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焦虑与质疑本身不能创造价值,北大校长致歉的两点思考

关于焦虑与质疑本身不能创造价值,北大校长致歉的两点思考

原话: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能够让我们走向未来的,是坚定的信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直面未来的行动。

其实,昨天我看到新闻,没看到北大校长全文的道歉信时,有人单拎出来这句话,然后告诉我是北大校长说的。我一下子觉得这校长是疯了。

1919年5月4日,北大的学生走上街头,表达对当局的质疑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100年后的北大校长说出质疑和忧虑不能创造价值。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我一直以为的北大精神。结果,100年过去了。说质疑不创造价值。我脑海中一下子就出现,北大可能变了。

而后我去搜相关事件。发现是校长发表讲话然后写道歉信,加上了这么一句话。希望大家关注自己之前演讲想要让大家关注的点。首先我觉得道歉信,认错我觉得肯定和尊重。但他把焦虑质疑与坚定信心对立起来。就认为不对了。至少不符合辩证法。焦虑是因为存在问题,质疑是为了发现问题。正视问题才能面对现实,坚定信心,走向未来。

如果他在说的时候,加一个过度焦虑和质疑不能创造价值就会更贴切一点。或者道歉的时候,不找原因,不强调这个也会更好一点。

但偏偏他不。虽然没让大家满意却显得真实

对于这次事件我有两点思考:

1,如何看待犯错的人每个人都会犯错,包括我们自己。但他人犯错和自己犯错时,我们的标准可能存在一些差异,

在他人犯错的时候,我们可以原谅,但犯错人的态度一定要端正。在自己犯错时,自己的态度可能往往很难端正。

我们对于林校长的道歉,很多人之所以不买账,其原因在于“态度不端正”比如有人说“念错了就念错了,不要扯什么其它原因。

面对犯错,我们可能存在归因偏差,别人犯错,往往归因于特质性的原因,比如(能力不行,道德低下)自己犯错,我们往往归因于情境性原因(比如状态不好,运气不好)也就是常常讲的找借口。所以林校长也是人,道歉信给我们制造了一种找借口的感觉。

但却很真实。而我喜欢这种真实。真实的人不一定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真实的东西在很多时候是不迎合的,不受欢迎的。面对犯错,接纳别人真实才是可贵的。就算真实不是最正确的,也不是态度最端正的。但那是和我们一样的人。他虽然是北大校长,但也未必就代表先进文化的楷模,也未必是我们心目中的理想人格。

但我还是希望大家接纳真实,因为只有接纳了真实,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讲真话。2.怀旧与现实焦虑大家对林校长经历和学术背景应该并不了解。大部分人讽刺这起事件也并非针对i林校长本人

这里面反应出来了一种现实焦虑情绪。这种情绪由来已久,我猜测后续也许会再次被点燃。

那就是我们怀念的北大精神。

我们怀念西南联大,中国高等教育的过往。但现在,各种头衔,文献多了,文章少了,先进多了,先生少了。这种情绪下,北大校长都错别字基本是不能忍的。这样道歉也就更不能忍。

这种心理落差导致我们内心深处的文化焦虑现实焦虑,导致普遍的控制感缺乏,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焦虑自我,也焦虑时代,我们想要追求诗和远方。又不能静下心来脚踏实地。我们想要追求真实,又难以面对现实。

人在缺乏控制感的时候,自然就极力需要获得控制感的补偿的。

怎么获得补偿呢?途径之一就是通过严厉的责备犯错的人通过让犯错的人受到相应的谴责和惩罚。从而让自己相信这个世界还是公平的。是有公道的。进而得到某种程度上的确定感,提升控制感。

所以大家也只在发泄焦虑的情绪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