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开化寺、愉园、海子边和太原名妓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开化寺、愉园、海子边和太原名妓

《花月痕》

(孙嘉聪)光绪十四年,以太原著名妓院四美园(愉园)为背景的风月小说《花月痕》问世,一时间洛阳纸贵,人们争先购买一睹为快。但四美园在哪里,文瀛公园内假山上那座四美塔与四美园又有何关系?

“不逛海子边开化市,等于没进太原城”。这句俗语几乎从民国开始一直流传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直到柳巷南路商圈的兴起为止,反映了当时太原商业场所的一个特点:以海子边和开化寺为中心的商业圈。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开化寺、愉园、海子边和太原名妓

开化市市场(上世纪八十年代)

虽然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老开化市市场已经不见踪迹,但大体上的古代建筑格局还在。开化市,原名汉寿寺,先后更名为延寿寺、开化禅院和开化寺,是太原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座古刹,甚至开化寺名字都是明朝晋王朱美圭所赐。据史料记载,开化寺最迟在北宋哲宗绍圣年间就存在。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开化寺、愉园、海子边和太原名妓

文瀛公园四美塔

而海子边市场则存在时间更长。海子边市场是围绕文瀛湖水系而兴建起来的,至晚在明代中期的正统年间因雨水聚集成积水潭而存在,并在随后的水系治理中形成太原古八景之一的“巽水烟波”。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开化寺、愉园、海子边和太原名妓

二十世纪三十年的的四美园和四美塔

但可以证明的是,无论开化寺和海子边,都是城市公共空间,并且这两个空间由钟楼街、桥头街串联。而《花月痕》小说中著名的愉园其实就是坐落在开化寺旁边的四美园——太原当时的一座著名妓院。

现在的开化寺街是循古开化寺名。事实上从民国初年到八十年代末期开化市街改造民间均习惯称其为“开化市街”。这是因为随着晚晴政府的覆灭和战争的威胁,原本在开化寺修行的僧人大多选择了逃亡,而开化寺又因年久失修,被大批流浪者占据。留守寺僧为维持生计,遂典出前院,做行商坐贾经营之所,做为寺院的经济来源,开化寺便被百姓慢慢称之为“开化市”。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开化寺、愉园、海子边和太原名妓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四美园和四美塔

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为城市建设,将开化寺周边街巷分别命名为开化市西街、东街、南街,同时将之前所典卖的前院改为开化市场。与之呼应的则是开化寺南端一片幽静之所:新美园,即阎锡山为其五妹子阎慧卿修辟的花园。新美园内有一座四美塔,为五妹子的心爱之物。而新美园的前身则是四美园。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开化寺、愉园、海子边和太原名妓

2018年 四美塔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开化寺、愉园、海子边和太原名妓

2018年 四美塔

1959年,人民政府兴建人民公园(先后更名为儿童公园、文瀛公园),四美塔由新美园迁移现在位置,并在随后5至10年间在四美塔附近修建了假山亭台,形成现在文瀛公园的格局。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开化寺、愉园、海子边和太原名妓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四美园

四美塔为琉璃制作,塔为六角十二层绿色琉璃砖塔,玲珑精致。特别是在雨后琉璃塔清翠欲滴,与北面三角亭及山下湖中的状元桥、凉亭相互印衬,成为文瀛公园波光翠影的绝佳景致。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开化寺、愉园、海子边和太原名妓

四美园旧址上的愉园酒店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末在四美园遗址上修建了一所高档酒店,亦取名愉园。不知是巧合还是受到《花月痕》影响。总之,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