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亞歷山大大帝碰上秦惠文王時到底鹿死誰手,本文給你終極答案!

當亞歷山大大帝碰上秦惠文王時到底鹿死誰手,本文給你終極答案!

公元前356年註定是人類歷史上很偉大的一年。在這一年,西方的馬其頓帝國誕生了一名男嬰,他叫亞歷山大。同時在這一年,東方的大秦帝國也誕生了一名男嬰,他叫嬴駟

亞歷山大在20歲時就繼承了馬其頓帝國的王位,在其父親腓力二世文治武功的雄厚基礎之上開啟了征服世界的步伐。他猶如希臘神話中的英雄人物阿喀琉斯降臨人間,他以其天生的雄才大略,先統一希臘全境,然後橫掃中東地區,進而佔領埃及全境,接著蕩平波斯帝國,大軍所到之處百戰百勝,摧枯拉朽,最後兵鋒直達印度河流域,讓印度屈膝臣服。當時亞歷山大大帝的馬其頓帝國全境約500萬平方公里,佔據了除中國以外的其他三大世界文明古國。

嬴駟在19歲時就繼承了大秦帝國的君主之位,他是秦國第一位王,諡號“秦惠文王”。他繼位時大秦帝國已經成功完成了商鞅變法,父親秦孝公留給他的是一個已經冉冉崛起的新興帝國。嬴駟站在父親秦孝公的肩膀上東出函谷關大破魏國,不僅把魏國黃河以西的地盤全部吞併,而且還在黃河的東岸建立了保證繼續東進的前沿基地。接著以一國之力摧毀了東方五國的合縱進攻,斬首聯軍八萬之眾。進而用司馬錯之策攻蜀,滅掉蜀國後坐擁巴蜀天府糧倉。再接著北伐義渠,取義渠二十五城,義渠稱臣。最後在丹陽大破老牌帝國楚國,佔得楚國漢中之地,從此秦國關中、漢中、巴蜀連成一片,大秦帝國對六國形成了居高臨下的壓迫形勢,為秦帝國後世君王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秦軍

虎狼之師的稱謂也正是在秦惠文王時期形成。

雖然這兩位帝王同一年出生,差不多一樣大的歲數繼位,各自在東西方發出了耀眼的光芒,但是生平從未謀過面,更未交過手。這應該是那個時代人民的幸福,因為戰爭畢竟是殘酷的,更何況這是當時兩位最強帝王和最強帝國之間的碰撞。但這又是當今軍事迷和歷史迷最遺憾的事情,因為誰也說不清當時到底是亞歷山大大帝率領的馬其頓兵團更強,還是秦惠文王時期的大秦銳士更勝一籌。繼而關於這個問題的論戰文章層次不窮,有人通過馬其頓方陣和秦軍方陣的優劣勢進行比較分析;也有人通過雙方的騎兵和兵器進行比較分析;還有人通過軍隊人數和戰場地理位置進行比較分析;更有人通過兩個帝國的經濟實力和政治制度來進行比較分析。但不管怎麼分析,永遠都是一種假設,永遠都處於你說服不了我,我說服不了你的狀態。如果讓我分析,我還認為秦惠文王只要派一個張儀就可以了,以張儀的三寸不爛之舌,直接把亞歷山大大帝說跪。

今天我不拉偏架,也不試圖說服任何人,我只想提出一種新的比較分析模型,談談個人觀點而已。我的分析模型分為兩個維度,

第一個維度是第三方中介維度,是關於地理方面。亞歷山大如果要征服秦帝國,就必須要打通河西走廊。要打通河西走廊,馬其頓兵團首先要征服類似大月氏等西域諸國。如果我們能瞭解西方對西域國家的戰績和東方對西域國家的戰績,那麼就能大概推導出雙方的強弱差距。當有一個第三方的介質作為聯結點時,比較分析才能算是有了落地支撐。第二個維度是界定時間,找出一個時間段。我們固然知道東西方國家與第三方中介國家交手的時間不可能完全同步,例如我們不能以唐朝對大食的戰績來論證秦惠文王對陣亞歷山大大帝的輸贏,但是我們可以把時間跨度界定在一個民族相對穩定的時期內。比如秦漢時期的中國人顯然是一類人,因為他們和魏晉時期的中國人有顯著的各方面差異。魏晉時期和南北朝時期的國人有差異;南北朝時期的國人和隋唐時期的國人有差異;隋唐時期的國人和兩宋時期的國人那就完全不是一路人;兩宋時期的國人和元明清時期的國人更不是一條道上的;當然,民國時期的中國和國人又是全新的面貌。所以我們把時間維度鎖定在先秦至秦漢時期,再結合第三方中介維度,我們就能大致知道到底是亞歷山大的馬其頓兵團更強,還是秦惠文王的大秦銳士更勝出一籌。

當亞歷山大大帝碰上秦惠文王時到底鹿死誰手,本文給你終極答案!


我們首先拿印度來作為一個介質。亞歷山大雖然打敗了印度,讓印度對其臣服,但是無力徹底征服印度和佔領印度。因為在與印度打完海達斯佩斯河會戰後,馬其頓兵團內部爆發了厭戰情緒。這當中固然有長期作戰的疲勞情緒積累,也會有對印度氣候的不適應,但肯定更意味著這場會戰打得比以往都辛苦,讓馬其頓兵團缺乏徹底征服印度的信心。再說東方,匈奴的冒頓單于打跑了大月氏,大月氏被迫南遷到興都庫什山以南。但是接著又被烏孫痛擊,又再次被迫繼續南遷。最後被迫兩次南遷的大月氏國消滅了大夏國,統治了整個阿姆河、錫爾河流域,大月氏部族也一分為五,遷往東部山區,設五部翕侯統治,其中一部叫貴霜。公元1世紀中葉貴霜部翕侯丘就

統一五部,建立貴霜帝國。貴霜帝國從成立一開始就不斷對印度作戰,入侵印度,最後在公元1世紀末2世紀初時完全佔據了從印度西部到恆河流域中部的廣大地區,儼然已經是印度大地上的霸主了。《後漢書·西域傳》記載:“初,月氏為匈奴所滅,遂遷於大夏,分其國為休密、雙靡、貴霜、肸頓、都密,凡五部翕候。後百餘歲,貴霜翕候丘就卻攻滅四翕候,自立為王,國號貴霜王。侵安息,取高附地。又滅濮達、罽賓,悉有其國。丘就卻年八十餘死,子閻膏珍代為王。覆滅天竺,置將一人監領之。月氏自此之後,最為富盛,諸國稱之皆曰貴霜王。漢本其故號,言大月氏雲。”而就在貴霜帝國蓬勃發展的時候,他遭遇了大漢帝國。公元90年夏,覺得自己已經混得很不錯的貴霜國王向漢朝求公主婚配,但被班超拒絕。因此貴霜帝國派兵七萬,越過帕米爾高原,進攻漢朝西域諸屬國。漢朝西域都護班超集合西域各屬國兵馬對貴霜進行了痛擊,痛擊的結果就是史載“月氏由是大震,歲奉貢獻。

我們回過頭來重新捋一下:亞歷山大大帝滅不了印度(天竺),而印度(天竺)卻被貴霜(大月氏)佔領,但是貴霜(大月氏)又打不贏烏孫和匈奴,而烏孫和匈奴又最終敵不過大漢帝國,但是秦皇漢武是同樣等量級的帝國且相距時間不長,國家的秉性最為相似,因而可以做一個粗獷的結論,那就是亞歷山大大帝的馬其頓兵團應該略遜於秦惠文王的大秦銳士。

當亞歷山大大帝碰上秦惠文王時到底鹿死誰手,本文給你終極答案!


如果以上的分析還不夠有力,我們再拿一個帝國做介質,那就是安息帝國。安息帝國與大漢帝國、羅馬帝國、貴霜帝國並列為當時亞歐四大強國之一。我們很有幸能看到羅馬帝國和安息帝國在公元前53年爆發了

卡萊戰役。這場戰役安息大軍幾乎全殲羅馬軍團,羅馬軍團的鷹旗也被安息軍隊奪走。此役成為了羅馬帝國曆史上最羞辱的戰役之一。同時,這次戰役也被視為東西方軍事力量的第一次對抗。但是像安息帝國這樣的強國在大漢帝國的眼中是個什麼形象呢?《史記·大宛列傳》對此進行了充分的描述:“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屬皆大國,多奇物,土著,頗與中國同業,而兵弱,貴漢財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屬,兵強,可以賂遺設利朝也。”在大漢帝國的眼中,安息帝國這點軍事力量尚且不如大月氏(貴霜帝國)。漢武帝時期的漢朝人是在夜郎自大嗎?顯然不是,大漢帝國早就派人去安息帝國訪問交流過,安息帝國在迎接時還向漢使展示了自己的騎兵方隊。《漢書·西域傳》記載:“武帝始遣使至安息,王令將將二萬騎迎於東界。東界去王都數千裡,行比至,過數十城,人民相屬。因發使隨漢使者來觀漢地,以大鳥卵及犁靬眩人獻於漢,天子大說。”這段記載說明安息帝國這兩萬騎兵方隊的列隊歡迎並未震懾住漢朝的使者,而且
在漢朝使者眼中這點騎兵力量簡直是“兵弱”,感覺還沒上次出使的大月氏強,更不用說大漢帝國比了。

我們照樣回頭重新捋一下:羅馬帝國雖不是馬其頓帝國的延續,但包含了馬其頓帝國的一部分基因。大漢帝國也不是秦惠文王時期的諸侯國,但是先秦到秦漢時期的民族文化、國民秉性等都變化不大。因此個人認為可以做粗獷式的反推比較。這樣一比較就是古羅馬帝國(馬其頓文化基因)打不贏安息帝國,而安息帝國在大漢帝國(有秦的基因)的眼中,就是一個軍事弱國。因此可以再次佐證上述觀點,即亞歷山大大帝的馬其頓兵團應該略遜於秦惠文王的大秦銳士。

我的這種比較模型肯定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但我想盡力站在客觀公正的角度,把時間限定在秦漢時期以內,以中西方軍事文明在第三方國家的碰撞中找出一些端倪,以供大家思考。最後以今天比較模型的失敗者亞歷山大大帝的名言結束本文:山不走到我這裡來,我就走到他那裡去。

當亞歷山大大帝碰上秦惠文王時到底鹿死誰手,本文給你終極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