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起跑線”,戳痛了中國父母那顆柔軟的心。

印度的“起跑線”,戳痛了中國父母那顆柔軟的心。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這句中國父母人人皆知的話,

到底是至理名言還是坑人謊言?

沒有起跑線嗎?當然有,富二代、星二代從小上不一樣學校、看不一樣風景、接觸非一般的人,他們的起點就是別人的終點,怎能說沒有起跑線?

有起跑線嗎?好似也沒有,窮二代長大後成為富二代領導者的比比皆是,而且都說人生是場馬拉松,怎能侷限在一條起跑線?

一句廣告詞讓中國家長為之糾結“白髮三千丈”,

一句廣告詞讓中國家長為之奔命“緣愁似個長”。

為什麼?憑什麼?

印度的“起跑線”,戳痛了中國父母那顆柔軟的心。

來自印度的神片《起跑線》也許適合每一箇中國家長、每一箇中國教育者都去看。

因為它會讓你在笑得合不攏嘴時看見心裡流著的淚,因為它扎心揭示出一個同樣在中國上演的殘酷事實:起跑線是設給父母的,而騙局才是設給孩子的。

印度的“起跑線”,戳痛了中國父母那顆柔軟的心。

01

印度的“起跑線”,戳痛了中國父母那顆柔軟的心。

父母:貧富對立的起跑線

孩子:分享即關愛的大騙局

起跑線到底是誰的起跑線?

電影中的爸爸拉吉和媽媽米圖給出了最真實、最殘酷的答案:起跑線是給父母的。

在起跑線上競爭的,其實是父母的階級地位、經濟貧富、人脈資源。

印度的“起跑線”,戳痛了中國父母那顆柔軟的心。

印度的“起跑線”,戳痛了中國父母那顆柔軟的心。

來看看皮雅的父母——拉吉和米圖所處的起跑線位置吧:

階級:拉吉和米圖無疑是中產階級,他們是從貧困裡走出來的暴發戶,是月光集市上的老闆和老闆娘。

貧富:他們算得上中產階級裡的小富人,他們辦得起Party,買得起學區房,捐得起貧困學生,但他們沒法像真正的富豪那樣揮金如土,世界任我走。

人脈:他們是月光集市裡呼風喚雨的“明星”,但出了月光集市呢?他們誰也指不上,誰也靠不著。

印度的“起跑線”,戳痛了中國父母那顆柔軟的心。

正因為是中產階級,他們堅信自己有能力“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正因為是中產階級,他們自己辛苦攀爬的痛苦經歷讓他們覺得“絕不能讓女兒再這樣”,於是,為了唯一的女兒——皮雅,他們加入了最盛大、最殘酷的比賽——德里幼兒園招生。

印度的“起跑線”,戳痛了中國父母那顆柔軟的心。

為這一個名額,他們做了中國父母再熟悉不過的事:

第一,購買學區房:為讓女兒皮雅能上德里TOP5的學校,他們不惜離開了呼風喚雨的月光集市,“逼”著自己重金買下學區房,如同中國千千萬萬的父母一樣;

印度的“起跑線”,戳痛了中國父母那顆柔軟的心。

第二,參加輔導課:為了提升皮雅代表著“階級”的英語能力,他們給女兒報各種輔導課,還要求皮雅不準再說“印地語”(母語),甚至“逼”著自己張口便是蹩腳的英語,如同中國千千萬萬的父母一樣。

印度的“起跑線”,戳痛了中國父母那顆柔軟的心。

第三,父母培訓班:幼兒園僅僅考察孩子?當然不。

和中國一樣,幼兒園還考察著父母的學歷、職位、頭銜、社會關係和教育能力。

於是,拉吉和米圖為了通過這場父母的考試,“逼”著自己參加了父母培訓班,讓自己從頭到腳、從內到外“華麗轉身變精英”,如同中國千千萬萬的父母一樣。

印度的“起跑線”,戳痛了中國父母那顆柔軟的心。

印度的“起跑線”,戳痛了中國父母那顆柔軟的心。

這條“階級層次、經濟貧富、人脈關係”的起跑線設給誰的?

答案已然不言自明。

但極具諷刺意味的是,就在父母的培訓班上,在一場針對家長的模擬考試中,出現了這樣一個問題:

老師:“這是我最喜歡的問題,你們怎麼向孩子解釋‘貧窮’一詞?”

媽媽米圖:為什麼要去解釋呢?貧窮在我們國家的每個角落都得到了完全的詮釋。

爸爸拉吉:每個角落都有乞丐乞討,我們不用介紹他們是誰吧。

老師:這些你們自己想想就好,怎麼能在面試時這麼說呢......

(拉吉和米圖面面相覷)

老師:如果你們被問到這個問題,記住,只要回答“分享即關愛”,然後微笑就好了。

拉吉:分享即關愛?

老師:對,然後一定要——微笑。

印度的“起跑線”,戳痛了中國父母那顆柔軟的心。

印度的“起跑線”,戳痛了中國父母那顆柔軟的心。

“分享即關愛”加微笑,這才是正確答案。

你記住了嗎?

米圖和拉吉記住了。

於是他們在面對正試家長面試時,一本正經答道:“我們帶她去孤兒院,讓她和社會弱勢群體的孩子分享玩具,讓她明白‘分享即關愛’。”(微笑)

這就是我們為孩子設下的大騙局:

在我們極盡所能裝扮成“社會精英”而鄙視“社會底層”的時候,我們對孩子說“分享即關愛”?!

在我們說著英語、秀著世界旅遊照片、開著Party狂歡以示精英階層的時候,我們對孩子說“去孤兒院分享玩具吧,因為分享即關愛”?!

笑話,天大的笑話。

可這笑話在笑誰?

我們中國人的生活中,難道不也是時時在上演這樣的笑話:

我們用房產、就職機會、教育資源等等一切來區分貧富,盡一切所能將資源壟斷在自己手中,然後我們對不肯分享糖果的孩子說:“這小孩,不能這麼自私,要分享給別人”......

我們買豪車、購豪宅、穿名牌、挎名包,然後我們對自己要買頂級玩具的孩子說:“這小孩,怎麼那麼虛榮呢”.......

我們每一位父母都像餓鬼般在起跑線設置的地獄裡競爭著,然後強裝微笑著對孩子說:你要愛我,愛別人,愛世界。

這微笑,這話,到底騙了自己,還是騙了孩子?

02

印度的“起跑線”,戳痛了中國父母那顆柔軟的心。

父母:虛假欺詐的起跑線孩子:公平正義的大騙局

買學區房、進培訓班、報英語課、拜神求佛......最終拉吉和米圖的女兒皮雅進了TOP5嗎?

沒有。

招生辦這樣回答:學校不想招集市老闆的孩子。

印度的“起跑線”,戳痛了中國父母那顆柔軟的心。

可同時,拉吉的手下,住在貧民窟裡的手下的兒子,卻進了TOP5,為什麼?

因為政府硬性調了25%的名額給了貧困生。

像極了我國正在採取的,為了保證“教育資源公平”的某些措施。

可結果呢?公平了嗎?正義了嗎?

印度人民大膽曝了光。

拉吉和米圖,像許多其他中產階級父母一樣百思不得其解:精英階層不用愁,貧困階層有配額,唯獨中產階級呢?為什麼唯獨人數最為龐大的中產階級兩頭不落?

印度的“起跑線”,戳痛了中國父母那顆柔軟的心。

於是,他們做出了許多中產階段都想做出的決定:搶佔貧困生名額。為此,他們又做了三件事:

第一,賄賂。帶著錢,想好詞,走進校長辦公室,這是拉吉首先想到的辦法,可結果呢?他看到一位父親因為賄賂被校長趕出來(這裡的校長是否正義我們後面再說),於是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敢承認,便灰溜溜逃走了。

印度的“起跑線”,戳痛了中國父母那顆柔軟的心。

第二,住進貧民窟。從月光集市到富人區,再到貧民窟,電影是誇張的,但還是照見了事實,我們千千萬萬的父母都在為了兒女從窮到富,再從富到窮。

印度的“起跑線”,戳痛了中國父母那顆柔軟的心。

第三,搶車、搶水,搶米,鬥蚊子、鬥蒼蠅、鬥老鼠。為了讓招生辦相信自己的女兒皮雅確實是窮人的孩子,從富人區“下來”的拉吉和米圖開始學習窮人的生存哲學。

印度的“起跑線”,戳痛了中國父母那顆柔軟的心。

為了一桶水,米圖會像潑婦般爭吵,為了上一次廁所,拉吉捨棄了全天的工錢不要......

印度的“起跑線”,戳痛了中國父母那顆柔軟的心。

正如影片中鄰居孩子的母親說:“在這裡(貧民窟)生存可是一門學問”。這門學問是鄰居家孩子的爸爸媽媽教給拉吉和米圖的,但拉吉和米圖實際上是來搶鄰居家孩子的名額的。

這就是事實,這甚至是教育管理者們都知道的事實。

中產階級帶著虛假和欺詐,去偷竊貧民家孩子的權利。到頭來,他們怎麼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影片再次給予了最大膽的諷刺:

培訓老師:如果你們的孩子不想上學,你們會如何是好?

米圖:我們肯定是不會打罵她的。

拉吉:我們會說,如果你去上學,我們就給你一個棒棒糖。

培訓老師:什麼?你怎麼回事啊?

(拉吉和米圖再次面面相覷)

培訓老師:“賄賂是絕對不對的,絕對不可以這樣回答。

拉吉和米圖改口:“我們會問她‘你為什麼不喜歡上學啊’,有時候對我們而言的小問題,對孩子來說是大問題。總之,我們是不會賄賂她的,絕對不會教她賄賂。”

印度的“起跑線”,戳痛了中國父母那顆柔軟的心。

這就是我們為孩子設下的大騙局:

我們把錢塞向別人的口袋,乞求別人給自己一個“點頭”,然後我們回家訓斥向自己要一個棒棒糖的孩子:“不給,那是賄賂,絕對不可以。”

我們打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旗號去上扮“精英”、下扮“貧民”,然後我們回家這樣訓斥自己的孩子:“撒謊是可恥的,必須說真話”.......

我們偽造著各種證書、搶佔著他人的利益、偷竊著別人的權利,然後我們回家訓斥自己的孩子:“你敢偷東西,打斷你的手,警察會抓你去做牢”.......

從社會、到學校、再到家庭,我們齊心協辦地編織著這樣一個關於“善良、正義、真實、分享”的大騙局,然後等著孩子走進社會,發現這一切都是假的?

這騙局,到底是為了我們下一代,還是害了我們下一代?

03

印度的“起跑線”,戳痛了中國父母那顆柔軟的心。

父母:教育變生意的起跑線孩子:教育改變的大騙局

如果《起跑線》僅僅諷刺了父母、培訓機構,那它終究還是片面的。

讓我驚歎而又佩服的是,印度的這一神片大膽通過“校長”這一角色揭露了教育管理者的腐敗,進而又通過這一角色,猛烈抨擊了整個社會體制的“公平”假象。

拉吉和皮圖的女兒最終成功進入了TOP1,怎麼進去的?

以貧困生的名義進去的。

而一直教他們如何在貧困裡生存、甚至以“碰瓷”的方式為皮雅賺回入學費用的鄰居家小孩呢?

沒有。

這件事深深刺痛了拉吉的良心。

印度的“起跑線”,戳痛了中國父母那顆柔軟的心。

拉吉最終走向了TOP1的校長辦公室,他坦然承認了自己的欺詐行為,並期望學校把女兒佔用的名額退還給貧困生。

然而,就是這位TOP1的校長,這位手握大權的校長,這位同樣從貧困裡走出的校長,不僅沒有把名額還給貧困生,反而輕描淡寫的說出了這樣一段話:

校長:如果我們把名額給了窮人家的孩子,那麼我們如何從中獲益?

拉吉:您怎麼能這麼說?您也來自貧困家庭。

校長:謝謝您提醒我,所以我永遠忘不了自己為了去同學家的派對為他們寫作業,而如今,我的這些同學們,為了讓他們的孩子入學,卻反過來不惜為我做任何事。

拉吉:您把教育變成了生意。無論如何,我一定會把這名額還給貧困生。

校長:我好害怕啊,您打算去找媒體?政客?還是警察呢?如果他們的孩子也一樣在這裡上學呢?

拉吉茫然。

印度的“起跑線”,戳痛了中國父母那顆柔軟的心。

這就是整個社會構建出的一個巨型網絡,一個由特殊階層掌控的網絡,一個其他階層和他們的孩子難以進入的網絡。

千百年前,孔子說:“有教無類”;柏拉圖說:“教育要公平”;亞里士多德說:“法律必須保證自由公民的平等教育權利”。

千百年後,教育演變成一樁大生意。

在這樁生意裡,進入的家庭因為孩子的進入,而更加自豪、富裕、強悍;

沒進入的家庭因為孩子的沒進入,而更加沒落、貧窮、絕望。

這是一個無休止的惡性循環,而我們卻對自己的孩子說著“善良、正義、真實、分享”,難道我們指望著下一代在我們如此的“言傳身教”下,來攻破我們製造出的惡性循環,創造出一個美麗公平的新世界?

該是醒醒的時候了,該是我們首先自己對自己負責,進而才對下一代負責的時候了;該是我們首先不自欺,進而不欺下一代的時候了。

在影片的最後,無計可施的拉吉只好在大禮堂裡說出了一段話:

在沒小飾物、電視機等玩意兒的情況下保持開心,這些不是我女兒在這所學校學到的,‘少即多、分享即關愛’,孩子們被要求記住這些,但這些都是我女兒跟這個貧窮鄰居家小孩學到的,而不是在這所學校裡學到的。

我們偷了他們的權利,但我們還是不會讓他們在這裡上學。為什麼?

因為像我們這樣的父母更樂意去欺騙,而像她這樣竊取他們機會的校長,不再是校長,而是一個生意人。教育不再是教育,而是一門生意了。

但我不會教我的孩子去剝奪別人的權利,她可以在任何地方讀書,但是不會在這裡。今天,我就為我的孩子皮雅辦理退學。

印度的“起跑線”,戳痛了中國父母那顆柔軟的心。

多麼震撼的一段話,說完呢?很多家長鼓掌,然後跟隨?

沒有。

實際上,沒有一個家長站起來鼓掌,除了妻子米圖。

實際上,那位校長依舊以校長的姿勢站了起來,告訴大家:“我們為什麼會聚集在這裡,我們聚集在這裡是為了孩子們美好的未來......”

印度的“起跑線”,戳痛了中國父母那顆柔軟的心。

這就是殘酷的事實。

你,如果是一名家長,繼續接受這樣的事實,還是行動起來拒絕在起跑線上賽跑?

你,如果是一名教育管理者,繼續在這樣的事實裡墨守成規,還是行動起來還原教育的本質?

你,如果是一名孩子,還想長大嗎?

印度的“起跑線”,戳痛了中國父母那顆柔軟的心。

素 說

看完這部電影,我久久未能入眠。

我的孩子3歲,上幼兒園了,所以,我也站在了起跑線上。

和電影中的拉吉、米圖一樣,我也是一名中產階級,和千千萬萬的中國父母一樣,我也希望給孩子最好的未來。

那麼,我要賽跑嗎?

不,我想改變。

怎麼改變?一個人面對這麼龐大的一個系統,怎麼改變?

我知道我無法改變,但我看著在我身邊熟睡的孩子,我堅定走向電腦,敲起了鍵盤。

這文章寫完了,能有改變嗎?

沒有。

也許就像在大禮堂說完那段話的拉吉一樣,無人鼓掌,無人轉發。

但是,我依舊要寫。

因為,改變從來不是從下一代開始,改變只能從我開始。

改變從來不是從口號開始,改變只能從行動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