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達爾文不拖延,人類歷史將會提前20年!

假如達爾文不拖延,人類歷史將會提前20年!


在記事本上把工作和學習的計劃列得很完美,但一定要在正式開始前先玩幾分鐘手機。

要麼就是一定要等一個讓自己舒服的時間,才能開始慢悠悠地工作、學習。

假如達爾文不拖延,人類歷史將會提前20年!

下一週的工作任務,在上一週就佈置好了,但本週絕對不會提前開始做下週的工作。

任務的deadline越來越近,打開word後,要先打開網易雲音樂,挑一個最舒緩的歌單,再衝杯咖啡,在電腦上刷刷微博的段子,最後看幾個B站視頻,才能開始趕進度。

三天後要交一篇兩萬字的工作彙報,“我可是一天就能碼兩萬字的人”,結果到了第三天的晚上才打開印象筆記,邊哭邊碼,心想著“下次一定不拖延!!”

假如達爾文不拖延,人類歷史將會提前20年!

洗衣機都“滴滴”了五遍,還是懶得去把乾淨衣服從洗衣機裡拿出來晾曬。

決心要開始養成閱讀習慣,興致勃勃列好了書單,覺得自己一定都能看完,Kindle一直躺在家裡吃灰,新書買回家三個月後還是新的。

說好要早睡,結果同住的室友和我說完晚安之後,在黑暗中鑽進被窩拿出了手機。

看完這集《白夜追兇》就睡覺,結果充了會員,一口氣看到了凌晨五點。

這種時候,會出現兩類人:

第一類人是偷懶不做事兒,隨便吧不做了,做不完就給別人做吧,愛咋咋地,完全放棄搶救。

但是大部分還是第二類人,雖然一拖再拖,不划水不摸魚就覺得人生不完整,不到火燒眉毛絕對不會有危機感。但是到最後期限彷彿開掛一般,效率高漲,按時完成。

為什麼做正經事之前總要做點別的事兒?

“手機放在面前,忍不住去滑一下啊。”

“有wifi的話,不看一集電視劇豈不是很虧?”

“本來我是想打開網頁查資料,結果一不小心就打開了微博。”

這特麼不就是拖延症嗎?

“我拖延都是因為有手機有電腦有wifi,古代人肯定不會有拖延症。”

手機、電腦、wifi:這鍋我不背!

古人誠不欺我,千百年來人類不斷在“划水”還是“摸魚”之間糾結著。

比如,胡適先生提供了這樣一個例子:

7月12日

新開這本日記,也為了督促自己下個學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讀完手邊的莎士比亞的《亨利八世》……

7月13日

打牌。

7月14日

打牌。

7月15日

打牌。

7月16日

胡適之啊胡適之!你怎麼能如此墮落!先前訂下的學習計劃你都忘了嗎?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7月17日

打牌。

7月18日

打牌。

——《胡適留學日記》

又比如現代文學作家郁達夫是這樣的:

假如達爾文不拖延,人類歷史將會提前20年!

——郁達夫全集·第五卷·日記

大文豪雨果的拖延症黑歷史也被廣為流傳:

1829年,他與圖書出版商立好flag,在年底一定交稿《巴黎聖母院》。

然而作為社交狂魔的他卻在立完flag後,流連於各種轟趴、宴會、蹦迪夜(?),任性地打野划水,打出了詩集、劃出了戲劇,反而《巴黎聖母院》一個字沒寫。

出版商表示不能忍,給他下達了“最後通牒”,這時雨果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

為了抑制住體內洪荒一般的party細胞,他鎖起了全部衣服,只留一塊披肩“裸體”工作,終於在半年的閉關中完成了新書。

著名的生物學家達爾文也是個拖延癌。

蒐集20多年資料,得知理論快被華萊士搶先了,才開始動筆。

結果第二年《物種起源》就出版了。

假如達爾文不拖延,人類歷史將會提前20年!

連《西遊記》裡的妖怪都有拖延症。

他們有一句經典臺詞:

等明天捉了豬八戒,和唐僧一起蒸著吃。

拖延症是病嗎?

明知道任務完成不了會有嚴重後果,還是堅持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後推遲。

比如當我們碰到一個比較棘手的任務,備戰期末高數,一份三十頁的工作PPT,我們就會感受到“好痛苦啊,不想做啊。”

這時,大腦就會驅使我們將注意力轉向其他更容易的任務,“不如先看一集電視劇把。”“打一個副本花不了多長時間。”

這樣,我們就能獲得一種精神上的暫時愉悅。

拖延就是因為“不想做”。

就算沒有電腦、手機和wifi,我們還有各種party、牌局和閒書……

不得不說,“大道理我都懂,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真是人生箴言。

對於“為什麼我們會有拖延症”這件事兒,我能叭叭叭地給你說上一天。

但說到該怎麼治好拖延症……

我如果知道,這篇文章就不會在deadline前一個小時才交稿了,盒盒:)

假如達爾文不拖延,人類歷史將會提前2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