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道和老子的道,區別有哪些?

舞夜心動--靈魂的主宰者

孔子的道和老子的道本質上差別不大。

先說老子的“道”

《道德經》中最主要的概念是“道”,在《道德經》中七十三見。老子說的“道”,本來是看得見的物體運行的路,也是供人行走的路,是客觀事物運行因循的軌跡;同時又是看不見形、聽不著聲、品不出味、觸不到體的抽象於物質的潛在軌跡,還是人們對客觀事物運行軌跡的大致的經驗的認知,是應該取法依據的而不應該違背和對抗的動態的行事原則。

尤其老子還專門提到了“大道”。用今天的話來解釋“大道”就是治國安天下總體因循的思想觀念、方針政策和運行態勢——這種思想觀念、方針政策不是表面文章,不是口頭上的粉飾,不是文字上的冠冕堂皇,是治國安天下潛在的運行軌跡,是治國安天下者的主流道德標準,核心價值取向、行為規範在治國安天下上的體現,是由治國安天下者思想行為潛在導向而形成的社會主流官風、民風,即整個社會的主流風氣,是正道。

由此可見,老子的“道”多用本義和比喻義。

再說孔子的說的“道”。孔子留下話多一些,無法統計,但《說語》中的“道”有七十九個表示“道路”和“道路”的引申義或比喻義。

孔子說的“道”既有本義的“道路”,如“道聽途說”;也指做人行事乃至為政治國的原則,如“君子之道”;是學識,是思想觀念、思想方法和思想態度,如“不以其道”;有時也指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如“天道”;有時也指高尚的道德,如“謀道”;有時還是“道理”。

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說,老子的“道”與孔子的“道”多有契合,並不衝突。對抗老子的“道”一定不是君子,脫離孔子的“道”,必然與老子的“道”“背道而馳”。


陳廣逵

孔子的道,是"入世"之道;老子之道,是"遁世"之道。孔子之道,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老子之道,是"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孔子與老子幾乎是同時代的人,都生活在"禮崩樂壞"的戰亂時期,天子的話沒人聽了,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對此,孔子想到的是辦教育,四處遊學,擁有一大批粉絲。孔子的座右銘是,克己復禮;鬱郁乎文哉,吾從周。恢復周禮,提倡仁義禮智信,就是孔子之道。後來,漢武帝治理天下,由董仲舒推薦,孔子與皇帝老兒的想法不謀而合,從此孔子也上了神壇。

老子則不一樣——出函谷關留下五千言《道德經》一書後不知所蹤。對於周天子以及諸侯紛爭,老子的態度是——你愛幹嘛幹嘛,老子我是不伺候了。多 言 數 窮 , 不 如 守 中 。並且還有更加驚世駭俗的話:絕 聖 棄 智 , 民 利 百 倍 ﹔絕 仁 棄 義 , 民 復 孝 慈 ﹔絕 巧 棄 利 , 盜 賊 無 有 。見 素 抱 樸 ,少 思 寡 欲 , 絕 學 無 憂 。

又過去了幾百年,有人將老子的理論轉化成了中國本土的宗教——道教。至此,老子之道除了開國皇帝為了緩和階級矛盾偶爾為之以外,老子就成了太上老君,指導者中國人如何養生,就連一千年以後的成吉思汗也因此向道長丘處機問道養生。

這就是孔子之道和老子之道的區別。


閒看秋風999

孔子之道與老子之道在原則上相同,區別在於那個原則的如何實施。

如果你熟讀道德經和論語便知,老子之道就兩個字:無為(不爭);孔子之道也一樣:禮讓(仁)。迷惑歷來學者的原因在於他們一般拒絕承認道家出世的處世哲學,錯誤地把無為解讀為建功立業、大有作為;同時,他們也琢磨不透孔子對仁的定義,因為每當學生問仁孔子的回答都大不相同。老子的無為指的是對人無為,不是自個無所事事,因為道德經論述的是道德倫理,換言之,是關於自己跟他人、社會的關係,就這一點已在頭條論述無數,此地不重複了。

中國人向來沒有下定義的習慣,名可名非常名,因為一下定義就自我排除了靈活的餘地,不是中庸之道的思維方式。況且,雖然性相近但習相遠、每個個體性格大相徑庭。孔子最討厭的就是一刀切的教育方式,下個邏輯死定義學生不一定理解,或者因為離個性太遠而導致社交應用出錯。既然現在是全民崇拜邏輯的時代,此地不妨下個死定義。個人理解,儒家的仁可分廣義和狹義兩部分。廣義的仁可以代表儒家所有的美德如仁義禮智信;狹義的仁指的就是前述的禮讓,如寓意於禮讓治國、以德治國、禮儀治國。

什麼叫禮讓?小學生也明白,(其倫理原則)不就是無為、不爭嘛。

既然原則上對人無為、不爭,孔子又如何積極入世、建功立業而大有作為呢?這就是學者無法結點連線道家與儒家哲學的地方,更別提後來加上了一個天才莊子揚道抑儒的偉大誤導。實際上,一句話就可以妥協解決道家和儒家哲學、老子和孔子之道的原則相同和處世不同:孔子之道就是有為地實施老子的無為之道。理解這句話的語法容易,理解此話的哲學不是那麼簡單,因為它是個悖論,就像禮讓治國一樣。

(如果你不怕羅嗦,詳細論述參見:https://www.wukong.com/user/?type=0)


Lauzi

春秋時期,百花齊放,百家爭嗚。以要求社會穩定的儒家前祖孔子。和要求社會改革改變社會秩序的道家代表老子。打出鮮明旗子周遊列國遊說。孔子的道就是堅定地維護現有社會秩序道德規則:法律條例不能改變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規則不可衝撞抵住使人們夲份中作好份內工作不能抗拒。老子的道是道可道非常道是隨社會發展變代不斷修改完善變革的法令規定條例都會改變。不可一成不變。這兩種理論如同錢幣的兩面,彼此不同卻又相互適應,太平時孔子的道大放光彩。動亂時老子的道又發出奇光,一直流傳直今。是中國哲理思想核心內容


ww3721



老子的道,是道法自然,無為不爭,順其自然,善惡是由自生屬命而定,人生下來就是惡性,以惡才能統一天下,施用惡暴才會變成好人,認為仁禮是亂天下的禍根。—— 孔子認為人類在幼兒時期,性格是很純潔的,後來的好壞都是接觸生活習慣影響造成的,所以主張人類要早期教育,事先灌輸一些優秀的道德思想,講理守法。行仁義,懂禮貌,守規矩,敬老愛幼,講初心守本分。宣揚文統文治,和平天下。世上道路千萬條,條條路都有人走。只要不在道路上違規,橫豎之道各自選擇。


p平凡的人

老子的道,是天道,講的是世間萬物的由來和運行規律生存法則。

孔子的道,是人道,講的是一個人必須明白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等等。

人由天道(自然)而生,天道運行,陰陽消長,福禍相依,善惡並存,遵循天道順應自然之方向,人方能長且久者。世間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有無相生,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王道正道

老子的道和孔子的道區別

老子和孔子都是中國古代的著名的思想家。



老子講“道法自然”,“無為而治”,是高層次的理論。意思是要人們遵從自然規律。只要你能夠努力去做,放平心態你想得到的東西就一定能夠得到。不用勾心鬥角不擇手段去爭去鬥,達不到目的也不用尋死膩活唉聲嘆氣。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仕”,是人應該遵從的規則,講的是一個人必須達到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等等。達到了這些就可以考慮“學而優則仕”了。



他們的思想體系完全融入了中國人的血液,人在不知不覺中的所作所為或多或少地反映他們的思想核心。在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時候,會動用所有關係和能量百般爭取,努力奮鬥。成功了歡天喜地,不成功則認為命該如此。其實這是人最應該具備的品質。



老子的道是大道是天道,是從物質本源定義的。他認為:“無,謂天地之始。有,謂萬物之母”。物質世界的無是機緣沒到,只要機緣巧合物質就會產生,現實世界中存在的一切都是某種機緣孕育的結果。

孔子的道是小道是人道,是要人們遵從道德,只有這樣才能才能有資格為社會服務。


7老師262366556

區別很大的好嗎?

兩位都讀周易,吸取了古典籍的營養。但萬物都有陰陽兩面。

老子的道是清靜無為,孔子的道是剛健有為;

老子的道是不爭,孔子的道是中庸;

老子的道是避世,孔子的道是出仕;

老子說禮為忠信之薄亂之首,孔子說克己復禮;

兩位先賢在周王朝之末時,對治國,對制度提出了自己的方子。這些區別,在於個人際遇,理解不同,智慧無分高下。

關於個人的修養,則有很多一致的。

孔子的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和老子頗有共鳴。

老子的道是柔弱勝剛強,孔子的道是知其不可而為之。

所以,老子最後是西行無蹤,孔子最後是教育著書。


四匆

孔子之道是君子之道,主要講的是倫理,從孝悌開始,進階到仁義禮智信,教導世人如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老子之道是聖人之道,主要講的是道德,從天道開始,教導君王如何做到無為而治、不爭而成。

孔子之道與老子之道相向而行,合起來才是真正的“倫理道德”!


本特朗普

沒區別。

1闡述的是同一個問題:如何成功。

2老子講“無為而為”,99%的事不要做;

孔子講“慎獨”,也是說“看不準不要輕易去做”。

為什麼呢?因為不擅長。即使擅長也沒準兒。

3 這麼簡單的道理為什麼沒幾人明白?

因為“太主觀”。絕對客觀的是“道”,說不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