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線》:孩子的教育應該要往哪裡跑去?

印度一部十分具有話題度的寶萊塢電影《起跑線》主要講述了中產階級夫婦拉吉和米塔,在印度德里一年一度的“幼兒園招生大賽”中,為了讓女兒皮婭進入最好的學校——德里文法學校。經歷了許多的波折——正如下面的海報中展示的一樣,夫婦倆體驗了富人區和窮人區的生活,最後做出了他們認為的最好選擇

的故事。

《起跑線》:孩子的教育應該要往哪裡跑去?

電影諷刺了印度上流社會“崇洋媚外”的教育現象,以及上流社會自恃“高貴”,將受教育的權利當成一場交易;卻弘揚了窮人的善良和友愛。

《起跑線》:孩子的教育應該要往哪裡跑去?

由此引發了觀眾的思考:什麼才是孩子最好的教育?本文將從問題中尋找答案。

孩子的快樂是否該藏起來?

電影中夫婦倆為了皮婭能進入德里文法學校,從舊市街搬到了學校附近的富人區。為了融入這個“圈子”,米塔舉辦了派對,讓鄰居們帶著他們的小孩來參加。派對上皮婭聽到了她最喜歡的歌,於是和拉吉快樂地跳起舞來。這些大人們舉著昂貴的進口紅酒,竊竊私議拉吉和皮婭的“粗俗”,可他們的孩子,卻被快樂感染,圍著拉吉跳舞

《起跑線》:孩子的教育應該要往哪裡跑去?

孩子和大人的思維實際上相差很遠,即使在現代所謂的“精英教育”中,人們總希望他們早早地像大人一樣——成熟和穩重。彷彿有這樣的鐵律:優秀不能和快樂共存。這一點我深有感觸,小時候和姐妹們在家裡看動畫片,笑得眼淚都要出來,結果被爸爸大罵一頓,說動畫片“幼稚”,強硬地把頻道切換到我們看不懂的科教頻道。可事實證明,長大之後,我並沒有成為科學家或者發明家,相反,在父親無法像以前一樣束縛我的年齡,我經常看以前沒機會看的動畫片,試圖找回那時候的快樂。

家長對孩子的成長是不是過分焦慮了?

影片一開始,米塔為女兒皮婭塗上厚厚的防曬霜,穿上厚厚的衣服和頭盔,用保姆的話來說:“她都可以變成宇航員飛上天了”,可是孩子只是要出去滑滑梯而已。對此,米塔的回答是:“她會得感冒。”

《起跑線》:孩子的教育應該要往哪裡跑去?

米塔經常閱讀雜誌指南,按照上面對幼兒園的排名從各種角度去審視,挑選學校。丈夫拉吉問:“有必要嗎?”她立刻焦慮地抓頭髮:“要是皮婭不能上好的幼兒園,她就不可能上名牌大學,不能進外企,她就會孤單沮喪一個人,然後會去吸毒……”正是這套多次出現的說辭,推動著這對父母窮盡腦汁,最後走了歪門邪道。

《起跑線》:孩子的教育應該要往哪裡跑去?

其實這些焦慮,只是源於米塔的“腦補”。在我們身邊,不也有很多這樣的家長嗎?他們早早地將孩子送去早教班,甚至在懷孕初期就已經開始“培訓”,就是為了“贏在起跑線上”。“孩子一旦早早地就落後於別的孩子,他們後面就很難跟上隊伍,以後就會平平無奇。”這種“追趕”,折射出父母對孩子教育的焦慮。

《起跑線》:孩子的教育應該要往哪裡跑去?

這種焦慮往往伴隨著過度保護。為了讓孩子專心學習,父母可以為孩子做任何事情:餵飯,洗衣服,買一切東西……孩子缺乏生活技能的鍛鍊,逐漸變成“高分低能兒”的例子比比皆是,其實放手讓孩子自己領悟,自己去碰撞,他們往往不會像大人想的那麼慘。

孩子應該怎麼學東西?

影片中其實有很明顯的對比。富人區的孩子在培訓機構裡,付著高昂的學費,學會了法語和德語而窮人區的孩子,跟著當導遊的爸爸四處遊歷,也學會了法語和德語,甚至還會中文。富人區的孩子用價格不菲的樂器學會彈鋼琴,用邊唱歌邊上課來學習知識;而窮人區的孩子擅長就地取材,用鐵桶,木棍,甚至自己的臉皮,就能呈現一場讓一眾大人鼓掌歡呼的表演

《起跑線》:孩子的教育應該要往哪裡跑去?

我們總說:“音樂和知識,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卻用枯燥死板的課堂將知識和技能塞進孩子的大腦。殊不知,生活是最好的老師,從生活裡能學會的東西,是課堂遠遠不能企及的。課堂能教會你食物裡含有的營養成分,但不會教你怎麼在飢腸轆轆的時候,給自己下一碗雞蛋麵。

結語:多用孩子的思維而不是大人的思維為孩子的教育著想

教育不是越早越好,是越適合越好。孩子在這個年齡真正需要的,是快樂的成長,是生活技能;而不是高高端在象牙塔裡,像個不食人間煙火的所謂的“精英”。教育的質量與金錢往往不掛鉤,能讓孩子變好的才是優質的教育。

《起跑線》:孩子的教育應該要往哪裡跑去?

我是愛閱讀,愛思考的天山靈知。關注我,說說你對教育的想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