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教育在「起跑線」上失去自我——觀電影《起跑線》有感

起跑線,在運動比賽中是競爭的起點,寓意著人生的起步。一句“不要讓自己的小孩輸在起跑線上”的口號,讓無數父母操碎了心,而電影《起跑線》講述的正是一對年輕的父母為讓自己的女兒獲得進入好學校學位而展開種種行動的故事。

讓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的地方,讓他們將來能在競爭中處於領跑地位,有體面的工作、好的收入、較高的社會地位,這是每一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的心願。影片中的家長為了女兒能進入私立學校讀書可謂一路披荊斬棘,最後卻發現在贏在起跑線的口號背後,是教育的產業化、教育公平性的缺失,在這背後是政府公共服務提供的缺失、社會保障的缺失、就業壓力的增大,階層的日益固化及對貧困的代際傳遞的害怕與擔心。

别让教育在“起跑线”上失去自我——观电影《起跑线》有感

儘管《起跑線》講述的是印度的故事,然而這一現象在轉型期的中國也同樣存在。近些年來,很多年輕人都在感嘆鄉村在衰落,嘆息“鄉愁無處安放”。但很少有人去發現鄉村的學校同樣在“衰敗”,優質的教育資源越來越向城市流動,有條件的家長只要有機會都會把自己子女送到城裡的學校去享受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在這種理念的引導下“大額班”各地是愈演愈烈,戶籍的含金量越來越高,學區房更是價高離譜。為了贏在起跑線上,各種補習班、特長班取代了“忙趁東風放紙鳶”的童年。巨大的市場需求讓教育充滿了市場的味道,而教育在市場的逐利中迷失了初心,同時也給所有的父母套上了一層隱形焦慮。

教育存在的本質是為了消弭社會的不公,培育下一代正確的價值觀。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讓教育公平的陽光滋潤每一位學子,讓教育迴歸教育的本位,一是需要我們的政府部門加大鄉鎮教育資源的投入,既要改善教育的硬件,也要增強教育的軟件,平衡城鄉教育的差距。既要讓優秀的老師能到鄉村,更重要的是要讓其能留在鄉村,讓農家的孩子能讀到書,還要讓其能讀好書。二是要調整興辦教育的理念,不能將教育作為一門產業,教育的投入是久久為功的事業,主政者應樹立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三是家長應該改變對教育投入的理念,認識到教育的真正目標——教育最終的目的是健全下一代的人格,樹立他們行為規範,培養他們勇敢、善良、公正、堅毅的品格,培育他們獨立思考、自我完善、自我控制的能力。正如習總書記講的青少年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釦子,要讓自己的子女走好人生的起跑線,我們家長還需要樹立良好的家風,用自己的言行傳遞正能量,灌輸正確的理念,不迴避競爭、不害怕競爭、正確面對競爭。我想這才是我們家長在孩子成長起跑線上應該做的。

長按識別上圖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訴訟費不會算,點開我們;

案件進展如何,點開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