不能只交给大学,而是应该从中小学抓起。

我的小学时代和初一那一年,都在青岛度过。当时的体育教学让人不敢恭维,小学五六年级基本废除了体育课。要没有每天放学在公园里的疯跑,锻炼机会真是寥寥。初一在一所省重点中学,情况更糟,几千人的学校,仅有四个篮球场。

初二那年,举家迁回广东家乡,就读于一间省重点中学,却如换了天地。

这所省重点中学历史悠久,1932年由孙中山长子孙科建校,虽然功课也很紧张,但同样注重体育锻炼。每日早上六点出操,要跑一千米,若想早点去饭堂打饭,那就得自己狂奔去饭堂,再多个五百米。学校因为占地极大,又有华侨捐款和各种拨款,设施极尽齐备,篮球场、标准足球场、网球场、游泳馆样样不缺,每天下午四点半开始,学生们都去参加各种体育运动,不准留在教室内自修。

多年过去,如今的学弟学妹比我当年更加幸福,标准足球场就有两个,还有标准篮球馆。因为学校的巨大占地被充分利用,户外篮球场已有上百个之多,排球场和网球场均已齐备。至于羽毛球和乒乓球,学校也建了标准的小球馆,场地足够数百学生同时使用。连攀岩设施,学校都已备齐。学弟学妹们只要想运动,在学校任何角落都可进行。

有这样的锻炼基础,外加每日坚持的冷水澡,学生体质怎能不好?记得初三那年,广东省开始将体育成绩计入中考成绩,其他学校紧急组织学生进行突击训练,我的同学们却优哉游哉,压根不怕。

想来想去,那也是我个人体质最好的时期。进入大学后,渐渐懒散,体质也不如前。

不是每个学校都有我的母校那般占地巨大加设施完备,但学校若有意识,仍可为学生提供锻炼空间。至于武汉这所高校的“每学期52公里”,有当然比没有好,但也不值得大书特书。我们的年轻人,每天跑个几百米当任务,其实挺丢人。


叶克飞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跑的是不是太多了,跑起来是不是太麻烦了。

先说总里程问题。

52公里,这个数字乍看起来似乎不小,不过按照大学比较常见的一个学期十六周(不包括考试周和小学期)来计算,平均下来每周需要完成4.25km的里程。假设周末休息,则每个工作日的里程是0.85km,折合约为标准运动场两圈。这么一看,52公里并没那么可怕。

然而先别高兴得太早。

按照题主所提到的APP中的要求,学生要完成至少26次跑步任务。其中男性每次不少于2000米,女性不得少于1500米,并且需要在系统随机指定的时间段和经过特定地点打卡。没有按照校方规定完成则跑步里程无效。没有完成跑步任务不能获得该课程学分及参加期末的体育考试。

按照这个要求,回答开头提出的那种聚沙成塔的做法似乎不可行。相比每天两圈的运动量,标准田径场五圈的运动量并不是个小数字,这样的运动量面前,相信不少人会选择相隔较长一段时间进行跑步打卡。学校也许是考虑到运动的持续性和运动量,才规定这样的单次运动量。但真的好吗?

在这里我们从运动量入手试着分析一下。中国营养学会给健康成年人的推荐运动量是:每天累计的各种活动,达到相当于6000步的活动量,每周约40000步活动量。这些运动既包括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活动,也包括专门的体育锻炼。慢跑一步距离约1.7m(女子约1.5m)。按照男性运动量计算,2000m一次的运动量以步行状态(一步距离约0.6m)折合下来约3000步,是一个比较大的运动量。一学期26次打卡平均下来每周至少一次。单次运动量还是比较大的。

跑起来有点累,跑起来是不是那么简便呢?

APP要求按照一定的路线进行运动,可能是因为APP使用了GPS定位来更方便地确认学生的跑步距离,但现在手机自带的计步功能已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特意用限定路线来进行活动不仅会增加学生打卡的复杂,也会对行人造成一定的干扰。规定时间外运动无效则显得毫无意义,大部分高校限制运动时间,是受限于人工打卡人员不足,无法满足全天候打卡的需求,使用APP替代人工打卡,这个问题事实上已经被解决了,再限制晨跑和夜跑便有些荒谬了。

推出跑步打卡换学分的规定,本意是鼓励学生进行课外运动,增强体质。以此为出发点,运动形式不应局限与单一的跑步,应该在APP中增加其他的打卡项目,鼓励学生进行课后体育锻炼。

分析下来,可预见到未来执行过程中,跑步APP并不那么方便,报道里也提到,初期也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希望该高校相关部门能够做好后续的维护工作,使学生的课后锻炼能够轻松有效地进行。


姚广孝wayne

诚邀,

我不是学生了,只是今天刚来的武汉。

首先,中国大学学的只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在大学里,有开阔的思维和眼见,有自己的观点和判断,

但你看,应试教育过后那积压已久的绷紧的神经,让许多许多的大学生到了大学,就抱着好好放松的心思混日子。所以,逃课旷课有之,沉迷网络有之,还有的心醉于各种社团,也有一门心思创业,学习嘛,只是副业,然后,你看,体质差的可以。

我觉得高校此举意在从意志力着手,让学生培养身心健康的喜欢,一个勤于锻炼的人,或者养成锻炼习惯的人,一般都会比较克制,比较有毅力,这些反过来可以影响思维,因为,看到,身体素养的提高,就明白,要做一些正确的事,从而会考虑,断掉一些不良的恶习,“走上正道”

最后,对于我们一天都不止走一万步的业务员来说,52公里,不是什么大数目。

其实要求也不高,算不得强人所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