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和陈独秀都是国学功底深厚、兼融中西、横跨古今的大学者、大文人,他们对书法都有很精深的造诣,却不以书法名世,但是,却都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文化内蕴和文献收藏价值。


胡适和陈独秀都是国学功底深厚、兼融中西、横跨古今的大学者、大文人,他们对书法都有很精深的造诣,却不以书法名世,但是,却都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文化内蕴和文献收藏价值。

胡适先生生于1891年12月17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胡适先生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胡适所传世的纯粹的书法文本并不多,留下的手稿文献却不少。《胡适手稿》不仅具有较高的书法审美价值,也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历史文献价值。

现在很难找到胡适先生的学书经历及取法用笔的文献记录,但是,从他所遗留下来的书信及手稿、各种实用文书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胡适书法的审美风格及取法用笔等。

胡适书法同民国时期的学者书法一样,具有相似的审美特征,但各自又有着不同的取法、用笔和审美追求。

胡适书法是典型的学者书法,学者书法的特征是文雅、含蓄、隽永、流畅,无雕琢气、造作气、浮躁气和江湖气,学者书法很少注重对线条的单纯锤炼,而更为重视内在的气韵和整体的表现力。

陈独秀,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曾就读于求是书院。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

他在文字学、语言学方面,著述颇丰;同时力倡“美术革命”,直到今天也是美术界津津乐道的话题;在书法理论和实践上,也有着很深的造诣。

陈独秀先生学书开始于“馆阁体”,但陈独秀的字却是以能见天质为指归的,天生的反叛性格在陈独秀初学写字时就有所表现。

年轻时期的陈独秀坚决反对学习“馆阁体”,而只是一味在碑帖上下功夫,因而他的字线条洒脱、流畅,行笔不拘,行、草、篆、隶皆能达信笔挥洒,纵结缠绵,并臻妙境。

陈独秀精通训诂、音韵,作为一个学者,他在文字语言上研究,成果最多,影响也最大,他诸体兼善。

陈独秀书法作品

陈独秀书法作品 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