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成長的小書包

相信很大部分的人都有這種感覺,讀過的書都餵了狗,或者讀了很多書卻覺得無處可施。或者你覺得自己有很多知識,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迴歸到日常生活中,你卻發現遇到具體問題的時候,很難應用到這些知識。這就是因為沒有構建好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這和讀書是一個道理。

如果讀完每一本書,都有花兩天的時間做筆記,畫知識結構圖的話,其實每一本書都會變成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在自己的大腦裡。因為構建圖譜的過程是一個加深記憶的過程,能更好的幫助我們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從書中學習到的知識。


所以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腦海裡的知識會隨著學習到知識數量而增加,所以當你需要解決問題的時候會出現選擇困難。所以這時你必須接受一個現實:有很多知識是你這輩子都用不上的,我們應該優先選擇都自己有幫助的,不要為了學習而學習,應該為了解決問題而學習。


比如,你在某個課程APP看到關於Python從入門到精通、數據分析入門課程、經濟學小講堂等,或許你會心動想著這個好像對我有些幫助,但現實情況卻是你不僅不能聽完這些課程,就算聽完了,可能一輩子用不上幾次。如果不從事經濟學相關、編程相關工作。所以第一個要做的就是摒棄知識收集的怪癖。


接下來,刻意學習和應用。同一知識體系可以在不同領域舉一反三,所以學習了某一知識,你需要思考,還有哪些領域可以應用。然後根據相關性,學習領域知識。比如說,我現在是數據分析師,從事數據分析領域工作。從前我在物流公司,通過數據分析來增加物流網點的應用,以增加物流路線。而如今我在某社交APP工作,數據分析就應用於用戶增長分析、留存分析。通過這兩個部分的學習,讓我的知識體系利用效率達到最大化。


同樣,每個人都要增加自己知識體系的可能性。現在互聯網思維如何讓自己知識領域最大化並不難,關鍵在於自己有沒有這個想法、思維。


路人甲M

如果你想迅速的搭建你的知識體系,首先你要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要去搭建知識體系?
如果你真的想搭建一個真正屬於你且實用的知識體系,請一定要以
解決問題為目的去做這件事情。

如果你想快速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那麼僅僅靠自己在網上到處去胡亂的搜索信息,查找書籍,看一些碎片化的知識,那必然是不行的。

你首先需要做的事,跟業內非常有名的前輩討教

我們要找到在這個領域當中大家公認的前輩,要想辦法與他進行接觸,或許你可以通過一些付費的討教形式,與他們進行見面,這是非常值得的投資費用,你一定要去花。

很多的人傾向於去請他們吃頓飯,然後去聊一聊,但是其實這是非常不對的。

你想一想,如果一個人沒有對你付出任何成本,僅僅請你吃一頓飯,你會傾囊相授嗎?即使你會,也不可能非常高質量的傾囊相授,因為在吃飯之前沒有進行系統性的準備。但如果你是付費用戶,那麼他在見你之前必然要進行系統性的準備,因為他不能對不起這個錢,對不起自己的招牌。

因此付費找到業內非常公認的前輩去討教,讓他來給你直接搭建一套這本行業內,最完善的知識體系,是一個非常快的捷徑。

另外一個是要去看本行業的長銷書

長銷書真的不是錯別字,不是暢銷書。

長銷書的意思是說,這本書自從出版以來不斷再版,讓無數人進行觀看驗證好評,從而口口相傳,不斷的有人去買來閱讀。這些書籍經歷了時間的磨礪,證明了他們其中的精華是被大眾所認可的,如果你想了解這個行業的知識體系,一定要去看這些經典的入門書籍。

你要進行多方交流,完善整個知識體系的分支。

前輩或者是書籍,或許能給你搭訕一個非常大的框架,但是其中的非常多的細節,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也沒有足夠多的資料,也或許他們提供給你的並不適合你。

因此,在你看完了這些東西與別人交流完之後,這個時候你可以去跟你的,同等水平的人進行交流,或許你會從他們的身上去找到一些你發現的遺漏的部分,也可能從他們身上找到一些新的發現。

你要以教為學,快速進步,快速檢驗,拿輸出倒逼輸入

如果你認為你的知識架構已經搭建的比較完善了,那麼這個時候你要做的就是一件事情,將這個知識教給別人。這不僅僅是一個知識的傳承,也是在檢驗你的知識架構到底是不是真的邏輯清晰,條理明白。如果你在教別人的時候發現,有些地方把別人講不明白,就不是徹底的懂了,你就要去重新回過來去完善你的知識體系。

只有當你去教別人,把別人真正教會的時候,才能證明你自己是真正的懂得,這其實就是大名鼎鼎的費曼技巧。

最後你要定期回顧、梳理架構

現在很多的行業都處於日新月異的發展階段,你可以經常拿一些案例,套入你的知識體系當中進行分析。然後,將這個分析結果與你的同水平的人,甚至是高手進行交流,這個過程當中,你會發現這個知識體系是不是需要更新了,哪一塊現在是錯誤的,有哪些理論體系現在已經被證實是有問題的。

以上就是,讓你快速搭建你的知識體系的幾個步驟,還是那句話說來容易做起來難,希望你能成功!

關注“人生逆襲”,一起超速成長!


朱少鋒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現在這個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知識,中國的圖書出版量,每年有30多萬冊,那麼如何在浩瀚的知識海洋當中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

打一個比方說,你的知識體系,就像是圖書館,圖書館的書,需要分門別類,分不同的學科,在不同的書架上去陳列,這樣當你去找書的時候,你就會直接按照目錄索引找得到,想象一下,如果圖書不能夠分門別類,在書架上陳列,而是將所有的圖書館裡的書,只是亂放。這個時候當你需要去提取一個知識點,你想去尋找和應用你的知識來支持目前的研究或者解決一個問題時,你就會發現,你根本找不到,這說明了建立知識體系的重要性。

怎樣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呢?每一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知識體系,每個人有自己不同的興趣。

要本著解決問題這一個基本點去構建知識體系。

在你的工作當中,你要用到哪一些知識點?舉例說,如果你的工作是銷售,除了你自己所銷售的產品或者服務最基本的知識之外。那麼你需要了解的知識,就有很多,除了基本的營銷知識之外,基本的溝通技巧之外,你可能還要關注一下心理學,和不同性格類型打交道的方式方法等。

成人學習最好的辦法是帶著問題去學,需要解決一個問題或者提升一個技能的時候,有主題有重點地去學。如果看書就要聯想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怎麼應用,有哪些過去經歷的事情也可以聯繫起來,未來如果遇到一些什麼樣的情境可以怎麼應用。

因為某個技能提升的需求,去主動學習,而不是盲目去學,是一個很好的學習路徑。

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在你關注裡面領域裡面,找到最前端的書本來學習,當你在工作當中發現,缺乏什麼,你就補充什麼,這個時候你的知識框架就搭起來了

注重梳理和回顧,不用記住,用時找得到就好

當你建立了一個體系,看完一本書之後,把這個新增的知識點加入到體系中來,最好以思維導圖的形式或者讀書筆記的形式把它記下來,鞏固下來,因為知識已經太多了,用腦袋根本記不住,但是如果你能有一個本事,就是在你需要的時候,你知道去哪裡可以找得到,那麼也足夠了,加油!


職場喵女王

這個問題非常好,個人以為,從零到一,在一個陌生的領域紮紮實實構建出自己的知識體系,關鍵要把握好三個步驟。

構建知識體系的第一步,是“亦步亦趨”。

上古時,人類還未開發出“製藥”這個技能,但凡得了病只能硬挺著,挺得過去就好了,挺不過去就死了。因此,成了檢驗一個人運氣的最好途徑。這種現象持續了好多年,三皇之一的神農氏坐不住了,便決心嘗百草,定藥性,相傳他嚐遍了數百種草藥,最後誤食斷腸草而死。後人為了紀念神農氏,便將他嘗百草所得到的經驗編纂成了一本書,名曰《神農本草經》,簡稱《本草》。

過了四千多年,又有一位聖人覺得《本草》這書傳了許多年,難免會有以訛傳訛的情況,便想要效仿神農氏,將世間之物的藥性再統統整理一遍。

你們覺得,他真的會學神農氏再嘗一遍百草嗎?

當然不會。

《本草綱目》序曰:“古有歲歷三十稔,書考八百餘家,稿凡三易。復者芟之,闕者緝之,訛者繩之。舊本一千五百一十八種,今增藥三百七十四種,分為一十六部,著成五十二卷。雖非集成,亦粗大備,僭名曰《本草綱目》”。

李時珍所做的事情,便是“亦步亦趨”。

我們人類所有的知識,都是通過經驗點滴積累而來的,諸如《本草》這樣的書籍,相當於將大量的經驗、知識串聯起來,構成了一個整體。這樣的做法,其實就是系統化的雛形。然而,這種系統化的過程,需要付出極大的艱辛和極長的時間。

通過未經整理的零散知識達成體系化並非不可能,而是難度過高。對於我們來說,其實有著更為經濟實惠的方法,那就是模仿。

模仿是學習的原始手段,更是入門者跳不過去的必要步驟。我們從小,就是從牙牙學語開始,才一步步做到了流利表達。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說的也是模仿的好處。

韓寒少年成才,然而《三重門》,模仿的是錢鍾書的《圍城》;

莫言榮膺諾貝爾獎,然而他筆下的高密鄉,模仿的是福克納《喧譁與騷動》;

馬爾克斯構建了魔幻現實主義的基石,然而《百年孤獨》裡冷峻的筆法,源自海明威。

模仿的真正意義,在於使你在剛入門的階段,迅速通過他人的有效經驗達成自己的“原始積累”,從而獲得突飛猛進的提高。可以說,對於初學者而言,模仿是最佳的學習途徑。

不過如果只是一味模仿,那你就只能永遠在前人設立的桎梏中打轉,無法更進一步。

構建知識體系的第二步,是“畫蛇添足”。

這個典故大家都清楚,楚國人比賽畫蛇爭酒喝,有一位畫得快了,見別人沒畫完,便給蛇畫上了四隻腳,結果被別人說他畫的不是蛇,沒得到酒喝。

一壺酒沒喝到,又有什麼要緊?他可是率先畫出了蜥蜴這樣的動物啊。

“畫蛇添足”的要義,在於創造。

心理學家榮格在早年間師從弗洛伊德,通過多年的學習,他對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性慾理論理解得極為透徹。1909年,榮格做了一個夢,在夢中,他在一棟老房子的最下層發現了兩個古老的人類頭骨。當他將夢講述給弗洛伊德時,弗洛伊德想要榮格說出這些頭蓋骨是誰的,因為在他看來,榮格一定是對頭蓋骨的主人心懷死亡願望。而在榮格看來,那座房子則是他精神的意象,而他發現頭骨的最底層,代表著集體潛意識。

最終,榮格鼓起勇氣宣佈了有關集體潛意識的假設,這是他對弗洛伊德學說最大的背叛,卻也是他對心理學最重要的貢獻。

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中說,“我們要拿來。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那麼,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這人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

王小波逝後,一批自稱“王小波門下走狗”的人匆匆出現,又都匆匆消失,沒有在文壇留下一絲漣漪。

這些人只學到了王小波的玩世不恭和抖機靈,卻沒看到字裡行間藏著的悲天憫人和黑色幽默,

然而卻有一個異類,從模仿王小波的風格開始,由形似漸漸變成了神似,最終創造出了自己獨特的敘事風格,自成一家。

這個人,叫徐皓峰,他的作品包括《箭士柳白猿》、《師父》。

齊白石先生曾言道“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便是如此。

構建知識體系的第三步,是“海納百川”。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泰勒·科文有著異乎常人的閱讀速度,據說親眼目睹他看書的人都會油然而生一種崇敬感:太TM快了。

科文自己寫道,“想要讀得快,前提是你有極大的閱讀量,以至於你拿起一本書,看到開頭時,便能夠預知結尾了”。

所以說,科文看書並不是從頭到尾逐字讀將下去,而是靠“預判”。

書籍本身,是分層次的。如果按照性質來分,我們可以試著把書分為祖宗書、兒子書、孫子書三個類型。祖宗書,就是這個領域裡最基礎、最本質的那些東西,我們只要把祖宗書讀透了,那麼看兒子書的時候,就會很輕鬆——因為兒子書上的大部分觀點,都是對祖宗書上觀點的細化詮釋。而到了孫子書這一層,則更為瑣碎,那些對元觀點的詳細闡述,我們完全可以跳過不看,只看這本孫子書裡有哪些我們沒有見過的新觀點、新發現即可。

泰勒·科文能夠讀這麼快,實際上不是讀,而是迅速篩選、過濾掉熟悉、已知的東西,進而挖掘出新東西。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到,“詩人對於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魯迅先生一生撰寫雜文無數,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似乎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現象,到了他的筆下,就莫名地深刻了起來。為什麼周先生能夠就事論事,與人筆戰不輟?

我們只知道他寫過《社戲》、《阿Q正傳》這些抨擊類的東西,卻沒有發覺,他更是一名勤勤懇懇的治學者。《中國小說史略》和《古小說鉤沉》,也是他的作品。

在小說研究方面,魯迅先生是下過苦功夫的,而這,也就成了他的“元知識”。

只有在擁有了“元知識”的基礎上,我們才能夠真正做到海納百川,將我們吸納到的東西為己所用。

其實,並沒有必要神化“知識體系”。說到底,知識體系只是一個你對知識進行分類整理的工具和手段,並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知識體系”就好比圖書館的檢索系統,有了它,你就能夠迅速準確地找到存儲在腦中的相關知識點,可是這個知識點具體怎麼運用,就是另外一回事兒了。

與其本末倒置,將大量時間用在研究這些學習方法、工具、法則上,倒不如靜下心來,踏踏實實投入到學習裡,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相信總有一天,就算你不去找知識體系,知識體系也會自然而然地來找你。


高太爺

知識實際存在,但是看不到摸不著。不能像書本一樣,用書櫃將他們歸類整理。單憑腦子憑空將知識整理的井然有序,簡直是天方夜譚。想要藉助工具卻也不知道用什麼工具。說到建立知識體系的工具,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思維導圖!今天就給大家科普一下思維導圖。

什麼是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是心智圖,是

表達發射性思維的有效的圖形思維工具 ,它簡單卻又極其有效,是一種革命性的思維工具。

簡而言之,思維導圖是用線條鏈接起來的說明圖,有醒目的中心圖像,還有零零散散的小分支。不同分支下的對象可以用粗細不一,形狀不同的線條相互連接。

組成元素包含有 文字,色彩,線條,圖片,還加上整體的佈局排列。

思維導圖有什麼用?

獨立思考時,思維導圖能協助我們制定清晰明瞭的工作計劃,輕重緩急瞭然於心;也能協助你快速地完成工作彙報,細節全局面面俱到。

團隊討論

時,成員一起畫出幾根主支,並圍繞主支不斷進行細分,不僅能彙集團隊成員的想法、創建和諧愉悅的討論氛圍,還能快速達成共識

思維導圖的日常應用

一、成長分析——自我整理

準備求職的準大四學生,很多無法認識到自身目前存在的優劣勢,無法明確自己的就業目標和職業規劃

使用思維導圖進行資源的整理,在整理中認清自己,調整自我模塊的邏輯。

包括自己當下的資源情況:析自己擁有什麼知識、缺少什麼能力、想就業的行業,所追求的短期和長期目標是什麼,用思維導圖建立這些不同的分支,再按照實際情況填滿。

二、學習記錄——記憶整理

讀到一本好書,看到一些好的章節或觀點,在愛不釋手的時候也可以想想怎麼讓它在自己的手上“存活下來”。

文字資料轉換成思維導圖達到更好的記憶效果

。通常讀書筆記的思維導圖會經歷4遍

純閱讀那本書籍。

◆ 整理書中的要點,並進行刪減和整合

◆ 按照7W3H的方式重新做一個思維導圖

◆ 把從這本書得到的內容和自己的行業或生活知識進行融合,反思,補充和擴展

三、工作整理——框架構建

工作中將思路轉換成可視思維導圖,對當前的工作建構框架,有助於對思路理順,邏輯調整,讓邏輯結構變得更清晰。

尤其在互聯網公司,有條不紊的邏輯結構是高效率和高質量的工作保證。

互聯網公司的渠道推廣思維導圖

產品文檔規範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工具

一、Xmind

PC端最好用的思維導圖工具——

Xmind

和手畫的不同,Xmind提供了很多思維框架模板

xmind使用簡單,熟悉菜單欄的各種功能,碰到問題找幫助中心就能搞定。


二、手繪

在矢島美由希的《日常生活中的思維導圖》中提到了7條規則

◆ 紙張:尋找筆感好的紙張,純白色A4或A3紙,橫向放置

◆ 中心圖像:不需要漂亮的畫,一拳大小

◆ 顏色:要五顏六色

◆ 分支:性感曲線最理想,明確區分大中小

◆ 語言(詞語):1分支1詞語

◆ 層次化:刻意為之適得其反

◆ TEFCAS:嘗試(Trial)、行動(Event)、反饋(Feedback)、檢查(Check)、調整(Adjust)、成功(Success)


知識看不見摸不著,但思維導圖能夠把我們的知識具象化。

在構建自己的思維導圖,用清晰的思路和高效的工作效率斬獲offer以前,你需要一個提供崗位信息的平臺!

白熊求職,40萬職場小白的選擇,校招實習、名企內推每天都更新!

現在就去關注!


白熊求職

挑戰一下,個人在長期的閱讀生涯形成了一套知識生成體系,在這裡跟大家作一次分享。

一個核心的視角,知識在於交付,而不只是停留在自己的腦袋裡。這是在一次聊天之中受到一位前輩的啟發,知識在於交付!

一個關鍵的視角,要有整體的格局,重點在格,格,格子【範圍】,要明白這個範圍來自於你內心深處真心想要的【減法、捨棄,舍無可舍,舍到不能再舍,最後剩下的那個你想要的是什麼】,找到認知範圍的立足點,也可以理解為找到一個位置,在這個位置上你將建立起自己的知識樓閣。

知識是有格局的,格指【範圍】而局指【佈局、設局、導向想要的結局】。看圖

關於構建知識體系最關鍵的思想都已經表述完成。大家可以理解為是知識體系的戰略層次【找準位置】,用格【範圍】局【佈局、設局、結局】把位置表述出來。

下邊談一談戰術層次,戰術在於指定的位置範圍有效的建立起知識的樓閣。戰術比較靈活,有效比花式好看要管用。

我自己找出了幾個要遵守的原則:

  1. 系統性
  2. 以簡馭繁
  3. 跨學科
  4. 芒格的思維複式框架
  5. 有序性

要理解知識跟思維的關係,這一點很關鍵!下邊這一張圖看似簡單,花了我整整一年時間,才把它畫出來。

知識跟思維其實還是距離很遠,要精細加工,讓它變成一個思維模型、思維方法,能把大腦使用。

理解了知識跟思維,還要讓它們跟自己的大腦關聯起來。看圖

最後談一點,設計思維,就是要使用一系列的思考方法把知識變成思維模型,把思維模型組合成一個思維的複式框架。而這個思維的複式框架對應著跨學科的知識體系。而這個思維的複式框架就是知識體系的精華濃縮。這樣建立起來的知識體系是有序,大腦是可以方便使用。


認知框架

對於個人而言,我把知識分為兩大類:

其一:用來提升生存能力的知識,解決如何高效“賺錢“的問題。
其二:用來提升生活能力的知識,解決如何把錢花得更有價值的問題。

對於第二類知識而言,關鍵在於個人的興趣和愛好,這是沒有標準的。

但對於第一類知識,經過30年的職場成長及管理經驗,我認為主要體現在——

五大能力系統,21項子能力的構建


贏的五項修煉概述

——如何建立個人的“職場競爭力”系統



GE公司前CEO傑克.韋爾奇在《贏》中說過:

“一個人,在你成為領導之前,成功只同自己的成長有關,當你成為領導之後,成功都同別人的成長有關。”


員工如何自我成長,領導如何幫助員工成長,使之具備崗位勝任力,這是同一個硬幣的兩面。

比如說在某一個崗位上,員工應該這樣思考:為了做好本職工作,我應該學習哪些技能?具備哪些能力呢?

而他的領導,應該這樣思考:這些員工為了能做好本職工作,我應該教他學習哪些技能?具備哪些能力呢?

顯然,如果我們搞清楚了這個能力系統,作為員工將不會再像以前那樣迷茫,因為他會很清晰的瞭解到自己學習和成長的方向以及內容,少走很多彎路,少浪費更多的時間。

而作為團隊的領導,也會有方法更快速的幫助員工成長,從而提高團隊的工作效率,增強企業競爭力。同時,作為領導本身也需要進一步自我成長。


有一天,我看到網絡上很多人轉發一張圖片,上面是對“贏”字的拆解:

當時我就想,網傳的這種拆解分析,似乎都與個人成功有關係,但僅僅靠這幾點又遠遠不夠。或者說,上述說法列舉了一些成功的必要條件,但依然不夠充分。

比如“亡”字,講到了危機意識,可是光有危機意識管用嗎?失敗者同樣充滿了危機意識,可就是找不到成功的方法。又比如“貝”字,失敗者口袋空空,無財可理,因為他們本身缺乏掙錢的能力,又怎麼能贏呢?

我們到底靠什麼獲得成功,獲取財富?

於是,我想我在實際培養員工的過程中正好提到了五大能力,和這個“贏”字的五個部首之間是不是能夠一一的關聯起來呢?

我開始仔細琢磨每一個部首的本來意義,以及進一步延展思考,把每一個字當做一種象徵意義的符號去理解,才驚異的發現,優秀人才獲得成功的五大能力與這五個部首竟然驚人的吻合。


成為贏家的五大能力系統

就像我們研究人的健康問題一樣,一定要將人體進行功能性的區分,否則籠而統之,遇到問題就會出現眉毛鬍子一把抓,理不清頭緒,找不到關鍵癥結所在。

為了保障人體內各種複雜的生命活動能夠正常進行,最終人體形成了八大系統,包括:運動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

這些系統協調配合,使人體能夠健康生存下去,直到一些肌體老化,功能消退,生命終結。

但這八大系統本身又必須由一系列的器官構成一種完整的功能,比如消化系統,又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以及唾液腺、胃腺、腸腺、胰腺、肝臟等消化器官構成。這些消化器官協同工作,共同完成對食物的消化和對營養物質的吸收。

人的能力系統也是如此,我們把它分成五大能力系統,而每一種系統能力又都由不同的如同分工不同的器官一樣的子能力要素構成,共同完成一個人的某種社會性職能。



亡——本義:死亡、滅亡。引申為危機意識

每一次想要贏得對手,贏得競爭性的勝利,事前都需要經過一系列縝密的思考和決策,先要考慮到各種失敗的可能性以及應對方法——打仗如此,下棋如此,對抗性的競技如此,經商更是如此。

如果沒有競爭,也許我們真的不需要考慮這麼多,但正因為有競爭對手的存在,所以我們才需要時刻保持警醒。

我們不動,不代表對手也不動,而對手會採取哪些行動我們又往往難以預測;我們不動,也不代表環境沒有變化,世界上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我們必須“存不忘亡,居安思危”。

缺乏危機意識的人往往止步不前甚至面臨不進則退的危險。

但危機意識並不僅僅指一個人能夠感知未來可能出現哪些危機,不僅僅止於發現問題,因為這是遠遠不夠的。

因此,這個“亡”字,真正代表的是一種完整的能力——在競爭之前以及競爭過程中不斷進行判斷和決策的一種能力,它包括以下幾種子能力:

1.發現問題能力:發現更深層次的問題或隱患,預見未來變化可能帶來的危機

2.分析問題能力:掌握分析工具和方法,通過更系統的分析,發現複雜問題產生的根源以及相互之間的關聯性與相互作用

3.解決問題能力:運用一系列原理、方法以及思維方式解決根本問題,並形成解決方案

4.創新思維能力:面向未來,超越他人創造性的解決未來即將面臨的問題

我們把它們統稱為思考力,它是一個人的決策系統。

以上每一種能力都有相應的科學原理、方法和工具,通過系統的培訓學習都能夠大幅度的改善和提升——以下所提到的各項能力同樣如此。



口——本義:嘴。引申為口才

人一生所有社會關係的建立和維繫,包括獲得我們所想要的結果和願望,幾乎都依靠說話交流來完成,因此需要我們具備一定的口才。

而口才的含義太過籠統,在不同的情景和需求之下,我們說話所體現的功能和達成的目的都是有所區別的。

有很多人表面上看起來口才很好,能說會道、滔滔不絕,但並不見得別人就喜歡他,更不見得他就能比那些不善言談的人更有說服力。

因此,我們同樣需要將口才進行功能區分,我們根據人際交往中說話的目的不同,將口才分解成以下幾種能力:

1.表達能力:把一件事情簡潔、生動、有條理的講清楚

2.溝通能力:通過溝通技能快速建立並維護良好的人際關係,讓自己成為一個受人喜歡的人

3.說服能力:有技巧和能力讓他人接受自己的觀點或建議,從而傳遞價值,互相成就

4.談判能力:爭取利益最大化

5.人際關係能力:在更多的人面前表達、演說,影響一群人,從而提升影響力的效率

6.公眾溝通能力:通過對禮儀、習俗、道德規範甚至各種“潛規則”等的理解和掌握,和諧處理各種社會關係

儘管人生來就開始通過說話來進行社會交往,但因為沒有掌握溝通、說服和談判的技巧,因而不能建立良好的、有價值的人際關係,甚至得罪、傷害了他人還不知道為什麼。而職業化銷售人員更需要具備良好的溝通與說服能力。

因為我們與人打交道,說話本身並不是目的,得到他人的認同、喜歡,並接受我們想要表達的觀點、產品等才是目的,因此,我們將口才定義為影響力,它是一個人的價值傳播系統。



月——本義:身體。引申為修身。

事實上,作為偏旁部首的“月”字本義並不是代表時間,而是指身體。97%帶有月字旁的漢字都與身體有關。

遠古時期,贏主要靠強健的身體,身體不強健的話就要修煉身體,讓自己強健起來。

但隨著文明的進步,一個人要想贏,更需要靠大腦裡面的知識和智慧,故而修身更重要的是自我修煉,包括贏字其它幾個部首所代表的各種能力。

自我修煉是一件需要毅力的事情,比如有人本來想做50個俯臥撐,結果做了20個就嫌累不做了,有人想把英語學好,結果嫌背單詞太痛苦,然後半途而廢了……凡此種種,說明那些失敗者都是管不住自己的人,除非有人監督。

古人說,修身在於慎獨。

所謂慎獨就是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也能管住自己,謹慎從事。

因此,這個“月”字代表的就是一個人能夠管得住自己的能力,或者說自我約束與自我管理能力。

除了管住自己,還得管好自己,因此,我們同樣需要把自我管理按照不同的內容進行區分。

《四書五經》的第一部《大學》開篇就說: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所述內容正是告訴我們要想成就一番事業,該如何修煉自己。

這其中就涉及到幾個不同的方面。比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一類,屬於個人在不同階段的成功目標類,誠意、正心是一類,屬於心態類,格物、致知又是另一類,屬於知識學習和研究類。

同時,“月”字本義所代表的身體也需要進行管理,我們稱之為健康管理。

因此,我們把需要進行自我管理的項目歸納在一起,包括以下幾種管理:

1.目標管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階段性滿意目標),長期及階段性滿意目標的制定、完成和修正

2.心態管理:誠意、正心,自我約束、自我激勵,保持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持之以恆的堅持實現自己的目標

3.知識管理:格物、致知,完善適合自己職業發展方向的勝任力體系,建立有價值的、系統的個人知識庫

4.時間管理:合理安排時間,保證高效的行動規劃

5.人脈資源管理:有效開發和管理人脈資源以及人脈背後可整合的資源

6.健康管理:有計劃地強身健體,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我們把這些自我約束與自我管理的能力統稱為自控力,它是一個人的控制系統,也可以理解為效率系統,因為我們控制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效率。


貝——本義:古代代表貨幣。引申為用來交換價值的資本。

貝,在古代曾經是最早用來作為流通的貨幣,因此,很容易被人理解為狹義的金錢。

所以我們經常看到網絡上對“贏”字的拆解,把“貝”簡單的理解為財富,因此說人要善於理財。

但如果將“貝”僅僅理解為錢財還是有點片面。如果我們進一步理解貨幣的根本作用,它其實是用一種價值換取另外一種價值的媒介,因此,從這種意義上來說,“貝”可以理解成用來進行價值交換的“資本”。

由此,廣義的資本可以理解為金錢、權力、資源等等,甚至“美貌”、“智慧”也都是可以創造價值的。

如果沒有背景、沒有資源,我們就只能進入職場,靠自己的勞動獲得財富了。那麼,在職場上,我們靠什麼來服務社會、服務企業,與社會交換價值呢?當然是“一技之長”,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專業和經驗。對於職業晉升之後的管理者來說,還包括管理能力和領導力。

對於個人來說,“貝”當然也應該包括投資與理財能力。

因此,與“貝”所對應的能力系統是:

1.專業技術能力:職業基礎,根據職業目標不斷提升專業技能

2.職業化能力:更加專業、規範和訓練有素的系統性職業素養

3.管理能力:帶領團隊實現團隊目標

4.領導力:超越職務權利之上的個人綜合影響力

5.投資與理財能力:掌握理財技巧,管理個人財富,令財富增值

為了更好的體現一個人在職場上交換價值的能力,我們統稱為專業力,它是一個人的價值系統。


凡——本義:其一,凡塵、凡間。其二,平凡、平常。

凡的本義主要有兩層意思。

其一,凡塵、凡間。把它放在贏字裡面,則表示入世,瞭解人世間的需要,才能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該做什麼。

因為商業的本質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其中的“人人”就是芸芸眾生,就是凡世間的大眾。如果我們不理解別人的需求,找不到別人的需求,我們就無法把自己的能力轉化成價值,無法完成與“人人”之間的價值的交換,從而也無法成就自己,同時沒有經濟能力去購買別人所提供的產品或者服務。

創業做一番事業也好,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也好,都是如此,服務不好他人、企業或社會,也就成就不了自己。

從這層意思理解,“凡”就是確定自己的目標。

其二,平凡、平常,引申為平常心。

從第二層意思理解,“凡”就是要想真正的贏,反而不能急功近利,卻要保持平常心。

同樣是《大學》,其開篇就是這一段話: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第一句說的是目標。人生三大目標,第一,在明明德,學習知識,讓自己有本事;第二,在親民,就是用自己的能力去幫助他人,使他人獲得進步、快樂和辛福;第三,在止於至善,就是說我們要不斷自我完善,不斷創新,這樣才能持續的前進和成功。

第二句說的是怎樣才能實現目標:

知道應達到的目標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穫。

簡而言之,就是我們常說的:知止有定,寧靜致遠。

這句話揭示了成功的一條重要法則,就是無論我們有多大的理想,都要學會知止,一步步實現階段性的目標。

保持平常心,其根本是要知止,知道自己的階段性目標。知止方能致遠。

在後面的章節中我們將隆重的講述,凡字背後隱藏的一套成功哲學,因為這是每一個成功者都應該遵循的法則。

因此,與“凡”所對應的能力系統是:

1.正確的成功認知能力: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掌握成功所必須遵循的原理,指導自己逐漸實現更遠大的目標

2.職業規劃能力:確立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並制定階段性成長規劃,更快的實現自己設定的階段性滿意目標

我們把它稱之為驅動力,是一個人的動力系統,也可以理解為能量系統。


贏的五項修煉思維導圖

為什麼叫“贏的五項修煉”

對於成功有很多理解,但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成功,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贏。

但凡一個優秀的人才,往往都具備以下五大能力特徵:

1.強烈的驅動力:他們的驅動力來自於自身內在的成功慾望,而不是靠他人驅動。但庸才往往是前要高回報的拉動,後要監督考核驅趕。

2.精通的專業力:廣泛理解的專業力不僅僅侷限在有專業技術,還必須是職業化的;對於經理人而言,不僅僅是個人能力強,還必須具備專業的管理能力和領導力,能培養和複製團隊。

3.嚴格的自控力:對自己的目標、心態、學習、時間乃至人脈都能嚴格自律,毋需他人監管。

4.卓越的影響力:情商高,溝通說服能力強,人際關係好,能有效的影響下級、同事和客戶。

5.嚴謹的思考力:善於發現和分析問題,並能夠積極主動的解決職責內的問題,而不是將問題拋回給自己的上級,甚至不斷製造問題。

既然我們希望優秀的人才都具有五大能力,我們就必須研究這五大能力系統到底由哪些能力要素構成,如何從本質上認識、掌握這些能力,並且能夠不斷地進一步理解並應用。

這種不斷研究、實踐並提升自己的過程,就是一種自我修煉的過程。

《大學》第一章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文本。”

因此,我們將它稱之為“贏的五項修煉”。

這套系統理論,它將一個優秀的職業人成功的能力歸納為五大能力,並通過對“贏”字的拆解加以整合,將中國傳統國學智慧與現代企業管理科學比較完美的進行融合,並在企業管理實踐中能夠成為職場人士自我修煉與職業成長的指南。


“贏的五項修煉”意義所在

“贏的五項修煉”不只是綜合能力學習或者培訓那麼簡單。

很多人擁有一個漂亮的文憑,或者自認為專業技能很強,但又得不到很好地發展,整天懷才不遇。

事實上,他們自認為的“才能”,很可能僅僅是一項專業技能,而上面所提到的很多能力都不具備。

對當前絕大多數的職場人士而言,“贏的五項修煉”系統將會幫助更多還在職場上迷茫和彷徨的人進行一次職業人生的重新認識和規劃,讓那些為自己長期處於成長瓶頸之中的職業人能夠清晰的瞭解自己勝任能力的不足之處,使每個員工都能夠快速建立起一個有價值的能力素養模型,更快速的進行彌補和修正。

正如傑克·韋爾奇所說,員工需要的不僅是一個工作機會,而是希望在工作中獲得並積累未來終身就業的能力。

職場晉升不僅只靠專業的技能,要贏在職場必先擁有贏的能力。系統、完整的能力體系,決定職業發展能走多遠。

職業化人才“贏的五項修煉”貫穿每一級職業成長階段的不斷精進,並且根據不同的職位管理能力需求進行各種能力的組合與升級。

因此,對於企業而言,“贏的五項修煉”系統更能幫助各級管理者瞭解下屬的綜合能力所在,並能根據各個部門的需要制定出更加具體的員工能力提升方案,幫助所有員工提升綜合素質。

每個員工都有大幅度改善不同能力要素的可能,改善之後的綜合能力將會以相乘的方式成倍增長。


因此,

如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第一,構建贏得成功的五大能力體系;

第二,在這個體系的框架指導之下完成自我修煉和成長。


贏的五項修煉

「建構知識體系」是一個很正確的觀點!

知道「建構知識體系」,可以避免跟著熱點、跟著流行學知識,那樣學,學來的知識都是七零八落的,很多知識是沒法用的,因為很多專業知識,比如現在很熱的金融、投資、網絡方面的知識,你知道書面概念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還需要在一個非常專業的實戰環境中歷練,還需要有名師的指點,否則,你永遠都不可能明白在那些概念名詞後面真實的內涵是什麼。

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現代世界中,知識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先進愚弄落後的工具。TA用在特定環境、資源配置下所能獲得的知識,與只能在字面上獲得概念的人,進行洗腦,後者一定是被愚弄的。

所以,這樣的知識,是沒用的,最多成為顯擺的談資:浪費自己的生命之後,再去浪費別人的生命。

所以,學習知識就必須建構對自己有用的「知識體系」,人要活在自己的最優資源配置的特定環境中,掌握自己的「知識體系」,這樣的人生才是你自己的。

但是,「建構知識體系」又是一句很容易誤導人的話。

對年輕人來說,很容易被誤解成,為「建構知識體系」而學習知識。那樣搭建出來的知識體系,其實是一個書本、權威、概念堆砌起來的空架子。

關於如何「建構知識體系」,孔子的學生子路也曾經問過孔子。

《論語·衛靈公》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子路認為,他老師孔子有著非常龐大的知識體系,什麼都懂,於是,就好奇的問孔子是不是讀了很多書。他的潛臺詞是,老師你如果看過那麼多書,不如把書名告訴我們,讓我們自己去看就行了,這樣學起來,大家都方便。

孔子反問子路,你真以為我是書看多了,子路懵懂的回答,對啊,難道不是嗎?孔子告訴子路,他不是因為看很多書,才有了龐大的知識體系,而是因為「一以貫之」。

那麼,這個「一以貫之」是什麼意思?

簡單的說,這個「一」的意思就是,任何技能、學問、知識,只要到達了哲學的高度,原理都是相通的。

「一以貫之」就是,當你把一個很基本的東西弄通以後,達到了哲學高度,你就可以一通百通,這樣就很容易建構起你的知識體系。

比如說,中國古代有個《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是個很底層次的廚房幫手,連個案板廚師都算不上,但是。他在肢解屠宰好的牛體的技能上,達到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層次,所以,他對在當時只有精英層次才訓練的「養生」都很精通,被莊子請去給諸侯王講「養生」課。

當時的「養生」,可不是我們現在所講的養生保健的養生。那時的「養:修煉,生:內在生命、內神」,「養生」就修煉內在生命,這是一件在當時都是很高大上的事。

大家想一下,一個在廚房連案板都摸不到的幫手,也能精通「養生」這麼高大上的事情,這說明什麼?

不就在說明「一以貫之」嗎?再簡單的技能,再低層次的職業,你只要能玩到哲學高度,都能一通百通。中國人有句老話叫做「千招會,不如一招精」。

真正有價值的「知識體系」,是在某一方面精通了以後,一通百通的結果。不要為了「搭建知識體系」而去學習,這樣學來的都是空架子。

而是要紮根於自己的職場,著眼於具自己的職能,抓住一點,吃透、練熟、玩通,通了就能一通百通,「知識體系」自然就能很紮實的建構起來。

可能有的網友可能會問,我們現在在職場都是白領,坐辦公室的,在辦公室裡的技能是什麼呢?

坐辦公室格子間,做白領,這是很幸福的,有一項非常好的基本技能可以深入學習。

這項基本技能就是「思考」,你真的把「思考」這項基本技能吃透、練熟、玩通,你還有什麼工作是不能做的?你還有什麼知識體系是不能建構的?

問題來了,「思考」如何學習呢?

我們這裡給大家介紹一個學習「思考」的好方法。

這就是孔子的「誠之者,人之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這種「思考」學習可以與現代的思考方法結合起來用,請見下圖:


心智玩家

說到知識體系,通俗點的解釋就是把一些零碎的、分散的、相對獨立的知識概念或觀點加以整合,使之形成具有一定聯繫的知識系統。
尤其是我們現在都在講要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然而最終的結果就是我們學到的知識都是凌亂的、不成體系的。所以啊,構建知識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其實啊,知識系統就像是一棵樹,每片葉子都是獨立的,但樹幹把它們聯繫在一起,形成了體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們學生時代用的那些輔導教材,它們的每章末都會有自己的章末小結,對前一章的知識點進行整合,即是最常見的知識體系的構建了。

然而,原理大家固然都懂,真正實施起來又談何容易,所以,今天大叔就來為大家分享幾招:

1、改正“以知識的收集為中心”的學習觀念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窮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知識,就會搞得精疲力竭。而所謂的面面俱到、博大精深的知識體系也絕非個人力量就能完成的,這應當是整個人類的目的。
倘若還是“以知識的收集為中心”建立知識體系,那你能消化吸收的知識在採集總量中只佔極小比例,最終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做了許多無用功。

2、 切勿囫圇吞棗

其實啊,“我懂了”與“我會用”其實是兩個概念,很多時候我們都會高估自己實際運用的能力,做什麼事都喜歡求大求全,自以為積累的各門類的知識越完整越好、越“成套”越好……殊不知這樣建立起來的知識體系往往看似高大全,實則都是“紙老虎”,經不起實戰的考驗。

因此,我們在建立知識體系的過程中,最忌諱無目的、無方向、無重點的學習, 要時刻銘記自己的目的,調整自己閱讀的內容和思考的方向,糾正常見的“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的學習方法。
最後大叔提醒大家,知識的輸出和運用是我們建立知識體系的最終目的,所以一味的輸入不輸出也是沒有用的啊
我是職場達人秋葉大叔,歡迎你的關注~

秋葉大叔

對知識體系來說,首先是框架的建立,就像樹的樹幹一樣,這裡主要是知識的分類。

關於個人知識的分類,筆者建議按實際應用分。基本的如工作、生活等,工作中必然涉及業務與人際關係,如果做行政,必然涉及電腦和office的使用,而office包括Word、Excel、PPT和Access等。行政也會涉及會議、活動的組織。那麼這裡第一級是工作、生活,第二級工作引出業務與人際關係,第三級業務(這裡就是行政)引出計算機與活動組織,第四級計算機引出office,第五級office引出word、Excel、PPT等。生活中如做飯、娛樂等。那麼第一級生活引出做飯、娛樂等,具體的再增加與細分。這裡讀者可能會覺得分的級太多,但請細想下,即使是一本書(或一篇論文)都是要分章節以及往下好幾層,更何況人的整體知識體系。



知識體系的建立需要人不斷增強分類與歸納的能力,上文只是提供了一個例子。分類與歸納的能力是需要慢慢提高的。而知識框架也不是一次就完成的,要隨著知識的積累不斷修正與完善。對於知識的分類,可以用思維導圖、Excel表格等(其實手寫也行,方法可參考每本書的目錄)。

其次便是向框架中填內容,就像樹的枝葉。先把已有知識歸類,再獲取新的知識。如對PPT的使用不擅長,就可以學習PPT的知識,歸入PPT的分類下。

最後是知識應用的經驗的心得。如完成了一項工作,主要涉及word的使用,那麼就可以把這個心得寫在word的標籤下。

知識體系是要不斷積累與完善的,一個成功的人必然有一個強大的知識體系做支撐,而當一個人老去,可能未必攢下多少財富,但若積累下知識,也是一種成功,不止可以更好地適應社會,還可用於指導後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