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養豬”黑科技,無所不能的“人工智能”

作者 雨林

中國用佔世界7%的土地養活了世界20%的人口,隨著人口的增長,我國農業產業相關領域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而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農業產業生產效率,成為面對這一重大挑戰的可行之道。

近幾年,人工智能這項“黑科技”橫空出世,想通過研究人類智能活動的規律,構造具有一定智能的人工系統,讓計算機去完成以往需要人的智力才能勝任的工作。並且,該技術在醫療科技、智能家居、物聯網平臺、自動駕駛等行業的應用也正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

養殖業作為農業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人工智能投資者的“寵兒”,備受業內外人士關注。如騰訊的“AI生態鵝場”應用T-block技術,動態實時可視化的對“鵝廠”進行管理和遠程操作,並基於人臉識別技術拿出一套鵝臉識別技術解決方案,實現對“鵝廠”裡的鵝資料建檔、投食等精細化管理;阿里雲的“ET大腦養豬”使之前全憑人力來完成的豬場監測、繁育管理、疫病防疫等工作,未來都可以由視頻圖像分析、人臉識別、語音識別、物流算法等技術來完成。

“AI+養豬”黑科技,無所不能的“人工智能”

生產效率低下,使養殖業成為人工智能投資“寵兒”

為什麼那麼多人工智能投資首選養殖業?究其原因,其實就是養殖業的生產效率實在太低了,成本又高,有點成果就可以立竿見影,使人工智能可以發揮的空間非常大。

以養豬業為例,中國是一個養豬大國,而非養豬強國。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規模化豬場生豬出欄佔比44%,而2016、2017年豬價高企,又有大量散戶大量進入市場,現如今的規模化程度只低不高。而發達國家代表美國,前十大生豬生產企業產能佔比超過40%,其生產過程標準化程度也遠超於中國。規模化程度低代表自動化程度低、效率低下,國內豬場平均生產力水平也會遠低於發達國家。而人工智能在養豬業的發展就成為一個契機,用來提高豬場管理效率,增加豬業產出,同時保障生豬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AI+養豬”黑科技,無所不能的“人工智能”

農信互聯的豬聯網將人工智能與智慧養豬進行深度融合,讓人工智能系統代替人工完成養豬產業的智能化、數據化過程,幫助養豬業朝著高效率、低成本的方向轉型升級。豬聯網不僅想用人工智能改變養豬業的生產管理效率,還想將人工智能技術用來進行豬病自動診斷和智能監測。

“AI+養豬”黑科技,無所不能的“人工智能”

視頻可視化、個體識別,提高豬場生產管理效率

視頻可視化、個體識別讓數據管理“智能化”,提高豬場管理效率。豬跟豬長得一樣嗎?答案肯定是不一樣。豬聯網利用個體識別可視化算法、豬場視頻可視化等人工智能技術,實現豬隻的個體識別和標註,智能盤點,並且還能自動識別豬隻體長、體重、背膘、活體率、品種,自動錄入相關數據,豬場管理人員可以隨時在線查看豬隻檔案、生長狀況,觀察豬隻情況,發現問題及時人為干預。

這波操作大大減少了人工記錄數據的時間,豬場工作人員不用每天投身於一堆生長狀況記錄表中,出欄時間一到,豬聯網的人工智能管理系統會自動提醒豬場工作人員,哪些豬隻,現在在哪個欄舍,達到預計出欄體重,可以進行出欄了。對於不小心進入其他豬舍的豬隻,人工智能管理系統會標註出來,並立即通知管理人員。這樣會使管理更加標準化、智能化,減少了人為操作出現的錯誤,提高豬場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

豬病自動診斷、智能監測,提高豬病防治效率

另外,通過養豬場豬病數據採集與分析,豬病通會對豬場可能發生的豬病進行提前預警,告知養殖戶,並提醒養豬場要提前做好生物安全、疫苗免疫等工作,實現豬病的提前預防,以防該病進一步傳播,給豬場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AI+養豬”黑科技,無所不能的“人工智能”

隨著豬聯網功能與技術不斷的開發與更新,人工智能在語音識別、豬價預測、出欄預測、母豬生產力檢測等方面的功能也會陸續上線。而“AI+養豬”僅僅是起點,以後還可能有“AI+養雞”、“AI+農作物種植”、“AI+果樹種植”,農信互聯願景不是想用人工智能技術改善生豬產業某個環節的生產效率,而是想通過“互聯網”構建產業生態,將整個農業產業相關的各行各業的所有環節進行有效鏈接,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提高整個農業產業所有環節的生產效率,推動中國農業智慧化轉型升級。

“AI+養豬”黑科技,無所不能的“人工智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