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傅作义的一生?

老虎大王1

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傅作义将军,军事才能卓越,历经长城抗战、绥远抗战、平型关战役、奇袭包头、会战绥西、五原战役等战斗,征战沙场,浴血奋战,是一位抗日爱国名将。解放战争中,他率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免受战火浩劫,古都得以完整保存,功在千秋。



傅作义毕业于保定军校,后加入晋军,历任团长、师长。北伐中任第三集团军第五军团总指挥。中原大战失败后,出任晋绥军35军军长,绥远地区行政长官。

九一八事变后,傅作义、宋哲元等联名通电呼吁抗日救国,并加紧练兵备战。长城抗战时,傅作义率部在牛栏山至昌平一带布防,同日军展开血战。 由于国府的对日妥协,傅作义无奈奉命撤退。


1936年关东军参谋长板垣征四郎诱降傅作义出任华北伪政权,遭到傅作义拒绝。诱降不成,日本人决定武力进攻傅作义部。11月,伪蒙古军总司令德王在日军的支持下通电傅作义,挑起战争,绥远抗战爆发 。战斗中,傅作义指挥得当,采用奇袭战法,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痛歼敌人,取得大捷。绥远抗战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增强了全民族抗击日寇的信心。

1937年10月,在忻口会战中,傅作义令董其武部奇袭板垣师团指挥部,派部驰援友军,敌人被困忻口。娘子关失守后,傅部集结太原。此时太原兵力空虚,傅作义知难而进,主动请缨守城。守城将士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被迫突围撤退。板垣师团占领太原,但也受到重创。


1939年傅作义任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他率部发动包头、绥西、五原战役。五原战役中击毙日军水川一夫中将,全歼日军特务机关,战果丰硕。

解放战争时期,傅作义率部占领张家口等多处重地,多次战胜华北解放军,后升任“华北剿总”。平津战役后,傅作义率北平守军起义,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傅作义在抗战时期,率部征战南北,战功卓著。他促成北京和平解放,古都免遭战火推残,是人民的有功之臣。建国后,傅作义历任政协常委、政协副主席、水利部长等职。1974年4月19日,这位爱国将军在京病逝。



岁月是一条河流

傅作义是民国时期的抗日名将之一,他出身于阎锡山的嫡系部下,是民国守城战打的最好的将领,同时他的内心燃烧着一颗非常炽热的爱国之心,他是那个年代军阀中少有热衷于抗战的将领,所以当他觉得阎锡山太过于保守,不适合担任抗击日本人的大任时,他投靠加入了蒋介石的部下,成为了一名国民党的将领。


说到傅作义,我们必须要说到他在守城方面无人能及的天赋,在早期的军阀混战年代,当冯玉祥跟阎锡山打仗的时候,傅作义就曾经率领一个团的部队在天镇这个地方将冯玉祥手下宋哲元带领的一支军队绊住了整整三个月,由此初步奠定了他守城名将的名声。

傅作义不仅守城厉害,他在奇袭作战方面也有着很惊人的才能,1928年,当阎锡山在和张学良作战的过程中,傅作义带领着一支师的军队就穿过了重重东北军的包围,直接占领了东北军的心腹要地涿州。

当时在涿洲的周围全部都是东北军,全是张学良的手下,傅作义在这个时候是根本得不到阎锡山半点援助的,所以这就意味着他要带领着自己手下的这一支军队抵挡住城外这无数的东北军。

如果不是傅作义艺高人胆大的话,他是不可能会做出这么冒险激进的行动的,但是傅作义对自己有着非常深的自信,他知道自己可以守住涿州,也完全相信自己可以抵挡住东北军。

所以他就带领着自己的军队在涿州开始了非常顽强的守城战,在东北军的团团包围下,傅作义硬是撑了整整一百来天的时间才开始向东北军妥协。

而且他的妥协还是因为阎锡山感觉再死守涿州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了,要不是阎锡山的命令,东北军还不一定能打的下涿州,除掉傅作义这根硬钉子呢,正是因为涿州之战,使傅作义开始声名鹊起,成为了一个人们皆有耳闻的守城能将。

傅作义对百姓们的体恤

不仅如此,傅作义还非常的体恤百姓,他在驻守涿州一百天的时间中,部队的吃喝用度全是用当地百姓的,但是他并没有白用,他每次向百姓借用东西都会向百姓打下欠条,因为当时他也没钱,所以只能留下欠条让百姓们在战后向阎锡山索取。

这在那个年代,这是一个很难能可贵的行为,因为军阀们打仗是很少能顾及得到百姓们感受的,一般是想到要用什么就直接从百姓的家中拿走、搬走、抢走。

就算给了百姓们欠条,在索要的时候一番荷枪实弹的威迫之下,很多百姓都会乖乖认命,无可奈何。

但是当涿州的百姓们拿着傅作义的欠条找到阎锡山的时候,在对待钱上非常吝啬的阎锡山竟然全款支付了百姓们的欠款,从某些方面来看虽然钱不是傅作义掏的,但是他竟然为了这些普通的百姓们让一个如此吝啬的阎锡山乖乖掏腰包,这肯定是将自己的仕途摆在了最后一位,从这方面来说傅作义也是一个体恤民情的将领。

怀着激烈抗日斗志的傅作义

如果要说什么能让傅作义真正上心的话,那我觉得就是抗日战争了。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当张学良选择丢弃东北,蒋介石选择避战的时候,傅作义和其他许多的民国将领联名上书全国各大军阀以及蒋介石,想希望各方能暂时的放下争端,一致抵抗日本人。

但是蒋介石因为国内的工业基础没有日本发达,武器没有日本人先进,所以当时他不敢跟日本人打,最重要的是他还要施行他“攘外必先安内”的基本要略,所以他是暂时是不可能和日本人打的。


至于其他的军阀更不用说了,就连作为东北土皇帝的张学良都没有守得住东北,其他只顾着自己地盘的军阀又怎么可能会用牺牲自己部下的性命去抢回东北呢?

所以傅作义和其他将领们的热诚之心转瞬被熄灭,他们虽然有着自己的想法,但空有想法没有武力又能如何?但是傅作义并没有就此放弃,他在往后的时间里,不停的寻找机会以期能投入抗日战场中抵御外敌,这个机会也终于被他等到了。

长城抗战以及百灵庙大捷中的傅作义

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傅作义主动参与了长城抗战,在长城抗战中为抵御日本人立下了不小的功劳,当时经过一段时间的拉锯之后,蒋介石已经决定要和日本人停战了,但是傅作义不愿意向日本人妥协,所以他选择了死守,称如果日本人不撤退的话,那他也不撤退,他是在日本人从长城退走才选择撤退的。


当时日本人并没有能力吞掉整个中国,他们出兵攻打长城一线以及热河为的就是想让蒋介石等人向他们妥协,好让蒋介石认可他们在东北的合法地位,然后在东北慢慢的消化他们的胜利果实,好为他们下一步全面侵吞中国做好战争资源储备。

所以在蒋介石和日本人双方的默契下,二者停战了起来。

在经过几年的沉寂之后,傅作义一直在等待,他浑身燃烧着鲜血,只期待能与日本人一战,所以在1936年的时候,日本跟蒙古贵族勾结准备侵吞蒙古的时候,傅作义出马了。

他在征求蒋介石的意见,而蒋介石没有同意他出兵之后,他私自带领着部队出战了,并最终在蒙古地区获得了抗战的胜利,获得了百灵庙大捷。


百灵庙大捷与西安事变之间的联系

他所获得的百灵庙大捷虽然在抗战历史上规模算不得太大,但却是抗战史中中国军队第一次收复失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甚至在一定的意义上西安事变也与百灵庙大捷有着一定的联系。

当张学良丢掉东北后而不得不听从蒋介石的命令,正在西北一带奉蒋介石的命令剿灭红军的时候。

张学良得知了傅作义在百灵庙大捷后受到百姓们的热捧以及一致好评的时候,他开始反思起了自己的行为,并最终和杨虎城一起决定停止这无谓的内战,在多次劝说蒋介石抗战无果之后就实行了兵谏,就发生了我们所知的西安事变。

抗日战争中的傅作义,以及他的明智选择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傅作义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抗战中,他所获得的职位也越来越高,最终与他的老上级阎锡山彻底的划开了界限,经过数年抗日战争中的成长,他最终成长为了实力能与阎锡山并肩的一地大员。

当时傅作义的手下还掌管着一个省,他不仅在行军打仗上立下了巨大的战绩,在治理方面也颇有政绩,将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很受百姓们的拥戴。

最后在内战后期,我军在攻下天津之后,在与傅作义联系的过程中通过他的女儿以及多方的努力,说服了傅作义,最终和平解放了北平。

当时整个北京城里面都是历史的遗迹,无数的建筑瑰宝传承久远,如果依照傅作义的守城能力死守北平的话,那最终导致的后果必将会使整个悠久的北京城成为一片焦炭,必将会使整个城市的百姓经受战火的洗礼。


从这个方面来看傅作义的功绩非常明显,那就是他为保住整个北京城的文明遗迹、保住无数百姓的性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放弃了自己以往对我军的敌对,最终和我军重归于好,从这方面来说他是一个功臣。

有人说傅作义是个叛徒,这我不认同,因为傅作义至始至终都是一个爱国的将领,他的内心有着整个国家,所以才在日本人侵略的时候没有顾及到丝毫自己的实力,跟日本人展开了殊死搏战,当时的他可曾有过丝毫的妥协?

我觉得傅作义是一个明事理的人,在面对真正的大是大非、民族仇恨面前,他没有感到丝毫的犹豫,若非是为了消弥同胞之间的战火,那傅作义必定是不会放弃自己名将的高傲而选择投降的,傅作义将军的和谈在当时来说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在当时蒋介石兵败如山倒的情况下,傅作义的选择无可厚非,同时又保下了一座古城以及无数的百姓,这都无不说明着傅作义选择的英明。


孤客生

这里就不再赘述傅作义的战绩,前面的几位大神都说的非常详细了,简单的和大聊一聊一些个人的想法。

这个时代确实是在往前走,关于人物的评价不再是脸谱化,不再是非黑即白。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料被公开,对于中国近代人物的评价也会变得更加多元化。

孙殿英,以前大部分人只知道他是东陵大盗;现在可能会有更多人了解他先是热河抗日,后来又沦为汉奸的故事。



韩复榘,之前大部分人可能都会知道他在抗日战争中不战而退,将山东拱手让给日本人;现在可能会有人知道抗战初期韩复榘也曾血战过日本人,却因为和蒋介石有矛盾才导致不战而退。




再来说傅作义,抗日战争时期的傅作义没有什么值得争论的地方,铁杆的抗日派!傅作义最为争论的在于他在内战争的投诚。

  1. 有人说,傅作义是叛徒,作为一个军人,手握重兵,不战而降,是为不忠!
  2. 有人说,傅作义是英雄,让千年古城北平免受炮火的侵袭,保护了文物,是为大义!

站在不同角度,得出的结论也会不一样。傅作义是军人,作为军人他背叛了自己组织,但是傅作义没有背叛自己信仰。

在作为一个军人之前,他首先是一个中国人。我们可以看看傅作义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任水利部长任期上所做出的行为,确实可以称得上为国为民!傅作义实乃大忠大义之人!

当然,我不是说那些为蒋介石死战的将领就是不忠不义之人。像黄维,王耀武,孙立人这些人,在抗日战争中同样也是铁骨铮铮,民族大义上也是完全没有问题,至于内战,各为其主,无可指责,算是小忠。

当然,有些人就离忠义二字搭不上边了,比如说某些军统的成员,纯粹就是满足自己私欲罢了!


小镇月明

不敢说评价,只从个人的角度分析一下而已。傅作义将军,我们基本上都很熟悉了。傅作义,字宜生,1895年生于山西荣河,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抗日名将。



傅作义1911年即参加了辛亥革命,对内,他参与直奉战争,北伐战争,中原大战,解放战争等多场战役,并以善守闻名天下。

对外,参与了长城抗战,在1936年取得了百灵庙大捷,作为高级将领参与了忻口会战,太原保卫战,包头战役,绥西战役,五原战役等多场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日寇。


傅作义作为高级将领,他的战绩无人质疑,争议之处都在于解放战争时促成北京和平解放,在很多人看来,作为国民党高级将领和一方大员,投靠“敌人”是不忠不义的行为。

但我认为,评价一个人要看他站在什么立场,站在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立场,傅作义自然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是叛徒确定无疑。站在共产党方面,他自然是起义的大功臣。而站在中华民族的角度,傅作义的起义,使古都北京未受战火波及,保存了200多万北京市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自然是有大功的。


而实际上,傅作义的提议也并非宣传的那么高尚和纯粹。傅作义率领数十万大军起义,但是他仍对国民党存有幻想。他曾经向徐永昌解释他的起义目的:“经过一个时期的整顿,军队以配合人民的支持,假定某一时期,中共以兵压迫时,彼时利用官兵心理却可打出去,今日对蒋先生须求有效果的途径,如系维持现状,绝无生存之理,以联共求得时间,而以革命进展,利用合作农场,半年数月间可增至20万,明年三四月间将为中共最痛苦之时期,其最重要因素仍在经济,中共绝不能成功,简言之,领导人物大多数皆是坏人等等,最后结论,中共可能失败”。


傅作义也向徐永昌提供了一份对蒋介石的呈文,傅作义就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等各种方面向蒋介石提供了全面的献言献策,中心思想与蒋介石的反攻大陆别无二致。

而在60年代,傅作义依然和蒋介石有联系,在蒋介石的日记中,曾记载“傅逆作义特以专人带来其亲笔书‘悉贡所能’四字。”可见傅作义的起义,迫不得已成分较重,而其之后,也都扮演着一个国民党卧底的角色。

无论傅作义本意如何,他的起义客观上减少了内战战火的发生,保持了和北京古城的完整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于国于民,均有大功。


鸢飞九天2018

傅作义很有军事才能。不论是在军阀混战、抗战还是国共内战中,都展示了他的能力。在国军中是名列前茅的。 傅作义在政治上不如军事上。还有点单纯。

傅作义还是个比较传统的人。对长幼尊卑比较认同,看得重。 傅作义从一个小军官,最后成为封疆大吏,算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华北形势太复杂,他自身的政治局限性也暴露无遗。他不明白他的地位,或者还有幻想,以为自己有对等谈判的条件。 他在大同集宁战役中的胜利,是和全国形势分不开的。一旦国民党政府崩溃,绥远只是一个省而已。这一点他和桂系白崇禧、西北二马很相像。

军阀的政治生命取决于他的军事实力。他的政治生命不是由他自己决定的。

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释:他的运动状态取决于他所在的参照系。


天明遥遥山海关

有正义感的爱国爱民人士,知道什么人该打,什么人不该打,什么东西不该破坏,都是中国人的东西,中国人得到了,总比破坏强,大是大非面前,姿态很高很明确地站到人民大众这边了,心里无私天地宽的伟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