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六君子”慷慨赴死时,围观民众恨不得唾其面食其肉,为什么?

凤凰岛老狼

你肯定看过鲁迅的小说《药》吧?

小说中,贫苦农民华老栓的儿子得了痨病,听说用馒头蘸血可以治痨病。有一天,杀革命党夏瑜,华老栓就把辛辛苦苦攒的钱给了行刑的刽子手,那馒头蘸了夏瑜的血。其实,革命者夏瑜正是为了推翻旧社会,解救华老栓们于水火,不幸被华老栓们蘸了馒头。这就是愚昧的庸庸碌碌的百姓。

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是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捷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却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

从这点上,你就知道为什么“戊戌六君子”慷慨赴死时,围观民众恨不得唾其面食其肉,这是为什么了。经过清朝267年的异族统治和愚民教育,广大老百姓只认识一个皇帝,觉得有个皇帝是天经地义,推翻皇帝的统治是大逆不道,就是乱民,是叛乱,是犯上作乱。“戊戌六君子”虽然只是让皇帝变法,图强革新,但对于那些保守老派的官员和百姓来说,这也是不可接受的。“祖宗之法不可变”,奴才的日子过惯了,不让做奴才根本就无所适从。

所以,那些百姓才会在菜市口对着铁笼里的六君子们扔鸡蛋、抛菜叶,恨不得生啖其肉。其实,他们并不是与六君子有深仇大恨,就是看热闹,起哄,是看客而已。

谭嗣同对这点就看得很清醒,他说:“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变法还没有人流血,请自嗣同始。”这就是我以我血荐轩辕!


迷楼

“戊戌变法”是一场血淋淋的幻想破灭教训,随着慈禧太后一声令下,维新派人头落地。我想有一句话可以总结原因:戊戌六君子,是下个时代的正义,当时旧时代的反叛者。



戊戌六君子(图示)


其实,稍微思考一下,就能明白一个道理:历朝朝代的统治者,都会标榜自己政权是正义的,是绝对权威的,是国家正义的化身。

统治者们为了令被统治下的劳苦大众,形成这一“认知”,甚至不惜一切代价、从精神上和行为上,旷日持久、不间断的给大众“洗脑”。

这种“洗脑”一旦久了,经过几代“熏陶”,洗脑也就基本成功了。人们就会从爷爷辈的“被迫认知”,到父辈的“主动认知”,而到了孙子辈已经几乎“深信不疑”了……时间,是世间最可怕的武器。

如此一来,多数不明真相的老百姓,就会把一小撮“另类”反叛者,当成是破坏国家的极端分子,破坏了大家的“好日子”,认为这些人“离经叛道”、罪不可赦。

加之在统治者的强势宣传及渲染下,反叛者就成了“十恶不赦”的罪人,所以人们长期被洗脑下所根植的“忠君爱国情怀”油然而生,于是人们咬牙切齿,恨不得生吃他们的肉……

在以上这个前提下,我们再来看“戊戌六君子”慷慨赴义时,当时老百姓的行为就不难理解了

△康有为、梁启超(老照片)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败给了岛国小日本,大清自称“亚洲第一”的庞大北洋水师,一战全军覆没!多年积攒的国家海军家底,输个了精光!


此后,西方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本就落后的中国雪上加霜。在这种“迫在眉睫”大的背景下,国内变法图强的呼声强烈,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诞生了!

在光绪帝支持下,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大臣,发动了“戊戌变法”,大刀阔斧,励精改革。变法触动了权贵守旧势力的利益,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发动了“戊戌政变”,全面封杀变法。结果:光绪帝被囚禁,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海外,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斩菜市口……

这一场变法救国运动,仅仅持续了103天,就宣告流产了……所以也叫“百日维新”。尚在稚嫩期的“戊戌变法”,被顽固强大的旧势力,扼杀在“摇篮之中”。



当“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被处斩时,法场围满了人头颤动的百姓,当时人们眼神鄙视、愤怒的向六君子扔烂菜叶、吞唾沫等,指指点点、诅咒声、唾骂之声不绝于耳,恨不得生吃了这些“反贼”的肉……



“戊戌六君子”中的谭嗣同,目光扫视人群,傲然挺立,失声大笑,留下绝命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行刑前向人群说大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峰子奇观

一七八九年法国大革命期间巴黎协和广场上,二十台断头机一字排开,执行断头刑,广场上人头攒动,欢呼鼓掌声不绝入耳。不管是吉伦特派被杀还是雅各宾派被杀台下民众欢呼、鼓掌都一样起劲。鲁迅小说“药”中幸亥革命志士为驱除革达虏光复中华,而满清政府斩杀,而围观民众竟争先恐后地用烈士的鲜血浸泡馒头用来治涝病!这就叫愚民而且数量庞大,你胜利了,他们可以围着你欢呼雀跃,你失败他们仍围着刑场看你处死,这愚民在任何社会都永远存在。


冀传仁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很简单,斯德哥尔摩效应。

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

比如,人质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他们的生死操控在劫持者手里,劫持者让他们活下来,他们便不胜感激。他们与劫持者共命运,把劫持者的前途当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视为自己的安危。于是,他们采取了“我们反对他们”的态度,把解救者当成了敌人。

这个名字源于1973年8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Norrmalmstorg中心的银行抢劫案,持枪歹徒挟持几个银行职员于保管库里,六天后,人质被警方解救出来,诡异的事情发生了,离开保管库后,几名人质反而将劫持者掩护起来,保护他不受警方的伤害,此后甚至拒绝提供不利于绑匪的证词。更为离奇的是,其中一名女人质还由此爱上了一名劫持者,等他获释后就要嫁给他。

类似的案件还有很多。

比如美国的一起绑架案,持枪歹徒绑架了几个女性,押着他们和警察对抗。在转移人质期间,警察曾经做过围堵。奇怪的是,人质竟然和歹徒一条心,对救援的警察大吼大叫,甚至扔石头砸警察,掩护歹徒顺利突围。

清末的愚民们,其实就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患者。

鲁迅小说中,革命者夏瑜为了救国救民,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结果愚民们反而对他破口大骂,甚至用夏瑜烈士的鲜血治病。

道理都是一样的。


萨沙


俗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但是历代帝王想要的绝不是得到民心这么简单,而是想要掌握民心。谁掌握了民心,谁就得到了天下。

帝王们追求的不是让民服从,而是让民顺从。满清入关后,因为满人在汉人心目中是异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满人的入关,引起了汉人强烈的反抗,期间清政府通过嘉定三屠,扬州十日,大兴文字狱,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血腥手段维护统治。但是汉人并不畏惧这种血腥的手段,反抗一直持续到清政府结束统治。



清政府的第二个强大的地方在于能掌控社会意识形态,掌控或有不妥,可以说是把握。清政府曾重用汉人维护统治,根据这些汉人,制定降服汉人的政策,一定的程度上,汉人为清政府的统治出力不少。而且这些汉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论资排辈,拉帮结派。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清政府统治。


戊戌六君子就义,围观群众恨不得食其肉喝其血,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清政府这一政策的成效。不要怪当时的百姓,封建社会,读书是世家子弟的专享,寒门贵子的出场率几乎为零,民众普遍文化程度低,民国时期,湖南省仅有一个半大学生,所以,不要对这群吃瓜群众横加指责。因为他们实在不明白变法是什么意思,只有一个意识,那就是这六个人试图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而且此次变法内容涉及到普通民众的实在是太少,几乎没有土地参与的事份儿,这也是民众参与度不高的原因之一。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文/言有章


言有章

集体宰杀活羊时,不管被宰的那只羊闹出多大的动静,哀嚎或反抗挣扎,其他在场的羊却都很绅士,或漠然置之,或反刍吃草,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超然态度。

这种公开的行刑方式,古代叫做“弃市”,在最最热闹的菜市口或其他繁华所在,

“刑人于市,与众弃之”

完美的从众心理!有了出色的暴君,何尝不能量产出色的暴民!

比羊还不如,观斩的人群,多半还会积极互动,鼓掌欢呼、口水与烂菜叶齐飞,倘若运气好,见到凌迟的盛举,还会“食其肉”或者搞点人血馒头,哪怕合理支出一些费用。

我属于众人中的一份子耶,而不是台上脑袋等着被砍掉的那一位,这是多么值得欣慰乃至庆祝的一件事!

不容国人专美,古代欧洲的观刑仪式更是盛大,作为一项传统节日——英国的“行刑日”那天每每引来几万人观看,狂欢嘉年华散场之后广场上往往会留下上百具被践踏而死的新鲜尸体。

统治阶级的用意自然是震慑,到了底层民众这里,却被曲解成全民的盛宴,这何尝不是民众对统治者的绝妙反击——愚民的措施当然也可以被用来愚君,互相欺骗嘲弄,谁不会?

但若就此把圣裁判断成民意,简直如同阻止我等吃瓜百姓观看车祸现场一样螳臂当车。


历来现实

相信官方公布的信息的愚民还是很多的。戊戌六君子,没有媒体美化宣传,更没有御用文人吹捧。甚至很多愚民连当时世界的情况都不了解。不了解状况,只是人云亦云。当围观群众而已!再说当时资讯不发达,获得消息的渠道只有官方公布的信息。现在都有不少的脑残,更何况以前的知识,教育,人文环境了


走路的黄瓜

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大多数人是盲从的。林肯说过:“你可以一时欺骗所有人,也可以永远欺骗一些人,但你不能永远欺骗所有人”。真的是这样吗?未必!

我们今天去看周灭商之战,依然迷雾重重。纣王如果真像传说中的那样无道,自诩有道的周完全可以堂堂正正的打一场。何必趁纣王在讨伐东夷的时候背后捅刀子。你不是说纣王无道,人民都不支持他吗?怕什么,堂堂正正的打一场呗。

东夷作为诸夏共同的敌人,纣王讨伐他们,周作为纣王的臣子,你不去从旁协助,居然还在背后掣肘是做何道理。

商纣是第一个把诸夏的疆域扩展到江淮一带的人。一个昏庸无能的帝王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我们看尚书中列举纣王的罪状总共有六条:其一,酗酒;其二,不用贵戚旧臣;其三,用登用小人;其四,听信妇言;其五,信有命在天;其六,不留心祭祀。

其实总结起来也就是纣王不用贵族,另外说明一点有记载纣王用人是不看出身的。这一点来说纣王简直是非常进步的。然后就是听信妇言,先说一下在夏朝用妇女管理朝政是很普遍的。商朝也是,最著名的就是妇好。之后纣王的罪状就依次递增,直到变得十恶不赦。谎话说的多了自己都信了。

袁崇焕被处以凌迟的时候,百姓也是这种德行,恨不得生啖其肉。但是今天来说谈论这件事孰是孰非依然没有结果,何况清朝的人呢?

只能说很多人缺乏思辩能力。这其实没什么可笑的,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渔耕樵读

大清的统治者从入关那天起,就在考虑一个问题,怎么才能让大清延续亿万斯年,前几代皇帝认为杀掉那些不听话的,用高压政策和恐怖屠杀来震慑民间。起初收获不错,但越来越发现,杀是杀不完的,吓唬呢,也只是吓唬住大部分,总有些人似乎从生下来就是反清的,这就让清政府很头疼。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让这么多人听话服从朝廷的管理呢?

这个问题在乾隆时期得到了突破,乾隆皇帝总结了先辈们的做法,终于发现,想要控制天下的亿兆生民,镇压虽不可少,但终有一些不怕死的要造反到底。要想彻底控制人民,最重要的是控制他们的思想。于是,乾隆开始了他的一系列操作:

一是继续加压,大兴文字狱,凡是影射大清不好的文化产物一律封禁销毁,凡是这类文化产物的作者宁可枉杀一千不可错过一个。

二是,加大宣传,无论是上层人士所读之书,还是下层人民所听之戏,都是经过官方修改或是重造,不仅将大清的负面评价消除,还要树立大清的光辉形象,让天下人都觉得大清是正统江山,大清的统治是最优秀的。谁要造反就是要破坏你们的好日子,谁要造反就是去抢你们的饭碗子。大量的愚民政策,培养出了大量鲁迅先生笔下所谓的精神麻木之徒,几代人的意识中深深地刻着,热爱大清就是热爱生活,谁反大清,谁就是逆贼。

经过将近一百年的坚持,愚民政策终于起到了作用。

戊戌六君子被大清官方渲染成了十恶不赦,意图颠覆国家政权,陷黎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逆贼,这些麻木不仁的顺民们看到逆贼被抓,心中被大清树立的所谓的正义和爱国之情油然而生。那么他们能表达这种正义的方式,就是唾骂,在极度愤恨中说出一些臣等恨不得生食诸贼之肉的“豪言壮语”来表达一片所谓的“忠君爱国”之心,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白话青史

戊戌六君子,被押赴刑场菜市口斩首,谭嗣同问监斩官:“变法强国何罪之有?为何不审而斩?”监斩官怒喝:“尔等乱臣贼子,何须辩解,死有余辜!”实际上监斩官的态度已经代表了普通老百姓的态度。六君子开刀问斩老百姓并没有兔死狐悲的感觉,反而多是幸灾乐祸的叫好之声。

中国皇权政治,实际上核心思想就是“愚民”,从独尊儒术的“三纲五常”,到明朝“八股之风”,清朝的“文字狱”,其核心思想就是皇权神授,要忠于朝廷,而不是国家,皇帝的话就是神明之言,背叛朝廷就是“奸恶之徒”,从而达到桎梏麻木老百姓的思想。

明朝末年吃袁崇焕的肉,清朝末年给戊戌六君子扔白菜帮子,民国时期拿革命党的血粘馒头治病,其实都是一回事清朝灭亡,汉族许多老百姓抱着被割下的辫子哇哇大哭。本身已经说明老百姓是非不分到何种麻木不仁的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