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是什麼才是“起跑線”?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是什麼才是“起跑線”?

作為家長,我們都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我們讓孩子參加各種輔導班,為孩子創造各種受教育的機會。可是,我們有沒有仔細思考一下,到底什麼才是“起跑線”呢?推薦各位家長仔細閱讀和體會這篇文章,它會告訴你,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起跑線。”

1

今天的英語課上,一個5歲的小朋友哈欠連天,完全沒有學習的狀態。我問他,怎麼今天這麼困啊,昨天沒有乖乖睡覺麼?他說:“老師,我太累了,我想睡覺”。

下課以後,我和這個學生的媽媽聊天,問問為什麼小朋友上課這麼困。這才知道,這個5歲的小朋友一週的安排是這樣的:

  • 週一至週五白天全天在幼兒園;

  • 週一放學後:硬筆書法課90分鐘;

  • 週二放學後:鋼琴課90分鐘;

  • 週三放學後:舞蹈課90分鐘;

  • 週四放學後:英語課90分鐘;

  • 週五放學後:口才及小主持人課90分鐘;

  • 週六一天:國學課90分鐘,游泳課120分鐘;

  • 周天一天:樂高遊戲課90分鐘,硬筆書法課90分鐘。

除此之外,每天晚上還要完成各門輔導課的作業,要練鋼琴,練書法,練英語。等著把這些作業都做完,最早也要晚上11點了。日復一日,已經這樣堅持2年時間了。

我很驚訝。一個五六歲的小孩兒,每天的安排是這麼滿。我問他媽媽,孩子這樣不是非常累麼,能受得了麼。他媽媽的回答是:“知道孩子累,也心疼,但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且,這些課都是要完善孩子的性格,孩子哪方面的性格有缺乏的,就得報個輔導班給孩子補上,不然長大了,沒有競爭力。”

2

這個家庭的狀況,可以說很普遍,因為家長相信了一句話: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對麼?絕對是正確的。可是,家長往往忽略了去仔細思考一下,到底什麼才是“起跑線”!

起跑線絕對不是參加各種輔導班,也不是家長付出的培養孩子的金錢。我們很多時候在沾沾自喜於給孩子提供了豐富的受教育的機會時,卻不知道,孩子已經輸在了真正的“起跑線”上了。

3

第一起跑線:家長自身的人格養成

很多家長是很有性格的。比如,過於急躁,過於消極,過於急功近利等等。孩子與家長是朝夕相處的。所以,孩子在成長階段更多的是模仿家長的做法,並觀察家長對該做法的反饋。透過外界積極的反饋,孩子會不斷強化該行為,透過消極的反饋,孩子會不斷修正自己的行為。孩子的行為模式,一般是通過這個習得模式形成的。當我們成為家長的那一天,我們就成為了一個原件,我們希望孩子完美,可是孩子只是我們的複印件。原件有缺陷,我們不能期望複印件會自我修正。一個情緒穩定的家長,培養的孩子也不會過於暴躁。一個滿口消極語言的家長,也無法培養出自信的孩子。都是因果關係。

第二起跑線:家長不斷學習的能力

有一位在美國的陳老師,教育出的自己的孩子很出色。我們越洋電話幾個小時,主要向她請教教育孩子的經驗。陳老師說,當一個好的家長,很簡單,就是要不斷的學習。我問她需要學什麼,她說,和教育相關的都要學。要學兒童心理學,伴隨孩子順利度過兒童期,可以順利融入學校,養成好的學習習慣;要學青少年發展心理學,幫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形成良好的三觀;要學習教育學,幫孩子選擇合適的課程;要學習溝通的能力,可以與孩子正常的溝通,等等。

我想,這對於大多數家長來說,確實太難做到了。然而,這又是家長不得不去學習的。孩子的行為表現,都是某一種心理表現的外化。孩子很多行為特點,也是由他們所處的年齡段決定的。只有通過學習,才能瞭解這些外在表現的背後,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動機,才能真正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各個發展時期。

持續學習的家長,為孩子營造的是一個適合孩子年齡段的發展環境。這些家長們,能夠充分考慮到孩子的年齡段特點,並且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而有些家長,憑自己的意願和習慣來管教自己的孩子,忽略了孩子在這個年齡段特有的心理特徵,所以親子關係緊張,無法溝通,以至於孩子無法形成健全的人格。這不但影響孩子自身的發展,也會成為孩子長大成人之後進入婚姻後的行為模式,進而影響到再下一代的教育。

第三起跑線:家長獨立判斷的能力

需要家長學會判斷的事太多了。比如,孩子是否真需要補充某一項知識和能力;社會上流行的教學方法是否真的科學;某一個輔導機構是否真有能力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某一個老師是否真能夠幫助孩子有所提高;孩子是否適合學習該項技能等等。這每一項判斷能力的背後,都需要家長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補充背景知識,以期可以形成客觀獨立的判斷。

這些需要獨立判斷的點,需要家長本身受過良好的教育,才能形成自己的判斷風格。我們也提出幾條可供參考的標準,來幫助家長形成一定的判斷:

1. 孩子的天賦:孩子真正感興趣,並且通過學習之後進步非常快的科目,大多是孩子的天賦所在;有些孩子,雖然對這些科目很感興趣,但是,經過一段時間學習和訓練之後仍然沒有進步,或者進步非常緩慢,那麼很可能孩子的天賦並不在此。對於孩子是否真的有進步,可以聽一下相關專家的意見,畢竟,很多教育機構,是不會給家長說明實際的進步情況的。

2. 對科目本身的認識:很多家長希望通過課外的學習,幫著孩子完善性格。但是,由於家長缺乏對某些科目的認識,很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比如,有的家長覺得自己孩子不安靜,希望孩子能夠安靜一些,讓孩子能夠坐住。家長就幫著孩子選擇了鋼琴、架子鼓等科目,認為只要孩子堅持練習,就能安靜下來坐住。這樣的選擇顯然是不恰當的。因為,家長把安靜和坐住給弄混淆的。鋼琴和架子鼓,都需要孩子對音樂形成體會。音樂本身,也是帶有情緒的,甚至很多音樂的情緒是很激烈的。練習鋼琴,可以讓孩子形成堅持的品格,但是,不會也不應該幫孩子形成安靜的性格。因為,一旦孩子在音樂面前過於安靜了,情緒上沒有起伏,那麼,他們在音樂道路上也不會走太遠。

3. 培訓機構:宣傳速成的機構,強調考級的機構,往往不是很好的機構。好的培訓機構會幫助孩子循序漸進的形成科學的知識體系。所有的知識,均有自己的一整套理論體系。如果希望孩子學習到紮實的基礎,而不是將該知識成為在其他家長面前炫耀的工具,那麼,循序漸進的讓孩子學習,是最有成效的。

4. 課外教師選擇:需要看該教師是否負責,是否有愛心和耐心,並且,看該教師培養出來的學生是否有進步。家長要與教師有充分的交流,瞭解教師的教學思路是否科學合理。也可以請教相關領域的專家,對該教師的教學思路進行判斷。

第四起跑線:家長的堅持力

很多家長頭疼自己孩子成績不好,或者做作業時精力不集中,或者做事沒長性。有的家長抱怨,孩子只知道抱著手機玩兒,或者玩遊戲,或者看電視,就是不願意寫作業。我們問問家長,孩子寫作業,你在幹什麼?家長說,我們看手機,或者說洗衣服,或者說看電視等等。其實,孩子的不堅持,往往是家長造成的。孩子的天性就是愛玩兒,而學習本身與孩子的天性就是衝突的。孩子學習時,如果家長是在玩遊戲的,那怎麼能期望孩子專心學習呢。

有些家長說,自己小時候家長都不管,照樣可以學習。只是,時代變化了。我們小時候,除了學習之外,沒有太多的外界誘惑。現在如果想玩兒,可以選擇的方式太多了。這給教育提出了新的課題。

家長的堅持,是孩子的榜樣。孩子學習時,如果家長陪在旁邊也在學習,那麼,這不但有利於建立更加親密的親子關係,也同時,讓孩子在學習的時候感覺到踏實。另外,孩子也會因為模仿家長的行為,形成堅持學習的品格。有的學生家長,堅持陪伴孩子練習硬筆書法,陪伴孩子讀英語文章。這樣的孩子,進步是紮實的,也是明顯的。有些孩子的家長不陪伴孩子學習,往往這樣的孩子,很難把知識學習紮實。每天堅持一起學習,不需要很長時間。有半小時的共同時間也是足夠的。不在每天的量,但是,在乎“每天”。很多家長覺得自己太忙了,壓力大,沒有精力陪孩子學習。其實,如果把刷朋友圈的時間節省出來,每天半小時也不是什麼困難的事。

4

總之,作為家長,我們希望孩子有什麼樣的品格,不是應該先考慮讓孩子參加什麼輔導班,而是我們自己首先問一下自己,這樣的品格,我們自己是不是具備。我們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殊不知,我們自己就是孩子的“起跑線”。孩子的發展,建立在家長自身奠定的基礎之上。

我們自己努力,自我完善,就等於我們把起跑線往前挪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