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真小人”,奈何被你們弄成了“偽君子”

鄒忌大名,中國人恐怕無人不知,中學課本里有一篇《鄒忌諷齊王納諫》,出自西漢劉向編著的《戰國策》,文中對齊國的描寫有如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齊威王與鄒忌這一對君臣簡直是人間絕配、君臣典範。讓我們來看看劉向是怎麼寫的。

我本“真小人”,奈何被你們弄成了“偽君子”

鄒忌諷齊王納諫鄒忌身長八尺,神采煥發,容貌俊美。一天早晨,鄒忌梳洗完畢,對著鏡子,問他的妻子,你看是我英俊,還是城北徐公英俊?妻子說,老公,當然是你英俊,徐公怎麼能跟你比?城北的徐公,是齊國出名的美男子,鄒忌不大自信,又去問他的小妾,我和徐公哪個更俊美?小妾說,徐公哪裡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來訪,鄒忌跟他閒談時問,我和徐公哪個更俊美?客人說,徐公比不上您。

不久後徐公來到鄒忌家,鄒忌抱著徐公的臉細細地看,一個毛孔都不放過。徐公被看得起了一身雞皮疙瘩,說,哥哥意欲如何?兄弟可不是斷背啊。鄒忌臉上微微一熱,閒聊幾句送徐公出門後,立即拿起鏡子來仔細端詳,發現在徐公面前,自己長得跟沒發好的包子似的。晚上他躺在床上,一邊流淚一邊思量,領悟到,我的妻子說我俊美,是因為偏愛我;小妾說我俊美,是因為畏懼我;客人說我俊美,是因為有求於我啊!

於是鄒忌入朝參見齊威王,他說,臣確實比不上徐公俊美,可是臣的妻子偏袒臣,小妾害怕臣,客人慾有求於臣,異口同聲說臣比徐公俊美。如今齊地縱橫千里,有一百二十個城邑(樂毅攻打齊國時,佔領齊國七十餘城,只有莒城、即墨二城未克,不曉得齊國哪來的一百多個城邑),宮中妃嬪、左右近臣,沒有不偏私於大王的,朝中大臣沒有不畏懼大王的,齊國上下沒有不求於大王的,可見,大王實在被矇蔽的厲害!齊威王聽後稱讚說,您說得對。

於是發出詔令:凡官民人等,能當面指責寡人過失的,受上賞;能上書勸諫寡人的,受中賞;能在大庭廣眾之下批評朝政,只要為寡人所聞,受下賞。詔令剛剛頒佈時,大臣們都來進諫,朝堂門庭若市。過了幾個月,時不時還有諫言上奏。一年之後,人們即使想進言,也沒什麼可說的了。

燕、趙、韓、魏四國聽到這件事,都來齊國朝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得勝於鄰國在於自己國家的內政修明、政治正義”啊!

這個故事在《史記》和通鑑裡都沒有,僅見於《戰國策·齊策一》。《戰國策》是重要的史料,從這個故事裡,我們幾乎看到了一對完美的君臣組合,為天下樹立了標杆。這正是儒家知識分子所提倡和嚮往的內聖外王(讀如望)的完美體現。然而,可能實現嗎?三代同堂的家庭,就有解決不完的矛盾,偌大一個齊國,經過一年整治,竟然全國再也提不出一個問題、提不出一條意見了!

我們不妨想像,大臣甲提意見說,大王,咱首都臨淄的天際線太亂了,需要整治啊!

齊王說,好,這個意見提得好,賞一百金!

明天,大臣乙提意見說,大王,咱首都臨淄的天際線很美啊,現在正有一幫子什麼人亂拆亂砸搞破壞呢,得趕快派人制止啊!

齊王這時候該怎麼回答呢?呵呵。

我本“真小人”,奈何被你們弄成了“偽君子”

論琴拜相《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載(通鑑裡沒提這事兒),鄒忌彈琴技藝高超,藉此進見齊威王,威王大喜,把他安排在宮中住下。有天,威王正在彈琴,鄒忌推門而入,說,真是彈得好琴!

威王不高興了,放下琴握住寶劍說,先生怎麼知道我彈得好呢?(不很理解威王為什麼要握住寶劍。)

鄒忌說,大弦緩慢並且溫和,這是象徵國君;小弦高亢明快而清亮,象徵宰相;手指勾弦有力,放開舒緩,象徵政令;發出的琴聲和諧,大小配合美妙,婉轉而不相互干擾象徵四時(我判斷,古琴絃多,不同的弦同時發聲,產生共鳴,因此,才會有此一說),我由此能知道您彈得好。”

威王說,看來你對音樂很有一套。

鄒忌說,豈止是談論音樂,治理國家和安撫人民也都蘊含在音樂之中。

威王有點不高興,說,如果談論五音的調理,我相信沒有比得上您的。如果是治理國家和安撫人民,與彈琴有個毛關係?

鄒忌說,大弦緩慢並且溫和,象徵國君;小弦高亢明快並且清亮,象徵宰相;勾弦用力但放開舒緩,象徵政令;彈出的琴聲和諧,大小配合美妙,婉轉而不相互干擾,象徵四時(把上面的話又重複了一遍)。迴環往復而不亂,是由於政治昌明;連貫而輕快,是由於保了將亡之國,所以說琴音調諧就能保天下太平(原文是:夫復而不亂者,所以治昌也;連而徑者,所以存亡也:故曰琴音調而天下治。我的水平有限,實在不知道鄒忌在說什麼)。治理國家和安撫人民,和音樂根本就是一回事啊。

威王說,好極了。

三個月後,威王拜鄒忌為宰相。

衣賜履說:在翻譯上面的內容時,翻得雲山霧罩,參考了很多版本,我感覺沒有一個版本翻的是準確的,基本的感覺是威王和鄒忌雞對鴨講,最後莫名其妙拜了相。我自己最終也沒完全弄清鄒忌究竟在說什麼,總體感覺,鄒忌硬生生把音樂和治國拉扯到一起,把齊威王忽悠得雲裡霧裡,三個月後即拜為宰相,我也是醉了。如果鄒忌碰到的是秦孝公,估計就算不殺他頭,也得先打一頓板子再說。中國古代有一種萬法歸一的糊塗思想,以萬事萬物相類比,似乎到了化境就相通了。比如,彈琴的最高境界,無非就是個一級演員,硬是跟治國理政搞到一起去了。

鄒忌這一段論述洋洋灑灑,說得連齊威王都不好意思說他不對。其他人又能說什麼呢?幾千年來,沒有人對這段話有任何質疑,我感覺主要是害怕被人嘲笑,萬物相通,萬理連宗,你連音樂和治國的關係都搞不清,聽不懂,你實在太差勁了。於是,戰國版的《皇帝的新衣》上演了,誰要是看不出音樂與治國的關係,那就是白痴。於是,大家都覺得鄒忌是治國的奇才。那麼,就由我這個心智晚熟的老男孩來叫一聲吧,醒醒吧!唱歌彈琴演戲和治國都是毛關係都沒有,別再拿出來忽悠人了!如果真有關係,填詞聖手南唐後主李煜、書畫雙絕宋徽宗趙佶、天朝第一木匠明熹宗朱由校,這些個皇帝們應該治國上也都有一套吧?郎朗、李雲迪之輩就算進不了政治局,但怎麼也應該弄個省部級幹部乾乾吧?呵呵。

“兩忌”相爭,不死亦傷鄒忌任齊國宰相,封成侯。田忌是齊國的大將,戰功卓著。“兩忌”感情不睦,互相猜忌。鄒忌手下公孫閱獻計說,閣下何不策動大王,令田忌率兵伐魏?打了勝仗,那是您策劃得好,大可居功;一旦戰敗,田忌假如不死在戰場,回國也必定枉死在軍法之下。鄒忌說,你小子可以啊!這招雖然損,可是我喜歡,哈哈哈。於是勸說齊威王派田忌討伐魏國。

誰料田忌三戰皆勝,鄒忌趕緊找公孫閱商量對策。公孫閱出了個更陰損的主意,鄒忌連連稱妙。公孫閱派手下帶著十斤黃金招搖過市,找一個卦師占卜,自我介紹說,我是田忌將軍的臣屬,如今將軍三戰三勝,名震天下,現在欲圖大事,麻煩你占卜一下,看看吉凶如何?手下卜完卦剛走,公孫閱就派人抓了卦師,連夜刑訊逼供,妄圖給田忌捏造個謀反的罪名。田忌聽說後,又驚又怒,帶著一票人馬殺向鄒忌家,準備砍了這個無恥小人。鄒忌早有準備,早就不知道躲哪兒去了。田忌沒抓到鄒忌,氣得罵娘,如果被抓進獄裡必然是死路一條,一跺腳,一路小跑投奔楚國去了。

基本上是這麼個意思,不過《史記》上這一段記得前後矛盾,前面剛說了趙國向齊國求救,鄒忌反對出兵,後面馬上又說鄒忌鼓動齊威王派田忌出兵,在桂陵大敗魏軍,弄不清楚究竟怎麼回事兒。至於田忌三戰三勝,也不曉得是哪三戰,也不曉得孫臏參加了沒有。

原文附後,讀者可參詳。

二十六年(應指的是齊威王26年),魏惠王圍邯鄲,趙求救於齊。齊威王召大臣而謀曰:“救趙孰與勿救?”鄒忌子曰:“不如勿救。”段幹朋曰:“不救則不義,且不利。”威王曰:“何也?”對曰:“夫魏氏並邯鄲,其於齊何利哉?且夫救趙而軍其郊,是趙不伐而魏全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鄲拔而乘魏之弊。”威王從其計。

其後成侯鄒忌與田忌不善,公孫閱謂成侯忌曰:“公何不謀伐魏,田忌必將。戰勝有功,則公之謀中也;戰不勝,非前死則後北,而命在公矣。”於是成侯言威王,使田忌南攻襄陵。十月,邯鄲拔,齊因起兵擊魏,大敗之桂陵。於是齊最彊於諸侯,自稱為王,以令天下。

扔到井裡還不行,還得蓋塊大石板由於鄒忌的誣陷,田忌逃出齊國,避禍於楚。鄒忌在齊國取得了更大的權柄,卻天天睡不著覺,萬一哪天田忌借楚國之力重回齊國掌權,還不得把自己剁成肉醬啊!又有手下(鄒忌手下都是些什麼貨色,出的主意都是什麼主意,呵呵)獻計說,大哥,這事兒包我身上,我可以設法讓田忌留在楚國。

於是,手下出使楚國,對楚宣王說,齊相鄒忌之所以不願意與楚國交好,只是因為擔心田忌借重楚國重返齊國。大王何不封田忌於江南,以此向鄒忌表明田忌不再返齊國,鄒忌感激大王,一定會讓齊國很好地對待楚國。再者,田忌是個逃亡的人,能得到封地,已是意外之喜,定然對大王感激涕零。他日假如能回到齊國,同樣也會盡力促進兩國交好。這是充分利用鄒忌、田忌的兩全之策啊。

楚王聽了覺得有理,把田忌封在江南。如此,鄒忌才放下心來。

看到這裡,讀者有沒有感覺到,“諷齊王納諫”的鄒忌和與田忌“戰鬥”的鄒忌似乎不是一個人啊!一個是陽光美少年,一個是陰損官油子;一個是春風拂面,一個秋寒刺骨;一個是天使,一個是魔鬼啊,呵呵。人家鄒忌還冤呢,我好端端一個“真小人”,奈何被你們弄成了“偽君子”?還我清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