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線》:當我有了孩子,也無可避免交給這樣一羣豬去教育

一部印度的片子,卻似乎是在說中國的教育,中國的社會。

看《起跑線》裡那些,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大部分老師或者說人都平庸至極,他們以他們那些狹隘、淺薄、庸俗的價值觀來審判一個個單純無知的孩子。當有一天我有了孩子,我也要把孩子像電影裡一樣交給這樣一群人去教育,然後讓他接受平庸迂腐的觀點,最終成為和他們一樣。念大學不是為了濟世安邦,不是為了思想覺醒,為了不是為了科學發展,不是為了社會進步,而是為了、僅僅為了找一份貌似體面的工作,最好能過上奢華無度生活,如果過不上就叫王思聰老公叫王健林爸爸的蠢豬和母豬。

我就在想,讀了十幾年的書,這種人生格局,這種思想理念,卻成為今天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我真的是為社會悲哀,為國家悲哀,也為自己悲哀。想起了現在周圍大部分的朋友和同學,也為他們感到可悲。讀書十幾年,最終直接回到小城,幹起了一份月薪三千或者不到的工作,或者一心鑽研考鐵飯碗卻幾乎無意義無價值的公務員。可能很安逸,可能很舒適。也有人也許會說,人生的選擇有很多,這樣的生活選擇也無可厚非啊。說的沒錯,那我只想知道,那你念了十幾年的書,透支的那無數個日日夜夜,到底是為了什麼?

電影中,拉吉和巴特拉為了孩子能在一個“好”學校唸書絞盡腦汁,甚至不惜變成窮人,飽受本不該屬於他們的生活之苦。其實如此費心去讓孩子進名校又能如何呢?看看那些老師和校長的嘴臉吧,看看那些“名校”學生和家長的嘴臉吧,和這樣的學生,這樣家長教育下的學生,這樣老師教育下的學生浸泡在一起,結果真的是對孩子的提升嗎?拉吉後來給了窮人的公立學校資助,以稍稍安慰良心。但其實,當資源積累到了一定階段,學校之間教育資源的差距已經無意義。今天,每個人都能讀的起書,但不是每個人都願意讀書,人們更願意去看電影,玩手機遊戲,逛街,少之又少的人願意獻祭式的將自己投入到古今文學鉅著中去。因此,資源集中並不代表什麼。

電影扣掉一顆星純粹是最後的結局落了俗套,主角講了一大堆話,來點出主題,這有點像中國的一些電影,為了凸顯意義而脫褲子放屁。試想,哪個學校,哪個地方,一群人能允許這樣一個人在臺上發表這些長篇大論,尤其聽起來很是誨人不倦的東西。

最後以電影中的一句話作為結尾,獻給哀愁的自己:

“爸爸 我是不是不幸運啊!”

“你是這個世界上最幸運的孩子,他們不要你是他們的損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