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手握30万精锐,苦战八年,为何没能恢复汉人天下?

t815856169


吴三桂在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崇祯帝自缢,大明灭亡的时候,他也陷入了两难之地,一边是李自成,一边是清军。李自成多次向吴三桂招降,吴三桂一度有李自成投降的想法,可是又听说自己的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的部将给抓走了。

吴三桂为了保全陈圆圆和自己的家人,就假意向李自成投降,四月,李自成率六万大军前往山海关,吴三桂派人去迎接李自成,另外却写信让多尔衮赶紧率清军入关,而李自成到了山海关的时候,才发现吴三桂在骗他,但这个时候已经错失良机。

就这样,在一片石战役中,李自成军被吴三桂和多尔衮的清军联合打败了,而吴三桂被封为王,之后成为清军的爪牙,攻下各地,这个是被天下人所不耻的,因为吴三桂事实上背叛了大明。

而吴三桂起兵之后,开始的形势很不错,为什么还是失败呢?这里面有几个原因。

第一,吴三桂联合各地造反,其中包括福建的耿精忠,广东的尚之信,四川的郑蛟麒,广西的孙延龄,陕西的王辅臣,一下子各地突然造反,康熙他们也是没有做好准备,也是始料不及的,自然感觉一下子形势大喜。

但是后来,康熙派图海去攻打王辅臣,图海先是断粮,然后又用红衣大炮攻打平凉城,再多次派人劝降王辅臣,跟王辅臣说,只要他投降,康熙就既往不咎,王辅臣几经考虑之后,就投降了。

耿精忠方面,前面抵挡清军,后面郑经在抢地盘,他背腹受敌无力抵挡,只后只能降清,尚之信也投降了,其他几地,也都是差不多这种情况,本来各路都是见势反叛,只要康熙加以分化,也都纷纷投降了,这样最后只剩下了吴三桂这一路了。

第二,吴三桂是叛明投清,又缢杀了永历帝朱由榔(也叫桂王),而如今又打着“兴明讨虏”的口号,根本得不到天下百姓的支持,而且开始打下的地方,也都是因为形势暂时臣服,并不是真心反叛清朝的,等吴三桂势弱的时候,又纷纷倒向清军了。

第三,虽然吴三桂控制了长江以南,但是长江下游的江浙,还有中原地区,这些还在清朝手里,时间一久,吴三桂就支持不住了。

第四,吴三桂面对的是康熙大帝,这个可不是一般的对手,如果他碰到的是其他皇帝,可能还有点机会。

第五,吴三桂突然在康熙十七年八月病死。另外,吴三桂在形势大好的时候,没有及时打过长江去,而打算与清军划江而治,错失良机。


历史简单说


三藩之乱从过程来看,反清联军在猪队友互坑的前提下,还能坚持八年之久,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尤其是郑经和尚之信,这两位已经不是猪队友了,而是搅屎棍。吴三桂跟这二位奇葩一起反清,能成功就是见了鬼了。



三藩之乱爆发的原因

顺治皇帝在世时,对三藩非常器重,吴三桂等人受宠若惊,从未想过要起兵造反。然而康熙亲政后,一改顺治器重三藩的政策,决心削掉三藩,剪除这个巨大的潜在威胁。只是苦于没有借口,一直没机会下手。

康熙十二年三月,剪灭三藩的机会来了。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告老还乡,并希望儿子尚之信能继承爵位。康熙逮着这个大好机会,批准了尚可喜的退休请求,但拒绝让尚之信继承平南王爵位。并且康熙还督促尚可喜,让其尽快遣散部众。

虽然康熙没有明说要撤掉平南王的藩位,但他不让尚之信袭爵,还要解散尚可喜的部众,这实际上跟撤掉平南王的藩位也没什么区别了。

广东的藩王眼看要被撤,远在云南和福建的吴三桂和耿精忠坐不住了。

同年七月,吴耿二人试探性的向康熙上了一道奏疏,主动请求撤藩。结果没想到,康熙直接就同意了。并且康熙派还人赴云南、广东、福建三省,具体落实撤藩的事宜。到了九月,朝廷的钦差大臣到了云南。

原本只想做做样子,结果居然弄假成真。吴三桂等人全部傻眼了。

傻眼之后就是愤怒,毕竟自己的藩王爵位来之不易。当年为了给满清打江山,流血流汗都不提了,关键是打江山的过程中,每个人的身上都背有血债,没少杀汉人。尤其是吴三桂,他还杀了永历皇,洗不白了。

现在康熙要撤藩,简直就是卸磨杀驴,让吴三桂很没有面子。如果真让康熙撤了,别人会怎么笑话吴三桂?当了一辈子狗,最后让主人给炖了?这要说出去,多丢人。

于是吴三桂也就下定决心,于当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杀掉前来撤藩的云南巡抚,并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蓄发易服,旗帜皆白,致书天下,举兵反清,三藩之乱由此开始。



第一阶段战争

吴三桂起兵后,迅速扩充部队,他先拿下紧邻云南的贵州省,手握云贵两省。紧接着又计划分兵,拿下湖南、四川二省,想以川湘两省作为自己进一步北上的跳板。

面临吴三桂如此迅速的动作,康熙否决了朝臣议和的建议,当即就做了四项部署:

第一、驰诏广东、福建二省,停止撤销平南和靖南二藩的工作,专心对付吴三桂。(当时两藩还没有反叛)

第二、委任广西将军孙延龄为抚蛮将军,令其统兵固守广西,侧击吴三桂。

第三、令西安将军瓦尔喀率兵赴川,封锁吴三桂入川的路线;

第四、任命顺承郡王勒尔锦驻荆州、都统巴尔布驻常德、都统珠满驻岳阳,封锁吴三桂由湖南继续向北的行动路线。力图将吴三桂重新堵回云南高原,徐图消灭。

康熙的这四项部署,应该说还是合理的。但吴三桂毕竟是老将,当年吴三桂驰骋沙场的时候,康熙还没有出生呢。康熙那点雕虫小技,哪里能难住吴三桂?


很快,吴三桂就亲自率主力进攻湖南。仅仅才几个月,吴三桂就将康熙部署的湖广防线基本摧毁,将整个湖南纳入囊中。

眼见吴三桂连连得势,驻守广西,负责侧击吴三桂的孙延龄立马倒向吴三桂,他自称安逆大将军,攻陷梧州、平南、浔州、富川诸地。响应吴三桂。

福建的耿精忠也乘机公开造反,率部攻陷整个福建,在东南策应吴三桂。随后,耿精忠邀约吴三桂,两藩合兵进攻江西。一举攻占江西30多个州县。

湖广防线被摧毁,侧击云南的广西反叛,四川也被攻陷,最后福建也宣布反叛。这等于康熙的四项平叛部署,全部失败了。除此之外,陕西王辅臣,塞外的察哈尔蒙古也举兵反清。此时的康熙,一脸懵逼。年纪轻轻的他,可算是知道了什么叫姜还是老的辣。



吴三桂的失策

两藩起兵,九省沦陷之后,清廷内部开始人心惶惶,就连康熙也有点进退失据,打算御驾亲征挽回颓势。所幸有议政内大臣及时谏止,才没有让康熙继续犯错。

可是,清军的颓势没有任何缓解,尽管清军东征西讨,但反清联军四面开花,清军的围剿顾此失彼。

这个时候,新疆有准噶尔拥兵自重,东北有沙俄也虎视眈眈,各方势力都盯着康熙,随时准备入侵中原,分一杯羹。如果此时吴三桂敢跨过长江,不说拿下北京,即使是拿下河南,满清的根基也会动摇。

可惜的是,吴三桂在拿下湖南后,他就暂停了继续北进,转而与清廷进行谈判,希望能划江而治。这一举动等于放弃了战争的主动权,给康熙缓了一口气。

因为,三藩都是各自为战,康熙最怕诸藩对自己群起攻之,这会让他顾此失彼,无法集中优势兵力对叛军逐一消灭。但是吴三桂的这一停战,就给了康熙喘息的机会,让他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调整部署。

因此,康熙果断回绝了吴三桂划江而治的谈判条件,并且还将吴三桂留在北京做人质的的长子吴应熊、长孙吴世霖一并处死。断绝了吴三桂的念头。



康熙的反击

康熙敢这么回绝吴三桂的求和,他也不是没有底气的。

首先,三藩虽然拿下了大半个江南地区,但江南最重要的江浙财赋重地,三藩居然没有拿下来。康熙有这个聚宝盆,就有源源不断的财力与三藩打消耗战。

第二,康熙平叛的部队,主要是绿营兵和驻外八旗兵,北京的驻京八旗,关外的留守八旗都没有调动。康熙手上还有牌。

第三,反清联军多是乌合之众,只要拖住吴三桂,集中力量消灭其他势力,立马就能打击到三藩的士气。并且,吴三桂希望划江而治,这本身就打击了联军的士气,让很多人对吴三桂的领导力产生了不信任。

于是就在这种思路下,康熙集中兵力拖住吴三桂,然后朝着王辅臣发动猛攻。当王辅臣被围困在平凉城,且吴三桂援救失败后,三藩之乱的有利形势开始倒向清军一方。

随后,果不出康熙所料。清军没有进攻,联军自己就乱了。



内讧不断

就在王辅臣被围困的期间,盘踞在台湾的郑经拒绝了吴三桂让他沿海路北上,偷袭东北或浙江的建议,而是自作主张进攻福建。当时耿精忠的主力在浙江与清军对峙,郑经此时偷袭福建,毫无疑问的让耿精忠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境地。

反清联军的这个内讧,让康熙抓到了反攻的机会。他重新调整部署,调安亲王岳乐、康亲王杰书、贝子傅喇塔、浙江总督李之芳进攻耿精忠。

这个时候,若是郑经还有一点理智,他就应该援助耿精忠,最起码也应该停止进攻。毕竟他连耿精忠都打不赢,一个比耿精忠要强几十倍的清廷,他打的赢?

可是郑经偏偏就要打耿精忠,清军在北面攻耿精忠,他就在南面夹击,打的耿精忠腹背受敌。最后只得向清军开城投降。

于是福建这一路反清人马,就因为这种近乎于二逼的内讧,被清军平定了。

耿精忠投降前夕,也不知道尚之信是在想些什么。之前吴三桂督促他起兵,他以各种理由拒绝。当耿精忠兵败如山倒时,他却突然宣布接受吴三桂招讨大将军的封号,举广东之兵反清了。然后更搞笑的是,宣布反清的尚之信拒绝吴三桂让他出兵的命令,继续在一旁坐山观虎斗。

咋咋呼呼一阵后,尚之信居然又宣布向清军投降。康熙随即降特旨,赦免其罪。于是三藩之乱仅仅才两年多,耿精忠和尚之信两路就都被平定了。

所以说,所谓的三藩之乱,其实只是吴三桂和耿精忠的两藩之乱,尚之信根本就是个打酱油的。

清军平定东南后,猛攻郑经,收复了漳、泉等四州。郑经费尽心思攻占的地盘,在手里还没有捧热乎,就被清军又收回去了。



吴三桂的绝地反击

东南被平定后,康熙以靖逆将军张勇、陕西总兵孙思克、定西大将军董额为主帅,三路大军对王辅臣和四川的吴三桂军发动最后一击。王辅臣在平凉坚守了八个月后,宣布投降,陕西和甘肃两省被清军平定。

随着浙江、福建、陕西、甘肃全部被平,仅剩的一路就只有吴三桂了。不过由于吴三桂的防守严密,兵力雄厚,清军几次突击都不成功。

但是,吴三桂的进攻也几次被挫,无法扩张地盘。双方这么对峙,拖的时间越久对吴三桂越不利。

为了维系人心、鼓励士气,吴三桂将大帅府由长沙转移到衡阳,并于康熙十七年三月初一在衡阳称帝,国号大周,改衡州府为定天府,定为大周首都,并大封诸将。

称帝之后,吴三桂决定反击。

当年六月,吴三桂亲点大将马宝,令其率五万大军南下,攻打衡阳的门户永兴。马宝率军两战两胜,大创清军。击毙了清军都统宜里布和护军统领哈克三,并大败前锋统领硕岱、副都统托岱、宜思孝所率的援军。

清军受次大败,被迫退回了广东。

南线反攻大胜之后,吴三桂又亲自部署了对广东、广西的大规模进攻。以十万大军,突入两广,收复了除梧州之外的所有区域,大挫清军之信心。那个骁勇善战的吴三桂,貌似又回来了。


三藩的灭亡

大周军反攻广西后不久,吴三桂突然于八月十七日病死在军中。皇帝都死了,这个仗还怎么打?

周军大将在集体商量后,决定密不发丧,先退师衡阳,然后派人赴云南,迎奉吴世璠继承皇位。

同年十月,吴世璠迎丧回到云南,正式继大周皇帝位。

听说吴三桂去世后,康熙都笑了。吴三桂是员悍将,康熙怕他。可吴世璠才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小毛孩子。大周在这个危机时刻,居然立幼主为帝,这要是不灭亡,怕是连老天爷都看不下去了。

于是,康熙命令驻守在湖北、陕西的清军大举进攻。没过多久,四川、湖南两省即被清军收复。而在清军攻打两省期间,吴世璠这个大周皇帝毫无作为,完全不知道应该怎么应对。

康熙十九年,大周政权控制的领土除了云贵之外,其余全部都被清军所攻占。在其后一年半的时间,清军先克贵州,再克云南,三藩之乱遂全部平定。

三藩平定的人前夕,郑经病死,而他所盘踞的台湾岛,也在两年后被平定。南方的反清势力至此也被清廷彻底荡平。



总结:三藩之乱,总共八年,其中耿精忠坚持了两年,尚之信坚持了几个月,只有吴三桂集团坚持了八年。所以,我觉得三藩之乱其实都不应该叫三藩之乱,叫吴三桂之乱更恰当。另外两家完全没有存在感。

至于三藩之乱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三点:一是吴三桂在北伐战略的选择上,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导致被清军把战争拖入了对三藩极为不利的相持战;二是吴三桂死后,吴周政权没有得力的继承人,速度被打崩盘;三是三藩的另外两藩以及台湾郑氏,相互之间都互坑对方,典型的猪队友,康熙完全可以给他们三家都发一朵鼓励的小红花。


Mer86


吴三桂在反清之前,手握西南半壁江山。加上和他联合的其他“二藩”,可以说,整个南方都在他和他盟军的控制之下。同时,吴三桂的兵力相当雄厚。追剿李自成的时候,清军还参与,后来追剿张献忠,以及追剿南明永历政权,清朝都是放开手脚让吴三桂“便宜从事”,为此,他招募了非常多的军队和人才。再一点,吴三桂的做法,实际上是在恢复汉人江山,把满人撵出关外。

可以说,吴三桂掌握了天时地利人和。可为什么,他最终却失败了呢?

(吴三桂)

我认为,吴三桂之所以失败,有一成是因为他遇上了另外“二藩”这两个“猪队友”,这两个“猪队友”犹豫不定又半路倒戈。但起码有九成是他自掘坟墓造成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杀明朝皇室,又说帮明朝皇室恢复江山。

吴三桂在放满清入关以后,虽然满清派军队帮助他“复仇”,把李自成赶尽杀绝。但是,当时满清对他其实是很不放心的。在剿灭李自成后,立刻就把他派到关外去。表面是镇守一方,其实是放在自己可控范围内,看住他。

吴三桂为了获得满清的信任,提出参与打击南明政权。满清在把他的儿子放在京城里当人质后,同意了他的请求。此后,吴三桂就不遗余力地打击各地抗清义士,残杀明朝皇室。

后来他甚至一直追到缅甸,抓到南明永历帝,把他绞死。

也正因为这些做法,吴三桂获得满清的信任,让他“便宜从事”,他也因此做大。

但是,后来吴三桂在造反的时候,却又打着明朝的旗号,和满清对抗。拥立一个并不存在的“朱三太子”,想以“朱三太子”为旗帜,获得天下百姓的支持。

天下百姓又不是傻子,先前你残杀南明皇室,绞杀永历帝,现在又说帮明朝恢复江山,谁信你的鬼话?

(永历帝剧照)

二、放满清入关,又说要把满清撵出关去。

吴三桂放满清进入中原,是有因为李自成的部下抢了他的小妾,是因为李自成杀了他的父亲。但是,这个道理却又是站不住脚的。

所谓“冲冠一怒为红颜”,这个话,本身就有调侃的意思。就是说,其造反的理由很不正当。后来,李自成杀他的爹,也是因为他和满清眉来眼去勾结,才让李自成冒火了。否则,他那么敏感的一个人物,李自成为什么要自断后路杀他的爹?

但不管怎么说,你吴三桂作为一个明朝旧臣,作为一个汉人。李自成和你的矛盾,都是内部矛盾。怎么着,你也不能勾结满清对抗自己人。在当时的背景下,这是民族气节,吴三桂肯定是不该这么做的。

吴三桂把满清放进关来,最后又造反。号召大家和他一起,把满清撵出关去。要撵出关去,当初你放进来干啥?

(李自成剧照)

三、复汉人江山,却又自己称帝。

吴三桂打的旗号是要恢复汉人江山的。

恢复汉人江山,并不是哪个汉人当了皇帝,都叫做恢复汉人江山。必须是明朝皇室的后人当皇帝,才叫做恢复汉人江山。否则的话,李自成当了皇帝,其实也就是恢复了汉人江山。你吴三桂为什么又要推翻李自成呢?

既然李自成应该推翻,那就应该找明朝皇室恢复。结果是,吴三桂自己称帝。古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现在是“吴三桂之心,路人皆知”。显然,吴三桂是得不到支持的。

吴三桂既然得不到支持,他怎么还能成功呢?


张生全精彩历史


人的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用在吴三桂身上更加贴切,明朝灭亡后,吴三桂为了李自成之间的私仇,他想借助清军的势力把李自成赶尽杀绝,于是大开城门让清军长驱直入。李自成被剿灭后,吴三桂让自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其实我们从历史上看,不管吴三桂打着什么样的旗号,他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一己私利。他为了打败李自成,希望得到清军的支持。反过来当他势力渐强之后,又开始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反叛清朝,所以纵观他的一生,实际上都是为了自己而已。

吴三桂兵败是有很多原因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他错失良机又反复无常,言而无信。再一个他遇到的对手是康熙大帝,那是怎样的人物?是百年难遇的一个明帝,吴三桂的才能怎么能和康熙相提并论?

吴三桂当初的势力,几乎占据着中国一半的国土。他手下有53右佐,士兵12,000人,每年朝廷拨给他的饷银就多达900多万两白银,吴三桂还要自行征税,聚敛财富。

康熙亲政后,大力改革,经过深思熟虑后作出了撤藩的决定。当时关于是否撤藩,有着不同的意见。以大学士索额图为首的集团主张不能撤藩,以权臣明珠为首则持反对意见。

当时康熙年龄虽然小,但他从小就有兴国大志。他反复斟酌,认为还是应该撤藩,这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他不顾大臣们的反对,正式下达了撤藩的命令。

这时其他的两藩平南王和靖南王也举兵造反,因为吴三桂打的是反清复明的旗号,所以一时间得到了举国上下强烈的响应。几乎是连战连捷,很快就占领了湖南,眼看就要越过长江,踏过平原,直捣紫禁城。

此时吴三桂如果速战速决没有丝毫停留,那么长驱直入中原几乎是唾手可得的事情。然而老天可能安排好了一切,此时的吴三桂不知为何却在湖南一带一直观望,就是不敢踏前一步,以至于贻误了大好战机。

就在吴三桂犹豫不决的时候,康熙早已做好了准备。派兵对湖南进行围剿,阻断了吴三桂前进的道路,又派兵驻扎四川,断绝了他的后路,还把西部防守起来,形成对吴三桂团团围攻之势。

正所谓兵贵神速,时机一去不再来。在康熙的严密部署之下,吴三桂连连战败,成了强弩之弓,只能拼命挣扎。

到了此时,吴三桂还忘不了他的皇帝梦,居然在衡州修筑了百余间房舍,刷上了黄漆充当皇宫,匆忙称帝,国号大周。

这下吴三桂之心人人皆知,他原来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瞬间崩塌,天下的汉人都唾弃他,将士也都对他失去了信心,此时的吴三桂是自掘坟墓。

此时康熙又做出了一个重要决策来打击吴三桂,向吴军散布只惩处元凶,其他投降的人不加责问的说法。因此吴军当中很多人都投降清军,吴三桂大势已去,他日夜担忧惶恐不安,只做了5个月的皇帝便死去了。后来其残余部队由其子吴世潘带领退回云南。

很快康熙便派兵对云南叛军进行最后一击,康熙二十八年,经历了八年的三藩之乱终于平息了。

吴三桂之败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因为他言而无信,试问这样的人老天又怎会眷顾他?他为了自己的家仇投降清朝,使得自己国破家亡。反过来他又对投靠的主子造反,说什么反清复明,真是贻害苍生,曾经多少汉人追随他最后都家破人亡。所以吴三桂早已在自取灭亡的路上走了很远,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瀚海说史


首先吴三桂手握30万精兵的说法是从哪里来的?这个说法完全是胡说。

吴三桂造反时掌握的编制兵力,汉八旗10600,绿营21600,总兵力32200人,这是吴三桂自己能真正掌握的实力。吴三桂在云南有蓄养私兵,但云南不是啥富裕发达人口众多的地方,吴三桂又不能完全控制云南,养个三四千私兵顶天了。完全归吴三桂掌握的兵力,也就三万多人。

尚可喜耿精忠两藩,直属兵力各为汉八旗3000绿营6000,各9000人,比吴三桂实力差得多,不过他们所在的广东和福建比云南要富裕发达的多,财源上更有优势。但尚耿两藩和吴三桂并无历史渊源,三者身份上也是平等关系,一起起兵只是因被撤藩成为共同受害者。这个联盟非常脆弱,尚耿也更不会认吴三桂为主。

(吴三桂)

吴三桂的造反,并不是处心积虑野心勃勃的精心谋划,是被康熙皇帝轻率的卸磨杀驴行为逼反的,事先没有进行政治和军事准备,造反后也显得缺乏合格的政治方略。

吴三桂在云南,曾经亲自用弓弦勒死南明最后一位皇帝永历皇帝,这个行为本身就可以看出吴三桂根本没有想过有朝一日造反的问题,可谓满清忠实的老狗。吴三桂也以为,有明朝沐英家族的先例,自己家族在云南保持一种特殊地位清廷还是会允许的。

吴三桂造反后,因为清廷卸磨杀驴的行为引起了诸多有一定独立性的汉奸将领们寒心,纷纷起兵相应吴三桂,一时间声势浩大。但这些人和尚可喜耿精忠两藩一样,和吴三桂只是一种联盟关系,而不是奉吴三桂为主。这就给了满清朝廷非常大的分化瓦解的政治空间。

吴三桂轻率的称帝行为更是败笔,吴三桂和诸多盟友本就是联盟关系,表面上奉明为主还能让大家有点政治余地,称帝更容易毁坏联盟的基础,也更不利于吸引各地民众文人归附。在满清的残暴统治下,即使吴三桂本身臭名远扬,但相比满清,还是有一定政治号召力,称帝则严重损毁政治号召力。

吴三桂本来就年老,等吴三桂一死,继承帝位的吴世璠更无政治号召力,败亡就不可避免了。


仁勇校尉


在回答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吴三桂这个人。吴三桂可以说是少年得志,由于是武将世家出身所以从小就练就了一身的武艺,吴三桂的父亲是明朝锦州总兵吴襄。在崇祯皇帝登基的那一年(公元1627年),吴三桂通过武科取士,获得了武举人的称号,并得到了崇祯皇帝的喜欢,年仅26岁就当上了宁远团练总兵,这为他后来登上辽东总兵的高位奠定了基础。



吴三桂这个人可以说是一个反复小人,他做的每一件事都不是从公义道德出发,吴三桂做事的出发点是个人利益。不过,吴三桂对崇祯还算忠诚,年轻时在辽东对清作战很是勇敢,特别是在杏山战斗中,他拼命冲杀,血战清军,异常勇猛,最终让清军后撤。但是,吴三桂的心中还是一个人利益为主,在看到明朝已经日落西山时,便生出了降清的想法,并利用已经降清的舅舅祖大寿给皇太极写信,皇太极回信道:"尔遣使遗尔舅祖总兵书,朕已洞悉。将军之心,犹豫未决。朕恐将军失次机会,殊可惜耳。" 吴三桂在动摇中,虽然没有降清,但是已经给自己留出了降清的后路。崇祯十七年,明朝的灭亡使吴三桂失去倚靠,为了寻找新主,吴三桂在各种政治势力间进行投机活动,曾一度有投降李自成的念头,即答应与李自成议和,又私下以黄河南北分治为条件向多尔衮求助。


吴三桂降清后被封为平西将军,力主对刚刚成立的南明发动进攻,并亲率兵马以为前锋,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攻下云南。 攻下云南后,即委其开藩设府,镇守云南,总管军民事务。顺治十八年(1661年),吴三桂帅兵师出缅甸,擒杀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康熙元年(1662年)十一月,吴三桂以擒杀桂王之功,被清朝廷晋爵亲王,掌管云南和贵州,可以开藩设府,权力和声势都达到顶点。康熙十二年(1673年),在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请归老辽东,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的撤藩要求得到照准后,在面对撤藩形势的逼迫下,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了"兴明讨虏",起兵造反。由于吴三桂统治云南十四年,力量雄厚,在反叛之初连下贵州全省、湖南的衡州,并且得到了福建靖南王、广东平南王二藩王和吴三桂在各地的党羽的支持,使得四川、陕西等地也相继反叛,一时之间,形势对吴三桂非常有利。



可以说,吴三桂在造反之初还是占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便利的,地处云贵远离朝廷中枢,打着兴明讨虏的大旗得到一部分心怀明朝人的支持,全国部曲众多而且都是各地军队的一把手,因此迅速攻占了四川、贵州、陕西、湖南等多地。其实,造反期间的吴三桂精兵并不多,仅有5万人的部队,其余多是造反后抢抓的壮丁和一些附属复明的普通人,这部分人的战斗力并不强。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称帝,表露出了自己的个人野心,这也让众多一心复明的人看清了吴三桂的嘴脸,并与他离心离德,在加上兵力、财力严重不足,部队战斗力急速下降,开始出现衰败的迹象。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病死,随后吴三桂的叛乱被清朝廷迅速剿灭。


懂知识的小胖子


因为吴三桂本来就不是想着要恢复汉人天下,他之所以反清,完全是因为玄烨的削藩政策损害了他的利益,因此不得已而造反。

或许吴三桂年轻的时候还曾有过理想和抱负,但可以肯定1673年造反的吴三桂是绝对没有节操的。自从降了清,吴三桂就开始变得超级不要脸。在平定山西姜瓖反清一事中,吴三桂不但没有帮助老同事,反而卖力的帮助清政府剿灭反清势力。



在灭南明的时候,吴三桂也是冲锋在第一线,和李定国多次鏖战。在永历帝逃到缅甸之后,吴三桂力排众议,坚持要杀了永历皇帝,并且亲自用弓弦勒死了朱由榔,这一举动,标志着吴三桂已经和全天下的汉人决裂了。


此外,在起兵之后,虽然吴三桂一路高歌猛进,但是在岳州,吴三桂却停下止步不前,也没有极力争取陕西王辅臣对自己的绝对忠诚。这个愚蠢的举动直接导致吴三桂错失良机。于是1677年7月,王辅臣降清,耿精忠和尚可喜撤兵投降,郑经在福建孤木难支,清军绿营开始连战连捷,吴三桂的失败已经成了必然趋势。

更要命的是,吴三桂此时暴露了无耻的面目,竟然称帝改元,如此一来,可以说把天下汉人对吴三桂仅有的支持也给抹杀没了,随后吴三桂兵败如山倒,反叛很快就被平定下去了。



除了不得人心和错失良机,在双方控制的资源上,吴三桂也是处于劣势的。仅是火炮,清廷的就要更多更先进。而且此时的八旗,还不至于沦落到腐败不堪的地步,绿营精兵更是有质有量。因此在兵员上,吴三桂也是不占优势。


另外,当时的大清已经基本趋于稳定,民心有所归附,已经没有二十年前的全国人民一起反清的社会背景了。大家都想过安生日子,你吴三桂造反干嘛!


火器工坊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吴三桂一生有四大转折点,这四大转折点注定了他的一生。



转折点一:山海关。吴三桂是明末的山海关总兵,是一个优秀的军事统帅,手握大明精锐关宁铁骑,镇守山海关,清军不能前进一步。本来终吴三桂一生,要为大明帝国建功沙场,可人算不如天算,1644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此时的吴三桂处境非常尴尬,关内是闯贼李自成,关外是蛮族多尔衮。



形势的突变,注定了他已经难以成为忠臣,除非他以死为大明殉节,可死了,山海关的军队怎么办?



此时,李自成集团迅速堕落腐化,大将刘宗敏强占了吴三桂爱姬陈圆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投靠多尔衮,与李自成在山海关决战。此时的吴三桂,不管是什么原因,他已经站在了汉族的对立面,当然他也没有选择。

转折点二:缅甸。吴三桂投靠满清后,很为满清卖力。率领关宁铁骑,从山海关开始,一路南下,势如破竹。迅速击溃了李自成,接着攻击南明政权,进入云南。此时的南明永历帝逃往缅甸,可吴三桂穷追不舍,逼迫缅甸交出永历帝。吴三桂为表对大清的忠心,用弓弦勒死永历帝。对于曾经的大明臣子,吴三桂这是弑君。

当时满清刚入关,汉族大众,特别的士子对明朝还是很有感情的,吴三桂此举虽然得到了满清的肯定,但却失去了天下人心。为后来造反失败埋下了伏笔。



转折点三:云南。康熙皇帝继位之后,有感于三蕃的威胁。三蕃消耗了满清很大一部分赋税,而且还拥有一大批能征惯战的军队。康熙皇帝决定开始撤蕃。康熙此举,无疑撼动了吴三桂的根本利益,于是吴三桂联合福建耿精忠,广东尚可喜,台湾郑经,陕西王辅臣等势力开始了大规模的反清。此时吴三桂打出了反清复明的旗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卷了东南半壁。



但是吴三桂“反清复明”的口号显然一点都没有说服力,天下人都知道吴三桂叛明弑君在先,所以并没有得到士大夫的支持。其次,清朝统治已经稳固,老百姓对明朝的感情只会越来越淡。

之所以叛军能以最快的速度席卷东南半壁,完全是因为吴三桂的军事才能,以及清朝内部的统治矛盾。

转折点四:岳州。这是战略失误。本来兵威正盛,吴三桂应当一鼓作气北上中原,可吴三桂在岳州突然停了下来。他总以为满清八旗兵在中原天下无敌,一时没有胆量继续进兵,打算与满清划江而治。需知,造反这种事情本来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不果断,这是致命的。其次,在军事上遭遇挫折之后,吴三桂选择了称帝,这使得他提出的“反清复明”口号更没有说服力了。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吴三桂年纪大了,需要过把皇帝瘾。



总之,古话说得好~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吴三桂的失败是不得人心所致。


追风202592852


吴三桂以区区云南一隅之地,竟能连战连捷,将战线推至长江一带,已属难得。至于推翻满清、恢复汉人江山的重任,对于吴三桂的来说,则有些眼高手低、实力不济了。

别的先不提,就拿吴三桂的起兵原因来讲,便充满了仓促发兵的偶然性。

当时,满清朝廷内部有关保留还是裁撤三藩的争论颇为激烈。吴三桂提请撤藩,本意是寻思着康熙不会冒刺激三藩叛乱的风险,驳回他做做样子、带有试探性的撤藩请求。

造反是风险很大、难度系数很高的事,吴三桂轻易不会下此决定。其实他的预期,是效仿明朝沐国公沐英及其子孙的先例,世世代代镇守云南,做一个独霸一方的“土皇帝”。

哪成想年轻气盛的康熙,竟然顺势同意了吴三桂撤藩的奏请,将他逼到了进退失据的尴尬境地。吴三桂受形势所迫,只好走上了起兵造反的不归路。

吴三桂的抉择,当真是一步前途未卜的险棋。从古至今,由南向北进击,并成功统一版图、建立新王朝的,唯有明太祖朱元璋一人,但那是以东南膏腴之地支撑起的统一之战。而吴三桂所处的云贵一带,从未走出过一个像样的政权。

因而,吴三桂联合耿精忠、尚可喜,以及孤悬海外的台湾郑成氏,能打出与清廷隔长江对峙的战局,已经是个不小的“奇迹”了。更何况他们之间,只是松散联盟的关系,吴三桂势力虽大,却根本不能节制不了其余二藩军事力量。

再来换个角度,从天下士子、百姓的归属分析,吴三桂也是不占优势的。

我国在封建王朝时期,基层政治大体呈现“皇权不下县”的格局,地方上真正说了算的,是由致仕还乡的官员、地主、宗族长,以及读书人组成的士绅集团。普通百姓基本没有什么独立思考和影响一方的能力。

因而,所谓的“得民心者得天下”,说到底争取的还是那帮士绅集团手里的“选票”。然而,在士绅集团眼里,吴三桂只不过是个起自于乱世、善于投机的枭雄式人物。

当年他引清兵入关,追击李自成,尚且还能拿剿灭流寇,为崇祯报仇的“遮羞布”掩盖一下。等到他直接与南明李定国等将领对阵战场,甚至在1661年亲手绞杀永历皇帝朱由榔时,便是失尽了天底下大部分的汉人士子之心。

于是,吴三桂作为起兵理由的“反清复明”口号,明眼人看来就十分站不住脚了。除了他的亲信部将,还有那些想借战乱做一番豪赌的投机分子,又有谁会死心塌地跟从他造反打天下呢?

三藩之乱爆发时,清朝入关、改朝换代已近30年,满洲八旗与汉族士绅已然达成了新的秩序。这套游戏规则大致保全了他们的政治、经济特权,再让他们放弃眼前的既得利益,跟着吴三桂做风险极大,甚至要赔上身家性命的豪赌,是极为不现实的。

况且,经历过明末几十年动荡的底层老百姓,也十分期盼一个安稳太平的生活环境。在他们眼里,无论汉人、满人、姓吴的、姓爱新觉罗的,管他谁坐了江山,都是一样的种地纳粮。所以,吴三桂陡然间挑起的战争,对普通老百姓基本上没有什么号召力。


竹山清溪涧


吴三桂这个人在军事方面非常出色,可是干的事不怎么样,他引清军入关,将李自成打败,他等于是给清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被削去兵权,无奈之下吴三桂选择了造反,吴三桂反清的时候旗号还是反清复明,按理来说这种口号打出来,肯定会有无数人选择追随,毕竟清朝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他们的人数和汉人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儿科。

吴三桂自身还手握重兵,为什么最终没有成功呢?首先第一个原因就是没人追随他,即便是他打出的口号是反清复明,看似是师出有名,实际上稍微有点脑子的都知道,吴三桂选择谋反不是为了恢复汉人的天下,他是因为削藩,自己走投无路了,清朝的统治阶级威胁到了他的利益,他迫不得已选择造反。

普通百姓不响应他,一般来说这种造反很难成功,除非是他的武力强到清朝无法抗衡,凭借武力一举拿下清朝,可是吴三桂手中的兵和清朝的士兵是没法比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清朝的前几任皇帝都非常的能干,将天下治理的非常好,百姓即便说没有多拥戴,最起码不会想着起兵造反。

日子过好了,没有人会想着反的,吴三桂一开始造反的时候,势如破竹看似非常强,实际上他一开始打的地方清朝都没有什么兵,一直到了长江以北遇到清朝重兵,吴三桂立马就不行了,双方在这僵持,吴三桂的兵线太长,仅仅粮食问题就把吴三桂拖的够呛。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吴三桂都绝无可能造反成功,而且他在民间的口碑是很差的,只能说吴三桂是个出色的军事家,但他绝对不是一个好的政治家。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